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富贵闲人 第75章

作者:十弋 标签: 红楼梦 清穿 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历史衍生 BG同人

  平常下了值,见着街上有什么新奇玩意儿,不拘贵重,只要有些意趣,胤祺便都买下来,溜达着到了林府,将那些有着野趣的玩意儿送给黛玉,两人在窗下对坐,烹上一壶好茶,轻声说着话儿,一道赏玩着,时不时的说几句白日里遇见的事情,也算是难得的清闲。

  好在胤祺与黛玉的婚事已经定下,无需严格守着男女大防,在丫鬟婆子的视线下,这么见面也说得过去。

  自从准备多伦会盟以来,胤祺就恨不得如同他那四哥一般,直接睡在理藩院里,只每日抽出空来,吩咐舞文去林府跑一趟,看看黛玉有没有什么遇到什么事情,是否需要他处理。

  这却是胤祺思虑过多,黛玉在林家管着家事已经数年,林如海后宅的那几个小妾,不过是帮着打理起居,谁也不敢与黛玉别苗头。

  至于外头的应酬,黛玉也不耐烦出去,借着要备嫁的名头,全部推辞了。

  黛玉唯一一个没能推辞了的,就是贾政离开京城的宴会。

  贾府到底是黛玉的母舅家,其他事情她不出面无妨,嫡亲舅舅的送别宴也不露面,多少显得不孝,尽管林家和黛玉都不愿意摊贾府这摊子浑水,但在孝道面前,黛玉还是不得不去。

  贾府宴请的日子,是一个大晴天,自从入了夏之后,春日里的雨水再也不见了踪影,每日都是晴朗的天气,空中吹拂过来的风里,带来的都是干燥的热意。

  黛玉出门的时间不算晚,但天已经大亮,黛玉坐在马车里,从熙熙攘攘的坊市间穿过,听着外头叫卖的喧嚣声,望着外头双手插在袖子里,匆匆走过的京中之人,黛玉试图想象着胤祺从林府出发,去上朝的情景,是否见到的也是如此景象,笑意慢慢盈满了黛玉的眼。

  当然,若让胤祺知晓黛玉的猜测,他只会苦笑着连连否认,按着康熙的作息,每日天还没亮他就得在乾清宫里候着了,说句披星戴月也不为过,伴着他的,除了零星的灯笼,便只有那一两家卖麻酱烧饼摊贩。

  但坐在马车中的黛玉,并不知晓这些事情,她想象着胤祺每日上朝的情景,马车渐渐到了贾家。

  走到荣国府前头大街的时候,只见荣国公府牌匾下的大门大开着,然而屋子门口的马车却没几驾,甚至能称得上一句门前冷落鞍马稀。

  “雪雁,”黛玉静静地观察片刻,扭头问道:“今儿个贾府请了多少人?”

  黛玉接到贾家帖子的时候,只觉着这个送别宴又是贾府摆出的排场,连请了哪些人都懒得问,只想着过来送份礼,尽了礼数便可。

  黛玉兴致寥寥,雪雁却是仔细问过的,她同样疑惑不解地说道:“这次宴会只请了近亲几家,就连老爷都由于要当值没法来呢。”

  这真是转了性了,贾府从来就要体面,好热闹,唯恐哪里堕了国公府的体面,就连家中进的少,出的多,也要维持那偌大的排场,怎么这次却如此低调。

  黛玉却不知,这其中她的话起了很大的作用。

  都说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贾家本为了贾政升官而欢欣雀跃,却得到了黛玉的那番劝诫,这不亚于一瓢凉水就这么泼在了热炭上,滋滋啦啦的声音,将贾母等人的神智拉回。

  从清虚宫回来后,贾母与贾赦和贾政关上门谈了许久,又将宁国公府的贾珍请来,说了好半天的话,等门重新打开之后,宁荣二府的人发现,贾府的主子们居然消停了下来,平日里在京中吃酒逍遥的贾府子弟,全都不见了踪影,京中的风月场上少了好几个出手阔绰的客人,这简直让八大胡同里的热闹都失色不少。

  此次的送别宴,也特特只请几家骨肉至亲。也不知是自此就学乖了,还是一时的避避风头。

  但贾府的这些事情都和黛玉没有什么关系了,她不过就是一个到贾府做客的表小姐罢了。

  此次宴席的主角是贾政,黛玉首先去了趟荣禧堂,将从林如海库房中找出的一幅古字画奉上,能入林家收藏的东西,自是不俗,贾政见之心喜,胡乱关心黛玉几句,便吩咐丫鬟将黛玉带到后头院子里的贾母处。

  贾政本人则将幕僚叫上,焚香净手后,虔诚地将书画掀开,如痴如醉地赏玩起来。

  后院里,贾母屋子里已经坐满了人。

  逐渐长开的迎春与探春坐在贾母的两旁,迎春温温柔柔的笑着,在被说到她也到了相看人家的年纪时,羞怯地低下来头,用手中的团扇将脸挡住。

  黛玉走进来的时候,正好见到这一幕,她笑着轻轻推了王熙凤一把,笑着说道:“您这还是做嫂子的呢,小姑子的大事不上心就罢了,怎地还打趣起来,还不快给我们二姑娘找个好人家。”

  王熙凤见着黛玉出落地愈发亭亭玉立,想到她那越来越得圣心的父亲,心里只遗憾这样的人如何就没有留在家中,不论是王家还是贾家,能与林家再次亲上加亲,才是天大的好事。

  如黛玉这般人品、性情、模样、家世的人,放在哪儿都是打着灯笼也没地儿找的人,还是皇家好眼光,提前将人给定下。

  念头一转,王熙凤又想着黛玉嫁入了皇家,他们也算是与皇家搭上了关系,王熙凤的遗憾瞬间便消失了踪影,就这万里挑一的妙人儿,不提黛玉与五阿哥打小的情分,就说这么个人,谁又能将她冷落了去,未来的前途真真不可限量。

  这可是贾家嫡亲的表小姐。

  想到这,王熙凤看向黛玉的眼神愈发火热,对于黛玉说出的话,更未等闲视之。

  对于迎春的亲事,王熙凤本是不愿插手,毕竟迎春的父母尚在,贾赦更是个混不吝的性子,对着贾琏都动辄唾骂,邢夫人又是个没甚本事的,王熙凤张罗迎春的亲事,完全就是费力不讨好,说不得寻了半日,还得在贾赦和邢夫人那儿讨不到好。

  但此时黛玉对她说了迎春的亲事,王熙凤自不会等闲视之。不论王家还是贾家,亲朋故旧少不了,要给迎春找个合适的人家,虽说得费些心思,却也不是找不到。

  若能用这事在黛玉面前卖个好,与未来五福晋搭上关系,实在是再划算不过的事。

  更何况,得了黛玉的这句话,贾赦对于迎春的婚事,到底得慎重一些,不能仗着是迎春的父亲,随意将她嫁人。

  王熙凤越想越觉着这事能做,她红唇张开,露出白如犀贝的牙齿,趁势说道:“谁让我是劳碌命,我既担了迎春嫂子的名头,她的亲事少不得要费心。二姑娘你放心,我一定给你挑个东床快婿。”

  迎春听着你一言我一语,紧紧地咬着嘴唇,害羞地说不出话来,藏在团扇后的脸更红,露出的耳垂如血般艳丽。

  “就你促狭,”一直笑呵呵听着黛玉与王熙凤你来我往的贾母,见着迎春实在是羞涩地不成样子,点着黛玉的额头,嗔了一句,其中的宠溺之意,谁都能听得出来。

  满屋子的人纷纷笑着,奉承起来,尤氏在一旁木着站了许久,这时才凑上来,陪笑着说道:“要我说,林姑娘这爱说爱笑的性子,可不就与老祖宗一般无二。”

  贾母笑意不减,却并未接尤氏的话,她一时无措,只干干地笑着。

  “屋子里在说什么这么热闹呢。”正在这时,靛青色葫芦纹门帘被掀起,又走入了一个姑娘。

  只见这姑娘眉目舒朗,英姿勃勃,正是史大姑娘史湘云来了。

  湘云的到来,正好打破了之前凝滞的气氛,她对于屋子里气氛恍若未闻,向贾母行过礼后,笑着与黛玉说道:“许多日子没有见到林姐姐了,姐姐近来可好?”

  黛玉与湘云也是相熟的,她捂着嘴,轻笑着:“听闻你好事将近,还没有给你道声恭喜呢。”

  一向爽利的史湘云,听了这话,难得的红了脸。

  迎春脸上热意消退,她的脸终于从团扇下露出来,好奇地看着湘云,而探春,早已站到了湘云身旁,一副要审问的架势。

  湘云见此情景,索性站定了,大大方方地应道:“我叔叔婶婶前些日子给我相看了人家。”

  迎春羡慕而又带着惆怅地望着湘云,探春顾盼神飞的眼中划过丝自伤之意。莫看她们两人父母双全,婚事上却不如湘云,有着嫡亲叔叔婶子操心。

  贾母自来便不管小儿女们逗趣,她年纪大了,就喜欢热热闹闹的场景,她从鸳鸯手中接过玳瑁眼镜戴上,将湘云叫去,将她上下打量仔细打量一番,见湘云神态羞怯,却不见不乐意,总算放下心来,湘云的父母离开的早,若她叔叔婶子给她找的婚事她不乐意,她这姑祖母少不得要说上两句。

  “好孩子,”放下心的贾母,笑着与湘云问起来:“我听你婶婶派人来说,给你定了卫家的公子?”

  已然褪去的红晕悄然又浮现出来,湘云性子再爽朗,到底也是女儿家,被人问到亲事,多少有些害羞之意,她微微点了点头。

  贾母靠着大引枕上,回忆着见过的后生,终于想起了那卫若兰的模样:“那孩子我见过,瞧着是个脾性好的,你叔叔给你定的这个亲事不错。”

  湘云脸上的红晕更重,这让黛玉与探春几人啧啧称奇,她们与湘云自幼相识,什么时候见过她这般忸怩的模样。

  正当黛玉几人感叹时候,贾母却已经吩咐着鸳鸯去开后头的箱子:“我出嫁时候,嫁妆里有一套头面,现在我瞧着库房里的东西都没有我那套头面好,这头面是我从史家带来的,你成亲我便用这套给你添妆。”

  说话间,鸳鸯已经将贾母说的头面找了出来。

  沉重的楠木盒子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却被爱护地很好,不大的箱子上瞧着连一颗灰尘也没有,掀开刻着山景图的盒盖,珠光瞬间便从盒子中溢了出来,说一句流光溢彩也不为过。

  一直枯坐着,兴致缺缺听这成亲之事的惜春,这时候也张大了嘴,发出惊讶地赞叹之声。

  只见箱子里是一套纯金的头面,赤金被匠人用最精巧的工艺精心打造,雕刻出再精美不过的花样。

  然而这金子再重,工艺再精巧,也不能让这公府小姐们如此惊叹,毕竟谁没有几件拿的出手的首饰。

  让众人赞叹的是,镶嵌在项圈上的那个珍珠,拇指大的珍珠,放在宫中给娘娘用都使得,这些年随着东珠的产量减少,上好的东珠全被送入宫中,一般人家根本得不到东珠做的首饰。

  尽管过了几十年,这东珠依然光彩夺目,引得屋子里众人惊叹。

  就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都凑近了仔细望着,她笑着说道:“这个品相的东珠,真真是从没见过,我小时候我爷爷管着洋人那些事情,我记着他们带来的珠子,都没这么好的。”

  贾母笑着说道:“你们小孩子家家的,才见过多少好东西,日后你们姐妹出嫁,我也都准备了东西,必不会亏了谁去。”

  一时间,迎春羞涩地低下了头,探春眼中异彩连连,唯有惜春,一听到要出嫁才有这添妆,撇了撇嘴,收回了眼神。

  唯有站在一旁伺候的王夫人,在旁人不可见出,露出怨毒的目光。

  元春从宫中的赏赐,旁人不知,王夫人还能不知吗。当时元春传话,她看中湘云的时候,王夫人心中还格外不乐意,在她心中,贾宝玉千好万好,怎么只能取一个父母双亡的史湘云。

  没想到史家却根本就没看贾宝玉,在收到元春赐下手串的隔日,便放出了给史湘云相看的风声,更是没多久就定了人家,对贾宝玉弃若如履。

  王夫人已经忘了她没看上史湘云的事情,她只咬牙切齿地恨着,一心想给贾宝玉找个好姻缘。

  想到这,王夫人强打起精神,扬起笑容,对着贾母说道:“老夫人您可不能偏心,宝玉的事情还指着您呢。”

  贾母闭着眼,笑着说道:“宝玉还小呢,都还没个定性,亲事不急。”

  王夫人被堵得一僵,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鸳鸯见状,连忙冲着王熙凤使了个眼色,王熙凤忙笑着打圆场:“老祖宗,饭已经准备好了,正好有前些日子庄子上送来的菜,您看是否要用膳。”

  贾母点点头:“家里的东西都吃絮了,庄子上的东西倒有点新意。”

  黛玉顺势凑到贾母身边,将话题移开:“老祖宗,您近来身子可好,我家留在姑苏的管家,前些日子来了一趟京中,送了许多江南的时令菜,我令他们收拾了,给您也送了一份,您试试这味可还顺口,若能入口,我再令人多送些过来。”

  贾母笑着赞道:“还是我们玉儿有孝心”。

  其余人更加没口子的夸,黛玉便在这些夸赞声中,吃完了这顿送别宴。

  送别宴后,很快贾政便启程离京任职,在这之后不久,朝中诸臣好生忙碌了一阵子,终于将诸般事宜准备妥当了,康熙率领朝中重臣、年长的阿哥们,亲自前往塞外的多伦诺尔。

第128章 途中

  多伦诺尔,距离紫禁城约400公里远,浩浩荡荡的车队需要走大半个月,才能到地方。

  此次会盟,康熙意要展示满蒙一家之情谊,将后宫中的娘娘们也都带上了,就连久居深宫的皇太后,也要去她心心念念的草原。

  黛玉尽管尚未成亲,但林如海在随驾重臣之中,胤祺找着皇太后求了求,皇太后便允了将黛玉也带上。

  此时黛玉便与五公主一道,坐在描金绣凤的马车中,紧随在皇太后的车架后,逶迤着往草原而去。

  马车外突然传来哒哒的马蹄声,以及马儿被缰绳勒住后发出的嘶鸣之声,五公主捂着嘴,看向黛玉的眼中全是戏谑地笑意。

  这是这一程走来,日日都要发生的事情。

  五公主真真是开了眼界,她也在宁寿宫长大,也是与胤祺常常见面的,在她印象中,胤祺就是普通的兄长,每次见到她都是淡淡的,守着礼节,得到什么好东西献给皇太后时会记着给她留一份,但私下里并未多说过什么话。

  甚至每次五公主看见胤祺黑黝黝的眼神,总觉得自己的心思在他眼下无所遁形,下意识的有种害怕之感。

  在宫宴的时候,五公主也是见过黛玉的,在她印象中,那是一个纤弱到好像说句重话就会倒下去的江南闺秀,五公主一直不能想象,这般文弱的黛玉日后嫁给了这样吓人的五阿哥,每日里都得提心吊胆,这日子该如何艰难。

  此次与黛玉同坐一车,五公主更觉着黛玉温柔和善,更加为了黛玉而惋惜。

  然而,车队才刚走一天,五公主便发现,她的想法大错特错。

  许是黛玉瞧着实在是弱质纤纤,这一路走来,胤祺时时都放不下心,只要有空便要往黛玉的马车旁跑上几趟,关心她吃得可好,睡得可香。

  五公主从未见过胤祺如此啰嗦的模样,她目瞪口呆,这还是她那寡言少语的五哥吗。

  然而瞧着黛玉那习以为常的模样,便知道这不是特例,没想到五哥和他未来的福晋,私下里居然是这么相处的。

  在那天之后,只要听见胤祺的马蹄声,五公主便感到忍俊不禁,忍不住地调侃着黛玉。

  黛玉听了五公主的调侃,只面不改色。

  这次依然如此,胤祺勒住缰绳,小跑着的马停下了脚步,他将手中拎着的包袱从窗户中递入L:“我瞧着外头的杏儿熟了,去摘了一些,这几日你都没甚精神,也没吃下多少东西,吃点新鲜的杏儿,试试能不能开胃。”

  黛玉掀开马车的帘子,抿嘴笑道:“如何就要你这般劳心费力了,不过就是少用了两口饭,等再过几日到地方了就好。”

  胤祺却不做声,只笑着望着黛玉,直将黛玉看得两靥发红,羞得一把将东西接过,雪白的手又迅速地缩回了马车中。

  留下胤祺在马车外低低地笑了几声,再三叮嘱道:“有什么不适之处,立即找人与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