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长子 第102章

作者:因果定律 标签: 清穿 天之骄子 BG同人

  “那就算了。”

  出乎意料, 康熙也没强求, 只是叫来梁九功:“把朕的布鞋拿过来给他换上, ”又对胤禔道:“伤了就不要穿靴子, 先穿布鞋养一养, 年轻的时候小伤也要小心, 朕和你说过多少次了。”

  梁大总管在旁瞧着, 皇上哪还有刚回来那天, 要把诚郡王,哦不,是三贝勒立毙当场的架势。啧啧, 要说直郡王也是运气好,这一场浑水半点没沾边。

  说句托大的话, 梁九功也算是看着这些皇子长大的,除了总管太监顾问行之外, 也就只有他一路从阿哥们穿着开裆裤看到他们娶妻生子。

  那日诚郡王被夺爵降为贝勒, 在场的年长皇子们, 尤其是皇太子,当时简直是无所适从, 劝也不是、不劝也不对, 只好说车轱辘话“汗阿玛息怒”。

  当日康熙发了脾气, 父子见面也不欢而散,三贝勒挨骂降爵, 但诸皇子走后,康熙又叫梁九功去瞧瞧太子做了什么……梁九功想到这不由得一凛,要命的就是太子什么都没做。

  太子爷大约是觉着汗阿玛做主就好了,他既没有去瞧瞧十三阿哥,也没有对三贝勒说什么。梁九功回来回报,康熙沉沉的叹息,最后也没说什么。等再过几日,太子又一次来到康熙跟前的时候,皇帝满以为太子打算聊聊弟弟们的事情,谁知道太子爷想聊的是皇孙。

  “前儿太子过来对朕说,皇孙们也都大了,各自在府中读书,堂兄弟们岂不是越来越疏远。”康熙对胤禔道:“朕想也是,就让皇孙们同小阿哥一起读书,你们府里弘晗到了年纪,将他送进来罢。”

  “嗻,儿臣替弘晗谢过汗阿玛,那小子前儿还抱怨,在家就苏日格陪着他,怪没意思的。”事实上人家弘晗根本没抱怨过,和姐姐每天读书跑马,带着弟弟逗妹妹别提多开心了。

  康熙却笑得满脸褶子:“那正好,弘晗是你的长子,与得寿、弘晰年纪相仿,在一块也有话说。老三……老四、老五家的孩子也都差不多大,正是读书的时候。”

  提到老三,康熙的笑容就打了个折扣,停顿一下才道:“老三那事儿你也听说了罢?”

  “回汗阿玛话,儿子听说了。三弟的爵位又成了贝勒,这么大的事情,不瞒您说,当天怕是京城都知道了。”胤禔一脸为难,面对康熙的目光,最后道:“三弟的为人您是知道的,要说他真的丧心病狂、践踏人伦,这不至于的,您瞧他读书是真的好……就是有时候……”

  直郡王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们家老三这个劲儿,没法评价。然后就听康熙恨恨道:“他就是昏聩糊涂!不过你说的也对,当日朕骂他也有些过了,子不教父之过……唉。”

  以康熙当天骂胤祉那些话,三贝勒简直是必须去死、没法做人了,如今康熙回想一下,心道将儿子骂的猪狗不如,对作为父亲的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反正他最愤怒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胤禔现在开口,康熙就坡下驴,顺势表示自己息怒了,还让梁九功传口谕给内务府,中秋的时候给胤祉解禁,允许他进宫参加宴会。

  “河工的差事你办的不错。”父子俩的谈话终于开始切入正题。

  面对夸奖,直郡王赶紧表示:“儿臣愧不敢当,雅尔江阿同旗下诸佐领都出力不少,尤其是雅尔江阿惩处门下奴才,也是开了个好头。”

  配合直郡王工作,就是配合康熙的意图,皇帝满意的点头:“雅尔江阿也是出息了,改日朕也该问问雅布,什么时候打算请封世子,他们家是铁帽子,总不好这么拖着。”

  “汗阿玛圣明。”胤禔心道,看来雅尔江阿“妾身未明”的日子要结束了,雅布不是傻瓜,皇上这么问到脸上,他就必须表态,其实仔细想想有个能保王府太平的世子有什么不好的。

  胤禔离开乾清宫的时候,外头正送折子进来,应该是蛮严重的问题,因为是大表哥成德亲自送的折子,他就听了个开头,好像是关于地方财政的问题,康熙看过之后马上命人将太子叫了过来。

  ……坦白的讲,胤禔还是没忍住化身成了柠檬精酸了一下,涉及帝国稳定的根本性问题,皇帝还是会选择太子来谈,也只有太子有资格加入这种讨论。储君啊,在这个身份面前,什么郡王亲王铁帽子,都是没用的。

  如今说这些还是没用,如果不能直接表达某种情绪,那么干脆就不要表达,连多想一下都没必要。所有的情绪都要在最合适的时机爆发,平白的情绪化只会浪费能量,胤禔打马回家,将儿子抓了过来。

  弘晗虚岁七岁了,按照现时的标准,他已经不算完全的小孩子,应当作为少年被看待。作为直郡王的嫡长子,在父母的关爱照顾下,弘晗长的比同龄男孩子高一些、也壮实不少。几年来跟着沈瞭读书,该读的、该背的也念的不错。

  胤禔还让苏日格学算账的时候把弘晗带上,起码让孩子对数字有个概念,别傻了吧唧的。弘晗在数学上虽然不是什么天才,可也是智力水平正常,这样就行了。

  直郡王始终觉得,尽量让一个孩子人格发展健全点,比童年赶着投胎似的读书重要多了,看康熙和胤礽就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读书长大的过程中反省自我的。

  “过些日子,你汗玛法就要下旨,让你们堂兄弟入宫读书了。”胤禔笑道:“到时候你就住在延禧宫你玛嬷那里,告诉阿玛,会害怕吗?”

  延禧宫是弘晗常去的地儿,熟门熟路有什么可怕的,弘晗摇摇头,之后问道:“阿玛,住在玛嬷那里,那儿子什么时候回家呀?”

  估摸着就得和朝中大臣一样,每旬休假一次,胤禔摸摸儿子的小脑袋,合着孩子莫名其妙读了寄宿学校,还不能不去。

  “大约十日休息一次,你就能回家了。阿玛一会带着你把这事儿告诉额娘,但是……”胤禔顿了一下:“在宫里好好读书,但也不用和别人比较,不需要太累。多听多看,少说,明白么?”

  弘晗点头,胤禔还是不放心,所幸这孩子平时话也不算很多,再说胤禔手边还有全都和秦吉了,延禧宫又是亲妈的大本营,护着亲儿子、亲孙子完全不是问题。

  书房里并不只有父子俩,沈瞭也在这,等胤禔让弘晗出去,沈瞭就道:“王爷勿需担忧,皇孙们都还年幼,吵吵闹闹都是一起长大的情分,不会出什么事儿,再说阿哥在宫里,若是听的见的,能学到皇上的几分,那还真是好事。”

  “噗。”胤禔失笑:“汗阿玛忙得很,得寿和弘晰都未必有这个机会,何况弘晗。何况,有些东西并不是能学来的。”

  沈瞭有些不认同,因为他本人天资很高,做顾贞观的弟子,也是把该学的都学到了。在他看来,只要想学,没什么学不来的东西。

  “你不信?”书房只有他们俩,胤禔就道:“你知道鳌拜么?皇上为什么要除掉鳌拜?”

  “不是说鳌拜跋扈……谋反?”沈瞭对这些事还真不是特别清楚,只能人云亦云道:“权臣不知收敛,倒台也是在所难免。”

  胤禔笑笑:“我小时候没少翻旧档来看,当初朱先生他们修书,我也常去武英殿玩。但是怎么看都发现鳌拜并没有确实的十恶不赦的罪名,谋反就更可笑了,他镶黄旗瓜尔佳氏,拿什么来造反?”

  “鳌拜跋扈是有的,但最终汗阿玛要除掉他,纯粹因为政见不合。”

  胤禔的声音听上去很冷酷:“鳌拜的治国思路和太皇太后没多大差别,像蒙古人一样统治就行了,不是还有关外兜底,怕什么。康熙元年,大学士金之俊告老,之后数年,内阁连一个南方出身的学士都没有。满人、北方人,只有他们才能做大学士,久而久之,朝廷会和元朝一样的。”

  “……”沈瞭明白了,鳌拜没有看到,或者他看到了却不愿意修正自己的看法,宁可一条路走到黑。而康熙看见了问题所在,他不能再等了,鳌拜必须被彻底拿下,去告诉那些人,皇上才是做主的人。

  “所以鳌拜没有死,是因为他罪不至死;也没有牵连许多人,因为根本没什么人真的跟他同党造反,只是他们利益趋同罢了。等除掉了鳌拜,打击了保守派,皇上开始提拔南人名士入朝,做大学士,直到今天。”

  “我是想说,就像皇上那种眼光和手段,恐怕不是能学到的。”

  二十六岁的胤礽不如康熙皇帝二十六岁的时候,那么胤禔呢?他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有些事情想的太清楚没有好处,就好像成德来春明园钓鱼的时候,和胤禔聊起了皇上对高皇帝、太宗皇帝两朝的意见。

  某日康熙翻看明史初稿,对着成德大发感慨:“本朝兴兵声讨之故,书中并未记载……可问熊赐履、王鸿绪等。”又提起了徐乾学等人,总之就是对明史关于此处的描写处理颇有意见。

  在相处小二十年之后,成德很淡定的听康熙絮叨,然后康熙自己说出了意图:“高皇帝、文皇帝在位时涉及本朝、前朝,关系最要。”

  当然重要,这事不需要明说,胤禔心道不就是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在官修史书中记载本朝是如何承天景命,力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至于大家心里认不认同反倒不重要,嘴上认同就行。

  在搞定了呆湾、罗刹,噶尔丹,保持了版图稳定之后,康熙终于开始瞄准了庞大帝国的内部,准备进行另一方面的统一工作。

  可想而知,皇太子和排行靠前的皇子们会相继粉墨登场,而最受瞩目的太子,能乖乖的按照康熙的剧本走下去吗?

  直郡王的鱼竿抖了一下,打断了他的思绪,有鱼上钩了。

第150章 :活过来的社畜出现了

  表兄弟钓鱼当然不只是暗搓搓吐槽皇帝的思路, 胤禔和容若见面,如今多少也会聊一些不敏感的核心话题:比如那天他送的奏折是什么。

  “先帝在世的时候,命地方督抚收缴前朝宗室的土地,”容若收起鱼竿, 对胤禔道:“但前朝末年宗室也陆续破产, 偷偷卖皇庄成了公开的秘密, 收缴前后……你可以想到的。”

  “唔, 是又要来哭庙案、还是扰民太甚?”胤禔道:“几十年了, 不会又要旧事重提吧?”

  容若摇头:“那倒不是, 地方大族, 便如当年的徐家, 太平了又会聚集土地。曹子清和几个巡抚的奏折说的都是这事, 这些年来江南科举日盛,大家大族缓过气,他们担心又会搞出满地庄园、奴仆成群, 到时还要琢磨如何避税。”

  此时避税无非是那几种手段,通常都和科举挂钩, 胤禔就道:“我记得前些年佛伦在山东搞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据说效果还不错。且自先帝时, 就致力于分化家奴和主家的关系, 也颇见成效。”

  要说性质相同的事情具有相同特征, 打击江南庄园和打击旗主势力一样,都是为了皇帝的权力集中, 所以手段也都差不多。顺治早期和康熙四个辅政大臣时期余威尚在, 目前看起来倒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恶劣情况发生。

  至于小范围的造反, 这是正常的……这么大的国家,光是今儿这里旱一下、明儿那边涝一下, 不管朝廷多么吸取教训来赈灾,但作为农业帝国能力所限,该发生的依旧会接二连三的发生。

  目前这些烦心事儿都是康熙和太子闹心,胤禔只管静悄悄地站在一旁看着,顺便等着看今年会试鄂尔泰、沈瞭等人的前程如何。

  旗人民人的学子打算科举出头要考试,宫里宫外的皇子皇孙、宗室子弟想出头也得考试,在多年之后,胤禔终于以“送儿子读书的父亲”这一身份来到了紫禁城:今儿是皇孙们入宫读书的日子。

  说是皇孙们,其实就那么几位,年纪最大的是得寿,中间的是胤禔家的弘晗、胤礽家的弘晰、年纪最小的是胤禔家的弘晴,其他的孩子年纪还太小,不到读书年龄。而除了皇室直系之外,就是宫外各府中的长子长孙,还有在京蒙古诸王、台吉以及公主的儿子。

  季兰的长子海亮自然在其中,她倒是一早告诉儿子们“在宫里只管跟着你大舅舅就是了。”就像过去道琴养病那两年,苏日格和弘晗入宫都是跟着她一样。

  这个场合康熙反而没有过多关照自家几个小孙子,而是将蒙古王爷家的阿哥们叫过来问过一遍,充分体现了博格达汗对草原王子们的关注。如今不止科尔沁的台吉,喀尔喀三部,厄鲁特部的亲王台吉们的子弟都有在京入宫学习的。

  这个法子真是深得“潜移默化”的精髓,胤禔再次感慨并将目光放在了按照年龄大小排行的几个孩子身上,他家弘晗似乎和得寿这个大堂哥很谈得来,两个人挨着头不知道在小声说什么,而后面的弘晰也仰着头满脸好奇。

  得寿的学问是胤礽手把手教出来的,弘晗虽然算是被“放养”长大,他小时候胤禔常常被康熙差遣的东奔西走,但道琴作为额娘也没放松了他的学业。

  后来被请来做师傅的沈瞭也是紧着操心,真真的因材施教,客观的说,弘晗资质不错,加上环境使然,灵气也没被压住,要说在这一堆王公子弟里,弘晗是绝对不会吊车尾的。

  但在康熙跟前不能这么说,在前头胤礽表示“多赖汗阿玛教导两个小子。”的情况下,胤禔非常谦虚的给儿子上了层保险“汗阿玛了解儿子,弘晗的学业都是他额娘操心的,过去和府里先生倒也读过些书,应该还成……反正有您指派的先生教着,怎么着也不会错。儿子这么不着调,不都被您教出来了嘛。”

  “修身齐家……”康熙一脸无奈:“这才是道理。你不能光忙着公事,孩子的事也得上心。”转而又想想这两年胤禔没少被他老人家指使的团团转,皇帝就道“罢了罢了,如今在宫中读书,自然有朕看着。”

  得咧,胤禔拱手:“汗阿玛说的是。”恰如其分的表态,博康熙一笑,而其他弟弟们,他们都习惯了,多少年了他们大哥不一直这样么。

  而身边的胤祉表态的时候,姿态就更低一些,看来这场失爵风波对胤祉打击不小。三贝勒垂着头,一脸苍白苍白、小心措辞。康熙最初瞧着他仿佛还有气,最后倒也面色如常,没有苛责他。

  孩子们排排坐,康熙给配置的师傅也都是一水的翰林学士,而送了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并不能告退……皇子们同样在教室外头排排站,听康熙讲课。

  这老爷子好像是看见孙子们挺开心,一开心他就控制不住寄几,选择跳上讲台,给这些皇室下一代们讲起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到高兴处还把太子叫了过去,让太子也给这些孩子上了一课。

  “……这都要把整段书讲完了,汗阿玛今儿心情不错,是有什么好事儿?”因为儿子没到年龄而作为陪客的胤祺低声道:“咱们是不是得一直站着。”

  胤祉动动嘴,最后还是没说话,往日他一定第一个接茬。站在最后的老八低声道:“弟弟倒是听说,内务府前儿还收着汗阿玛旨意,给几位姐姐的嫁妆该整备出来了。”

  胤禔恍然一想,可不是么,他们家女孩子难养,如今活着的几位小姑奶奶都比胤禔小上好几岁,不过兄妹之间虽然不太熟,可生辰还是知道的,皇上把自己女儿都要留到二十岁上下才嫁出去,算算年纪,也到了几位格格受封出嫁的时候了。

  “汗阿玛会为了这事儿高兴么?”胤禛不开心了,他妹子可也在待嫁年限里啊!

  小透明的胤祐看看几位哥哥弟弟,最后又看胤禔,小声道:“几位哥哥,汗阿玛快过来了。”

  康熙总算放过了忐忑的学士们,但他老人家似乎发现,已经有些年头没有狠抓这些年长儿子们的功课了,于是从胤礽开始到胤禩都被抓到了乾清宫,皇帝说要查一查他们现在的学问如何。

  胤祉的脸上露出了光芒,这是老天开眼给他机会了!他要奋发、他要上进!可是他也就想想,马上就想到了清早媳妇给他的忠告。

  一早送弘晴入宫,三福晋就提醒胤祉“三爷,之前汗阿玛不准你入宫,如今开禁了,您可千万……千万开口的时候多想想。”

  这么一想,三爷当时就怂了,还争什么表现,安静如鸡待在一边,说不定汗阿玛看自己诚心悔过的份儿上还能对自己改观,要不然一辈子就被定义成“罔顾伦常”,他这辈子也就失去出头之日喽。

  给年长的皇子们上课,自然不是讲什么大学之道,康熙直接把奏折拿出来给他们看!

  一瞬间,几个皇子都疯狂的按捺自己“偷窥”皇太子的行动,不包括胤禔。直郡王年少的时候就有机会摸摸地方大员奏折—帮康熙跑腿,他就很淡定,但他也非常好奇胤礽的表情,以及,这老爷子又怎么了?

  往日只有皇太子才有给皇上读奏折的荣誉,今天却是从胤礽开始到胤禩,挨个给康熙读奏折。说来不巧,皇太子手里这本奏折是甘肃巡抚写的,开篇就是“奴才请皇上安。”

  胤礽有些一心二用,因为他在毓庆宫受到了几乎是同样措辞的奏折,开篇一样是“奴才请皇太子殿下安。”然后写了他给太子进献的千秋节礼,因为明年他要回京述职,不知道还能不能做一方大员,所以节礼提前给了。

  瞧瞧,多贴心。胤礽当时弹着信纸,心道这不就是想请他在汗阿玛跟前说两句好话么,地方大员和皇帝之间的距离自然比不得太子和皇帝的距离。

  这种奏折胤礽收过几十封,投诚的、暗示鞍前马后效力的,可这劲儿拍马的,可这会在皇帝跟前,皇太子不由得想到,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偏巧他抬头看康熙,康熙也在瞧着他,父子俩一撞眼神,康熙没有动,作为儿子胤礽移开了目光,微微垂下头。

  康熙也没有多话,只是笑道:“胤禔,读读你手里的奏折。”

  胤禔手里的奏折也是寻常请安折子,实际上他们兄弟几个手里的折子都是无关紧要的日常问安奏折,也不知道康熙是不是存心找机会和儿子们闲话。只是在他们读过奏折,要退出去的时候,皇帝突然道:“朕已经决定招敦多布多尔济为额驸,将六格格下嫁与他,喀尔喀郡王即日来京……”

  除了太子之外,所有的皇子都看向了康熙,老三胤祉的目光格外闪亮,康熙将他们看了一遍,最后木广告落在了胤禩身上:“胤禩,就交给你来负责了。”

  八贝勒控制着自己不要显得太激动,打千道:“嗻!儿臣遵旨。”

第151章 :冲突(上)

  秋日的京师外城很是热闹, 承平数年,物价尤其是粮价平稳,在运河与永定河疏浚之后,京师内外城贩卖各地、尤其是江南特产的铺子也多了。

  街边不止有商铺, 道路两旁的小贩也多了起来, 见到大队的蒙古人不仅没有躲开, 反而更大声的叫卖手里的货物, 以期引起这些蒙古人的主意, 要知道他们算是如今的“人傻、钱多、速来”

  “郡王, 这里真热闹, 比几年前臣下随您过来的时候更热闹了!”

  叽叽喳喳的蒙语一连串的吐出来, 听着属下的话, 札萨克多罗郡王的脸上也浮现出笑容。对于喀尔喀三部、尤其对于他自己而言,面对即将到来被康熙皇帝招婿的命运,这种繁荣自然是是利好消息。

  康熙三十年多伦会盟那会, 敦多布多尔济还是年轻的台吉,跟在他父亲的身后做一个局外人, 一个旁观者,看着南方京城中的皇帝如何将草原上的贵族和喇嘛一起从容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