你管这叫谋士 第356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宿主开心就好,系统决定先闭嘴。

  乔琰逗完了自家的智障系统,便转向了眼前的雄关之外。

  从理论上来说,居庸关以东,燕山山脉以南的广阳郡才应该叫做关内。

  那也是在未来被叫做北京城的地方。

  但在如今,这里还属于幽州苦寒之地。

  也因为乔琰所统辖的并州领地范围,那里对她来说叫做“关外”。

  随着十一月的到来,此地早不只是在河流结冰,也已落下了鹅毛大雪,从高处的军都山到近处的居庸关都已被一层白雪之色所覆盖。

  好在今年已有了棉衣御寒,居庸关里又有从雁门方向运送过来的煤炭供给取暖,倒是一片巡防火热的景象。

  太史慈和邴原在乔琰的邀请下,于明日和她一道回返并州,此时身上也被分发了一件。

  比起他们避祸辽东所见的景象,此地简直不像是冬日戍防中所能见到的状态。

  或许是因为郑玄选择了并州长居的缘故,同为青州人的太史慈和邴原对乔琰天然便多了几分好印象,在见到这关内戍守情形后也更添了些好感。

  而当乔琰本人亲临的时候,上至张辽下至走卒对她所表现出的敬重态度,都不由让人生出了些探寻之心。

  营地内的积雪早已经被身在此地的士卒给清扫过了一次,随后扑簌落下的,只在地面上堆积了极其单薄的一层而已。

  太史慈踏过这层浅雪,见起得最早的一批士卒已经将棉衣小心地放在了油布蓬的遮盖之下,在关城之中列队跑动,完成晨训的便围拢在那里烤火,而后将棉衣重新穿回去,而后再外面再盖上一层皮甲。

  炭火上架着一口热锅,里面煮着姜汤,衣服穿妥当的便再领一碗姜汤走,而后去用早膳。

  眼见这些人在繁忙之中很觉满足的样子,太史慈也不觉露出了个笑容。

  辽东郡那个地方,怎么说呢,那里的太守名为公孙度,乃是在董卓篡权之时委任的。

  虽然也是姓公孙,但这个公孙和公孙瓒那个公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他早在建宁年间就已经在朝中任职,甚至一度做到过冀州刺史的位置上,最终成了如今的辽东太守。

  公孙度此人虽称得上是严刑峻法,政令通达,有锐意进取之态,比起即将被袁绍敕封为辽东侯的蹋顿,和刚夺下广阳渔阳的公孙瓒,更有一派能长远发展的状态,但其麾下士卒的精神面貌比起乔琰这头所表现出的样子,还是相差了不少。

  不过这也实在怪不得公孙度。

  他能接任辽东太守,乃是因为其老相识徐荣的举荐,可董卓在长安未久,便已经被乔琰驱赶出境,连带着徐荣也倒戈向了乔琰这头。

  若非从长安将政令送往辽东郡不易,董卓其实早想把公孙度的辽东太守给撤了。

  公孙度完全是凭借着自己在辽东的人脉积累,才坐稳的这个太守位置。

  但在早先刘虞占据了幽州主导权的时候,公孙瓒退避于辽东辽西一带,和他之间也有些摩擦,让他不得不先将势力集中在了中辽这里。

  随着公孙瓒的西进,公孙度的局面倒是舒坦不少。

  但一个幽州中已先被乔琰拿下了两郡,又有乌桓、公孙瓒和公孙度的三方势力纠葛,眼看着还是有些前景堪忧。

  太史慈摇了摇头,暂时止住了遐思。

  他和邴原既然已经来到了此地,就不必多想辽东的情况了。

  他原本是只打算护送邴原来此便罢了,自己并没有投靠并州牧的想法。

  可在来到此地后他又觉得,大丈夫适逢乱世还是该当建立一出功业。

  他此前是因为青州州府的缘故往辽东避祸,如今却合该选择个效力之处。

  虽还未曾想好是否真要任职于乔琰麾下,又或者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武擅射,往长安方向去谋求一个职务,但他已不打算再返回辽东,却是能下个定论的。

  他想到此,下意识地朝着东面的城墙关隘方向看去。

  哪怕间隔着还有一段距离,凭着太史慈的眼力也不难看出,此刻登上城墙的二人正是乔琰和张辽,他便也朝着那个方向走了过去。

  在城墙之下,他耳闻乔琰对着下属吩咐了一句“取我弓来”。

  等他走上了城墙的时候,这把弓就已经在乔琰的手里了。

  太史慈的臂力不小,臂展也长,这正是典型的神射手先决条件,但乔琰不太一样。

  她身量虽高,比起寻常的武将却还是显得过于清瘦挺拔了。

  然而当她轻松地拉开手中的那把三石长弓之际,太史慈陡然意识到,他实不该对这位乐平侯有什么以貌取人的想法。

  她锐利的眸光在弦张箭扣的一瞬,比起目之所及的雪色更有一种深沉冷意。

  有一片飞雪恰在此时落在了箭尖,也没让她的眼睛有任何的眨动。

  即便箭未离弦,也让太史慈毫不怀疑,她在射术上的本事,绝不会逊色于她在传闻中的统兵治理之能。

  下一刻,这支箭矢疾驰而出,一箭贯穿了一百五十步开外的一块岩石。

  强横的冲撞之力让这支白羽箭的箭镞扎进了石中,也随着石面上的振动,其上的积雪滑落下来了一片,以至于那片白羽尾翎竟像是落在石上的新一抹积雪一般。

  这分明就是没石饮羽之力!

  乔琰神色淡淡,收起了弓后朝着张辽说道:“文远,让人告诉公孙瓒,居庸关以东一射之地也是我并州军戍守之地,若他的人踏足进此地半步——”

  “杀无赦!”

  这句朝着公孙瓒下达的通牒,也正是乔琰前来居庸关巡视的目的。

  在留下了这样的标志,又鼓舞了一番此地留守士卒的士气后,她才能放心地前往长安去参加刘虞的登基典礼。

  这位已经成年、且有实绩在手的天子,虽然先前在幽州输掉了一场和公孙瓒之间的交手,但当他在长安称帝的时候,他比起刘辩和刘协,显然更能吸引有志报国之人来投。

  所以乔琰绝不只是要参加一个典礼而已。

  这些前来的士人武将,哪些是她能用的哪些是她不能用的,她又该当做出何等表现来吸引到这些人的目光,随着局势的发展让他们从支持刘虞转向支持于她,都是她需要打的一场硬仗。

  纵然手握三州之地,已经让她站在了远比其他诸侯更高的上,也还远远不到她可以松懈的时候。

  远远不够!

  她也绝不能因为谋臣心腹中知她志向所在的,已对她表现出了全力的支持,便当真以为天下人都能有这样的态度。

  而她虽要如应允戏志才的那样去争取大司马的位置,却也必须时刻保持着谦逊守礼之态。

  所幸,眼下大概还是喜事更多的。

  比如说——

  在乔琰前往长安的路上,有一位青年士人已站在了武关之前。

  在早前他劝说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前去并州后,他自己就因对时局的迷茫而转道了荆扬二州游历。

  但也正如乔琰的评价所说,江东孙策无法处理好与士族之间的矛盾,可凭一时之勇夺取扬州却难以长久,荆州刘表固为人杰,却也距离他所希冀的样子相差太远。

  荀彧原本打算北上,去看一看豫州的刘备和兖州的曹操,却在荆州境内听到了刘虞入主长安即将称帝的消息。

  于是他当即朝着武关赶了过来,转道往关中一行。

  这神容清朗,有流风萧肃之态的青年望着关上的积雪,眸光中流转过了一缕微光。

  在入关之前他心中思绪万千。

  汉室的出路是否在此地呢?

  他的出路又是否在这里呢?

第225章 君臣之辨……

  荀彧暂时没法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他只能确认一点,比起邺城的袁绍和刘辩,在长安的乔琰与刘虞这对组合,好像更有可能实现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目标,或者说,是士族地位不减的汉家天下。

  其实非要说的话,乔琰本就应该是荀彧的首选。

  戏志才与郭嘉两位好友早早便投效在了她的麾下。

  荀爽在前往长安后将荀攸送到她那里做了个军师。

  纵观天下各路英雄自汉灵帝驾崩、甚至是更早时候开始的表现,又罕有能与乔琰匹敌之人。

  但很奇怪的是,他虽然没亲自与乔琰接触过,却直觉在她的种种表现中,透露出的并不是个铁杆汉臣当有的态度。

  她早在黄巾之乱中,就已表现得太过理智与清醒了,以至于当荀彧尝试将自己代入乔琰处境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办法将她放在那个外露的立场上。

  也便是——因为汉灵帝的赏识提拔而无有保留地付出。

  如她给自己所起的那个表字一般,像是一把舍身而焚的炽火。

  这不太对。

  有些态度,那些与乔琰共事或相抗的人或许看不出来,处在荀彧这个局外人身份上,却要清楚明了得多。

  也或许,倘若将她换一个性别,当世争锋之人更能看出她的矛盾之处来。

  当然,荀彧没有必要揭穿她。

  毕竟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做任何越界之事,甚至令并州这一片边地,发展到了民生政绩军事都首屈一指的地步。

  但也正因为这种让他无法确定走向的野心,荀彧同样不敢选择投向她。

  这就是他未曾跟诸葛亮说出的话。

  只是现在,出现了一点让他也未曾想到的变化。

  随着长安的动乱终结,出现在此地的,居然并不是乔琰辅佐着刘协这个少帝,凭借着自己打出的清君侧名头顺理成章地架空刘协的权柄,对外则以天子正统之名发起讨逆。

  也即所谓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是乔琰与卢植、皇甫嵩、黄琬、王允等一众大汉忠臣,在刘协失踪之后将刘虞给扶持上天子之位。

  敢选择思想已经成熟的刘虞作为天子,好像又与荀彧以为她有不臣之心的判断并不相符。

  莫非……

  她只是想做权臣,但必须是她所选中的那个大汉天子的权臣?

  以荀彧想来,倒也有这个可能。

  若将天下州郡中民生治理的情况排个序,乔琰的并州乃是毋庸置疑的魁首,但刘虞的幽州能一度将粮价压低到一石三十钱,不是第二也能保住第三的位置。

  以世人的眼光看来,刘虞即位,势必能一改昔年汉灵帝时期卖官鬻爵、骄奢淫逸的风气。

  若这就是乔琰的追求,她先前的种种举动也可以解释得通。

  可惜这种对她执政理念的深入挖掘,绝不会出现在郭嘉与戏志才送给荀彧的信中。

  他也只能在亲身游历于四方的一路上,对比评判各路诸侯的表现,直到收到刘虞即位的消息后,做出了这个他也不太确定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