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辰木离火
跟着她的丫鬟梅香,瞧见路口的新鲜事,赶紧指给新奶奶看:
“奶奶,荣国府那边的招揽先生的摊子,还在呢!”
甄家大少奶奶拔下一根簪子,搔了搔头,冷淡笑道:“这就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好端端的生出多少花样,还要教姑娘们学四书五经,能把女四书学好就不错了。”
梅香听自家奶奶说话语气不好,便知自己提的话茬犯了忌讳。
当下梅香不敢说话,安静闭了嘴,等马车挪动,主仆一行下车去知州府上贺喜。
大少奶奶入席,梅香不好跟在旁伺候,屋外候着听主子差遣。
一想到今日说话不合时宜,梅香忐忑的问大少奶奶的嬷嬷:
“咱们奶奶自己做姑娘时都学了不少书,如今怎么还嫌弃起旁人?”
梅香原以为,她家少奶奶诗书传家,应当很喜欢谈论这样的事。
所以今日梅香才起那个头,不想奶奶听着倒像很不高兴的样子,吓得梅香一路心惊肉跳。
嬷嬷笑道:
“谁叫你上赶着拍马屁,这会子可是拍到马腿上?前儿咱们家举荐的先生,荣国府没要,大爷念叨了几句,奶奶心里不高兴呢!你啊,心思太活络,以后少提这家的事。”
梅香一副了然神情,可算知道当中缘由,少奶奶巴巴举间的先生想讨好老太太,最后荣国府看不上曾经教过少奶奶的先生,不就是看不上他们奶奶?
怪不得奶奶听到这件事情不高兴了!
梅香吐了吐舌头:“知道了,下回我肯定不提。”
对于荣国府张榜求师一事,坊间褒贬不一。
不过这又与史苗有何相干?
她定下的初试时间,眼瞅着就要到了,史苗忙得很,组织一场面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荣国府上的人又没经历过,根本没有概念。
史苗只能亲力亲为,领着姑娘们把事情安排过一遍。
“初试要筛掉一批说话办事不利索的……”
史苗把考试那天负责各个科目的媳妇丫鬟召集起来,再强调一遍注意事项。
“初试场子就布置在松涛院,从角门过来,我们也能来看。一路上各个科目的考官要做好引导工作,考试号牌不可发错。”
“帘子,围屏都要挂好。”
“吃的也预备好,有些时候呢!”
办事媳妇丫鬟们规规矩矩的听着,累虽然有些累,但太太都叫她们‘考官’、“引导员”,活了这么多年岁。
居然还能当个官儿?
尤其那几位被推选出来评判厨艺、绣活和针线的媳妇丫鬟,专门得一个‘考官证’挂在脖子上,别提多新鲜了!
主持的事情交给赖嬷嬷,赖嬷嬷得了一张‘主考官’,唯恐在旁人面前高兴显得不矜持,只能回家偷偷乐。
第一轮初试,考核的是‘体、劳’两科,看门婆子井然有序,给考生发号牌,由小丫鬟分批将人领进来。
首先第一批,就将那些说话不成调子,身子有疾,滥竽充数的人筛掉一批,再带进预备的偏院。
赖嬷嬷还是头一遭文绉绉的说话。
今日她们穿的都是上回家中新做的衣裳,靛青比甲和褚色群,又统一盘着圆髻插着差不多款式的银簪。
赖嬷嬷脖子上还挂着主考官的牌子,十分庄重。
“诸位能来,必是有一技之长着,今日初试,参加者每人三两补贴,入复试者,每人十两,太太说了,还请诸位不要藏私,展示才华。”
当下就有人被唬住,脚底一软就跪下去。
几个考官心里便觉得不成,在那位考生号码下面画了一个叉。
负责厨艺考核的班子率先出来领人:“请随我去灶间。”
随后是木雕石雕的那一组,各自带着自己做好的一样物件让考官评判。
赖嬷嬷道:“几位好手艺……上前来。”
贾敏自己不想坐在位置上,仗着个子小,趴在帘子缝往外看。
贾敏像发现了什么大事,蹲在那儿冲史苗招手:“母亲你看……”
又想起自己这样有失仪态,讪讪站起来,赶紧挨到母亲身边。
史苗和贾姝等人正在品评刚刚厨艺上做面点考生带来的糕点作品。
史苗问贾敏:“怎么了?”
贾敏指着当中一个穿着绿袄粉裙子姑娘:“母亲你看她的手,若经常雕刻,怎么会有这么白嫩的手?”
这姑娘瞧着也就十六七,是当中最年轻的。
史苗把贾敏按在凳子上:“乖乖,稍安勿躁。”
外面雕刻组的考官已经在布置任务:“太太也有几块石头,还请诸位先打个线稿……”
有没有真才实学,一试便知。
果然,贾敏发现蹊跷的粉裙姑娘,一到真枪实干就露了馅儿,考官依着史苗的培训,并不多话,默默打分。
木工组的考核也差不多,荣国府预备了木料和刻刀。
命题考核:“请做个鲁班锁。”
绣娘针线考生人数最多,考核也最快,荣国府不缺针线上的人,一看你绣品花样,针脚,再让在绣架上绣几针,缝补针线和针法,懂行的人一看就能估量出水平。
参加初试者结束考试以后,成绩并不是当场就出来,依着荣国府的章程,会在十日后放榜。
考试结果考官的打分只能做参考,最后还是要由太太和几个姑娘定夺。
几个姑娘倒是新鲜,一会儿看看木雕组,一会儿又在一起讨论绣品,还有品尝厨艺组的菜色,考生都走了,天色擦黑,史苗催她们去吃饭,姐妹四个才作罢。
一路走着,还商量三日内必定要把进入复试的人都定下来。
贾姝又担心,要是后面还有更优秀的人,不知道消息错过了初试,又该如何……
史苗前面走着,听姑娘们叽叽喳喳说话,脸上挂着笑。
忽然从前面转角的假山后面窜出一个人,噗通一声跪下。
“太太……姑娘,给太太请安,给姑娘请安。”
史苗被吓了一跳,但还是耐着性子:“起来吧,别跪来跪去的。”
几个媳妇连忙打着灯笼跟过来。
是王大丫。
一个媳妇小声责备:“规矩白教你了,别惊着太太和姑娘。”
太太不喜欢大吼大叫骂人,她们现下也不敢破口大骂。
王大丫又磕了两个头:“小的知罪,小的只是……”
史苗这几日也没问关于王大丫的事,荣国府上下都在忙考核,估计没空把她送回去。
史苗耐心问她:“你有什么话,慢慢说。”
王大丫支起身子,眼里满是恳求:“太太,小的也会木工,小的和父亲学的,还会竹编,听说太太在找这样的人。”
后面有个媳妇发出一声嗤笑。
史苗听不出来是谁,但大概能猜出另那些人的心思。指不定怎么嘲笑这小丫头呢!
等她们几个一去,王大丫肯定少不了要被冷嘲热讽。
自己爬不上,也不许旁人爬上去,见不得别人一点好。
史苗做主:“给她工具和材料,让先做样东西,我们瞧瞧成不成。”
王大丫只顾着嘭嘭磕头:“多谢太太。”
史苗又强调了一遍:“不可为难她。”
说完,就带着几个姑娘走了。
王大丫等人都走远,还跪着不起来。
一个老嬷嬷过来拉她:“也就是遇到我们太太这样良善人,旁人家有你好看的。”
不过太太发话不可为难,旁人顶多给几个白眼,木料和工具一样没少。
王大丫又去灶间讨了几根木柴和管园子的人讨来一些枯树枝。
跟她一处住的老嬷嬷好奇:“你要做什么?”
王大丫想想,决定做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我……做个磨坊。”
老嬷嬷见她做的东西不稀奇,便没去管她。
考过第一场,马上就是第二场。
史苗监督过一回,后面就放手让几个孩子里年纪最大的贾姝主要负责。
贾姝这天都不见人,也没和她们一起吃饭,史苗带着贾敏走来松涛院消食。
贾姝坐在主位上,有模有样的安排工作:
“明天是‘德、智、美’场。须要更加仔细,不能叫人看轻了我们府上。”
见史苗进来,贾姝连忙起身让座。
“母亲,四妹妹。”
贾敏扎着揪揪头,笑嘻嘻过去拉住贾姝的手:“刚刚母亲还说,大姐姐办事越来越妥当,叫我多和大姐姐学。”
这小丫头嘴甜的,贾姝很受用。
史苗看了一下贾姝预备的陈设和茶具、纸笔,果然是跟着原主学来的,非常妥当。
贾姝考量得很到位,这一场来的肯定多是读书人。
史苗点头:“安排得很好。”
第二场考试,荣国府的下人们已经很熟悉流程了。
史苗看见来人里有几个衣着清苦的,连忙把赖嬷嬷传进来。
史苗道:“我见当中有衣着朴素的,咱们家的人,莫要犯以貌取人的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