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太后跟林大学士体力不支,心里又难过,上过香之后便被扶下去休息。
内里只剩下纪炀跟皇上两人。
徐九祥先是叹气,随后才道:“这皇帝当得越久,越知道父皇都为我做了什么。”
他能顺顺利利接管皇位,还能有这么多朝臣帮忙。
是他爹走之前五年,甚至十年铺路的结果。
年中的时候几个边关请求关市欺他不懂,也是父皇亲点的纪炀来告诉他内里详情。
平日有什么错处,更有金家帮忙遮掩跟收尾,而且瞒得死死的。
不过当这一年皇帝,他是越来越谨慎了。
纪炀并未接话,这个时候皇上不需要他说,只需要倾诉。
“幸好有你们,否则更麻烦。”
“今年不管怎么样,算是稳住朝堂,边关几处有你也压下去。”
“可还有武将,各地指挥使年后便会进京,今年若能处理了,那便最好。”
说到这,纪炀拱手:“皇上,臣会尽力辅佐。”
平日他在忙,皇上不见得在闲着。
朝中各处关系,世家们什么情况,各地文官的派系,皇上是知道的,先皇也带过一年。
但带跟自己当皇帝还是不同。
不过有金家在,自然是不愁的。
那金家长子金炳郡还有金学士,再加上林大学士,不是无缘无故凑到皇上跟前。
一年的时间,已经让皇上掌握所有情况。
说句不好听的,脱离他们,皇上已经能调配七八分。
可年后的武将,金家便不行了。
这点还要靠纪炀。
作为武侯的孙儿,又有如此卓越的功勋,若不是碍着他是文臣,家中又有爵位,估计早镇守一方了。
不是谁都能收复失地的。
所以年后除了育良种的事,要换纪炀代替金家在皇上身边。
纪炀又道:“等年后我们可以多去工部看看,他们一直在研究火炮,或许有些成果。这对军备来说,可是大大的提升。”
火炮这东西,自从纪炀提出来国外有,工部投入的精力简直丧心病狂。
再加上关市税他们分到一杯羹,更觉得人家有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没有。
承平国泱泱大国!什么都要当第一!
从那开始,火炮的研究便提上日程。
工部那边自然找了纪炀帮忙,还请了韩家算术极好的韩松康进到工部任职。
韩松康刚开始还是抗拒的,更别说还要考核。
可听过火炮的畅想之后,考核的时候那叫一个积极。
等知道大概流程之后,韩松康当月便手搓个炮管出来,纪炀看着那炮管精细程度简直咋舌。
不过具体的计算,还有火药威力的配置,再加上射程远近,危险程度预测等等,那就是无休止地工作了。
那边研究也有一两年时间,已经有些进度。
等到年后他跟皇上去看看情况,说不定还超乎他们的预料。
这些东西,何尝不是震慑边关的东西。
更是皇上手中的底牌。
这种精兵利器一出,哪个军队不想要。
想要就要臣服,就要成为皇上的兵马。
等各处兵马清查结束,再装备好火炮,那些边关的互市也可以开了。
这东西的配备,更能节省大量屯兵,让兵士用于田地的建设,人力全都用来做军备,确实会拖垮一个庞大的帝国。
这东西则还能减少兵马,让国库的军资用于民生基础建设。
别人不懂,纪炀还不懂吗。
纪炀慢慢跟皇上说了火炮的好处。
只觉得皇上的眼睛亮得厉害,方才的烦恼似乎一下子都没有了。
纪炀总感觉,他不仅在育粮食种苗,还在跟金家育皇上这个苗苗。
莫名一种养成感。
纪炀又道:“各处指挥使都是先皇定下,对先皇一直尊敬,在您手中,又大力更迭军备。他们这次来只会更尊敬您。”
说到军备,纪炀隐晦道:“您掌有天下,该是您有底气的。”
这有点太隐晦了,徐九祥却反应过来。
军备,掌有天下。
各处想要更迭物资,他作为皇帝,肯定有底气,他手中的牌面可不小。
其实纪炀很早就发现。
皇上别的不说,似乎对朝堂有着奇怪的敏锐。
可能暂时想不明白,却能靠着敏锐主动靠近报纸,主动接近育良种。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皇上是在京都趣闻创办初期,便去投稿的。
搞良种的时候,也是他积极响应。
这就够了。
作为一个皇上,作为身边有不少能臣的皇上,够用。
徐九祥被纪炀点醒,心里渐渐明朗,看向纪炀的时候,更像看夫子了。
“纪大人,那明年升个官?”
从三变正三,到翰林院好了。
承平国翰林院约等于皇上智囊团。
林大学士,文学士,金学士,下面一群翰林大夫,等着有一天升为学士,或去外放,再下面就是实习进士,就不说了。
纪炀要去的话,肯定直接当纪学士。
二十七岁的学士?
是不是有点太出风头?
可皇上心里已经拿定主意,去什么汴京府衙,不如到翰林院。
从皇陵离开,纪炀面带严肃,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怎么了。
被皇上斥责了?
也不像啊。
得罪皇上了?
更不会啊。
现在的皇上比先皇脾气还好。
众人回京,这才知道怎么回事。
承平国汴京吏部,赶在年前办得最后一件差事便是办理纪炀的升职手续,然后再找个合适的人当汴京府尹。
太难了,怎么净出难题。
不过这二十七岁的学士,也是承平国独一份了吧?
众人在惊讶的时候,纪炀明年的事情已定了下来。
带闺女。
查验育良种情况。
带皇上熟悉军务,研究火炮。
归统起来,其实只是一件事。
带苗苗们长大!
好好一个年轻人,怎么突然有了老父亲的模样?
第138章
泰安二年, 大年初二。
伯爵府门庭若市,借着送年礼来攀关系的人络绎不绝。
大过年的, 谁也不好把礼往外推。
林婉芸只得让人记清楚, 现在是王伯的儿子在府里当管事,也是个极能干的。
林婉芸对王管事道:“王伯身体可好,等初六左右我过去给他把把脉。”
王管事连忙谢过, 又道:“父亲身体还行,只是闹脾气不肯用拐杖,还是大公子送了一根过去, 父亲才肯用。”
到底年纪大了,有拐杖会好些。
年后王伯虽然还会过来, 到主要是儿子在管。
王管事心里感慨。
当年谁都远离伯爵府大公子, 只有他爹还是忠仆, 守着下面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