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贾敏道:“菩萨低眉,也还有金刚怒目,我只是想不明白,茗香为何非要动那种心思?嫂嫂对她不算差。”
贾敏和二嫂接触的还算多,论理二嫂明面上对茗香很不错了,衣裳吃用都是又新又好的。
背里贾敏不好判断,没听说传出什么二嫂背里虐待茗香的话。
不过贾敏也感受得出来,茗香自来也跟着二嫂读书学字,有几分傲气。
史苗觉着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对贾敏道:
“你还记着我和你说过,后宅其实与朝廷一样,前朝的大臣争宠,也这个调调。”
贾敏用手里的银汤匙舀了一勺蜂蜜,在花露里化开:“女儿记着呢!”
真是矛盾,史苗也不能说茗香不安分是错的。
人往高处走,怎么会错?
史苗叹气:“茗香往上的道儿,只有这一条最好,她只是想做出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若成了,将来的孩子不是姑娘就是哥儿,不必为奴为婢。”
贾敏点头:“倘若她是个男的,在外面做事,就会有其他的巴结的法子,运气好的读书做官。”
都这个道理,可是二嫂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二房那边放任,二儿媳妇很有可能变成迎春翻版。
奴大也会欺主。
史苗颔首:“对啊,人世就是如此,总有争斗,慈悲有度。”
抿了一口花露,喝不出多少味道,接着又说到:“你嫂嫂屋里的事,自己料理,她真的慈悲大度,下面的人不一定念她的好。”
这个问题,贾敏将来也会遇到,不过史苗给出的解决办法。
才不是什么宽宏大度,或者整治不安分的狐狸精。
史苗又强调一遍:“不过你不一样,那小子长得不错,你若想和他谈谈恋爱体验一下也行,毕竟人生在于经历。”
“将来林家的人动歪心思,你不必慌,也不必难过,更不必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够贤良淑德,把他踹了就行。”
这就叫做最坏的打算,如果有地方可以去,相信就算是古代社会,离婚的也是一抓一大把。
贾敏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笑着附和:
“那我可要好好练一下拳脚,今后把他踹得远些。”
史苗深以为然。
看看她家水灵灵的姑娘,史苗牙痒痒,林如海那小子,真是有福气啊!
……
荣国府日子还是照旧过,贾政只有年节旬假回来,在崇正书院这种地方,氛围浓郁,不想认真读书都不行。
至于贾赦前段时间,因有点公务去了江南节度使那边一回,回家以后就开始认真演习骑射。
平日里贾敏她们也会跟着去一起射上几箭。
八月十五时候,家中商量着等过年,就正式把荣国府长孙记在族谱上。
依着族谱上面的排序,这个哥儿是原作中早夭的贾瑚。
二房那边没掀起什么风浪,送走茗香以后,二奶奶身边没提拔大丫鬟,原先跟在身边的茗香换成了茗秀。
茗香有一点说得倒也不算错。
按理说大房那边的哥儿是长孙,应当千娇万宠才对,又是隔辈分亲。
但家中太太和旁人家不一样,虽然对哥儿不差,时常也问一问,但比起关莹家中老太太对长孙的娇宠宝贝,那是差了太多。
关莹也有些担心,长孙尚且如此,将来自己真添了一个,太太想来也不见得有多宠爱。
……
且说姑苏这一头,林海和家人回乡之后,一面预备着过中秋,一面又是要和姑苏原先交游的人家互相送礼拜会。
旁人得知林海与金陵的荣国府定了亲,无不艳羡巴结。
当然也有原先想要与林家做亲未果的,十分遗憾。
过了八月十五七八日,家没什么事,林海才能有自己的空闲。
他自回到姑苏,早就想着应该给贾敏写信,好几次提笔,又不知从何写起。
才从金陵归来,马上又写信过去,会不会显得他冒失唐突。
林海又觉得只写信不够,贾家四姑娘没来过姑苏,兴许他应该置办些土仪一起送去。
碧空如洗,秋后老虎,日头出来以后天就渐渐热起来。
林家东北角门,五六个小厮拥着林海从夹道那头走过来。
负责这边院落的管事连忙迎上去,躬身哈腰,陪着笑脸:“大爷今日怎么走这道门?”
这道门多是采买办事的人走的,离着主院那边还要兜一大个圈,就没见哪个主子走过。
墨条见他长得不好,满脸络腮胡子,赶紧拦在前面:
“大爷想走哪边就是哪边,几时轮到你多嘴?”
又赶紧吩咐门前挨着墙根的几个小厮:“还不快找人去牵马?”
有两个小厮低着头去了。
墨条没有揭穿他们,方才肯定是在门口掷骰子,背后藏着一个碗。
林海要走这边,只因为这门出去,离他想去的街近。
一起挨着墙根站的,有个人穿着分明不是他们家小厮的样子。
林海指指那边一个身形高大的男子,这男子长了一个鹰钩鼻,穿着像是书生样子的儒衫:“那人是谁?看着眼生?”
管事连忙迎上来解释:“大爷,是小人表弟,从老家过来,小人说见他一面,就让他走了,哪知大爷今日要从这边过,小的错了……”
林海还没说什么,那管事就絮絮叨叨求饶起来。
“聒噪。”墨条看出来主子有些不耐烦,“大爷又不曾怪你。”
林海少见生人,好奇又打量几眼,上前与那人说话:“你是何方人士,是不是读书人?”
那人拱手作揖:“小的钱塘人士,读过、读过几年书,识得几个字。”
不等林海再问,管事赶紧跟上来,探着脑袋小声答道:
“大爷,他就是能瞎写几个,今儿过来特意打扮一回,科举什么的,却是不能。”
林海见那人又低下头,侧着身,似有回避之意,也不想他为难,便不再问。
一会儿马车就过来,管事的忙前忙后,招呼林海上车。
恨不得自己跪下去给林海当马凳。
林海上了车,掀开帘子又看了看角门方向。
“大爷,怎么了?”
“没什么。”
林海放下帘子,总觉得哪里不对。
……
第91章
林海怀着满腹疑窦离开角门,车夫一路把他拉到姑苏最繁华的街道,各色铺子鳞次栉比。
林海看一回金银首饰,又看过一回市面上卖得出来的苏绣。
都不太满意。
绣坊的掌柜见他挑剔,言行举止都不是寻常人家。
笑着给林海指一条明路:
“这位公子,咱们这儿真正的好绣品,都不拿出来卖,早就有人预备着,不差咱们这一处,您还是回家请家中长辈打探一二,想来就有了。”
小厮反问掌柜:“您做生意这么多年,难不成还不认识几个好绣娘?”
那掌柜的扶着门边,眯着眼:“也是我这双眼睛不行了,不然谁不能绣两针?”
林海懒得与他废话,又去看别家的绣品。
另一家掌柜出来拆台:“隔壁那个万三,他媳妇不和他过了,所以现在手头没有好东西,不认识几个绣娘。”
小厮墨条正想八卦,到底是怎样一桩夫妻间的官司,却被林海催着走人。
林海买了几个络子和荷包,又去搜罗其他东西。
晚上徐嬷嬷照例要来看林海一回,见林海买的物件,好心提醒他。
“哥儿想着好,但这些东西都是外面旁人做的样子,算不得独特,戴出去可能还有嫌隙,哥儿若实在想送,不如让府上针线丫鬟做几个?”
徐嬷嬷的话提醒了林海,什么荷包帕子,皆是那等风月话本上最常见的信物。
林海一片好心,想送点姑娘家可能会喜欢的玩意儿,外面买的东西,她也不一定会戴啊?
但让府上针线丫头做几样送去……
也有些奇怪。
林海索性直接删掉什么花儿、朵儿的礼物,送些竹编、木雕、砚台文房。
另一头的江南,从御驾回京之后,没见多少波澜,原先传出风声要调任的秦督军,迟迟不见朝中旨意。
唯有一件事,趁着秋收以后,江南有几处河堤海塘需要修缮。
朝廷里的旨意带了荣国府一句,不让贾赦主事,只让他协理监督。
贾赦自打接了荣国府的爵位以后,头一遭朝廷交代他干活。
能从皇帝陛下手里捞到一点活计,贾赦高兴,荣国府上下也高兴。
一贯严肃稳重的赖嬷嬷和史苗说起这件事都掩盖不住喜色:
“想不到,这件事情竟然会落在大老爷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