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58章

作者:谢述宴 标签: 快穿 爽文 穿越重生

  有些实验项目还在研究中,资料是不对外开放的,而陈运飞早就准备下学期带他们接触项目了,只是没想到进度能这么快。

  正好实验室也缺人手,谢雁这么聪明的师妹进了他的组,以后他的实验压力小了,别的组不知道多嫉妒他能抓住这个好苗子!

  陈运飞高兴道,“那当然,本来是下学期让你们再来的,既然你提前看完了资料,我这儿有一些,你可以先了解一下。”

  他从自己的柜子里拿出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只能在实验室看。”

  谢雁点头,“我明白。”

  她是早上来的,到了晚上,门又被敲了。

  陈运飞那个时候已经准备离开,他看向门口,看见来的人是苏筝。

  他有种离谱的预感,“你不会也……”

  “看完了,”

  苏筝把资料拿过来,“这是我的选题,师兄,有空你可以看一下,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再回去补充。”

  陈运飞经历过早上的冲击,此刻的心理素质好了很多,“你不会也是一个星期看完的资料,一个星期做的专题选题吧?”

  苏筝说,“你怎么知道?”

  陈运飞:“……我对人才一直很关注。”

  他翻了几页,起初还担心这两人是不是互抄笔记,现在看来,的确不一样,虽然大部分重点是重合的,但两个人有自己的侧重点。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选题报告也不同。

  虽然都是看了他给的资料,选的内容,但——

  等苏筝走了,陈运飞看着桌上的两份报告。

  《华国未来交通发展——高速动车组》

  而另一份,写着:

  《真正的超高速——磁悬浮》

  这两个新生,有点意思。

  谢雁看了陈运飞给的资料,大部分内容和京沪高速铁路有关。

  这是周廊教授构想了很多年的一条铁路。

  在他退休之前,大概五年前,就对在京沪线上修建高速铁路的可行性进行过研究。

  从首都到沪城,连接两个最繁荣的城市,京沪线经过津城和金陵等大城市,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动脉。

  而在这条动脉上,每天流通的血液量太大了,是整个华国铁路负荷最大的线路,而这些客运和货运压力,还在逐年递增,比起十年前,增长了近一倍。

  而沪城浦东区的开发,让沪城成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城市,整个沿海的经济还要在往上发展一个台阶。

  在周廊的设想当中,在京沪线的既有线路基础上,再建高速路线,能够满足中速和高速铁路的运行,而他推荐的列车,是由电力进行牵引。

  为了缓解货运客运压力,他还提出,可以增加行车密度,只要京沪线的高速铁路能够成功通车,全线贯通,年客运能力双向可以超过一亿人,货运能力达到一百Mt,这样的运输能力,不仅是缓解近年来的客运货运压力,更能满足日后几年的需求。

  而这条铁路要跨越的地方很多,除了列车的技术条件以外,还需要加强跨江跨河桥梁的技术研究等等。

  后者是谢雁的强项,跨江跨河大桥她闭着眼睛也能设计出一套来。

  以她的目光来看,周廊的思维很适合目前沿海铁路的发展,京沪线作为最重要的一条铁路线,日益增长的货运压力已经让铁路提速刻不容缓。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方法是多样的,现实是复杂的。

  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方案被搁置了下来,如今五年过去,京沪线高速铁路依然遥遥无期,但好在从去年开始,项目似乎又有了重新启动的意思,周廊作为专家去参与了考察和论证。

  技术论证持续了一年多。

  而在锦城交通大学,各种交通技术的研发,测试,也在日夜不停地继续着。

  六月,各个专业已经开始了期末安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迎来了他们第二个期末考试高峰期。

  老生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忙碌。

  在华国的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大会上,一场更重要的论证开始了。

  京沪线经过一年多的技术论证,终于被搬到了无数专家面前。

  京沪线的高速铁路项目,究竟是采取高速轮轨技术,还是采取更先进更快速的磁悬浮——

  电力牵引和磁悬浮是两项不同的技术,磁悬浮的时速更快,在外国大多数高速列车以两百多公里,三百多公里的时速为主。

  而磁悬浮,因为其特殊的技术条件,使得它的时速有着更快,更高的潜力。

  磁悬浮作为一种前沿的交通科技,收到了科技部的支持,但铁道部,更加的谨慎,支持的是高速轮轨方案。

  这一场讨论,也被全国其他科学机构,包括锦城交通大学等实验室,紧密关注着。

  华国的铁路从世界上来说,起步都算是晚的。

  而它已经走哪一条路,将影响今后无数个工程。

  普通的高速轮轨,是靠着电力或者其他动力进行牵引,后串着一系列的车厢,在铁轨上跑。

  磁悬浮,则是利用磁力,使得车厢悬浮在轨道上。磁力和电力之间的巧妙关系,能够让驱动转子一直处于平衡状态,磁悬浮列车,需要在特殊的轨道上才能行使。

  四年前,日国的磁悬浮列车创造了时速四百三十一千米的记录。

  而锦城交通大学在三年前建成了华国的第一条磁悬浮试验路线,这条路线,使得列车时速能够达到三百千米每小时。

  在华国各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努力下,更多的实验成果出来了,在华国建立磁悬浮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虽然还有更多的问题要去攻克。

  毫无疑问,新的轨道,新的列车,超高速的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并不小。

  每一个方案,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高速铁路的速度不及磁悬浮,磁悬浮的造价更加昂贵。

  铁道部和科技部的专家们,以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而最被上面看好的,是磁悬浮方案。

  铁道部如果想要证明高速轮轨的方案更适合现在的华国,只有用实践结果来说明。

  陈运飞告诉谢雁,“没有谁能完全准确的预言未来,外面的世界不比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我们只需要以技术,以速度为标准,但在外面,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

  谢雁说,“看来,京沪线想要建高速铁路,只有等这一次的实践论证结束。”

  华国还没有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也没有一条商用磁悬浮路线。

  苏筝的专题报告就是磁悬浮,他说,“磁悬浮的确有着很前沿的优势,从旧改新难,从无到有,反而更容易。”

  这听上去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基建就是的确是这样。

  改建老城,和建立新城,前者要面临更多的阻碍,因为要先推翻,再重建,即便是不推翻,也要在新建的时候,考虑到之前遗留内容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人和物。

  两项交通技术的争论,早就开始了十几年,而现在,只不过又一次摆在了台面上。

  苏筝说,“磁悬浮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发达城市——华国的几大城市都有实力和需求去建立这样一条线,成功的把握很大。”

  谢雁赞同他的看法。

  沪城是沿海发达城市,浦东开发起来,为了发展,沪城能建立起一座座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磁悬浮对它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

  而首都更不用说,这是华国的中心,是华国的代表城市之一。

  最后一个选择,是深城。

  无论这三座城市,哪一个成为最后的磁悬浮实验城,前景都不会太差。

  反而修建高速铁路,是困难重重。

  磁悬浮的目光,在几大城市之间转悠,而高速铁路,需要选择一条更长的,连接多个城市的路线。

第92章 与风同行13

  暑假来了,炎热的锦城时不时会有大雨,但雨来得快也去得快,老天爷像是一个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老头子。

  好在大雨过后,总有一阵子的空气能让人透口气,不至于太闷热。

  谢雁还是他们的房东,周末的时候三个人会回去住两天,谢雁父母给她准备的房子离学校很近,因此对他们而言,暑假没有“回家”的概念,大多数时间,都放在实验室。

  郑晴和苏筝,原本只是为了让谢雁放心,才学习考上大学,本来只是演一场戏,结果郑晴自己后知后觉地发现,她好像并没有“演”,而是自己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

  这种和她的过去,全然不同的状态。

  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有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和同伴一起为完成项目而度过自己的日常。

  累了的时候,就叫上苏筝和谢雁出去玩半天,休息休息。

  刚开始戒烟的时候的确有些不适应,但当时正值高三,高强度的学习让她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眨眼间两年过去,好像真的就戒了。

  到了快开学的时候,还有别的师兄来加入他们的项目组。

  他们研究的一些成果,申请了专利,但郑晴知道,距离她想要的内容还差得远。

  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根据各种其他条件,进行调控……

  第一个专利申请下来的时候,同伴问她,“小晴,你怎么想到要做这个?”

  “突然出现的一个念头吧。”

  她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虽然这样说,但脑海里依然出现了往日的记忆。

  桃儿在火车站,说,华国的火车站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因为手机和计算机普及的问题,无论是车站和旅客之间的交互,还是车站内部的调控,效率都不高。

  而学了信息工程,她发现原来信息是这么重要。

  信息可以改变人的世界,改变人的出行,饮食,商业模式……

  信息就是一把利剑,而如何使用它,如何控制它,如何让它不伤到自己,却能为自己完成很多的事情,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主题。

  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郑晴也能听他们两聊车的事情——尤其是轮轨和磁轨的话题,郑晴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谢雁和苏筝的进度,超出了陈运飞的意料。

  但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了。

  以后有什么任务,也不给他们定最后日期,反正两个人都会提前以非人类的速度做完的。

  他们也成了为数不多,在大一刚结束就接触项目核心的人,而且总能提出一些很有想法的实验思路。

  周廊教授因为六月大会的事情,忙得很,很久没来实验室,但他却依然定期在看陈运飞的邮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