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生
总之在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太子适时的出来表现出了宽厚大度,不但招揽了一部分文臣的人心,就是有些武官也得掂量掂量,储君现在表现出如此仁君品质,且太子殿下是元嫡皇后所出,我为什么要舍正统而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去求什么从龙之功呢?
在各人各种复杂的心思下,太子这样的提议附议者众。
首先站出来的就是文丞相。文丞相不但附议,还直言夸赞了这种行为,在朝堂上就直说了:“启奏圣上,臣以为太子殿下之法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是为治国正道。”
这高度就拔得高了,气得九皇子倒抽一口凉气。
怎么,东宫走的正道,难道长康宫走的就是歪门邪道?叫文丞相说,还真是:毕竟元嫡所出的太子一无大错,二不愚钝,那怎么也轮不到你长康宫所出的九皇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文丞相一句拔高的‘治国正道’给这件事定了调子,那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呢?
太宗皇帝再问了一遍众卿家以为如何,朝堂上要么是附议的,要么是不说话的。无话可说了,就是九皇子自己都没话来反驳他大哥。
此时便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日就将诏史鼎回京的圣旨快马送出。
因为老保龄侯夫人的病症是真的,太宗皇帝还十分体恤的让斥候部六百里加急的送去。虽然不是八百里加急,但也十分快了,按这个速度,圣旨不足十日就能送至,就算史鼎正常速度回来,两月之内,应当到京城了。
林如海回府之后,照例将今日朝堂上的事跟黛玉说了。黛玉听完,很不客气的评价了一句:“九皇子聪明有余,智慧不足,格局有限,不过如此了。”如果不是前世小钟妃对太子先下手为强,断了承恩公府武官一系的其他选择,叫黛玉说,也没九皇子什么事。
对于这个评价,林如海是深表赞同的。今日上朝他就在朝堂上,武官传统势力一系是怎么因小失大,完美配合东宫招揽了人心,林如海看得清清楚楚。
不过林如海对长康宫的智慧另有看法:“不是小钟妃和九皇子不够智慧,而是他们终究不及玉儿你的大智慧。所谓既生瑜何生亮罢了。”
黛玉听了,灿烂一笑道:“再没有谁夸奖自家孩子比父亲母亲更大胆的了。前儿母亲在长康宫将我比太公,今儿父亲又将我比诸葛。”笑到一半,黛玉便愣住了。
这种表情变化自然逃不过林如海的眼睛,于是林如海道:“玉儿,你怎么了?”
黛玉摇头道:“没什么,就是想到些不相干的事。”
也不是不相干的事,黛玉想起自己穿越去后世那几年,是看过原著的,原著作者曹雪芹公将自己比比干,这几人竟都是千古名臣。不过要说起来,黛玉倒是宁愿做太公。同样是殚精竭虑,姜太公辅佐文王建功立业;而比干和武侯,则都功败垂成。不说成就太公那样的伟业,黛玉但求太子顺利登基,林家功成身退。
林如海见黛玉没说,便也不追问了。林如海了解自家闺女,但凡是能说的,也用不着多问。
黛玉自然不会跟林如海说自己在想能不能成为姜太公的问题,而是转而道:“老保龄侯夫人这一关得仔细闯了。”
本来么,上了年纪的人,就是头疼脑热的,一时半刻也难以痊愈,况且听说老保龄侯夫人病情颇重。但是林如海知道黛玉说的绝不是这个,便问:“玉儿的意思是?”
黛玉道:“等忠靖侯回来,自有分晓。”
林如海就知道黛玉的意思了:老保龄侯夫人身份尊贵,宫里赐药材请太医都是应有之义,另外还有无数亲朋戚友来往探病。但是正因为来往的人口多,赠与的药材来源也多,若是老保龄侯夫人出了什么问题,也不好寻根究源,只得一套寿终正寝的说辞了事。如此一来,史鼎就得丁忧三年。
若是老保龄侯夫人痊愈,史鼎自然复又南下做他的粤海总督,回京期间一切职务由石光珠暂代。但史鼎若要守孝,粤海总督这样的要职总不能空悬三年。
那么保龄忠靖侯来之后的政治倾向,就决定了长康宫会不会对老保龄侯夫人动手。
政治斗争向来如此残酷,就算老弱妇孺,只要能够牵制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都会被利益裹挟着,生命受到威胁。当年林佑落水,不也如是么?
林如海道:“保龄侯夫人瞧着是个明白人,应当会注意防范的。”林如海这话倒也没错,但凡是官宦人家,都是很怕家中长辈过世的,抛开孝道感情不谈,单是守孝一样,就得耽误族中子弟的仕途。所以但凡有长辈生病,不管哪家哪户皆是尽心服侍,小心防范。
黛玉嗯了一声便没再说什么。到底是这个道理,但是铁网山天子围猎的时候防范得更加紧呢,前世不也出了事。老保龄侯夫人能不能过这一关,且看她造化吧。
原本黛玉预计史鼎回来之前,自己应该会松快一些,谁知林家姐妹几个就接到了请帖。
帖子是文丞相府的姑娘写来的,上回林家开小宴,也请了文丞相府的姑娘,所以这回文姑娘做东,算是礼尚往来。不过黛玉一看小宴那日的正日子乃是在三日后,恰逢休沐日,就心中有数。
闺阁小宴的规模都不会很大,但是文家也不止请了林家一家的姑娘,譬如礼部侍郎张彦家的张姑娘。张彦便是原太子太傅的长子,贾琏舅舅,兜兜转转的,也都能叙上亲。
苏岚在文家住过一段时间,和文家几位姑娘最是相熟,林家回京之后,和文家也有几次往来,所以黛玉和英莲与文家姑娘也都不生疏,这样的闺阁小姐妹见面就是轻松而愉快的。
当然,文家把闺阁小宴安排在文丞相在家的时候,本就是有原因的。
所以,午膳之后,文丞相夫人留下苏岚和黛玉两个说话,文家姑娘就很自然的邀请英莲和其他闺秀自去玩去了。
毕竟前不久黛玉和苏岚才在长康宫惊天一跪,现在算是阖帝都皆知的名人了,丞相夫人要留黛玉和苏岚说话,其他闺秀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自然,要见黛玉和苏岚的不是丞相夫人,而是文丞相。
论辈分,问丞相算是黛玉祖父辈的,所以也没有什么避嫌之类的讲究。黛玉、苏岚两个向文丞相行了礼,三人分宾主坐了,文丞相便道:“留下两位姑娘说话,两位姑娘别怪老夫唐突。”
苏岚自然是感激文丞相的,就是黛玉,听父亲说过文丞相的为人,听父亲说朝堂事的时候听文丞相的应对,对文丞相也是佩服的。
因而姐妹两个忙起身道不敢。
文丞相摆手让姐妹两个做了,道今日不过是话几句家常,不必拘束,才展开正题,还以一句‘后生可畏’做了开场白。
“老夫今日唐突,主要是想向两位姑娘请教,两位姑娘曾在长康宫见过钟娘娘,两位姑娘可否跟老夫形容一下这位小钟妃娘娘?”
黛玉和苏岚对视一眼,文丞相向来持重,若非已经对九皇子疑心,不会贸然问这种问题。
因文丞相对苏岚有恩,苏岚没有直言,倒是黛玉道:“文丞相倒是信得过我们姐妹。”身为臣子妄议嫔妃,若是传出去自然会惹出事端。
文丞相一贯严肃,但是对着两个可以做自己孙女的小姑娘,倒也露出和蔼的一面,笑道:“两位姑娘在长康宫技惊四座,想来不会再和长康宫一个立场。”顿了一下,又道:“有些话,我与林大人相商便是公事,请教两位姑娘便是闲聊。再说,今日两位姑娘赴我孙女的宴,老夫并未参与过,也并未见过两位姑娘。”算是解了黛玉的疑虑。
问长康宫和九皇子的立场,若是文林如海,文丞相便成了结党营私。至于问黛玉和苏岚么,且,谁会相信一朝丞相会问两位未及笄的闺秀朝堂大事呢?今日的话文丞相没问过,黛玉姐妹没说过,黛玉姐妹两个只见过丞相夫人,不曾见文丞相。
于是黛玉开口道:“我年岁轻,看人不一定准,叫我说,小钟妃娘娘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女子。”
文丞相便点头道:“谢过林姑娘。”
黛玉又瞧着文丞相,见文丞相似乎没有别的话要问的样子,便主动道:“他日忠靖侯回京,若是老保龄侯府人尚未大安,文丞相可向其举荐宝庆堂的柳郎中。”
既然文丞相曾在朝堂上支持太子让史鼎留任粤海总兵的提议,那么文丞相的态度是很清晰的。而且,文丞相如果想了解小钟妃,为何不问丞相夫人呢?丞相夫人中秋那日也参加了宫宴,甚至九皇子妃如何借刀杀人为难黛玉,黛玉姐妹如何反击,丞相夫人瞧得清清楚楚。
再说,黛玉姐妹只见过小钟妃一次,丞相夫人却肯定不会只参加了一回宫宴,和小钟妃见面的次数应当比黛玉姐妹多。
文丞相今日一问,岂不是画蛇添足。不,文丞相这样的人,绝不会做这样的事,那么文丞相之问,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给林家传递一个消息:文丞相知道了九皇子的野心。
倒是黛玉直接给文丞相推荐郎中的事,令文丞相吃惊不小。林家这些年在朝堂大事上起的作用,文丞相自然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叫文丞相判断,这些大事的主导自然是林如海。
上一回在牡丹宴,黛玉是如何舌战群芳的尚书夫人也没瞧见,这回在长康宫,尚书夫人却是被林家一对姐妹花的操作惊得一愣一愣的。也是听了夫人说长康宫的事,文丞相才意识到林家两个女儿在政治上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才起了今日见林家女一面的心思。
即便有心里准备,文丞相也没想到黛玉直接提了老保龄侯夫人的病。这就是说,黛玉已经想到长康宫有可能采取的下一步手段了。这种素质,能在长康宫做出那种叫九皇子妃和小钟妃无路可退的举动也不奇怪了。
文丞相也笑道:“若是忠靖侯回京时候,老保龄侯夫人尚未大安,我会将话带给他。”略顿一下,又道:“不会主动提姑娘的名字。”言下之意很明确,若是忠靖侯自己猜到了,文丞相也不打算替黛玉掩饰。
黛玉便笑道:“如此,多谢文丞相了。”
接下来文丞相也没再说什么,黛玉姐妹两个从房内出来,依旧去和姑娘们一处玩。
从房中出来,苏岚就一直心不在焉的,时不时的瞧瞧黛玉。黛玉倒是神色如常,依旧和其他小姐妹们一处玩耍。这次来往于文丞相府的姑娘都是满腹诗书的,黛玉倒不用为了照顾谁而去玩花名签。
文家姑娘、张家姑娘这样书香门第出身,自然不会觉得黛玉当真不会作诗,但是因为牡丹宴黛玉不肯作诗的事,叫众闺秀对黛玉的诗词水平产生了好奇心。联诗下来,姑娘们忍不住将黛玉的诗作多品读两遍,越品越觉得妙。
自此,林家女不会作诗的名声也不攻自破了。文丞相家是什么信誉?文家姑娘说黛玉的诗好,自是不会有人怀疑的。
因文家小宴规模不大,邀请的姑娘也都是和林家没有过节的人家的,所以再不用剑拔弩张的,倒是玩得尽兴而归。
苏岚满腹的疑问,不过在车上的时候都忍住了,直到晚膳之后,林如海颇有默契的将两个女儿叫到书房,苏岚将自己姐妹与文丞相的谈话内容跟林如海说了,才转头问黛玉:“玉儿,你好端端的在文丞相府上推荐柳郎中做什么?世人都知道守迂藏拙的道理,通透如你,今日怎么忘了?”
黛玉坦然道:“若非文丞相已经猜到我有几分看事透彻的本事,今日就不会见我们姐妹。文丞相既然猜到了,我何须隐瞒,反显得不够磊落。和君子相交,便需有君子作风。”
黛玉说得理所当然,林如海和苏岚自然不会疑心还有别的原因。实际上并非全是因为这个,小钟妃已经知道自己和司徒卓都是有一番奇遇的了,那么,自己的才能本事便不再是秘密。无论对谁,黛玉都没必要再隐瞒本事。一个是藏不住,二是若自己太过守拙,其他人就会觉得林家推动的朝堂大事全是父亲所为,那么父亲的压力也过大了些。
之前朝堂之上,文丞相在史鼎继任粤海总督的事情上支持东宫,一锤定音,已经说明了文丞相的态度,黛玉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苏岚却道:“我们不过是见了小钟妃一次,丞相夫人却不知道见了多少回了,文丞相要问小钟妃,怎么也问不到我们姐妹。父亲,玉儿,文丞相问的到底是什么?”
林如海转头瞧了黛玉一眼,见黛玉面色平静,就知黛玉早就猜到了,才转眼对苏岚说:“岚儿,文尚书不是在问你们,是在告诉你们他知道长康宫和九皇子狼子野心了。”
苏岚这就懂了,所以文丞相不是要问话,是要传话给父亲。
在苏岚找林如海解惑的时候,文丞相府,丞相夫人也问了文丞相同样的问题:“老爷有什么话直接跟林大人说就是了,这样叫两个姑娘传话,若是话带偏了,反而不美。”
文丞相和黛玉姐妹说话的时候,丞相夫人也避开了,其实不知道丈夫和林家两个姑娘说了什么,但是丞相夫人的素质还是有的,知道丈夫好端端的要见两个女孩子,必是有话要带。
文丞相笑道:“咱们家姑娘之前去过尚书府做客,现在正该还席,没人说得着什么。但是我若散朝之后还去尚书府,定会惹来谣言非议。再说,就林家那两个孩子,定不会将话传错的。”
丞相夫人便不说什么了。
其实文丞相真正的用意没对任何人说,苏岚他是见过的,确实是世间少有的出色姑娘,但是他更想知道林家嫡出的姑娘有什么特异之处,值得小钟妃这样针对。一见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第72章 黛玉姐妹和文丞相……
黛玉姐妹和文丞相见面的事, 成了两家心照不宣的默契,谁也没往外传。自然,那日丞相府的其他客人也只当丞相夫人见过黛玉姐妹两个, 并不知道实则是文丞相见的。
而另一边,关于粤海总督一职的朝堂之争, 余波并未结束。
首先是长康宫小钟妃母子两个复盘的时候, 自然能够明显的看出来东宫招揽了一波人心, 而且文丞相也明显的偏向东宫了。
九皇子怒容满面,不忿道:“文丞相号称清流之首, 向来以大局为重, 不偏不倚自居。但是这次偏帮东宫还不明显么?”
小钟妃对文丞相的作为自然也不瞒,但是小钟妃得承认,文丞相不算偏帮谁。于是小钟妃道:“皇儿, 从礼法正统上来说,文丞此举就是不偏不倚。他不算偏向东宫, 而是以朝廷为重。”
九皇子是想争夺大位的人,这道理自然是懂。只是这段时间接连失算,九皇子有些心浮气躁了。冷静下来后, 九皇子这边也很快进入了状态:“母妃, 我怎么觉得自从林家入京之后, 东宫行事邪门了很多。表面上瞧着,东宫不争不抢的,实际上无论什么事, 都叫东宫得了实惠。”
小钟妃面色凝重起来, 这也是叫她觉得棘手的地方。“可是皇儿,东宫本就是正统,不争不抢, 一切都该是他的;咱们若是不争不抢,便什么都没有了。只不过……自从林如海回京,东宫行事行确然仿佛转了性,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了。”
对于这一点上,不但九皇子觉得无力,小钟妃也觉得很无力,道:“此事确然有些棘手,你让母妃好好想想。”
九皇子还是很听小钟妃的,便真的在一旁安静的坐着喝茶。过了一阵,小钟妃道:“皇儿你说在大朝会上,不少武将推举了石光珠做粤海总督?”
九皇子点了点头,这都不用小钟妃说,九皇子自己也知道这事儿糟了啊。且不管林家那丫头跟史家丫头联络之后,两家到底通了什么讯息,光说朝堂上武将一系替史鼎说话的人少,九皇子自己不表态,史家就得心寒呐。
“当时朝堂上辩论非常激烈,若是武官方面不据理力争,这粤海总督之职,极有可能落到叶弘德头上,更非我们所能接受。谁知在文官那边为叶弘德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太子就出来说了那一番宽严相济,有极有风范的话。”九皇子道。
小钟妃点了点头,道:“看出来吗?声东击西。也许东宫一开始就打定了进一步离间咱们和忠靖侯的主意。若是一个没了兵权的侯爷不算什么,若是一个继续执掌粤海兵权的侯爷,东宫这次得利非凡。”
听了这话,九皇子就挺丧气的。看是看出来了,甚至还没散朝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但是当时也已经晚了呀。史鼐就在朝上,就算史鼎回来,跟他说我们没那个意思,我们只是担心你这个职位被贾代善的旧部抢走了,也无济于事啊。
这话站在史鼎的角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们在乎的只是粤海总督这个职位是否在你们手中,并不在乎谁是粤海总督,那我堂堂忠靖侯算什么呢?想想都得寒心呐。
若史鼎是个平庸的就算了,人家有真才实干,为啥有阳关大道不走,陪你们富贵险中求,还随时有可能成为弃子?所以史鼎的选择,已经不言而喻。
“可是母妃,说出去的话已经收不回来了,咱么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说到此处,九皇子眼中流出一股狠厉之色。
小钟妃不是什么心慈手段的人,智慧也在那里,自然知道九皇子说的什么意思,便点了点头,道:“我会去安排。”
除了长康宫的母子,保龄侯夫妇对大朝会上的事也极是不满,保龄侯抱怨道:“瞧见了么?长康宫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现在不过是对咱们家略有怀疑,便寻机会取而代之。若是到了舍卒保帅的时候,咱们家可就成了随时可以抛弃的卒子了。”
保龄侯夫人做一门宗妇的素质是有的,心胸也是有的,单看前世她对湘云的态度,不但有给湘云良好的教育,也带其出门走动增长见识,后来又说了卫若兰那么一门好亲就知道。
长康宫这回的行事,就是叫保龄侯夫人一个妇人看,也是不像。于是保龄侯夫人道:“这回三叔回来,老爷跟三叔好好商议一下日后的路吧。上回和林家书信来往的事,当真是我被林家那丫头算计了,谁知道不过是小姑娘斗诗,也能惹出这许多事来。
且不说我知道这件事就带着云丫头入长康宫诚心诚意的解释过了,单说不过是林家丫头打发了人来咱们家送了一回信,怎么长康宫就知道得这么清楚?这便是长康宫对咱们一直不够信任的证据。老爷和三叔领的是朝廷的俸禄,还不至于到了一举一动要跟长康宫汇报的程度。她凭什么监视咱们府?”说起这个事,保龄侯夫人也恼了。
保龄侯叹了一口气嘱咐道:“这些时日将母亲照料好些,什么药材皆用最好的,一定要派靠得住的丫鬟守着煎药,别被人动了手脚。”
高官厚禄的人家,但凡家中长辈生病,定是如临大敌的。
保龄侯夫人道:“这个我自省得,光是给老太太煎药的时候,定要安排我房里、老太太房里都信得过的人一起看着。我现在是不知道承恩公府的姑太太是个什么态度了,她日常跟小钟妃娘娘亲厚。”
说起自己那个妹子,保龄侯有些恼怒。若非是因为她和小钟妃过于亲厚,在兄弟立军功的时候,走了小钟妃的路子争取了个侯爵,现在史家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不过保龄侯也没生出管自家妹子的心思,出嫁的姑太太那就是钟家的人,也轮不到自己管。于是保龄侯道:“各家门各家户的,姑太太行事自有她的道理,咱们只管管好自家就行了。钟家既是太子的外家,又是九皇子的外家,人家立于不败之地。咱们家可没人家得天独厚。”
上一篇:陪嫁大丫鬟求生日常
下一篇:每天都在被侦探逮捕的边缘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