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月有衣
依秦二的计划,恐怕就是早该免除田赋,结果韩信的决定不在她的意料之内。
张良不喜韩信这种行径。
既利于百姓,又怎能为一己私情置八郡百姓于不顾。
但韩信是秦二定论过的“幼稚”,秦二都管不了的人,张良更管不了。
黔首们也对兵仙韩信生出一丝不满,但很快又意识到除了李信、刘邦和不知名的出海封王外,其余五王可能都是在韩信麾下获得足以免除全国田赋的军功。
战无不胜的兵仙非要任性……那就任性吧。
谁也不敢横加指责。
【悄悄扯回话题:秦二推行节葬并不顺利,她能管得了大中型厚葬,但对于普通黔首却只能借助学校缓慢地移风易俗。】
【不止缓慢,越偏远的地方效果越差。】
【穷老百姓非要把家里仅有的那点东西偷偷塞进墓里,秦二确实没法管,她总不能派人去盯着每户人家下葬。】
许多黔首松了口气。
既然秦二世不管黔首的厚葬,那他们就不用害怕了。
为先辈的厚葬付出了太多,他们难以接受自己“被节葬”。
【学校的作用也很有限,自古以来的风俗并不是那么好改的。】
【厚葬的护城河是“孝”,而能压“孝”一头的只有“忠”。】
【骊山上这座将节葬贯彻到底的合葬墓,就是秦二对华夏最后的馈赠。】
“骊山帝陵——秦二给华夏最后的馈赠,最轻也最厚重”。
原来骊山帝陵指的不是他的陵寝,而是秦二的那座简陋的坟墓。
令嬴政惊讶的,是秦二在登基之初就决心要推行节葬。
她没有修过陵寝。
嬴政依旧相信死后的世界,不过秦二的“厚葬”管不到他,他就不会阻拦。
无关风月
若往后的君王都是节葬,他的“秦军”就能在另一个世界再建大秦。
至于百姓的世代传颂——
若其无用,嬴政不会理会。
若于死后世界有用,一郡之地的传颂又如何比得过秦二的一国之传颂?
【让逝者的坟墓规制高于秦二的骊山墓,就是不忠。】
秦人回想秦二那座怎么看都是简陋的坟墓,就连教训孩子以后要厚葬自己的那些父母,纷纷陷入了沉默。
低于骊山墓……这还能低到哪里去?
若秦二不是圣君,秦人或许还能阳奉阴违,不能忠那就不忠了。
可若秦二真的做到免徭免赋免役,是前无古人的圣皇,那怎能对她不忠?
主张厚葬的儒生眼前一黑。
以忠压孝,只有秦二才做得出这种事!
【这里必须得夸下秦三了,都说他在任期间没什么大的功绩,但能顶住全天下都骂他不孝的压力推行节葬,真的不容易。】
【秦二有多得民心,秦三挨的骂就有多狠。】
【史上唯一一个什么错事都没干,遵循前任正确的遗志却被骂得最惨的皇帝。】
秦人竟敢对秦三不敬?
嬴政本能地厌恶臣民对君王的诽谤。
只是见秦二依旧平静,嬴政也不好多言。
不必多加思索,也能猜出正是因为秦二废除了诽谤罪。
嬴云曼默默给这个不知名的秦三点了根蜡烛。
即便她留下节葬的遗志、即便她在死前就把这个遗志传遍全国。
但秦三真这么做了,还是得挨骂。
21世纪的父母要求海葬、要求子女不要拜祭。
子女真这么做了那必然挨骂,越远离中心城市被骂得越惨。
就大秦这个发展水平,咸阳搁现代连小县城都比不上。
要知道推行节葬不只是修建骊山上的合葬墓,还得以“不忠”的名义去处置那些继续厚葬亲属的秦人。
这名声就更差了。
恐怕不是秦三不想或不能做出别的功绩,而是名声差到一定程度必然举步维艰。
不得民心、黔首都受过造反教育、封建社会的弊端、商业发展必然带来的贫富差距、她刻意埋下的种子……
在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治理一个疆域巨大的国家,还能获得“什么错事都没干”的评价。
她选的这任秦三已经非常优秀。
………
在陈平看来,秦二可以称得上是“完人”。
即便是“赌气”——陈平也认为秦二的谨慎是正确的做法。
始皇帝认定秦二不祥,她表现得越有能力,没有天幕预示未来的始皇帝就越有可能将她视为大秦的威胁。
八百万黔首无法与圣皇的安危相提并论。
因为圣皇能够惠及的岂止三千万秦人,还有后世无数华夏儿女。
生前功绩无数,死后接任的秦三秦四都是明君。
从五世还债来看,秦五秦六也不会差。
此为天下之幸。
【秦二以一己威望改写了自古有之的厚葬陋习,节约大量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也剪除了致使无数秦人世代贫困的一大诱因。】
【不止是秦人,还有后世所有华夏儿女。】
【节葬成为新的风俗后,厚葬就变成了昏君的证明。】
【大秦之后的那个朝代就是这么亡的。平民、官吏、军队都不接受昏君浪费巨额资源修建陵寝,就给换了个朝代。】
【倒也不能说是他修陵寝所以是昏君,而是他昏君才会去修陵寝。】
“若我大秦不能万世,后来的朝代也不该万世!”
嬴政本该震怒于军政民三方忤逆君王、甚至于改朝换代。
但改朝换代的是取代大秦的王朝。
那他只会觉得秦二这话有道理。
教会百姓如何造反,后来的朝代也别想万世。
但嬴云曼的目的远不止如此。
《秦宪》中必然会有诸如“否定嫡长继承制”“能者居之”“宗室皆有继承权”这样的宪律。
看似是阻止扶苏或胡亥这样的人成为秦帝,实则是给予“能者”造反的绝佳背书,让皇位继承变得极为不稳定。
她要的就是不稳定。
她不需要庸君治下社会发展停滞的“盛世”。
庸君想稳固统治,就只能不断加强对底层的控制、禁锢百姓的思想。
愚民、弱民的政策将层出不穷。
外在打破封锁的威胁已经被她抹除,只有内部足够不稳定,才能阻止抑民思想死灰复燃。
有华夏论兜底,无论内战打得多凶都是内战。
但王朝更迭必然带来纷争,纷争必然带来伤亡。
军功爵制的改革,其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纷争对百姓的伤害。
………
君王是昏君,就改朝换代?
商朝太甲横征暴敛,伊尹放逐昏君三年,之后将悔改的太甲迎回,这才是名臣典范。
因君王昏庸就改朝换代,这是造反!
但张良怎么看,都只能看出后世人对这种造反的推崇。
或者说当君王昏庸的时候,文臣、武将、军队、百姓都认为应该造反。
这……
“秦二后来还真在初中《历史》手把手教百姓怎么造反”。
授业有成。
张良又想起了韩国的覆灭,正是因为数代韩王的昏庸。
可频繁改朝换代,难道不会让百姓生存艰难吗?
后世之君,就不想阻止臣民造反吗?
【难怪楼主说这是秦二给华夏最后的最轻也最厚重的馈赠,用节葬判断明君昏君可太简便了。】
【传出去,秦二觉得政哥是昏君!】
【政哥:?】
明知天幕之言只是戏言,嬴政还是直接找上秦二的麻烦。
“朕是昏君?”
莫名躺枪的嬴云曼暗自叹气,虽然她也听得出祖龙只是单纯找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