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生
第60章 林如海入京之后,不……
林如海入京之后, 不知道已经让多少官员吃过大亏了,这回林如海吃亏,自然有人心生快意。当然, 也有太子一系的官员心下遗憾,这回林尚书似乎也着道了。
且不管百官心思如何, 现在眼看着被户部一口吞下的海贸大肥肉出了新的机会, 自然众人都要争取一番。于是, 朝堂上又一番唇枪舌剑,争夺异常激烈。
太宗皇帝端坐龙椅之上, 一边翻看方才九皇子地上来的奏折, 一边也听群臣的谏言,默默观察着众皇子和群臣的反应。为什么天子称孤道寡?不就是不管是亲子还是自己提拔的臣子,就没几个不算计你的么?瞧瞧这被人算计的场面多好看?
待得许多官员推翻了之前自己所提的新衙门各级官员, 另择了备选官员,太宗皇帝缓缓地、严肃地, 但中气颇足的道:“九皇儿所递的折子跟之前林卿家递的折子皆是于户部之外另立海贸衙门,我看了两本总的设想相差不大,林卿家的奏折条例更明细, 可行性也更高。
同样的方案, 因提出的人不同, 而尔等的应对也迥异。合着你们拿朝廷俸禄,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一个个口中一片公心, 内里却谁提出的方案便偏向谁!如此为官, 可对得起你们拿的俸禄!可对得起天下百姓?!”
天子怒啊!
太宗皇帝是一个颇有风度的君主,做了几十年皇帝了,那龙颜大怒的时候肯定不止一次, 但是大朝会上当众发怒,还直接扫射文武百官,那是很多年没有过的了。
打脸太打脸啊,之前讨论林如海提出的方案,你们提的新衙门主要官员都举荐户部出身的;现在九皇子拿出了另一套方案,你们跟着就推举了另一套官员系统。还都是义正辞严一心为国的说辞。
但是林如海和九皇子提出的两套方案是一样的,你们自相矛盾不?打脸不?太打脸了,还在大朝会上被当今天子抓现行。
于是,大朝会上跪倒一片。像电视上百官齐乎“皇上息怒”的画面是不存在的。百官都慌神了,又没人指挥,怎么可能整齐划一。
现在就是百官跪倒一片,先是前后自相矛盾那些官员跪了,接着一直没发言的官员也得跟着跪啊。不然大多数官员都跪下了,你一个人直挺挺的站着像什么样子?再接着皇室宗亲也跟着跪了。
再接着便是‘皇上息怒’‘微臣惶恐’‘微臣不敢’各种认错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再接着,百官就闭了嘴。听发落吧,还能怎么办?
九皇子自然也是跪了的,但是跪下的同时,心中也咬牙切齿,恨不得撕了林如海。
凭九皇子的智慧,事情到这一步也反应过来了。这就……又被林如海摆了一道呗。可是九皇子也明白,这次已经不单单是中了林如海的计了,而是父皇肯与林如海配合,设下圈套,让自己露出马脚。这意味着父皇对自己的信任进一步降低。
想到这里,九皇子心中怒极恨极的同时,也不禁流下冷汗。今日这一场,损失的不仅仅是海贸衙门上谁站起手的问题;失了太宗皇帝的信任,长远来说,长康宫损失惨重。
严格说来,九皇子和文武百官这回是被太宗皇帝套路了,或者说是被太宗试探了。林如海这次只是因为新方案不能落在九皇子后头,不然没私心都要被怀疑有私心了,除了抢时间,还真什么都没干。而且,林如海也没想到自己奏折递上去后一点儿回音都没有是因为太宗皇帝在策划这个。
当然,从结果来说,太宗皇帝来这一手,比林如海原计划的结果好太多了。若是按林如海预计,对新立衙门最终落入哪个派系没那么乐观的,现在么,九皇子能安插进去几个官员不错了,主导是不要想了。
太宗皇帝发了一回怒,但是怒完了之后,朝政还是要接着理的。扫了一下朝堂跪着的文武百官,太宗皇帝道:“起来吧,现在你们知道两份方案是一样的,再提一遍你们觉得适合去新衙门主政的官员。”
这回百官的口号倒是喊整齐了,每回朝会山呼万岁之后都是一句‘臣遵旨’然后开始议事嘛。百官喊了遵旨之后站起身来,依旧按班列站好,至于再提名适合放去新衙门的官员嘛。提名是该提,这毕竟是正事,但是今天都提了两回了,第三回 怎么提,却也令人很为难啊。
现在摆在之前两面倒过的百官面前的选择有三个:第一,继续支持户部,那就证明自己第二次提名错了,自打左脸的同时得罪九皇子;第二,继续支持九皇子系,那就证明自己第一次提名的时候就没立场,自打右脸的同时得罪户部 ;第三,根据新情况,再提名一批官员,那就左右脸都打了,不要脸。
这就……能上朝的官员哪个不想要脸啊?但是你们今天被天子亲自打脸,这脸还捡的起来吗?
这处境,九皇子也清楚,这回又惨败了,而且,基本上自己上奏折后,第二回 被提名那些官员,都捞不到巡海衙门的职位了。不但捞不到,以后有碍仕途都是有可能的。毕竟经过这么一闹,这些人,算是上了太宗皇帝的黑名单了。而这些人,许多都是九皇子系的人。如果不是在大朝会上,九皇子都想吐血了。
至于之前就站定户部的官员,他们其实就只提了一回名,那么,他们坚持说自己没有私心是站得住脚的,继续坚持自己之前的提名就行了。所以,这第三次提名,几乎只有先头坚持支持户部官员调任新衙门的和之前没开口的朝臣出来提名。
九皇子系不敢开口,那不是由得太子系发挥吗?再这么下去,海贸衙门就算单列由中书省下辖,他依旧要变成户部之中书省分部了。九皇子就着急,但是急也没用,还得保持风度。
当然,新设衙门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如果还搞成户部中书省分部,太宗皇帝也不会满意的。而且,林如海既然都下决心不抓海贸这块的利益了,自然也不会去担这个名分。树大招风,未见得是好事,林家所求,不过是太子顺利登基,家族平安而已。
于是林如海举着笏板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既是海贸衙门由中书省下辖,则海贸大臣应当由吏部另举,皇上定夺更为合适。微臣觉得翰林院侍读贺文实大人为官清廉,品行正直,学识丰富,且出身泉州,熟悉海贸,适合担当海贸衙门主职。”
林如海此言一出,百官震惊。这是林如海要将已经吃到嘴里的海贸大肥肉吐出来?
但是转念一想,百官也明白了,在百官被太宗皇帝当众打脸之后,林如海再吐出到嘴的肥肉,那是多么大公无私?林大人是不会吃亏的,经此一役,林大人只会越发得太宗皇帝器重。
老狐狸的意思就是他挖了个坑把人埋了,掸了掸身上的灰尘说我是个好人,你都找不到话反驳。人家的手段光明正大了。
又说林如海举荐的贺文实这个人,还真合适去海贸衙门任职。首先,贺文实进士出身,学识能力不缺;但是贺文实乃是寒门士子,虽然入了翰林,也做到了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但是在京城的根基浅,以前一直不大受重视。也是因此,贺文实之前从来没有被谁拉拢过,是真正的清流。
贺文实时来运转要从被林如海借调到户部整理新账目的时候说起。那时候,林如海从翰林院、御史台借的都是些在本部院不大受重视的边缘人才;这些人才卯足了劲想搏一条出路。
后来结果,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就是这帮人统计户部旧账的时候,把勋贵人家欠这朝廷巨款的事情捅上了大朝会。
虽然清积欠的结果很美好,但是过程还是有很多艰难阻碍的,当然,参与清积欠的众官员也都立了功。除了林如海功劳最大,率先还银的贾敬、贾赦等人记了功劳外,贺文实的功劳也相当数得上。
照道理说,立功当赏。但是贺文实就尴尬在他的职位引不起吏部尚书或者太宗皇帝注意,他又无关系人脉替他保举说话。
再一个,清积欠得罪的人家实在太多了,林如海作为仕宦之家,太子妻弟,妻女出个门,黛玉还受刁难呢。贺文实一贫民士子,得罪了许多人,谋哪里的缺都有阻力,所以功劳是有,但是依旧在翰林院做个尴尬人。
太宗皇帝对林如海这个提议也是满意的,证明林如海大公无私啊,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没有想霸着海贸这块肥肉不放啊。就算有人要说贺文实也是林如海一系的官员,都没人信。
林如海和贺文实,也就贺文实借入户部的时候共事过一段时间,两人的师承、派系不搭边儿,实打实的林如海入京之后两人才认识的。林如海统共进京三个多月,能有什么私交?举荐这个人,除了觉得此人合适,都想不出别的理由。
太宗皇帝对贺文实是有印象的,只不过做天子的日理万机,平时也轻易想不到他一个从五品的侍读上来,林如海在大朝会上一提,就不同了。太宗听了林如海的提议,点头道:“此人我倒记得,确有几分才干。”
然后太宗又问吏部尚书,贺文实此人如何。
太宗都说贺文实确有几分才干了,今日朝会的氛围又这样,吏部尚书还能怎么说,就实话实说:“回皇上,臣以为,贺大人论才干堪任此职,但贺大人此时官居从五品。若海贸衙门设在中书省下单列,海贸大臣至少得是正二品的官职,贺大人若从从五品直升至正二品,恐难服众。”
本来么,吏部尚书此言有理,但是贺文实掌管海贸衙门,总比全是户部过去的人好吧,因此九皇子一系的态度微妙,吏部尚书这话居然附和的人不多。
这时候,文丞相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任人唯才,倒不必拘于品阶。况且,现在只有一个设立海贸衙门的设想,具体官职官阶尚未拟出来。待得官职官阶定下之后,再看贺大人适合安置在哪个职位,更为妥当。”
太宗皇帝点头道:“如此,吏部先拟出海贸衙门的官职、官阶,此事容后再议。”
其实,新设衙门这样的大事,都是先各方利益争夺完成了,再草拟章程、品阶,最后试行。也就是说,这次大朝会之后,海贸上的大饼瓜分完了。贺文实成为最大赢家,简直是躺赢;户部收获颇丰,九皇子么,损失惨重。
次日,九皇子去长康宫请安,都没敢和小钟妃密谈太久。毕竟,昨日大朝会上天子先试探、后发怒的事,证明太宗皇帝对儿子和臣子都起了疑心。加上昨日朝会上,九皇子系的司马昭之心暴露无遗,最近太宗皇帝那边大约会格外注意九皇子和长康宫的动静。
这种时候,九皇子母子若是密谈太久,岂不是向太宗皇帝自首吗?
当然,毕竟是在长康宫里,九皇子母子两个也不是一点儿单独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在九皇子留在小钟妃宫里用膳的时候,九皇子道:“母妃,我们的计划被人提前泄露了,林如海递到父皇面前的方案,和我们的方案是一样的。”
九皇子是聪明人,聪明人有时候会有一个通病,觉得世人都比自己愚蠢。九皇子自以为自己母子商议的计策极妙,发现被林如海抢先之后,九皇子首先想的不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是东宫是不是在长康宫或者自己的王府安插了细作。
小钟妃当然也是聪明人,而且还是个细致的人,听到九皇子说计划泄露了,小钟妃美目一转,道:“有件小事,皇儿下去仔细斟酌一下,也可查访一二。就在咱们刚定下计策的第三日上,林家那丫头给保龄侯府的史家大丫头送过一回信。”
多巧啊,这边自己母子刚定计,没两日林家和史家就借着自家姑娘的名义通信,再然后,林如海就抢先将自己母子定的计划递到了御前。
九皇子在长康宫用过午膳,便告辞出宫了。自然,九皇子几时入宫,几时出宫的事,转瞬太宗皇帝也知道了。
而在林家,黛玉在大朝会当日就知道了朝堂上的结果,和黛玉商议朝堂大事,已经成为林如海的习惯之一。
黛玉听完林如海的叙述,低叹了一声,道:“好险。”
今日户部的收获比林如海想象的要大,但是户部赢得很险,若不是林如海临时改了方案,这回事情的发展还真会如九皇子和小钟妃的预料一般,新衙门的主要官职落入九皇子一系的手中。
林如海也笑道:“是啊,很险。卓小王爷送来的信息很及时,咱们来得及改对策。”说完,林如海又感叹了一句:“后生可畏。”
当初司徒卓送来的信息虽然简短,但是却给林家提供了关键信息,林如海是承司徒卓的情的。
黛玉也知道司徒卓在这次海贸争夺上提供了关键信息,不过既然是司徒卓主动结盟,他给自家提供信息也只是为了让东宫摆脱困境,大家目标一致,各自尽力,谁也不用承谁的情。
黛玉没再说与司徒卓相关的事,沉吟了一会儿,道:“机会来了。”
黛玉的思绪一直很跳跃,林如海自认不是笨人,但也有时候觉得跟不上闺女的思路。问:“什么机会?”
黛玉道:“削了九皇子臂膀的机会。”
林如海扬眉看黛玉。
黛玉道:“九皇子一如当年的二皇子没有退路,现在既然圣上对九皇子已经生疑,便该趁机削了承恩公府的兵权。”
黛玉觉得,这也是前世太子被圈禁后没几年,太宗皇帝会逊位给九皇子的重要原因。
前世太子是被陷害的,承恩公府也参与了。但是太子毕竟是太宗皇帝培养了多年的储君,虽被圈禁,并未被直接逐出宗室。且太子系的官员诸如贾敬等,虽然辞官的辞官、避祸的避祸,但是太宗皇帝可是把班底都给太子留着的,没一个落罪问斩的。
甚至太子妻弟自己的父亲还一直任着巡盐御史的要职。
万一哪天太宗皇帝查清真相,这些人随时可以启用,那些个和长康宫勾结的人家,都不知怎么死。
这种情况下,长康宫极有可能先下手为强,仗着一条船上的人手握兵权,直接逼宫的。
前世太宗皇帝退位那年黛玉十三岁,但是前世的荣国府地位十分边缘化,加之贾府的姑娘们,连外出交际应酬的机会都没有,黛玉实在得不到什么有效信息。别说黛玉了,连贾家也一样没什么朝堂上的消息。
黛玉犹记得前世元春封妃那一日,荣国府听说宫里来了消息,上下老少都吓得魂飞魄散。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无非是贾家消息闭塞,既不知道逼宫的结果,也不知道新帝对贾家的态度。
所以,即便重生一世,黛玉也不太清楚前世逼宫的过程和规模。但是今生提前卸了九皇子一系的兵权,总是没错的。
林如海在文臣之中,已经算做到极致。就算其地位还不如文丞相、吏部尚书等寥寥数人,但是林如海官拜尚书令短短几月,做成的几件大事就是文丞相也要自叹弗如啊。
可是此刻,文官做到极致的林如海也被黛玉的想法震住了,文武官员乃是两套不同的运行系统,作为户部尚书的文官去卸武将的官职,林如海倒是从不曾想过:“玉儿,武将的任命,除了吏部和兵部,为父在朝上说不上话。”
这个道理黛玉自然明白,不过黛玉说的也不是这个:“我目前也没看到具体的时机,但是我总觉得削九皇子臂膀的机会来了。今日圣上之所以会在朝会上故意模糊父亲所递奏折的重点,引导朝臣们暴露本心,证明圣上本就对如今的朝堂格局有所不满。今日九皇子一系暴露良多,圣人必然警惕,那么兵权安排上会有所变动。父亲只需留意这个,再因势利导足矣。”
林如海皱眉思索黛玉所说的话,这个道理他自然明白,不过还有一个棘手之处,“玉儿所言虽然有理,但是毕竟所谓九皇子一系的兵权,表面上也是东宫一系的。山海关的东平王,西海沿子的南安王和粤海的史鼎,都是承恩公府的姻亲。长康宫可以利用这一点,稳固兵权。毕竟在圣上眼里,维持承恩公府的权势,也是巩固储君的地位。”
黛玉自然知道林如海之言也有道理,不过谁说太宗皇帝的看法不会变化呢?“东宫吃亏在元后早薨,后宫无人。不过自古以来,靠鬼蜮小道都难成事。九皇子依仗的,不过是承恩公府几家姻亲的兵权,只要将几家王府逼到自保和支持九皇子只能二选一的局面,九皇子臂膀自断。要成大事,从来不是靠别人扶着走的。”
林如海见黛玉神色坚定,成竹在胸的样子,也颇受感染,虽然父女两个都知道还需要静候时机,但对于斗倒九皇子,也颇有信心。
朝堂上的事,因为龙颜震怒了一回,不管是各家王府还是文武百官,最近都极是安生,黛玉倒难得闲暇了几日。
这日林家三口说完了要紧的话,黛玉便禀明了父母,想在家开一个小宴,只请几家相熟的姑娘来玩。
林如海听了这个,颇为玩味的瞧了一眼黛玉:这种小事实不必避着苏岚和英莲,黛玉偏在一家三口议事的时候说,难道黛玉别有用意。
一般来说,黛玉想做的事总又她的道理,林如海夫妻都不会拘束她,但是作为长辈,请那些闺秀,贾敏还是要把关的。
见母亲问,黛玉便直说了,拟请的名单有文丞相的几位孙女、贾家几位姑娘、柳家湘语和薛家宝钗。
其他倒没什么,贾敏听到宝钗的名字,皱眉道:“你请薛家那姑娘做什么?”
黛玉做事自然不会无的放矢,只听黛玉道:“前儿薛家主来帖子说要拜会父亲,我回绝了。同时薛姑娘也写了封帖子说想来咱们家玩。我想着,左右不过举手之劳,便应了。王家嫡亲兄妹三个,王氏和王子腾都下了狱,但是薛太太却还好端端的。也不知道王家的造船术,会不会落到薛太太手上。”
第61章 林如海夫妻尽皆一……
林如海夫妻尽皆一愣, 闺女聪明通透,他们一直知道。但是黛玉的行事风格,向来是大道直行, 不流于算计。夫妻两个总觉得闺女邀请薛家女的做法,和闺女向来的作风不符。
“玉儿是想先和薛姑娘做朋友, 再套出话来?”贾敏试探着问。不得不说, 即便是亲闺女, 贾敏也不太喜欢如此作风。她出身国公府,林家是士族, 向来有自己的傲气。
黛玉摇头道:“我不会和薛姑娘做朋友, 我与她脾性不符。不过是薛姑娘要上进,想和咱们家攀交情,我不拿大棒子撵人罢了。一样米养百样人, 世上之人,得几个脾性合的知己足矣, 譬如父亲在户部做尚书,难道户部官吏都是合脾性的?父亲也不会因此就将人革职。”
贾敏实在不喜欢宝钗,但凡是个面皮薄的姑娘, 便不会在林王两家已经结仇的情况下, 还腆着脸巴结自家。听到闺女不会和薛家女交朋友, 贾敏略放心些,道:“玉儿有把握王家的造船术在薛家?”
黛玉摇头道:“没有把握,不过举手之劳的事, 试试看罢了。”
贾敏又道:“那要不要交代岚儿也英莲, 对薛家女稍微客气一些?”
黛玉道:“不用,我只不过了薛姑娘一个心愿,但也不会特别的厚待她。咱们家无需在没有把握的事情上虚与委蛇, 也不用强迫姐姐们去和不喜欢的人结交。薛姑娘曾主动提出要来咱们家玩,想来各种情况也是做了心理准备的。”
其实宝钗上赶着巴结林家,是定要受冷待的,不过既然是她自己愿意来的,那么她都该受着。
林如海静静的听着,仔细思量了一回,道:“其实玉儿若不喜欢薛姑娘,倒也不用请她。造船术咱们还可以想别的法子。再说,大灵朝能工巧匠何其多,仔细招揽贤才,未必不能寻到比肩王家的造船术。”
这话林如海是安慰黛玉的了,造海船,并非能工巧匠靠想象就能摸索出来的。王家的造船术之所以好,乃是因为王家垄断海贸之后,又垄断了海船打造,在年复一年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上一篇:陪嫁大丫鬟求生日常
下一篇:每天都在被侦探逮捕的边缘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