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爸妈卷成首富 第68章

作者:易楠苏伊 标签: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小琴比小亮小两岁,手劲儿自然没有小亮大,挖了好半天,只挖出拳头大的土,小脸涨得通红。

  小亮嫌弃得不成,嘴里不忘挖苦,“你倒是拿出吃奶的力气啊。怎么这么没用!”

  小琴自动忽略哥哥最后一句话,嘴上不饶人纠正他的错误,“你这话说的,好像我喝过奶似的。”

  小亮噎得不轻,三岁前的记忆,他根本不记得,所以也不知道妹妹有没有喝过奶。

  他于是将视线落到小华身上,这个弟弟比他小了四岁,他看过这小子喝了妈妈很多奶,肯定能使出吃奶的力气,“你来!”

  苏以沫抽了抽嘴角,不明白小亮为什么会认为五岁的小华会比七岁的小琴有劲儿。

  小华倒是没想那么多,他觉得大哥在跟他玩,于是他学着大哥的样子往手心吐了口唾沫,双手拔锄头,但是使出吃奶的力气,锄头愣是纹丝不动。他歪了歪身体,锄头终于动了,他又往右边歪了歪,锄头晃了晃,他这才将锄头举起来。

  不等他将锄头举到最高处,他的双手就因为支撑不住,锄头落了下来,差点把冬笋露出来的尖尖给砸扁。好在他眼急手快,脚一滑,偏了准头,冬笋尖才幸免于难,只是也因为这样,他一屁股坐在地上。

  小琴捂着肚子哈哈大笑,小亮脸都裂了,苏以沫背过身,扑哧一声也笑了,哈哈哈,太搞笑了。

  小华被三人嘲笑,小脸憋得通红,从地上爬起来,奶凶奶凶瞪着三个哥哥姐姐,意思是“你行你上啊”。

  苏以沫忍住笑,接过锄头也想试试。

  小琴和小亮不敢再笑,看着苏以沫忙活。她拿起锄头的把手,好家伙,真够重的。

  她学着小亮的动作,高高举起,然后落下,准头倒是挺好,没有挖偏。但是当锄头嵌入泥土时,她想将锄头拔出,顺便带动泥土,谁知她使出浑身的力气,锄头却是纹丝不动。

  小亮抚了抚额,表情一言难尽。小琴背过身偷笑,肩膀一耸一耸的。小华年纪小,睁着那双黑亮的大眼睛好奇打量苏以沫,好似在说:你怎么不拔啊。

  苏以沫涨得小脸通红,却不认输,一脚踩在锄头一脚,借着力,将锄头的柄扛到肩头,借着肩头往上一顶,泥土终于挖开。

  挖是挖开了,但是好疼啊。

  苏以沫揉了揉锄柄压到的部位,又酸又痛,这要是换夏天,保准破皮。

  小亮见三个弟妹没什么力气,压根不能指望,他也认命了,只好吭哧吭哧一个人挖。

  苏以沫不会挖,嘴上却不闲着,在边上给他加油鼓劲儿。

  小琴见哥哥被夸后,身上就有了力气,也开始改变策略,不再损他,为他加油打气。

  一个竹笋挖了大半个小时才收尾。苏以沫以为要回家了。谁知小亮说竹笋都是好几个长一块儿,顺着竹笋的径往前找,肯定能找到。

  于是他又花了半个小时,挖了好几个小的,个头不大,不过几个加起来也够一盘菜了。

  挖完后,小琴四下看了看,“咱们再往上找找吧?”

  小亮差点跌坐在地,瞪了眼唯恐天下不乱的妹妹,“找什么找!你要把我累死。”

  小琴委屈,“我也不想的,但是谁叫这土这么硬呢。”

  明明两个月前,泥土还软软的。她也能帮着挖。

  苏以沫玩够了,她鞋子外面套的塑料袋破了,泥水把鞋子里面都弄湿了,脚趾冻得僵硬,“就这些吧。我好累。咱们回家吃饭吧。”

  于是四个小孩子深一脚浅一脚下了山。脚踝处不免被野草打湿。

  回了家,三人在灶房烤火。

  G省处于南方,不像北方有炕。又买不起暖气,所以农村冬天取暖靠的是火塘。屋内挖块区域,点上篝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煮饭炒菜熬茶烤红薯,上面烟熏腊肉,好不快活。

  张招娣搬到鹏城生活,早就不习惯烟熏火燎,所以一家人都不在这边吃饭。不过炖肉却是没问题的。

  苏爱红正在炖肉,看到四个孩子棉裤和鞋子都湿了,赶紧将架上的汤锅端下来,让他们过来烤火。

  苏以沫将脚上的靴子脱下来,其他三个孩子穿的是乡下做的棉鞋,样式不好看,但是很暖和,鞋里面也都湿透了。苏爱红将四双鞋子一一烤干。

  张招娣回屋给闺女找了条新棉裤,将身上的棉裤脱下来,放在火上烤干。

  至于另外三个孩子,没有衣服,就只能把裤子脱了,藏在被窝里,把棉裤烤干再穿。

  两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牛肉、猪肉、排骨、牛肉都有,总共凑了八菜一汤,有荤有素,还有大骨汤,所有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小亮更是捧着肚子畅想,“真香啊。比去年过年吃得还要好,要是天天都能吃肉,该有多好。”

  去年过年,他们家只有一样肉菜:红烧鱼。这鱼还是队里的鱼塘养的,卖不出去,每家都发了十几条。却也舍不得一顿吃完,而是晒成鱼干,过节才舍得拿一条小条出来炖锅子。

  人多鱼少,小亮根本没吃几块。难怪这孩子会馋肉。

第61章

  吃完饭,张招娣打开箱子,把自己给大家买的羽绒服拿出来。

  之前小琴看到苏以沫身上的羽绒服,羡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听到自己也有新衣服,两只眼睛顿时亮起来。小亮和小华同样期待着自己的新衣服。

  张招娣给三个孩子发完,示意他们换上。她对自己的女儿还是偏心的。给闺女买的是今年最流行的新款,给三个外甥买的是去年的老款。不过小琴三人从来没穿过羽绒服,穿上身,爱惜得不行,刚刚还跑来跑去,这会儿穿上新衣服,怕把衣服弄脏,站在原地爱惜地摸了又摸。

  苏爱红有些羞愧,“这也太破费了。我都没给小沫买呢。”

  她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苏以沫,就当是见面礼了。

  苏以沫愣了愣,看向妈妈,张招娣冲她点了下头,她这才接下。

  发完三个孩子,又给公婆各发一件。

  苏爷爷和苏奶奶都有些惊讶,之前还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现在居然给他们送新衣服,太阳这是打西边出来了?

  苏爱国笑呵呵地,示意爸妈试穿一下。

  苏爷爷和苏奶奶也没客气,他们本来就是长辈,穿儿媳买的新衣服怎么了?

  不过这衣服买的有点大,苏爷爷也没说什么,农村人都是买大不买小,衣服大了,往里再套几件就是了。

  张招娣看着公婆欢喜的模样,眼里笑意渐浓。等着吧,明天她就去村里洗白,她倒要看看他们怎么好意思说她和男人不孝顺。

  正所谓“大年初一,骡马闲一”,意思这天什么活都不用干,只要吃吃睡睡玩玩,开开心心就行。

  村民早上起来就开始贴对联,到了饭点,放鞭炮。

  吃完饭,要么待在家看电视,要么去村口溜达,跟回乡的父老乡亲唠唠嗑。

  苏爱国很外没回来,别人看到他都是一脸新奇纷纷上前打招呼,张招娣跟在丈夫身边,免不了被询问。

  村里人大多数都没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县城。他们了解外界的渠道是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

  报纸是偶尔传阅,电视只有村长一家有,村口的喇叭倒是天天响,但播报内容非常局限。

  鹏城离这儿相隔甚远,他们只听说鹏城发展很快,具体快到什么样,却是不清楚。

  他们聊得热火朝天,苏以沫也没闲着,她拿着刚买的炮仗在旁边玩耍。

  大年初一不兴走亲戚,所以小亮三人没有过来。不过也不妨碍苏以沫找到乐子,村里小朋友看到她有炮仗,争着抢着跟她玩。

  苏以沫不是吝啬的人,给他们每人发了一颗糖,这些小孩就以她马首是瞻,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苏爱国见女儿玩得挺好,立时放了心。来的时候,他还担心女儿不习惯老家这边的气候,会吵着闹着回家。没想到女儿适应得挺好。

  就在这时,又有人凑过来跟他打招呼,“爱国,好几年没来,不习惯了吧?”

  苏爱国看向来人,笑得拘谨,“还成。老家还是老样子。就是鹏城冬天短,也不太冷,我担心孩子太小,不习惯咱们老家的天气。”

  他一说,大家都好奇鹏城的气候,苏爱国把情况简单说了一遍。

  得知鹏城冬天最低温度只有5度,连冰都没有,大伙听了阵阵惊奇,又追问许多鹏城的事。

  苏爱国一五一十回答。

  等大家问够了,有人劝苏爱国以后有机会也带父母去鹏城见世面,“你爸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可得好好孝顺啊。”

  这样的话,苏爱国自打回来后,几乎每个人都对他说过,他神色自如点点头,“会的。”

  张招娣听到这话,猜到这些人的潜台词,不就是说他们不孝吗?他们不在家,公婆在村民面前肯定编排他们不孝呢。太可恶了。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就在这时,有个大娘从道路尽头拐过来,看到苏爱国和张招娣两口子,顿时阴阳怪气起来,“哟?你们两口子在鹏城发了大财,舍得回来啦?”

  张招娣已经不记得这人是谁,苏爱国却有印象,她是村里的大娘,为人刻薄,言语尖酸,生的两个儿子都不怎么孝顺。听说今年过年,两个儿子又没有回来。估计也是怕了她的脾气。

  大概是同病相怜,这人跟她妈关系最好,两人经常一块赶集。

  张招娣见她不善,也不跟她客气,笑眯眯打招呼,“哟,栓子妈,你家栓子、柱子又没回来啊?”

  栓子妈脸色难看几分,骂骂咧咧,“生他们有什么用。一堆讨债鬼,每年回来都要惹我生气,我就跟他们说再惹我生气就别回来了。不回来拉倒,我懒得看他们。”

  这是死要面子呢。谁不知道栓子和柱子不回来是怕被骂。大伙也就是笑笑,心里想法各异。

  父母辈的认为孩子栓子和柱子不孝,一把屎一把尿将他们拉扯大,也给娶媳妇了。他们半点不记得好,全记得嘴坏。这不是不孝,是什么?

  孩子辈的则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栓子娘嘴太坏,两个孩子也是伤透心,才不肯回来。

  不过心里怎么想,大家当面不会说。

  他们不说,但栓子妈却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她没机会批评自己的儿子,难道还不能骂骂另一个狼心狗肺的苏爱国吗?也算是给她的好姐妹出气。

  于是栓子妈又拿枪带棒说苏爱国不孝,“当初你被亲生父母扔在医院垃圾筒里,是你爹娘好心好意将你拉扯大。你呢?去鹏城打工,好几年才回来。你对得起他们吗?谁家孩子像你这样不孝……”

  她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其他人脸色都变了。心里都想:你算老几啊,当着面你就骂人家不孝。

  苏爱国被人当面骂,脸色一僵。

  其他人担心大过年打起来,赶紧打圆场,“大过年的,您这是干什么?爱国这不是回来了吗?”

  这话听着像是在劝,其实不就是肯定苏爱国真的不孝吗?明着劝诫实则坐实了他不孝的罪名。

  苏爱国抿了抿唇,按照回来之前媳妇教的说辞,“我们不回来,也是没办法。到了年底,工厂加班。我待的又是国企,请假太多那要是被辞退的。”

  这话半真半假,但这些村民却是信了。为国家工作肯定要严格一点。要不然待遇凭啥这么好?

  张招娣见丈夫囫囵着说完,相当配合从兜里掏了汇款单,然后一一亮给他们看。

  农村人的收入大多数来自于地里的粮食。粮价又便宜,一年也就能落下两三百的结余。大家也都知足了,毕竟现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过。

  但是当他们看到张招娣的汇款单,一个个羡慕得眼珠子都快下来了。

  七十年代有过扫盲班,这些人识字率也许不高,但是最基本的阿拉伯数字和苏富贵这个名字还是认得的。

  国企工厂发工资很固定,机械厂都是二十号发工资,汇款单的日期都是二十号。

  张招娣从兜里掏出三四十张汇款单,上面的日期都是二十号。汇款数额有多有少,但是没有低于一百的。

  如果按一百来算,一年就是1200,比一家人种五亩地的盈余都多。

  而且苏富贵两口子没有额外花销,两人既不生病,也没有负担,这些钱属于净得。

  孩子都孝顺成这样了,他们两口子还在村里散步苏爱国不孝的消息。这还要怎么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