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乱世搞基建 第18章

作者:绝歌 标签: 女强 穿越重生

  孙潜颇为认同地点头,“连大军都敢袭击,可见狮子岭一带的山匪之嚣张。”他说罢,便转移了话题,对孙文才说:“我家公子,咳,将军说,这三人是随军护送粮草才遭匪徒袭击而亡,让我在县城之中,挑一块宽敞之地,给他们仨人修墓立碑,追为英烈。哦,这也是我们成国公府的老惯例了。”

  孙文才走的就是成国公府的门路,这点事,自是满口应下。他扭头对县尉说:“即是跟兵事有关,就劳烦县尉了。”

  郑县尉心下恼怒:叫本尉给几个兵卒子修墓筑碑,好大的脸。

  可眼下成国公府的兵就在跟前,却是不好翻脸的,于是应道:“份内之事,义不容辞。”

  与孙潜同来的千总沐熊叫来一个佰长,示意他带着人跟县尉去办这事。

  县令孙文才有许多话要跟孙潜说,闻言催促郑县尉,“劳烦郑县尉即刻去办。”待把郑县尉催走,便邀孙潜去县衙。

  孙潜说道:“来之前,公子吩咐我等不得扰民。”他瞧见城门旁边就是市场,这会儿做买卖的俱已收摊回家,地全空出来,足够驻扎下千人。

  沐熊顺着孙潜的目光望去,瞥见附近的酒肆食寮都多,正好让底下那帮许久不见荤腥的兔崽子们打个牙祭。他对孙潜说:“此地便可驻扎。”他们不仅带的买粮的钱财,还带了睡路边的帐篷,这地儿宽,能扎帐篷,不用睡大街。

  孙潜担心这帮兵卒惹事,特意拨了笔钱财给沐熊,叮嘱道,“买东西要给钱,千万不要扰民。”

  沐熊说:“咱是兵,又不是匪。”叫来麾下的佰长们,把手里的钱分给他们去买吃食,又下令:“不准喝酒,亦不得离开此地,若是逮着谁去娼馆花坊,即刻打发回原籍。”打回原藉,没了军藉,家里减免税赋的优待、自己的薪俸俱都没了,处罚远比挨军棍要严重得多。

  众佰长赶紧应下。

  沐熊这才带着一百人,跟着幕僚孙潜、县令孙文才去县衙。

  长岭县衙分成两派,一派是管县兵、负责剿匪缉寇的县尉,一派是负责监察之职的县监。县监姓王,跟郑县尉一样属于长岭县五大豪族。县衙里的事俱都由此二人说了算。

  郑县尉被支走了,王县监还在,瞧得孙文才的心中一阵恼火,想要以招待族弟为由,下逐客令,让孙潜拦住了。

  这正是晚膳时分,孙文才设宴招待孙潜和沐熊,王县监、李主簿等众人作陪。

  酒过三巡,孙潜说起此次的来意,“一来是为安葬战死的三位英烈,再就是买粮。我家公子忧心去边郡缺粮食布帛,吃不好睡不着,原本身体就已经有些抱恙,如今遭遇山匪伏击,受到惊吓,病倒了。我出来前,他紧紧地拽住我的手,说,‘务必请先生筹齐三十万石粮食、三千匹布、五百头羊。若是见到这些,兴许我这病就好了。’”

  王县监心说:“三十万石粮,你怎么地不去抢,与城外的山匪有何区别。”你一个路过的外来户,还敢在长岭县撒野不成?惹急了,派几个人摸过去,一不做,二不休!

  孙潜继续说:“运粮之事,我们自己就可解决,省下来的运输耗费可得算成折扣。”

  折扣?王县监诧异地叫道:“买啊?”

  孙潜说道:“买啊,我们是兵,又不是匪,自是掏钱买粮的,买粮的钱我都带来了。”

  王县监的态度立即大转弯,“哎哟,误会误会,孙兄,误会了,误会了!不说了,兄弟我先罚三杯!”咣咣咣地给自己满上三杯,陪礼道歉,又给了身后的老仆一个眼神。

  老仆会意,悄悄退出去。

  孙潜瞧见了,起身,招呼道:“文才老弟,王县监,随我来。”直接把他俩请到自己落脚的客院,指向旁边的拉箱子的板车。

  每辆板车上都装有贴印有封泥的箱子,箱子与车子用麻绳捆在一起,绑得严严实实。

  孙潜让把守铜钱的佰长解开绳子,掀开箱盖,露出里面串成串的铜钱。他把所有箱子的盖子全部打开,又随意挑了其中两口掀翻在地,满落洒地铜钱。

  成堆的铜钱就在眼前,这诚意十足。带着钱来买粮,还能自己运粮,还有什么好说的,大买卖上门,还能顺势攀上成国公府的门路。

  不仅王县监,连长岭县李姓豪族出身的李主簿亦都热切起来,拉着孙潜自报家门,说自家有多少存粮,包管够,末了还往孙潜袖子里塞了一锭十两重的金子。

  一顿饭吃得宾主皆欢。

  ……

  秃子寨的谋士只比孙潜晚两刻钟抵达长岭县,找到郑县尉后,将自己跟郑弘的计划和盘托出,请郑县尉安排。

  郑县尉心说:“瞧他们那样子,哪像要去剿匪的。”

  对方有两万大军,稍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英国公府是给他们兵械甲衣,可如果他跟成国公府的两万大军动起手来,英国公府还能把南卫营或者是封地的兵马调出来救他们不成?

  他决定先看看形势再动。

  第二天,大清早,郑县尉刚出府门,就见到外面大街上,粮车排成长龙,运往城门口方向。

  他顺着粮车一路走过去,待抵达东门市场口时,便瞧见以前的商贸市集这会儿已经叫驻军帐篷和堆成山的粮食占满了,就在进出城的街道都挤满了来送粮的人。

  孙潜亲自带着人领着兵,在那里清点粮食、布帛,忙得不可开交。

  当地王、李、秋、许四大豪族的族长亲自在旁边作陪。

  守在旁边探听消息的老仆见到郑县尉过来,立即凑过去,悄声说:“族长,王、李、秋、许四家都来了,瞧这样子,怕是想攀成国公府的门路。孙县令就是走的成国公府的门路,若是……”

  若真让他们得逞,叫那几家搭上成国公府,上有县令,下有王、李、秋、许联手,他这县尉之位怕是难保。郑县尉瞪向老仆:“我还用得着你提醒!”他板着脸,沉声道:“回去!”带着身后的家兵,转身回府,又叫来郑弘的谋士,商量怎么安排伏击赖瑾。

  郑弘的计划可行,可看孙潜买粮的势头,成国公府剿匪的可能性不大。他吩咐郑弘的幕僚,“你回去让你们大当家安排些人手,潜到狮子岭,把他们山上的滚木落石全部放下去,再砸他们一通。”砸了一次又一次,成国公府不剿匪也得剿匪了。只要他们剿匪,县里就有理由出兵混到成国公府的兵伍中。

  谋士应下,“好!”他正欲起身告辞,就听到外面突然传来叫嚷声,“阿爹,阿爹,不好了,我方才听说,成国公府的大军把秃头岭剿了。”

  郑县尉定睛一看,正是自己那不成器的长子,训斥道:“慌慌张张作甚,好好说话。”

  “成国公府的大军把秃头岭剿了。城北丰氏布庄的掌柜亲眼瞧见的,他们原本出城送货,正巧遇到,吓得连货都没敢送就回来了。”

  这说着话,门外又有小厮飞奔进来,“族长,城外秃头岭……出……出事了……”

  一个这样说或许有诈,两个这么说就让人生疑了。

  郑县尉立即派出心腹老仆出去打探。

  过了小半个时辰,老仆回来告诉他,“现在县城已经传遍了,好多人瞧见,弘大爷被押下了山。”

  郑县尉咬牙切齿地叫道:“好哇,原来是冲我来的。”他对侯在一旁的长子吩咐道:“你立即回去调家兵来县里支援。我现在去县衙调集县兵封锁城门,不叫他们进城。”他的话音落下,忽然想起南门口这会儿就驻扎着成国公府的兵,还堆了大量的粮,其他四族的族长正带着人在那卖粮食布帛呢!

  显然对方早就算好了。他这会儿再带着人去,那跟自投罗网有什么区别?

  郑县尉的脑子“嗡”地一声,心道:“完了,中计了。”他立即叫道:“快,立即回郑乡!快!”

第22章

  郑乡是长岭县郑氏一族的聚居地。

  因连年战乱, 长岭县又是冲要之地,当地豪族皆修建坞堡以御外敌。

  坞堡犹如小型城池,有高高的城墙, 墙上设有箭台、箭垛, 大门上方设有门楼,四角设有角楼,内部还建有非常高的望楼。坞堡内养有大量私兵, 囤积诸多粮草, 又有水井,即使被围,只要不被攻破 ,撑上两三年都不是问题。

  郑县尉快到中午时离开县城,下午抵达坞堡,将在坞堡外的人全部召集回来, 派发兵械甲衣, 将坞堡护得跟铁桶似的。

  方士泽在午饭过后才带着大军出发,待抵达郑氏坞堡时, 整个坞堡已经进入全面备战御敌的状态。

  未等大军, 坞堡中间的望台上便已经响起示警的号角声。墙头上、墙垛后,站着手拿弓箭, 身穿皮甲、藤甲的青壮,严阵以待。

  方士泽来到离坞堡约有两箭远的地方,抬起头看了眼这修建有好几层、足有四五丈高的坞堡, 以千总为单位,分作八个方位, 把坞堡团团围在中间, 之后便下令大军扎帐篷、埋锅做饭。

  赖瑾给他的命令是只围不攻, 至于后面要做什么,赖瑾没说,他也懒得再问了,反正过不了几日便会有答案。

  方士泽驻扎在这里,也毫不担心郑氏坞堡的人会反攻出来。

  他们不攻,顶多就是勾结匪寇,就这一条,上头还有个英国公顶着。他们要是攻出来,打朝廷大军,说是造反,也不为过。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坞堡外的庄稼地才收割到一半,地里还扔下许多刚割下来还没运走的粮食,由此可见他们撤离得有多匆忙。

  今年风调雨顺,再加上长岭县的地肥,地里地庄稼长得格外壮实,瞧着便是一片喜人的景象。

  站在方士泽身后的千总赖忠都忍不住感慨,“这些庄稼长得可真好。”

  庄稼!地里的庄稼!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方士泽的脑海,惊得他扭头看了眼赖忠,又再望向面前的庄稼地,心道:瑾公子不会是劫了……剿了山匪缴获一堆粮食不算,还打上郑氏一族粮食的主意了吧!

  按照瑾公子以往种种行为,这真像是瑾公子能干得出来的事。

  方士泽犹豫了下,对赖忠说:“吩咐下去,让他们都注意脚下,别把地里的庄稼踩着了。”

  赖忠说:“踩就踩了呗,又不是我们的……”话没说完,瞥见方士泽的眼神不对,心里打了个突,转念琢磨两下,“能归咱们?”

  方士泽示意赖忠看了眼刚搭起来的大帐篷,“你觉得,瑾公子派这么多兵过来,能空手回去?”

  赖忠会意,赶紧传令下去,让那些兵卒子不要踩到庄稼了,即使是要在地里搭帐篷扎营寨,也要先把地上的庄稼收割了以后再搭。

  郑氏坞堡上的人严阵以待地守了好一会儿,对方不仅没进攻,还开始埋锅做饭了。

  埋锅做饭就算了,竟然还有兵卒子出来收割粮食,还把旁边没来得及运回坞堡的粮食,给运走了。

  郑县尉的眼皮猛跳,心头既焦躁又不安,只觉眼前的情形真不如对方一来就猛攻坞堡呢。

  长子郑豪过来,叫道:“阿爹,他们如此松懈,咱们出去将他们打退!”

  郑县尉一巴掌挥在长子的头上,“打退?对方攻打我们坞堡了吗?镇边大军路过长岭县,临时驻扎在我们郑乡,我族二话不说,出兵攻打他们,这是要做什么?动动脑子想想!”

  郑豪指着外面,“这都把我们围了!”

  郑县尉说:“围了又如何?他们得赶在入冬前抵达边郡,过不了几日就要撤走。”他说完,又再三勒令坞堡里的人,只准守,不准攻,违者,斩!

  为了防止对方进攻,郑县尉亲自守在墙头上。

  结果对方一点动静都没有。

  ……

  如今主动权在赖瑾手里,他是半点都不着急,先把要安排的功曹、粮官安排上。

  这番考校发现,军中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是真的低。平头百姓出身的人,极少有识字的,许多人连自己该领多少奖赏算不清楚账。

  赖瑾只能从豪族富户子弟中挑选。

  他们中有些会识文算字,但字写得张牙舞爪,又大又丑,糊在木简、竹简上,费半天劲,也只能认出几个,还有写错别字的。

  这些人还挺理直气壮的,文不成,才从的武,要不然就去谋仕途了。

  赖瑾果断地把他们给刷了下去。

  大盛朝重武轻文,识字的人已经很少了,算术是超冷门学科。

  赖瑾拿出个九九乘法口诀就已经能吊打他们当中百分之九十九,至于剩下的没打过的百分之一,就是幕僚们。

  他们不仅精通算数,提起算诀、算经如数家珍,观天象、看风水、卜卦、算命,讲起来亦都是头头是道。

  赖瑾安排周温歉职算学教习,余修兼职文字教习,先给伍长级别以上的扫盲。

  如今大军驻扎在狮子山脚下休整,不需要赶路,因此,早上出操两个时辰,下午再由教习给他们补课半个时辰,剩下的时间就让这些伍长回去教自己的兵卒识字算数。

  为了提高学习动力,赖瑾给他们学算术的理由是,“别自己立了多少战功,该领多少奖励都算不清楚,到时候奖励领少了,军功算少了,没晋升成,可别哭鼻子!”

  攸关前途,掰着手指头也要学会算数啊!

  ……

  周温、余修、崔吉自从功曹、粮军选拔考试完,便恢复了自由,有点闲不住,三人找到赖瑾。

  周温问道,“将军,我们什么时候打狮子山上的山匪?这已经秋收了,要是再拖延下去,怕是入冬前赶不到边郡。”

  赖瑾说:“不着急,我们缺过冬的衣物,去到只有这些漏风的帐篷。去到边郡没有房子住,没冬衣,没柴,没炭,还有草原劫掠。”

  这是事实。三人一时间也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