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始皇后 第73章

作者:青青小艾 标签: 女强 爽文 穿越重生

  林阡却还在为张良提出的办法而震惊:思想宣传与舆论战这些东西,张良竟然这么早就无师自通了?

  ……

  粮种对百姓而言,就是自己的命根子。

  若能免费得到多余的粮种,别说只是走街串巷地为秦国做宣传了,就是让他们去干苦活儿累活儿他们也愿意啊。

  于是当张良将这些年看过且印象较深的案例,以及他亲眼所见的咸阳城百姓这些年的生活与变化,甚至是颍川郡这边某些百姓的亲身经历编纂成小册子,让识字的官吏读给有心接下这活儿的百姓听,再由他们走街串巷地宣传秦律与秦国的好后……

  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颍川郡中便出现了不少以“我们秦人”为口癖的百姓。

  之前失踪案所带来的最后一点儿影响,也随着认可秦人身份的百姓数量增加,而渐渐消弭无踪。

  -

  嬴政很快就拿到了张良编纂的小册子。

  他看了许久,再结合颍川郡百姓在听过小册子上的内容后的改变与反应,心里对林阡之前提到的教材需要加入哪些东西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但这些还不急。

  毕竟李斯与王绾二人最近正为了雕版印刷的事情恼火——

  篆书写出来非常优美,而且容易望文生义,让人更容易理解文字的含义,但……篆书是真的不适合用来搞雕版印刷,因为出错率真的是太高了。

  王绾李斯二人因为匠人失败太多次,都急得亲自上阵雕刻模板了。

  然而……

  文字反写真没有那么容易。

  好在嬴政不着急,他当前的更多注意力都放在了魏国身上。

  因为在春耕后,嬴政终于下令:命带兵镇守秦魏边境的王贲,即刻带领军队进攻魏国。

  魏国本来龟缩一隅,正等着看秦国与楚国大打一场,好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捡点儿漏啥的,再不济两大强国大打一场,之后总要休养,魏国也能趁机多苟活一段时间。

  谁能想到,原本在边境与楚国剑拔弩张的秦国,会突然调转矛头攻击自己呢?

  魏国毫无防备,竟让王贲毫无阻拦地带兵来到了魏国的国都大梁。

  魏王消息滞后,王贲都快打到家门前了,他才知道了消息,而后慌里慌张地让人关闭了城门,决定带兵死守大梁。

  然而不幸的是,春夏时节多雨水,大梁城外的护城河河水暴涨。

  王贲带兵迟迟无法攻破大梁城,便将视线落在了护城河上——

  大梁城地势较低,不远处的山坡上正有一条湍急的汴河流过,护城河中的河水便是由汴河引入。

  而王贲发现了这种地势的缺点。

  他直接带人堵住了汴河下游,等到河水上涨到快要满溢出来的时候,王贲当即命人挖掉了护城河与汴河之间的通道。

  于是瞬间河水倾泻而下,淹没了护城河与大梁城外的大片土地。

  河水不曾漫延进城中,大梁城那高耸的土城墙却禁不住河水长时间的浸泡与侵蚀。

  也就一月有余,大梁城的城墙根便被泡散,再也无法支撑上面厚重的城墙。众目睽睽之下,只听轰隆一声,大梁城的城墙便瞬间坍塌在了河水之中。

第46章 097~100

  ==·民心·==

  大梁城墙坍塌之前,便已经有不少百姓发现了河水从缝隙慢慢渗进了城中,积少成多之下,大梁城内也有了高度达到成人脚踝的河水。

  别说是见多识广的达官贵人们了,就算是老百姓发现这种状况后也知道大事不妙。

  但秦国的军队就在大梁城外的山坡上驻扎死守,根本不给魏国权贵们任何逃跑的机会。随着河水渗入城内越来越多,意识到距离城破已经不远的老百姓纷纷收拾好家中粮食财物,全都放到了桌上、榻上,甚至是自家房顶之上,平日除了做饭、睡觉与如厕等不得不下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不落地。

  等到河水褪去大半,王贲带兵冲进大梁城中之时,便目睹了大半百姓都坐在屋顶的场景。

  王贲只看了一眼,命手下士兵仔细看住魏国贵族与官员们,不要让他们带着钱财跑了,对老百姓的行为倒是没有半点儿阻拦与约束。

  倒也不是不想拦——

  人口才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财产,王贲并不希望大梁城的百姓们在城墙坍塌后四散而逃。

  可城墙都没了,他们根本就拦不住零散不成队伍的百姓,索性干脆不管。

  王贲带兵冲进魏王宫,将站在宫门口的魏王抓了起来。

  之后又带人将其他王室宗亲和达官显贵们抓住,一并关进了魏王宫,王贲这才腾出手来关注城中的百姓。

  他原本以为,百姓中就算有人留下,人数也不会太多。

  但让王贲意外的是,等他离开魏王宫,却发现所有百姓都带着行李挤挤挨挨地站在魏王宫门口,看起来密密麻麻,魏王宫前的空地根本就站不下,完全不像是少了许多人的样子。

  而他的副将就站在百姓面前维持秩序,吼得声音都嘶哑了。

  王贲:“???”

  他有些吃惊地叫来副将:“这是?”

  副将也是一脸梦幻:“之前将军不是说了不要多管百姓的去处,若有人想跑也不要阻拦?但卑职发现百姓们大多坐在房顶,还带了许多财物,不大好下来,便派了几队士兵去帮忙将他们从房顶接下来。”

  “本来之后就没打算多管了,可没想到,那些百姓带着财物从房顶下来后不但没有逃跑,反倒拉着我们的士兵询问……”

  “询问什么?”

  “询问秦国接手大梁城后,他们是不是也能种土豆和玉米了。”

  王贲:“……”

  他愣了下,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才好了。

  这事情走向完全出乎了王贲的预料,即便是打了大半辈子仗的父亲王翦,也不曾与他提过这样的事。

  副将茫茫然回头看向王贲:“将军,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百姓?”

  王贲定了定神,沉思良久后开口:“让不愿离开的百姓先回家好生待着,等我们将这些个贵族的家产与奴隶等信息登记清楚后,会马上给他们登记造册。”

  “今年已经过了春耕,且秦国去年遭了灾,许多盼着拿到玉米和土豆的秦地百姓都只能空欢喜一场,所以今年上半年恐怕没办法让他们种植土豆玉米,下半年倒是有机会从咸阳借一些土豆来种。”

  顿了顿,他又道,“魏国地势平缓,有不少平原。我之前听谷丰侯提及,棉花最好在地势开阔与阳光充足之地种植。经过去年与今年的种植,明年仅是颍川郡,恐不能将所有棉花种子种完,到时候魏国应当能有机会种植棉花。”

  副将眼睛一亮:“若如此,那可太好了。”

  王贲失笑:“不只是土豆与玉米,前年种了一茬儿红薯,去年又种了两茬儿。红薯与土豆玉米类似,并未因旱情受到太大影响,今年已经推广到了好些郡县。若今年风调雨顺,许是今年下半年他们就能种植红薯了。”

  副将看了眼四周空旷的农田,心情好受了不少:“若下半年能种红薯,卑职就不用太过愧疚了。”

  打仗的时候自然无所不用其极,可战争结束,看着满目苍夷的城市与受到牵连的百姓,一般人还真难不受一点儿触动。

  王贲笑着拍了拍副将的肩膀:“你既然挂念百姓,便亲自去和他们说清楚吧。”

  说完,自己便转身回了魏王宫。

  副将则走到百姓面前,将王贲之前告知的消息全说了出来。

  但可能是红薯与棉花都还不曾在秦国大范围种植,其他各国都不曾听到消息,所以大部分百姓都不太明白红薯与棉花是什么,仍一直拉着副将问土豆玉米。

  副将赶紧解释红薯也是一种高产粮种,而棉花则可以纺织布匹。

  副将能看出百姓们对这两种作物并不十分信赖,但意外的是,他们竟然在最后都默契地选择了相信。

  这又一次出乎了副将的预料。

  一番打听后才知道,百姓们会知道土豆玉米的存在,是因为城中贵族在去年就从秦国弄回来了一些,种在地里后获得了大丰收——

  这也是秦国预料到了的事情,毕竟摊子铺大了,就不好再如之前一般严格把控每一粒种子的去向。

  知道了土豆玉米的存在,大梁城的百姓便对秦国多了几分好奇。

  也是巧了,魏国有不少前往秦国做生意的商人。

  这些商人一开始是冲着秦国的便宜布匹去的,但秦国卖给外地人的素色棉麻粗布价格几乎是秦人的十倍,这价格一涨上去,素色棉麻粗布根本就没了赚头,反倒是价格只涨了一倍的印花布买下来倒手后仍能赚取不少钱财,所以这些他国商人便只愿意倒卖印花布。

  但不买便宜布,他们带去的钱财就花不完,难免在秦国境内逗留一段时间采购其他有利可图的商品。

  然后,他们便听到了张良编写来归拢人心的小册子——

  小册子落在嬴政手上后,以他性格,当然不会束之高阁,反倒第一时间就交给了王绾李斯,让他们先放下手中字数过多的书籍,先将小册子的模板做出来。

  小册子上多是一些小故事,内容多,字数却少,雕刻成模板自然更容易。

  于是不久,秦国的第一本纸质样书便出现在了嬴政的案头。

  嬴政点头后,小册子的内容便开始大量印刷,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送去了秦国各地,同时命人在各地给百姓宣讲上面的内容。

  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可不懂这小册子的真正作用,他们只是觉得——

  这上面的故事真好听、真有趣啊!

  这年头连贵族都没多少娱乐活动,更何况老百姓?能有人专门给他们讲故事,都不用催的,每天几乎是刚到了各地官吏宣讲小册子的时间,只要有空,老百姓便会提着小马扎来到府衙门口听故事。

  有那家境宽裕的,甚至还会带上一些小零嘴儿。

  官吏们对百姓们这种“找乐子”的心态相当无奈,却又高兴于百姓们的积极态度,最后大多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样的景象落在商人眼里,就变成一个想法——

  官吏们讲述的故事,有利可图!

  就连官吏们手中那薄薄的奇怪小册子,落在商人们眼里,似乎也变成了钱币的模样。

  商人中有人见识好,听得多了自然窥见了小册子上故事背后的真意;有些只看到了小册子可以带来的利润,而根本看不到这背后的危险。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找秦国的府衙购买小册子。

  嬴政得知此事后:“……”

  有人愿意主动帮他在秦国之外的地方做宣传,嬴政怎可能拒绝?

  他甚至特意给商人们降了价。

  若不是想要小册子的商人太多,直接免费赠送他们也不是不行。

  然后这些商人们拿到小册子回国后,便如秦国官吏般,专门找了个固定的地方宣讲小册子上的内容。

  当然,他们是要收费的。

  可故事这种东西但凡有人听过就能转述给其他人听,价格本就不可能定太高,所以买到小册子的商人给故事的定价,多半是一钱就可以听一个月。

  这价格怎么也算不上贵,只要不是家中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都拿得出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