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一宇
探春一连串话,黛玉听了同样心惊——贾琏王熙凤夫妇着急着离开,看来比黛玉想的还要复杂些。
“林姐姐,你既然已经是怡郡王妃了,那么你和姐夫都在这个局里,大位之争,胜者为王。所以,林姐姐,我嫁过去,兴许能帮到你们呢。”探春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那日陛下的那么多问题,我觉得我有一句,陛下是看中了的。”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黛玉当然明白,探春去了,依着她的聪明才智,定然能帮到自己和萧霆钧,可她还是会不忍心。
“那,三妹妹可知道,这位岛国国主,鹰视狼顾,颇有野心,而且都快四十岁了,以前也有妻子,只不过妻子亡故,如今还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黛玉将自己知道的信息,都告诉了探春。
“知道,这些信息陛下就没想过瞒着。”探春早就已经深思熟虑过了,“可我既然愿意,当然不指望和和美美的爱情。其实林姐姐想一想,就算我待在家里等着出嫁,二姐姐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那儿,我又能得到什么样的一个家呢?”
“可,二舅舅和大舅舅,终归有些不同。”提到迎春,黛玉最近太忙了,都没时间关心一下,她暗暗记下,明儿就派紫鹃去瞧一瞧。
“是,但府里头的乱象,老爷压根儿没法子。林姐姐你也知道,老爷那性子。”探春虽然明白,贾政不会像贾赦那样为了五千两银子就把自己给卖了,但贾政这些年为官的本事,实在是堪忧。
“其实妹妹今儿来,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探春并没有扭捏和遮掩,“我很清楚,朝廷册封了我为郡主,那么,老爷肯定是会有个官位的,总不至于让郡主的生父做个白身,请姐姐和姐夫帮帮忙,别让老爷去太热门的位置,他做不好。”
不愧是探春,看的很清楚,这事儿前两日萧霆钧就和黛玉讨论过——学政一事完全揭露了贾政的性格,他脑子不灵活,没法子平衡官场。
“我和王爷商量过了,让二舅舅去做个翰林院做个侍读学士就是了,二舅舅最喜欢读书人,那边的人事相对简单,平时也没什么利益冲突,应该没问题。”黛玉告诉探春。
探春听后点了点头:“这个安排很好,老爷这人一板一眼,说句不大恭敬的话,板正而迂腐,在这个位置应该不容易被人忽悠。”
“除了老爷,妹妹还希望林姐姐在紧要关头,帮一把我娘,不求多好,能让她温饱就行。”探春心中一直恨赵姨娘分不清轻重,可她到底是自己的生母,此番见自己要远嫁,赵姨娘很是伤心了一场,还跑到探春面前说了好多次,不想她当郡主。
“她一辈子都是个糊糊涂涂的人,环儿如今被养废了,指望不上了。”探春说的都是实话,“再有一事,往日里我觉得宝姐姐识大体明是非,如今看来,她压根不是那样的人,书虽读了,却并不真的明理。不只是私心太重,还罔顾法典,林姐姐肯定听闻了秋纹的事儿,虽然找不出证据,但宝姐姐肯定脱不了干系。在宝姐姐眼里,丫头奴仆,死了就死了,不值得一提。可就算是本朝律法,也没有随便打死仆人的道理。”
“如今她又和二皇子妃走的近,所以,我觉得,府里早晚只怕要出大问题。”探春虽然忧心,却也毫无办法,当这个郡主去和亲,已经是探春想到的最好的法子了,“日后真到了那一步,林姐姐能对我爹娘施以援手,不奢望他们还能过安逸的生活,能活下去保命,就够了。”
黛玉见探春要起身,忙拉着她的手:“三妹妹,不要这样,你放心,我答应你。”
探春知道黛玉是言出必行的人,于是转而说起她即将去的岛国:“我想,我和林姐姐该有一个特别的联系,仅仅你我二人能看懂。这样寻常书信往来,都能传递消息。”
三妹妹连这都考虑到了,看来,她真的是思虑良久的。
既然如此,黛玉也不能辜负了探春的一番心思,姐妹二人都是聪明人,立马商量起来。
这是很复杂又很需要考究的一项差事,两人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才做出来个大概。
探春从郡王府回去,宝钗倒是第一个就来了,身后跟着的莺儿手中,捧着一套赤金的贵重头面,仿佛怕人看不到一样,特意显摆着。
第113章 册封郡主荣府内斗
探春对宝钗的到来一开始是感到意外的:这次太太被幽禁后,贾母让探春李纨和宝钗一起管家,探春对着宝钗就相当直接和不客气了。只要是探春真心认定是不对的,无论宝钗怎么说她都不会点头。只要是探春觉得做了对府里有益的,就算宝钗反对,探春也都极力去做好。
李纨这一次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以前她不闻不问,一切跟着旧日规矩来,这一次她却完完全全站在探春那边,所以常常局面都是二对一,宝钗处于弱势一方。
然而探春很快就明白了,自己这一次册封郡主,对于荣国府而言是个大好事,宝钗如今是荣国府的媳妇,能因此得到实惠。
何况,自己真的出嫁了,宝钗只怕就要拿下这个府里的管家权了。
宝钗脸上虽然没有笑意,但声音里掩不住有喜悦的,她先开口:“虽说三妹妹的嫁妆肯定是由内务府置办,但我也听说了,岛国用铜钱不用银子,所以思来想去,还是金子宝石的头面,送给三妹妹压箱底,才方便些。”
说着就让莺儿将自己准备的添妆送上:“这一套,有金丝八宝攒珠簪,也有五凤挂珠钗,加上赤金盘螭璎珞圈等,是我出嫁前母亲给的,这次给了三妹妹,希望三妹妹去了,生活如意,顺顺当当。”
这一套头面的确贵重,探春起身谢过,让侍书收下。
宝钗见探春收了东西,嘴角浮现一丝微笑:“三妹妹日后去了,就是一国王后,虽然岛国不比中原富庶,但也主宰一方,日后府里,还要多多仰仗三妹妹了。”
探春正要说话,哪知道宝玉匆匆进来,显然他是听见了宝钗后面这句话的,脸色十分难看:“你说的什么话?三妹妹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去海外异邦和亲?”
宝钗听后冷笑起来:“二爷这是什么话,陛下都有旨意了,你说这些有什么用?别说是你我了,就是你贵为那怡郡王妃的表妹,不也没法子?”
宝玉没转过弯来,当即向探春道:“是了,三妹妹,你去求一求林妹妹,只怕能行。”
探春沉下脸,语气不太好:“二哥哥,你也该长大些了。首先,你该称呼林姐姐为怡郡王妃,王妃为天家人,不能再以旧时兄妹之间的称呼了;其次,你让我去求王妃,可曾替王妃想过一二?你这不是让王妃出面替我抗旨?你这是要置王妃于何地呢?”
宝玉头一次见探春神色如此,他听得出探春语气里的生气,一时间呆住了。
“二哥哥,别说当妹妹的说话直接,你可是男子汉,本来是该你封妻荫子护住家人,可二哥哥这些年都在做什么?”探春想着,自己横竖都要出嫁了,索性当一回恶人,该说的自己说了,至于宝玉能不能听进去,就看他的造化了。
“宫里头的大姐姐,为了什么进宫去?难不成真的为了她自己的荣华富贵?如今家里什么情形,二哥哥你心底有数吗?难道二哥哥真的指望家里养你一辈子?”
“我知道二哥哥你不想走仕途经济的路,可二哥哥你也不能做一个米虫呀。二哥哥,你想过没有,若是一朝这个家败了,完了,你该怎么办?”
探春咄咄逼人的目光,让宝玉害怕,他躲闪着低下头。
探春看到他这个样子,难过的闭了闭眼。响鼓不用重锤,可她这个亲妹子,都要千里迢迢嫁去异国了,也敲不醒这个哥哥。
宝玉难过的低着头,灰溜溜的离开了探春的院子。宝钗看着宝玉的背影,也生出一种无奈来——宝玉明明很聪明的,为何就偏偏醒不过来呢?
“我要歇会儿,嫂子也请吧。”探春不想浪费时间在应付宝钗身上。
宝钗还想说什么,但又觉得说什么都一样,探春这人可不是寻常人那样容易被说动的,于是起身告辞。
走出了院门,宝钗停下脚步,回头看着这个她来过多次的秋爽斋。册封郡主的圣旨只怕就在这两日了,探春去了一趟怡郡王府,不知跟怡郡王妃商议了些什么。
但有一点,宝钗很肯定——日后的荣国府,自己就能说了算了,贾母老了,李纨这个孤寡之人,论手段谋略都比不过自己,没了探春,单凭一个李纨,成不了气候的。
想到这些,宝钗心底生出一丝快意,而后抬脚大步离开了。
李纨此时就忧心忡忡,她在这次管家的时候,处处支持探春反对宝钗,想的就是自己要争一次——这些年,她从来不争不抢,以前是因为有王熙凤,那是个狠辣的,可后来宝钗入了府,她才知道,跟宝钗一比,凤丫头都算心善的。
凤丫头看着自己孤儿寡母的,还知道照拂照拂,自己不惹事,王熙凤也乐意做个人情给自己。
可宝钗却不一样,宝钗跟王夫人,其实很像,只是宝钗读书识字,比王夫人高明很多。她的仁善,绝对不会用到对她无用的人身上。而她的狠辣,全都在看不见的地方。
秋纹产下孩子就死了,赵姨娘却能有一女一子。就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宝钗本性了。
然而眼下,李纨很担忧,自己是寡妇这一条,就很容易被宝钗拿着做文章。
“母亲,茶都冷了。”贾兰看着母亲已经发了很久的呆了,对他母亲的心思,他略能猜到几分。
看着儿子,李纨一时悲从中来:儿子越长大,就越像他父亲了。作为荣国府的重孙子,兰儿这些年,可以说完全不受重视。
“母亲,有时候不能纠结于内宅一亩三分地的。”贾兰已经思索了很久,觉得可以试试,“京郊的云涛书院,儿子想去念书。”
李纨呆了呆没反应过来。
“趁着三姑姑册封郡主,母亲兴许有机会见到怡郡王妃,不知道能不能替儿子开个口,云涛书院的山长,是驸马爷的弟弟。”贾兰早就打听过了,这些年云涛书院出了不少青年才俊。
李纨这才明白过来,儿子口中的,不要纠结于内宅一亩三分地,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其实李纨还是没有完全明白,不过有些话,贾兰不会现在就说透,即使对方是他的母亲,他自己眼下还没有完全拿定主意,只是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想法。
想必不久之后,就能看得更清楚,到时再与母亲通气也不迟。
果然,册封郡主的旨意到了,很久没有来过荣国府的怡郡王妃,也来了。
第114章 探春出嫁黛玉重病
册封郡主让荣国府上下简直一片喜气洋洋,黛玉虽有准备,但看了就不免想到探春即将面对的日子,对比府上那些人的笑脸,未免觉得人情凉薄,索性躲进惜春那儿去。
李纨这就有了机会跟黛玉说几句话。
听见贾兰想去云涛书院,黛玉愣了一下,贾兰这个重孙子,在家里的存在感一直不强。但她早年见贾母对李纨母子还是颇为照应,单独给李纨铺子收租,在份例之外有补贴。若说那时贾兰还小,如今可不小了,早该认真进学了。
黛玉忽然想起一件旧事:那一年猜灯谜,二舅舅见贾兰不在,问起:“怎么不见兰哥儿?”
李氏回答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
当时二舅舅就笑说了一句:“天生的牛心古怪。”
现在想起来,贾兰在这个府里,明明是二房的嫡长孙,但一直也小心翼翼,就连这样聚会的时候,不请他,他也是不会来的。
对比被众人捧在手心里的宝玉,贾兰小小年纪,无论是念书还是为人,都更成熟。
“兰哥儿想去,我回去就替他问问。只是我听闻,云涛书院想去念书,得经过考校,考校这一关,还是得靠兰哥儿自己。”黛玉已经很久没见过贾兰了,这孩子算算,跟六皇子应该差不多年纪。
“这是当然,他考不上就是他自己没本事。”李纨听见黛玉当即应了,松了口气,她心底对黛玉,是有三分歉意的,因为黛玉入府的这些年,她为了讨好太太,从未单独关照过黛玉。不是不想,是不敢。婆婆本就厌恶她,总说是她克死了贾珠,要不是因为有贾兰,她恐怕早就青灯古佛去了。
然而时过境迁,已经贵为皇子妃的黛玉却丝毫不介意,这么一对比,李纨越发自惭形秽起来。
“三姐姐定在下月初一就出发,我听说今儿册封之后,她也不住在家里了。”惜春在一旁替探春难过。
黛玉点头道:“是的,我今儿来,就是为了待会儿陪着三妹妹一道入宫,有个熟人,她能放松些。”
“那,到时候三妹妹,直接从皇宫出发?”李纨也替探春惋惜,这个姑娘,是他们荣国府最厉害的了。若是从官宦之家挑个出息的子弟嫁了,来日必定能做个厉害的当家主母。
“这是自然,只是陛下准许府上亲眷出发那日到码头相送。”黛玉刚说完,紫鹃就进来了。
“王妃,郡主马上就要进宫了。”
黛玉听后起身向李纨惜春告辞,二人齐齐将黛玉送到了院门口。
因黛玉提前跟礼部官员及宫里来接探春的内监都说好了,这会儿探春就与黛玉同车。
“三妹妹别紧张,母后让人收拾了燕子楼,当年我第一次进宫,皇后娘娘也给我住燕子楼。”黛玉握着探春的手。
探春还是有几分紧张的,感受到黛玉指尖的温度,告诉自己要镇定:“林姐姐,没事儿,我不怕。”
“我瞧着侍书跟你一起进宫,她愿意陪着你嫁过去?”黛玉方才见到侍书了。
“是,可见我做人不算太失败,还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丫头。”探春早就告诉了侍书,自己作为郡主去和亲,朝廷会派人伺候,她可以回家去。
侍书却跪下磕头告诉探春,她愿意陪着探春,她不怕。
“老太太做了主,将她老子娘的卖身契都归还了,还给了她们一些银子。如今他们就不是荣国府的奴才了。”探春告诉黛玉,却未说,这是她替侍书讨的恩典。她此去前途未知,很可能埋骨异乡,这一点,她是暗示了侍书的,可这个婢女仍愿意跟着她前往,她做不了别的,便只好帮侍书解决后顾之忧。
黛玉听后点了点头,见马上到宫门了,也就不再说话。
二人先去拜见皇后,皇后将后宫嫔妃们全都叫来,免得郡主各个宫的跑累着。后宫嫔妃们心思各异,但也都有准备见面礼。其中像吴贵妃就准备的很贵重,而徐淑妃等的礼物就很普通。
元春的心情十分复杂,她深知探春此举,完全是为了荣国府,这几日也有不少嫔妃在自己面前说着这说那,或是讥讽荣国府卖女求荣的,或是羡慕她有一个能帮到她的好妹妹的,就连吴贵妃,都送了自己几样东西,说日后更要倚重自己。
元春起身向皇后请旨,要带探春到自己宫内说说话,皇后当然爽快答应了。其他嫔妃也都纷纷告辞,皇后留了黛玉说话。
“你可知道,你舅舅要进京了?”皇后直接用了你舅舅这个称呼,黛玉知道皇后说的是谁。
此番也不知道天子怎么想的,他那边同意了吴贵妃父亲的请辞,转头就让皇后娘娘的大哥,李肃进京,担任吏部尚书一职。
“昨儿长生回来同儿媳说了,母后可是有事儿要儿媳去办?”黛玉忙问。
皇后摇了摇头:“正是要提醒你呢,本宫这个中宫皇后得不偏不倚,你们就不要跟李家走的太近。如今你们夫妻已经够惹眼了,本宫可听说了,你那儿什么人都不见,那些个夫人们可不高兴了。”
黛玉感激皇后替他们着想:“母后放心,我和长生会试着把握好亲疏分寸的。至于那些来套近乎的夫人们,反正我一向都是个不好亲近的,还是保持本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