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醋百骨
第一百六十章 学生知错
宁大郎眼中难掩担忧,县太爷这么着急,是不是说明罗州的堤坝真的出了问题?
潇潇叹口气,转头看向邻居家的方向:“可惜阿衍小哥哥他们都不在家。”
宁二郎就笑她:“怎么,这就想他了?”
说完就被大哥狠狠敲了个脑瓜崩。
潇潇撇撇嘴,阿衍小哥哥他们在,她就能名正言顺继续给家人开小灶了呀,自从邻居进山没人搭伙吃饭,爹娘就又把伙食水平给拉低,早饭只让她煮白粥,连肉都不给放了呢。
不过二哥的问题也是个好问题,她想阿衍小哥哥吗?
这么多天见不到那张赏心悦目的脸,确实有些想念。
她兴冲冲凑到二哥那边说:“哥你们有没有发现,沈天赐的那么多朋友里,没一个像阿衍小哥哥长得那么好看哎。”
宁大郎看他弟弟的表情,顿时有些阴沉。
潇潇意犹未尽:“而且会读书会武功,这就是传说中的智慧与美貌并存吗?”
宁二郎苦着脸:“妹你快别说了。”再说他觉得他就要被大哥揍了!
兄妹几个斗嘴的时候,容衍也刚从信鸽腿上拿下从夕江县传来的信:“开挖河道?”
云亦等人看不明白,容衍却能猜出:“沈从筠这是在为堤坝崩塌为未雨绸缪,且河道利民,即便罗州稳住没有出事,夕江县也能借着河道助百姓灌溉。”
“再者,河道能将夕河水引往荒地,更有安置流民之便。”
云亦问:“可……朝廷会同意拨款吗?”
容衍冷笑一声:“若是指望朝廷拨款,等到明年也别想开挖,沈从筠定是自掏腰包了。”
云亦感慨:“真是个好官啊,要是人人如此……”
容衍问他:“你当人人都有李家这样强大的后盾?”
“况且他这般做,怕是要引起其他官员不满。”
“但……这倒未必全然是件坏事。”
“至少更证实沈从筠可信,且,他和严知州,必然站在对立面。”
旁人或许猜忌沈县令“假公济私”是为青云直上,但容衍一行却很清楚,沈从筠的变化是在收到堤坝失修的消息之后,他这么做,更大一部分缘由,是为了救百姓。
沈县令自己出钱让百姓挖河道之事传出去后,许多官员背地里将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该死的沈从筠,为了自己的政绩,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他这般作为,可让我们如何是好?”
学他出钱吧,不乐意,不学吧,对比之下岂不是显得他们这些官员不够尽心?于是他们商量商量,将弹劾沈县令的折子递了上去。
这时处于风口浪尖的沈县令正提着两包点心走进博文书院。
书院虽然是新建的,但环境清幽,院落里还种了不少清雅花木,课室厅堂更是整齐明亮,加上墙上挂着的那些画卷诗词,瞧着就觉得四周充满学术氛围。
沈县令一颗心忐忑不已,脚下步子不怎么流畅地随小厮挪进了院长的院落。
刚进门就瞧见个穿儒衫的笔直背影,沈县令深吸一口气做好心理准备,上前深鞠一躬:“老师。”
“哼,”背对他的陆院长转身,横鼻子竖眉毛:“不敢当。”就又转了回去,若是潇潇在此,定能认出这就是前些日子在书院外头偶遇的老者。
沈县令尴尬地看了眼方才小厮站立之处,发现后者早就识趣地离开,这才又放开了一些:“老师,学生知错了。”
“当初是学生年轻气盛,误以为可以一腔孤勇任平生,两袖素衣裹清风。”
陆院长和他翻旧账:“你还说我结党营私,蝇营狗苟!”
沈县令老脸一红:“都是学生的错,是学生愧对老师一番苦心,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冥顽不灵。”
陆院长:……这弟子将他想骂的话都说完了,他一时间也不晓得该说什么,于是冷哼着道:“你以为你最近干的事儿就对得起的我那么多年教导了?”
沈县令犹豫着问:“老师说的是?”
陆院长往屋里走,站这么久他都累了:“你可知今天有多少弹劾你的折子?”
沈县令也连忙跟上:“如果老师说的是开挖河道一事,哪怕再来一次,学生也会这么做。”
陆院长斜眼看他:“几年不见,你这不怕得罪人的本事倒是见长。”
沈县令将房门大开——这样可以清楚看到外头动静,然后走到院长身旁放下点心,给他倒了杯茶:“老师,我这次来,正是要和您说这件事。”
陆院长莫名其妙看他:“有正事你不早说?”
沈县令也不辩解,熟悉老师急性子的他拱手直言了当:“罗州的堤坝裂了。”
陆院长眼中顿时爆出寒光:“消息可确实?”
……
师徒二人在书院详谈,直到夜深沈县令匆匆告辞之前才想起今儿来见老师的另一桩事儿:“对了老师,您知道我有个儿子,这小子不大聪明,也有些缺乏管教,我想把他送来书院,辛苦您帮着教导一番。”
陆院长切了声,朝他伸手:“推荐信呢?”
沈县令便知他这是答应了,他走之后,同样身为院长弟子的陈庸好笑地看着朝他炫耀推荐信的陆院长:“瞧瞧,当初还说绝对不需要我的帮助,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快,找个东西给我裱起来!”
陈庸本来还不知道老师当初为何要将推荐入学的权力给沈师弟,如今想来,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寻个和好的契机,真是……师弟和老师,也不知哪个更幼稚一些。
正在心里腹诽着,就见陆院长已经动手拆开沈县令送的点心,他只尝了一口就将整包推开,语气嫌弃的很:“又是这些桂花糕茯苓糕之类的,没劲。”
“陈怀民,为师让你找的那点心,你找到了没?”
怀民是陈庸的字,一般老师连名带姓喊他陈怀民时,就是耐心快用尽的时候。
“老师,学生已经找遍了夕江县的点心铺子,但……”
然后他就看见了陆院长嫌弃的表情:“还廷尉史呢。”
陈庸:……这是他嫡亲的老师,不能同他置气!
陆院长又道:“算了,再给你一次将功赎罪的机会。”
陈庸面色不变:“老师请说。”
陆院长收了嬉笑:“让你的人去一趟罗州。”
第一百六十一章 缺银子
各处风起云涌时,潇潇正在县城逛街,五月初五龙灯会,县城一大早就充满了过节的气氛,趁着挖渠还没开始,大哥的复习也要劳逸结合,潇潇把家人全都拉出来看热闹。
五香居的买卖已经结束,为了防止尴尬,今儿也就不去见徐掌柜。
宁丰年与宋氏虽然惋惜,但想想至今为止的收获,也已经觉得满足,卖调料的银子他二人分文不取,全都让潇潇自己留着。
他们一同来到如意布庄外时,都被门口的热闹惊了一惊。
遍地细碎红纸是鞭炮燃放后留下的痕迹,舞龙舞狮的队伍向来最受推崇,可今儿个这队伍被门口络绎不绝的客人挤得几乎没了位置,着实叫人觉得奇怪。
潇潇看着家人们面上不解,拉着他们挤进店里,刚进门就听到好几道兴奋的呼喊:“中了中了,我中了!”
柜台旁一个老大的转盘相当惹眼,刚刚结账完毕的小姐高高兴兴选了块帕子,激动得不像个富家小姐。
这厢刚刚结束,她身后一名丫鬟忙护着自家小姐跟上,负责结账的小二笑眯眯问:“请问您是直接抵扣优惠还是抽奖?”
小姐想也不想:“自然是抽奖!”她缺那点银子吗,抽奖多好玩!大奖可是定制屏风!
另一个柜台处,账房将算盘打得劈啪作响:“这位客人,您一共消费了90文,今儿个咱们店里满99可以选一样赠品,您看需不需要添点儿东西顺道带走串五色丝线或者拿个粽子?”
“这位客人,您一共选了四块布,今儿个咱们店里有满五赠一,就是买六样的话,其中一样可以免单,您看要不要加两个?”
宁丰年夫妻俩满脸惊奇地看看这看看那,布庄的小二也没有催促或者驱赶,就很好脾气地站在一旁,等着客人有需要再上前介绍。
单这一点,潇潇就觉得柳掌柜驭人之术相当可以,员工培训十分走心。
光看着场面潇潇就知道自己的小荷包要鼓起来,于是让哥哥们陪着爹娘欣赏被摆在铺子里展示的由宋氏亲自绣的屏风,自己轻车熟路钻进厢房,找到了对账本对得不亦乐乎的柳掌柜,还被抓壮丁做了份鸡蛋糕。
“那个何家表小姐的事儿我听说了。”柳掌柜一边吃鸡蛋糕一边道,“何家一门蠢货,等东家回来有他们好果子吃,你就真不打算再给老徐一个机会?”
潇潇朝她挑眉:“替徐掌柜做说客啊?果真是女生向外……”
柳掌柜差点要拿鸡蛋糕砸她。
潇潇道:“我对徐掌柜没意见,也不会迁怒他,今后有机会也可以继续合作,只是点心铺子的事儿,我等不及了。”
柳掌柜嗔她:“这么着急开铺子,你缺钱银子花啊?”
潇潇也不瞒她:“我想让我哥哥去读书。”
读书这个事儿,太费钱了。
而且要是家里不富裕,别说爹娘,哥哥自己都没法心无旁骛,比方说这次报名挖河道,大哥差点就也想去,她好不容易才拦下的。
她虽然也不赞同有些酸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却也不想哥哥今后连买只笔也要犹豫再三,哥哥是最好的哥哥,他们值得最好的一切。
再者,她觉得单靠她在家做那几顿饭,空间升级实在遥遥无期,她着急!
柳掌柜虽然惋惜,却也表示理解:“哎,可惜李家铺子的掌柜都签了契书,我不能掺一脚,想到你以后发财没我的份,我就牙痒痒。”
潇潇托腮:“你就这么肯定我能挣钱?”
柳掌柜白眼一翻,谁也不爱。
潇潇道:“那你记得早点把我的分成拿来,我等着银子去租铺子呢。”
凭借实力,她被柳掌柜轰了出来,还被了一半的鸡蛋糕,潇潇提着篮子和家人又出去逛,边逛,一边就留意着待租的铺子。
原先打算跟五香居合作,她自己就没怎么留意铺面,后来再去中人处询问,光听言语介绍就不甚满意,她索性自己出来碰碰运气。
爹娘在河边看龙舟入了迷,潇潇索性和他们打了声招呼,自己往其他地方跑,宁丰年夫妻不放心,让宁大郎跟着才松口。
选铺面也是门学问,地势太偏僻,没客人,地势太繁华,租不起,看到最后她最满意的居然是博文书院外一家书铺,这铺子潇潇瞧着哪儿哪儿都好,只一点,原掌柜只卖不租。
自打书院建成,周遭店铺纷纷改行售卖笔墨纸砚和各类书籍,奈何这位掌柜对这方面其实并不熟悉,刚试着跟风做几天,银子没挣到,一个劲赔本,几经思量,决定干脆把铺子卖出去。
在博文书院外开书铺卖纸笔听着是还蛮挣钱,奈何掌柜挂出牌子的时候,这条街已经有半数都成了竞争对手,别人的位置还比这里更好,这么一看,买铺子的价格不低,买回来又不一定能赚,那这事就还有待考虑。
潇潇经过铺子的时候,正好瞧见这掌柜靠着“店铺出售”的牌子唉声叹气,她拉着大哥进去挑毛笔,“顺便”就和掌柜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
聊天的过程中她知道掌柜流年不利,以前在这开首饰铺,然而款式老旧无人问津,他咬牙将金银饰物熔了改开粮铺,结果粮食受潮血本无归,最近试着转行开书铺,又因为错将狼毫当紫毫卖出去,被买家找上门来,一时不慎摔坏了脚。
诸多经历简直令闻者落泪。
“我算是想明白了,我可能就没这方面的天分,与其像个赌徒似的硬撑,不如早早抽身,带着这些年积蓄回乡种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