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 第157章

作者:痒痒鼠 标签: 穿越重生

  西南四省挑出来的一千女兵,去年来到南京训练半年,一考核,居然全部合格,不光皇上惊讶,南京的老少爷们对女兵们爆发出来的能量,更惊讶。

  女兵们要出发去水师接受水上训练,来和皇上告别,都瞧着皇上满脑袋写着“朕长大”的小样儿,笑容慈爱。

  郑家二姑娘想起家里小侄女喊着要嫁给皇上,忍不住逗他:“皇上喜欢什么样的小妹妹啊?”

  皇上小胖脸一肃:“朕的子民,什么样朕都喜欢。”

  郑家二姑娘笑得特欢乐。

  皇上还是一个小孩子那。

  可是皇上不认为他是孩子啊。

  皇上过完八岁生日,又过了年,自觉又长大一岁,昂首挺胸,一副“朕九岁”的小样儿,特喜庆,谁见了都说皇上长得好,再等八年一定是大明第一美男子。皇上就更“矜持”地微笑。

  女兵们一路出发去沿海水师,一路大大方方、昂首挺胸的模样,引起世人关注,不少老夫子都大喊“世风日下……不守妇道……”大明的女子们却是兴奋激动。

  无他,再笨的人也知道兵权的不同。一旦女子有了兵权,就有了真正的话语权。

  天下人议论纷纷,绝大多数人都没在意——女子要当真正的兵,有多大的可能?到了战场上,不吓晕过去就是难能可贵。

  北京紫禁城,皇太后一心要办学馆,因为天下士人对女兵的反应,又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

  “太皇太后,儿媳妇这点识字的本事,拿不出手。宫里的太妃们都有大才。”皇太后愁得坐立不安。

  太皇太后不乐意:“她们作为太妃如何出面?姑娘家正经嫁人做正头娘子才好。”

  皇太后更愁。皇太后也知道太皇太后护着她,也是向来不喜欢不是“正头娘子”的女子,也明白真那么做了,对于大明风气影响不好。

  她一时又想到,等皇帝娶媳妇儿,她也要和太皇太后一样,只疼皇后一个。

  皇太后瞬间满脸梦幻:“魏国公夫人来信说,江南的大家夫人都问,皇帝将来怎么选媳妇儿,能不能放宽家世。”

  放宽家世,不是放低,而是放高。太皇太后知道天下人都瞄着孙儿的后宫,看她一眼,噗嗤笑出来:“你呀,耐心等着,会有媳妇茶给你喝。”

  一时清宁宫的宫人都笑,皇太后也发觉自己有点着急,也笑自己。婆媳两个说说笑笑的,又提起魏国公世子夫人再次有孕的事儿,吩咐人送去赏赐,看看时辰,一起用晚饭。

  晚上回来自己的宫殿,皇太后给儿子写一封信,问他何时启程北上,自己在北京办女学馆影响大不大……

  皇上收到他亲娘信件的那天,正和几个玩伴在外头看热闹。

  南京城顶顶大的大情况。

  “那范家大夫人,真的帮她夫婿纳了一个秦淮河上的名妓。”

  “那可不是?范家大夫人说,她决心写书,没有精力照顾家里,也没时间照顾夫婿,给纳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以后就不管‘家务’了。”

  “啧啧……”

  “啧啧……”

  一个个的,也不知道是羡慕范家大公子,还是觉得范家大夫人离经叛道。

  皇上听半天,特不明白,不懂就问。

  “这位叔叔,这位大哥,那家务,不是有管家?”

  这位叔叔、这位大哥,一起嘿嘿笑——小公子还小那。严世蕃和杨博,悄咪咪拉着皇上离开人群。皇上:“??”

  皇上觉得范家大夫人奇怪,也觉得世人奇怪。

  皇上看完亲娘的信件,四川蜀王也送来一个信件。皇上因为蜀王信里的内容震惊,又想起徐家的那个寡妇事件,晚饭散步的时候,忍不住问徐景珩。

  “再嫁不好吗?为什么拒绝?”

  “那位族婶的说法是,她娘家想要她留住徐家媳妇的身份。”

  皇上:“???”

  “……母亲说,若再嫁非人,不如不嫁。在徐家,有家有业,过继一个孩子,生活也是舒坦。”

  徐景珩的解释,叫皇上听得更迷糊:“可是朱载垣听说,民间很多寡妇都因为不能再嫁,怨气很大。她们并不想要那个贞洁牌坊。”

  顿了顿,又补充:“皇家宗室的寡妇也一样,公主郡主们一样。”

  徐景珩面色不改:“人各有志。不需要为了安全和财物奔波的人,对生活的自主权相对更大。皇上长大了,就懂了。”

  皇上自觉长大了,可是不懂。

  皇上听来,徐家的那位族婶——有嫁妆,有户头,有孩子……想再嫁就再嫁,不想再嫁,徐家管到老,这样很好。

  蜀王信里的事情,是不对的。

  皇上第二天召开小朝会。

  “弘治九年,秦王府会宁县君,丈夫早逝,喜欢一个叫杨鼎的平民,一起私奔去凤翔居住,被抓拿归案,影响非常大。

  镇守陕西太监刘琅上奏请,各王府中寡居的郡主县君,除年老有子外,但系年幼无出者,宜令聚处一府,派老成的太监和年长宫人们看守,不许擅自出入,致有他虞。

  礼部覆奏宜如所请,若有他虞,罪坐守视之人,仍行彼处军卫有司一体防范。”

  大臣们吓坏了有没有。

  皇上小胖脸严肃,目光冰刀一般一扫殿下的人。

  “当时的礼部认为,身为宗室之人不守节,不为礼法所容。违背祖制私自离开府邸,更是大错。朕认为,这是类似蹲大牢的处罚,就因为她们的丈夫去世,她们没有孩子。”

第94章

  就因为她们丈夫去世,她们没有孩子,就要去蹲大牢?

  皇上很生气。

  没有人说话。

  皇上一个小孩子,自然不懂这些事情,他们也不能和皇上说啊,说不出口。

  一个个大男人憋的脸通红。

  勋贵外戚习惯性地,不管这些国家事务。武将们更不管。吏部兵部缩头,负责这些的礼部,想要辩护几句,不敢——皇上这明显是要大明的寡妇,都嫁人,他们不乐意。

  沉默中,吏部考功郎中吕柟,因为此事这关系到自己老家,鼓起勇气站出来。

  “启奏皇上,臣今日翻阅卷宗,有所心得。”

  “吕卿奏来。”

  皇上声音冰碴子一般,吕柟心里发怵,可他不得不说。

  “皇上在湖广工科学院曾经说,理学之所以出现,乃是有特定的宋朝环境。

  寡妇不再嫁,也属于理学,臣从理学开始。

  有关男女婚配,在汉唐以前,寡妇另嫁非常普遍,男女都以为正常。

  晚唐五代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存环境恶劣,使得人人追求物欲,悲观绝望的思想盛行……臣细看晚唐五代的书籍,诸多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的词人之作,很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

  宋代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加之城市商业经济发达,优待纵容官吏、文士,奉禄优厚、鼓励享乐……整个社会对物欲的追求犹过于前朝。

  男人们如此放纵,必然影响到女子的生活和思想。

  许多人家不以自己的女儿作养娘、侍妾、歌女为耻,笑贫不笑娼。

  大户人家的女子不打理家务,饮酒、放游……

  而宋朝时期,外有北方强邻压境,内有僧侣信徒互相奢乱,社会混乱,道德贞操价值观念等等都被摒弃淡忘,人欲横流,程颐看不惯,认为应当予以抑制……”

  吕柟那真是从头说起,长长的一段发言,跟他讲学一般。

  程颐的意思,男女都要守住节操,男人的妻早逝,续娶;女人的夫早逝,再嫁。都是失节行为。这才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由来。

  你可以说,我不续娶,家务事没有人处理;也可以说,我不再嫁,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这都很现实,也不说必须不能再娶再嫁。但此举失节,节义大过肚皮的道理,你要明白。

  吕柟很叹气,很羞愧:“当年也是因为大宋如此情况,成为理学诞生的一个条件。然有识之士都明白其中道理。”

  范仲淹的一个儿子早死,儿媳守寡,一个学生王陶死了妻子,他便把自己的儿媳嫁给王陶。

  程颐自己,他的外甥女丧夫之后,他把外甥女接到家中,再嫁给他人。

  朱子先生,也没给家里的女子裹脚,寡妇再嫁也支持……

  他一句句地说,越说自己也越是自责。

  “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矫枉过正,就是灾害。魏国公支持家族寡妇再嫁,居然被天下人说不守贞节。臣曾经也不理解魏国公,臣很惭愧。何为贞节?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

  !!!

  众人叫他的话目瞪口呆,他却全然无视。

  吕柟面孔红涨,眼睛发亮,一举朝笏,大声疾呼:“皇上,女子再嫁堂堂正正,如何是有失清白?

  皇上,当年秦始皇册封第一个寡妇巴清,一是巴清作为一个寡妇,不光有能力守住家族基业,做到用财自卫,不见外人侵犯,还出钱出力支持秦国统一大业。

  皇上,臣因为魏国公之家事,有查古卷,巴寡妇作客咸阳,出资支持筑长城,为秦始皇提供大量水银。

  那是两千年前,成千吨丹砂经长江,溯嘉陵江,穿越秦巴山区的古栈道运到关中,不知要具备多大气魄,要克服多少艰辛。然而,多少男子没有做到,她做到了!”

  “皇上,巴寡妇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操守,这才是大贞节!如今大明,寡妇被亲属逼迫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未婚夫早逝,未嫁被逼守节者……无人以为悲。

  成千上万的寡妇以身殉夫,或自愿、或被迫,此风愈演愈烈,甚至贞节牌坊的多少,成为地方官的政绩考核之一……皇上!”

  他的话若疾风暴雨、暴雨连珠,眼睛却里有泪。

  “皇上,这不应该是我们大明的模样。

  臣记得去年查旧案,查出来三四十个烈女之家,藏污纳垢,地方官却以这是烈女之家包庇。

  其中一个张家,原来是个破落之家,一家人品行又不好,本来人们是看不起他们。但是由于一个寡妇被婆家娘家一起逼死,张家马上身价百倍,在家乡出了名……如此风气,如何是大明该有?”

  “皇上,大明无数男子在战场上付出生命,在地方为国为民;无数女子操劳家务,相夫教子。却有如此小人,逼死家族女子就能有一个贞节牌坊!皇上,臣请废除寡妇贞节牌坊!他们不配!”

  皇上小小的蒙住。

  看一眼下面的臣子们,皇上九岁的年纪,自然不懂他们为何如此奇怪。

  皇上就是单纯认为,寡妇要再嫁就再嫁,不再嫁夫家就好好对待,反正不能蹲大牢。

  皇上的目光,落在事情起因,魏国公的身上——吕柟居然为了参奏徐家人“不守贞节”,去查古卷,结果,好嘛,啪啪打自己脸,皇上不想搭理他。

  魏国公发现,皇上看他,群臣都看他,压力大。

  魏国公站出来,慢慢开口:“皇上,大明建国,很多律法条文的制定,也是特殊情况。律法规定,一家有烈女,全家免除徭役特权。臣、也认同,如今一百五十年过去,情况有变,条文,该变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