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富贵闲人 第69章

作者:十弋 标签: 红楼梦 清穿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历史衍生 BG同人

  当然,如薛家这等小小的皇商,他们家族的权利变迁,全然不被宫中的妃子们放在眼中,就连说道薛家,除了元春能对上号,其他妃子大概连他们是何许人也都并不可知。

  妃子们满心期盼地等待着,等待着夫婿与儿子的归来。

  终于,等到西征的队伍回到京城,时间已经到了十一月初。

  纵然京中也到了冬日,但比之草原,到底还是暖和几分,胤祺随着队伍往京城走,越走越觉着刺骨的冷风变得柔了几分,虽然不似江南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但到底也不似西北的凛冽。

  大军在京城外头扎营修整。

  尽管没有抓到噶尔丹,清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清军在乌兰布通大败准噶尔是不争的事实,噶尔丹在康熙手下没有讨到半分好处,这般胜利,必然要大肆庆祝。

  等到了钦天监算好的日子,京城厚重的城门一早就被开启,九门提督派人将进出城的人们远远赶走,城门旁只剩下那些迎接君王回京的大臣们。

  太阳初升,康熙一身戎装,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骑着高头大马,腰挎长剑,脚下轻踢,驱马而行。

  仪表堂堂的御前侍卫们,同样全套铠甲,昂首挺胸地围着康熙的马儿,华盖起,帝王的仪架跟上,尽显天家威严。

  城门口从天黑等到天亮的大臣们,连忙跪下,山呼万岁,大喊天佑大清。

  胤祺跟在胤祉的身后,见着这人山人海的跪拜,见着他们对康熙真心实意的臣服,第一次感受到何为帝王。

  胤祺感受到背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难怪等到若干年后,康熙的那些儿子们,为了这个帝位打成一团,什么手段都使了出来,什么父子情,什么兄弟情,全都抛之脑后。

  至于胤祺身旁的胤祉和胤褆,看得更是热血沸腾,胤祺从他们两人的眼睛中,见到了燃烧着的火焰,那是名为欲望的火焰。

  被康熙斥责不孝,令其回京反省的太子,在这等大日子了,自然也出场了,他站在文武百官的前列,见着康熙便立即迎了上来。

  康熙也不欲让全天下都知晓他们父子之间的不睦,满是笑意地将太子扶了起来。

  隔着这么远的距离,胤祺都能瞧见太子脸上那青黑的眼圈,憔悴地完全看不出昔日意气风发的模样。

  太子哽咽着,眼泪糊满了脸,他跪在康熙身前,膝行几步,抱住康熙的大腿:“儿臣在京中实在甚是思念皇阿玛,日日食不下咽,睡不安枕,您终于回来了,儿臣也就放心了。”

  许是太子那形销骨立的模样让太子动容,也许是要在天下人面前做个父慈子孝的模样,康熙的眼圈也红了,他握住太子的手,哽咽着说道:“我在外头亦十分思念你,令人将你衣服送来,才能伴着入睡。”

  太子痛哭流涕,向康熙叩首,感谢皇阿玛的厚爱。

  一阵风吹过,胤祺打了个哆嗦,只觉着实在看不下去康熙和太子之间的这份煽情,他无奈地悄悄叹了口气,悄悄变换着脚上的重心,不意瞧见了大阿哥脸上遮掩不住的妒色。

  也不知过了多久,天边的白云聚了又散,康熙与太子的诉衷肠才结束,康熙领着大军入了京中。

  入了城门,那些八旗子弟的家眷们,早已在道路两边站着,等见到这一群士气大振的士卒,连忙欢呼起来,掀起翻天的声浪,时不时还能听见几句呼喊儿子父亲的声音。

  酒楼的二层,一个个的窗户也悄然开着,有那等大方些的姑奶奶,直接从窗户中扔些香囊扇套下来,抬头望去,却又只能看见一个个团扇挡着脸的女子们。

  尽管只能瞧见隐约的身影,却也让那些进程的士卒激动不已,满人重军功,然而这些年来日渐海晏河清,大的征战已经少了许多,前些年南边尚不太平,现如今就连南边都安稳下来,军功更加难赚,这次随着康熙亲征之人,等到论功行赏,多少都能得些银子,作仗勇猛之人,说不得还能给个小官当当,如何让他们心里不美。

  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康熙也懂那些士卒的心态,入京的队伍走得格外的慢,受足了欢呼与热闹,走走停停地,用了许长时间才回到紫禁城。

  饶是冬日,胤祺也是一脸的汗了,至于其他人,大阿哥已经只剩下傻笑,就连三阿哥,也挺着胸膛,让人看他的风姿,说不得有人见了后,能评一句三阿哥胤祉,好风仪,若干年后成为一段逸事。

  康熙对着将士鼓励几句,又许诺了之后必将论功行赏的承诺,才骑着马,往紫禁城中走去。

  太子等人,自是从马上下来,步行随着康熙回宫,而福全、常宁等人,则是各自回家,等着后头的旨意。

  康熙“论功行赏”的话一出,有人喜有人悲,尽管此时乌兰布通大捷,但噶尔丹到底跑了,似常宁这般贻误了战机的人,心中不可谓不忐忑。

  但再忐忑,封赏和惩罚也不是一日间的事情。

  征伐许久的康熙,此时只想享受天伦之乐。

  等入了宫,见着率领众妃嫔等候在乾清宫前广场的钮祜禄贵妃,康熙久违地露出惬意的笑容。

  康熙将钮祜禄贵妃扶起,带着笑意的眼睛扫过四妃,又见着争奇斗艳的妃子们,更是愉悦,正准备去宁寿宫向皇太后请安时,却听到宁寿宫派来嬷嬷的传话,说知晓康熙的孝心,但母子之间不拘这一日半日的,让康熙先好生歇着,等休息好了再请安也不迟。

  康熙含着热泪谢过了皇太后,随即被簇拥着入了乾清宫。

  不说大阿哥,就连胤祺年岁都不小了,还没到乾清宫,见着宫妃的衣裳,几人便止住了脚步,远远地恭送康熙,等目送着康熙入了乾清宫后,胤祺打了个呵欠,便想要告辞离开,回他的屋子好好歇歇。

  没想到刚离开了康熙的视线,太子与大阿哥之间的火药气息就再也遮挡不住。

  大阿哥扬着头,爱惜地摸着身上穿着的铠甲,叹着气说道:“之前在前线,只觉着这盔甲怎么这么重,很不得脱下就再也不穿了,好容易才适应,这冷不丁的突然说以后就不要穿了,还怪舍不得的。”

  “太子,您说是吧。”

  太子冷冷地盯着大阿哥,本不想与他逞口舌之快,大阿哥又接着说道:“不对,是大哥疏忽了,太子你不像我,被皇阿玛钦命领兵,战场上的事情,你不懂。”

  太子本就为了康熙对大阿哥的重视而着急上火,听了大阿哥这堪称挑衅的话,本来脾气就不如何好的太子,再也按捺不住,他扯起嘴角,冷笑着说道:“孤是不懂,还请大哥告诉我,不敬尊长是何道理,皇阿玛可曾这么教过我们。”

  大阿哥原本得意洋洋的脸上瞬间变了脸色,他在西北私下弹劾皇伯父福全,两人之间产生了龃龉之事,没想到太子都知晓了,并拿着此事讥讽于他。

  大阿哥是福全帐下的先锋官,与主帅不和终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更何况噶尔丹还从他们手中逃脱,也不知康熙到底如何处置。

  大阿哥眼神一转,见着百无聊赖站在一旁的胤祺,祸水东引道:“说道孝顺,谁都没有五弟孝顺,太子不如与五弟探讨一番。”

第120章 入朝(二更)

  “那你是如何应对?”黛玉微微探出身子,关切地望着胤祺。

  胤祺那日在宫中,被卷入了太子和大阿哥之间,成了被殃及的那条池鱼,等回宫休息了一天后,胤祺派人送信,约着黛玉与他在常去的酒楼见面。

  冬日里正是寒冷时节,从马车走到屋子的这几步路,就将胤祺冻得一激灵,他大步走上楼,到了掌柜特意预留好的厢房里,推开门,热风迎面扑来,却是屋子里的四个角落里都燃烧着上好的银霜炭。

  胤祺从怀中掏出一个荷包,扔给了殷勤凑着的小厮:“整治桌席面,务必要清雅秀致,万不能油腻腻的,蜜糖、糖霜的吃食多来上一些。”

  这家馆子老板是姑苏人士,招来的厨子也做得一手好南方菜,胤祺与黛玉每每在外头见面,大多选在这儿,小厮对胤祺和黛玉的口味拿捏得很是到位,听了吩咐,便知席上有着女客,连连点头,便要去厨下吩咐。

  “等等,”小厮行了礼准备退下,胤祺又将他叫住,对着疑惑不解地小厮吩咐道:“再给我找个手炉过来,务必要干净的。”

  这酒楼收费不菲,自有其道理,听了胤祺这吩咐,小厮磕巴都没打一个,立即便应了下来。

  没多会儿,菜尚未上,小厮已经捧着一个手炉走了进来。

  胤祺从小厮手中接过,只见这是一个葡萄纹花鸟纹铜刻手炉,炉子不大,仅一手便能拿住,里头已经放好了烧的敲到好处的碳火,摸上去温热而不烫手,透过炉子上的透气孔,能见着碳火燃烧着,时不时迸射出一点半点的火星。

  但这个燃烧着碳火的手炉,并无一般煤炭燃烧起来的烟熏味,仔细闻着,反倒能闻到一股桂花的清香,味道不甚浓郁,却格外绵长。

  想必是小厮不仅用了最好的炭,还在里头放了清淡的香料。

  胤祺满意地点头,随手将腰上系着的玉佩扯下来,扔给这个机灵的小厮:“办差很是用心,这个赏你了。”

  说完,遥遥望着林家的马车驶了过来,抬手止住了小厮的感恩戴德,径直往酒楼门口走去。

  酒楼的老板见着胤祺在大门口等着,唬得连忙从柜台后边跑了出来,却只见金尊玉贵的阿哥,含笑望着从马车上走下的女子,将一直捂在手上的手炉递了过去。

  那女子虽然带着羃篱,但从门外的马车不难看出,这是未来的五阿哥福晋,林家的大姑娘。

  老板见着黛玉接过手炉,胤祺护着黛玉往楼上走去,不由暗暗点头,真是天生的姻缘。

  酒楼老板如何感叹,胤祺与黛玉并不知晓,两人数月未见,也算久别重逢,自是要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说个彻底。

  当然,对于战场上的激烈,以及康熙病情的凶险,胤祺一带而过,战事已经结束,倒也无需让黛玉再多加操心。

  但紫禁城里,胤祺与大阿哥和太子的那份口舌冲突,却是无法避免的,日后等黛玉嫁入皇家,与妯娌打交道时候多了去了,内宅妇人的态度多是由他们夫婿决定,胤祺决不能让黛玉不明不白的吃亏。

  黛玉默默领了胤祺的那份体贴,比起已经结束了的战事,她更关心的同样是大阿哥发难一事,一个应付不好牵扯进去,到底不美,毕竟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对于他,既不能太得罪了,又不能过于亲密,这个度实在难以把握。

  黛玉蹙着眉,心念电转间已经想出了好几个法子,谁成想,胤祺直接手一张,嗤笑着说道:“什么应对,我谢过了大阿哥的夸奖,就告退离开了。”

  “什么?”黛玉目瞪口呆地看着,胤祺这简直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黛玉一想到大阿哥和太子可能的脸色,忍不住笑出来,她用帕子遮住嘴角,然而笑意还是从那弯弯的眼睛中露了出来,忍了半晌,最终没有再忍,她笑倒在椅子的扶手上,恨恨说了一句:“该,你也没招惹谁,谁让他们将你扯进去的。”

  只不过浓浓的笑意,让她的语气听起来格外欢快。

  红泥小炉上紫砂壶装着的水慢慢煮沸,咕嘟咕嘟地冒出大泡,膨起又消散,胤祺握住紫砂壶,用煮得恰到好处的水为他和黛玉冲泡好茶水,将茶盏递给黛玉,得意地说道:“凭着我给皇阿玛找药有功一事,谁也别想在皇阿玛那儿给我使绊子,更何况,难道就只有他们会告状吗,把我逼急了,往宁寿宫一跑,光一个孝字,就够他们喝一壶的。”

  黛玉狐疑地看着胤祺,她知晓胤祺从来不是莽撞之人,其中理由绝对不止这些,她盯着胤祺,眼中的笑意未散,轻巧地哼了一声:“你不是莽撞人,必不止这些理由,到底还有什么事情,且别卖关子了,赶紧和我说。”

  胤祺啜了口茶,闷闷笑了半晌,放下茶盏失笑道:“到底瞒不过你。”

  说完,胤祺夹起桌上的桂花莲藕,惬意地咬了一口,摇头晃脑地咂摸一会儿,眼见着黛玉要再次追问了,胤祺放下筷子,胸有成竹地说道:“大阿哥与福全伯父争吵,后来还放跑了噶尔丹,太子以为抓住了大阿哥的软肋,正等着皇阿玛处置,在这之前,他且没有功夫与我较劲。”

  “这种事情,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我们这太子,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黛玉捂着嘴,凑近胤祺的耳旁,悄声说道。

  胤祺冷笑着:“这也得太子能腾出这份功夫,我这些日子在中军大帐守着,我瞧着皇阿玛可没有问责的意思,到时候大阿哥在战事上大出风头,得了赞赏,太子哪有功夫再盯着我。”

  黛玉闻言,直打了个哆嗦,也不知是哪个窗户没有关严实,好似有阵阵冷风吹到身上,黛玉站起身子,踱步到了窗户边上,将每个雕花彩绘窗隔全部推了一遍,却并未推动,依然关得严严实实的。

  “这般做法,岂非让人寒了心?”黛玉悄悄用手指了指头顶,暗示地说着。

  胤祺却仰天翻了个白眼:“只要身为主帅的福全皇伯父不说,谁又这么不识趣地跳出来,让大阿哥受罚。”

  闻言,黛玉默然,自从康熙登基后,对于唯一的兄长一向是敬重有加,更何况,康熙还是掌管生杀大权的皇帝,得了康熙示意,福全如何还会说大阿哥的不是,非但不会,甚至会帮大阿哥遮掩一二。

  这倒也说得通,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黛玉悄然问道:“太子就这么受了,不作任何动作?”

  胤祺深深地往后靠入椅子中,那洋人传来的棉花做成厚厚的褥子,将胤祺深深地接住,他畅快地叹了口气,含笑说道:“这就是我不担忧太子找我麻烦的底气。”

  黛玉素来机敏,胤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已经无需多言,她已然明白:“所以,太子之后会将你抬着打擂台?”

  胤祺赞赏地望向黛玉,将手中把玩的花掷回瓶中,洞子房中特特培育出来的,价值千金的稀罕花,就被胤祺这么随意对待着,但屋子里的人谁也顾不上怜惜那纤弱的花枝,胤祺扬眉说道:“皇阿玛必定会将大阿哥抬起来与太子打擂台的,凭着大阿哥在乌兰布通的战绩,入朝听差足以去个好地方。

  若是让大阿哥去了六部,与大臣们接触多了,能招揽到的人自然更多,对太子就是更大的威胁,打眼望去,太子还能找出谁来在朝堂上与大阿哥争位置,除了我这个奉药治好皇阿玛病的阿哥,他还能抬举谁。

  更何况,我就算入了朝,就凭我身后的蒙古背景,大臣们也不敢与我走太近,皇阿玛更不可能考虑将大清江山交给我。”

  这些事情,黛玉在胤祺话出口的第一时间,便已经想得明白,此时听胤祺抽丝剥茧的分析,黛玉止不住地心疼,她双目含泪地看着胤祺,眼睛都气红了,黛玉咬牙说道:“咱们只不过想过些安生日子,怎么一个个的都不让我们太平。”

  我们,胤祺听了黛玉说出的我们两字,只觉心头一阵熨烫,他将手腕上带着的碧玺十八子手串取下,放在手心盘着,压抑着心中涌起的热意。

  “放心,我心中有数。”胤祺喉头滚动几下,说出这么几个字。

  得了胤祺的话,黛玉也不再继续追问,她干脆地将此事撂开,拿着筷子挑着桌上的菜慢慢地吃着,将萦于心上的琐事扔开,沉浸在佳肴之中。

  正如胤祺猜测的那般,他与黛玉见面没两天,康熙享受够了后宫的温柔乡,终于将之前允诺的论功行赏提上了日程。

  裕亲王福全果然对大阿哥赞不绝口,只不断地夸赞大阿哥勇武有力,身先士卒,不愧是康熙的儿子,这与太子预估的,大阿哥将被狠狠参奏一本全不一样,他脸色铁青地听着康熙对大阿哥的称赞,大阿哥得了夸赞亦感激涕零。

  “好,不愧是我爱新觉罗家的儿郎,胤褆这趟出去,也能独当一面,是时候入朝当差,为君父分忧,日后胤褆你便在...”

  康熙顿了一下,好似在思索大阿哥去哪儿合适。

  “皇阿玛,”太子趁着这个机会,匆忙打断了康熙的话,在康熙不满地眼神里,他笑着说道:“此番出征,儿臣听闻五弟为您侍疾格外上心,更是为您献上了神药,儿子厚着脸皮,也为五弟讨个赏。”

  胤祉喜爱与文人厮混,想必会将他扔去翰林院,翰林院里头一直在修史,胤祉去那儿正好合适,至于胤祺,自小就舞刀弄枪的,又奉药救了皇上,即使看在皇太后的份上,他去得地方也不能差,许是会去兵部。

  这样就算大哥也去兵部,一山不容二虎,胤祺瞧着也不是能屈居人后的,兵部大臣在两人之间选谁都是得罪人,想必能保持住,不被拉拢。

  康熙最是喜欢儿子们之间兄友弟恭的模样,瞧着太子友爱兄弟,他满意地点头:“若非太子提醒,朕真疏忽了此事,不知胤祺,胤祉侍候的也用心了。”

  说着,康熙的浓眉紧紧皱起,好似不知该如何定夺,思索片刻,康熙终于做了决定,他笑着问道:“胤褆,胤祉和胤祺,你们想去哪儿当差?”

  想去哪儿当差?

  康熙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就连提出这个建议的太子,都没想到康熙居然会询问阿哥们的意向,他一口银牙紧紧咬着,死死地盯着大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