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一宇
紫鹃带着宫女来伺候,萧霆钧则看着妻子道:“等着玉儿你换了家常衣裳,我们去给父皇母后请安。”
黛玉何等聪明,立马就明白了萧霆钧的意思:方才的大典是君臣,如今去请安,就是一家人。
“可,你怎么就知道,父皇今儿会在母后那儿?”黛玉点头后,问。
“玉儿你也知道,母后和父皇少年夫妻,从郡王到天子这条路,是母后一直陪着的,父皇在这时候,定然是感念的。”萧霆钧双目满含柔情,他和玉儿,也是从郡王,现在到了太子,后面的每一步,也都不会容易的。
雪雁带着宫人早就备好了热水伺候沐浴,水汽袅袅,黛玉泡在水中,一面问雪雁:“今儿悦悦怎么样?”
“小郡主今儿很乖,早早就睡了,这会儿正睡得香呢。”雪雁忙道,自打册封太子的旨意之后,天子就册封了萧霆钧和黛玉的女儿为荣庆郡主,所以雪雁等都改了称呼,称小郡主了。
一时沐浴完,黛玉换上家常服装,让雪雁替自己简单挽个发髻,斜插一支西府海棠钗子。
萧霆钧却动作更快些,这会儿就倚在梳妆台前等妻子,黛玉简单收拾后,二人起身,动身前先让顾嬷嬷去报告一声。
天子果然在皇后的凤仪宫,帝后二人见了萧霆钧夫妇,皇后先笑道:“今儿累了一天,你们不早早歇着,过来可是有事儿?”
萧霆钧夫妇都没有说话,而是一起跪了下去:“谢谢父皇和母后。”夫妻二人又默契的磕头。
不只是皇后,就连天子的眼圈都有些发红,天子甚至亲自上前扶起萧霆钧,皇后也就赶紧扶起了黛玉。
皇后先开了口:“还记得钧儿出生不久的模样,一转眼,都是太子了。”
天子看着眼前的一对璧人,不由得就想起来故去多年的乔氏,开口时候也很感慨:“你母妃要是还在,看着你们不知道多高兴。”
说完后似乎又觉得,自己当着皇后的面,这么怀念乔氏,似乎也不太好,于是赶紧找补一句:“太子妃日后,就交给皇后了,这后宫诸事,日后她也该帮着你打理才是。”
皇后从来不会为了一个死人多心,若是乔氏还在,她还指不定不支持老三呢,所以压根儿不会对天子思念旧人不满,反倒是巴不得天子越思念乔氏越好——天子多思念乔氏,那么老三的太子之位也就更稳当。
所以听了天子这话,皇后就道:“还用陛下说嘛,去年端午宫宴,在之前的赏花宴,都是玉儿帮着操办的。如今臣妾上了年纪,正需要玉儿多多帮手才是。”
天子听了点点头:“玉儿倒是一直都很不错,心思巧,做事儿仔细。倒是老三,如今做了太子,与做郡王的时候,可就不同了。兵部户部工部你都还算熟悉,朕想着,明儿去刑部,有些事儿,该理一理。”
萧霆钧赶紧应了,这时候胡嬷嬷带着宫女送来夜宵。
“不会又是什么莲子羹?”天子这会儿有点饿,但却不想吃莲子羹。
端上来,一看是鱼丸豆腐汤,天子倒是一笑:“果然还是皇后懂朕。”
今日大礼忙一场,天子晚膳时候没有吃什么东西。皇后注意到了,所以特意吩咐准备了天子喜欢的。
天子轻轻咬了一口鱼丸,只觉得入口即化似的嫩滑,赞赏了一句。宵夜的时候天子倒是不讲究食不言的,还想起上回黛玉送的扬州鱼汤面,就笑道:“中秋太子妃送的鱼汤面,鱼汤色泽乳白,鲜美至极而不带一丝腥味,那面条则富有弹性,口感软韧,每一口都充满了嚼劲,朕倒是很喜欢。”
“父皇喜欢,儿媳回头将做法写给膳房,到时候父皇要吃也方便。”黛玉陪着用了一点儿。
“这会儿吃鱼丸,臣妾记得小时候家里九月中也要吃,在蜀地,丸子不叫丸子,叫圆子,象征家庭和睦、团圆美满。”皇后吃着鱼丸,想到家中旧日。
这话倒是合了天子心思:“这个叫法很好,圆子,这会儿一家子,可不是团团圆圆。”
一时萧霆钧夫妇陪着天子皇后用了夜宵后,又说了会儿话,才起身告辞。
从凤仪宫到他们如今住的德麟宫,走路的话不到一刻钟。萧霆钧倒是大大方方牵着妻子,二人慢慢往回走。
宫内很是安静,能听见蟋蟀的叫声,还有不知名的秋虫的鸣叫,两人缓步徐行,心底却都明白:从明日起,他们又得仔细面对接下来的每一步了。
德麟宫和怡郡王府,差别大着呢。
二人今日都累极了,倒是都睡了个好觉。
但萧霆钧没料到,自己去户部,第一天就遇上了个案子,这案子,还和自己的妻子,有些牵连。
第173章 提旧事攀扯太子妃
一早起来,萧霆钧和黛玉两个对坐用早膳。
看着萧霆钧胃口很好的吃了一笼鲜虾烧麦,一只炸的圆鼓鼓金灿灿的麻团,一碗红稻米粥,还喝了一盅豆浆,黛玉不免开口道:“你可别吃太多,等会儿不舒服。”
“放心吧,我有数呢,今儿不是大朝会,我又要去刑部,等会儿只怕到了时间也不见得能吃午饭。”萧霆钧虽然是第一天作为太子去上朝,但对新去的刑部作息很是清楚。
见他起身,黛玉亲自拿了一块白玉雕如意坠子给他系上,又拿了一块墨色缎面绣红梅的荷包给他系上:“往日你在兵部户部,都能送点心去,那如今也这样吗?”
“玉儿有时间倒是可以让内侍送去,如今的刑部尚书柳之章,虽然严肃些,但做事还是很不错的。”自打二皇子当初养外室后,原来的刑部尚书赵大人被免职,换上的就是这一位柳之章。
闲话之后,萧霆钧就意气风发的去上朝了。
但他不会料到,一去刑部,就遇上了一桩案子。可以说的上是陈年旧案,但偏偏这案子,跟自己妻子,有那么一点点的联系。
刑部尚书柳之章大人拿出来的,是当年的石呆子旧案——贾雨村当年,判了一位姓石的平头百姓拖欠官银,拿了人家的二十把旧扇子来抵扣。
而这一位石姓男子早已被砍头,他的一个远房堂兄,石楚,向顺天府尹递上一张状纸——贾雨村滥用职权,草菅人命。
这事儿,萧霆钧早就知道的——当初妻子跟自己和皇后都提到过,贾雨村逼死了人,拿走了石呆子的扇子,其中一部分送给了贾赦,另一部分要么是贾雨村自己拿起来了,要么就送了旁人。
柳之章相当直接的还来了一句:“听闻这位贾雨村,曾经是太子妃的先生,此案,自然该有太子殿下牵头才是。”
这话一说,刑部其他人的目光,自然就多了一份深意:太子会不会秉公办案呢?
柳之章是故意发难的吗?萧霆钧反倒是不太确定,因为据他所知,柳之章并不属于支持他二哥或者四弟的官员,这些年一直属于勤恳的清流官员。
又或者,他往日藏得很深,自己没注意?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事儿是父皇安排的,要来测试测试自己。
无论是何种情形,现如今柳之章都把案子推到自己面前了,自己自然也要做出反应。
所幸的是,玉儿早就告诉了自己,而贾雨村被罢官后回了原籍,正好那时候,李肃舅舅是两江总督,贾雨村那儿的事儿,自己知道的更多。
于是迎着众人的目光,萧霆钧当即严肃道:“这是自然,孤还知道,这案子,跟太子妃的舅舅,荣国府如今的一等将军,贾大人还有关系呢。”
说了这一句,萧霆钧就停下看了看众人的反应,二哥到底在刑部待过,也不知道刑部有没有二哥的人。
众人一听这话,有吃惊的:太子殿下还真是直接啊,竟然丝毫不避讳,还把太子妃的舅舅也给点出来了,这是表明他公事公办,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吗?
也有怀疑的:太子这话,怎么觉得故意说个大家听的?太子的目的应该不简单吧?
更有一人,当即也开了口:“臣听闻,贾雨村当年的官职,还是太子妃娘家人举荐的呢。”
萧霆钧一眼看了过去,此人为正五品的刑部江西清吏司,曾旭。
迎着萧霆钧的目光,此人并没有丝毫闪烁畏惧,萧霆钧反倒是高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孤倒是听过此事,毕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岳父生前认识这贾雨村的时候,他中了进士任了知府,却因为恃才傲物,不与官场同流合污,反倒是被其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这才被革职。”
说到这里,萧霆钧又打量了一番众人神色,才继续道:“被革职的贾雨村游览天下胜迹之时,遇上岳父,这才聘请其为府上先生。”
这些往事,黛玉早就与萧霆钧说过,萧霆钧后来也查过贾雨村此人,所以了解的十分透彻。
真论起来,原本是个有才学的,科举出身。只是,人都是会变的。当年不肯合污的人,被革了职,起复之后,却失了曾经的傲骨,变成了主动同流合污的人。
话说到这份上,不少人已经明白过来:此番不论贾雨村案子如何,太子妃的亡父是不可能被牵连的,因为他认识贾雨村的时候,很早,后来人变了,也不能怪太子妃的父亲嘛。
“至于其后来为官,孤也曾听太子妃说过,多有违法之事,因此才被革职递解回了原籍。”萧霆钧将众人各种反应都收入眼底,心底也多了些思量,“如今这案子被呈交刑部,那自然要仔细审理才是。”
众人虽然不知道最终此案审理结果会如何,但却都明白了一点:太子爷看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这样一个跟太子妃有关的案子突然摆到他面前,他如此淡定,还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相关的信息,可见心有成算。
柳之章从头到尾神色如常:“既然太子殿下已经知道一些,那就更好办了。”
已经到了午饭的点,赵秉信领着小太监将萧霆钧的饭食送了来,刑部官员们瞧见了,更是内心感慨:看来太子殿下早就做好了准备,连午饭都送来了。
萧霆钧反倒是很淡定,看着赵秉信取出来的一碗三鲜鸭子、一盘火腿炒香蕈、一碟子一盘象眼棋饼小馒头,还有一碗奶汁鱼片汤,顿时笑道:“今儿怎么全都是清淡的?”
赵秉信忙道:“太子妃说,这两日秋燥,还是吃清淡些。”
萧霆钧一笑,没再说话,倒是净手后吃了起来。
因太子爷和刑部尚书都没走,刑部众人自然都得留下跟着干活,萧霆钧吃了几口之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于是他当即停下筷子,叫赵秉信:“你回去跟太子妃说,让小厨房多做点儿,送到这里来。”
赵秉信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心想,主子这当了太子胃口这么好?但一转眼也就想明白了,赶紧应了去办事。
PS;
1、原著描写开始的贾雨村:
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2、石呆子案子——
平儿咬牙道:“……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都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得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给他多少银子。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了,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了?'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这几日还有几件小的,我也记不清,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来了。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就站着,不知拿什么混打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
第174章 新官上任天子嘉奖
其实这件事儿,当初萧霆钧在兵部时候就想过,但碍于当时身份,以及事情太多,一时间就没有立刻提出来。
如今自己做了太子,再向天子去进言,倒是更好一些。
这事儿六部官员都一样,毕竟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能在最接近皇城的地方有房子。毕竟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内,六部一些官员压根儿是买不起宅子的,往往要住到比较便宜的南边甚至是京郊去。
如此一来,很多官员遇上需要加班加点的时候,家里根本不可能有热乎乎的饭菜送来,无非就是去就近的小店随便对付一口,也有一些官员带来的饭菜早就冷了。
想到这些,萧霆钧就在当晚回宫后,先与黛玉一起吃了晚饭,还逗了会儿女儿,这才去见天子。
“今儿在刑部这么晚才回来吗?”天子今日倒不是太忙,这会儿正看着山东送来的折子,听见太子来了,就把手中折子放下。
“倒没有,儿臣回来吃过晚饭又逗了会儿悦儿,想着父皇该不忙了才过来的。”萧霆钧请安后,就主动提起自己当初在兵部和现在在刑部想到的一个主意。
“儿臣来,是有事儿向父皇说。”萧霆钧将六部官员加班吃饭的问题提了出来,“儿臣想着,横竖都是为朝廷做事儿,他们尽心尽责,那朝廷就该替他们考虑考虑,所以不知能不能由朝廷统筹,给六部配上大膳房,只要是加班的部员们,都能在大膳房用饭。”
天子一听赞许的看着萧霆钧,这孩子倒是肯动脑子:“这想法,朕还是皇子的时候,也曾向你皇爷爷提过,但当时偏偏遇上了西北作战,一时间反倒是给混的忘了,你不愧是朕的儿子,咱们父子心有灵犀。”
虽然先夸奖了一番,但天子也指出来:“这事儿虽然看起来不大,但一来涉及到六部,二来大膳房需要新建,涉及到人员地方,三来,长期要有这么一项支出,那就要有条款流程,不能让那种混日子的官员来吃白食。”
这些萧霆钧也考虑过:“父皇说的是,儿子只是有个点子,先来问问父皇的想法,若是父皇赞同,儿子回去再细细拟一份计划出来。”
天子听了更是满意:若是萧霆钧不是私下来找自己,反而将这法子作为条陈直接呈奏,那么天子反而会多心——上奏的折子,与私下说,自然不一样,若是上奏,自己这个皇帝不同意,那岂不是让六部官员觉得是朕这个天子小气?
太子知道事事与自己这个父皇沟通,这很好。
“那这事儿就交给你。”天子笑着点头,“你淳王叔前些日子跟朕抱怨,他的小儿子,成日里斗鸡走狗的不做正事,你得空跟他聊聊,这孩子也该出来替朝廷办办差才是。”
淳王的小儿子,就是萧轻舟,萧霆钧想起还在怡君王府时候,玉儿设宴,萧轻舟也是来过,倒是个风趣之人。
虽然萧轻舟比五皇子还小,但论辈分,可是和天子同辈,是萧霆钧的堂叔呢。
天子又问了问萧霆钧刑部的事儿后,父子二人还聊了会儿天。
萧霆钧回到德麟宫,见妻子还等着他,忙上前道:“你早点儿歇着吧,每日那么早就要起床,如今还有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