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36章

作者:MM豆 标签: 平步青云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把科考看得极重,由此而生忧。

  可经历过金榜题名、金甲传胪,又三年为官之后,才省得——诗文定不得余生,见过了金殿也仅是如此。

  坐在马车内,裴少淮觉得自己这般想,未免太有些胜者心态了,于是讪讪笑话自己,撩起车帘道:“长帆,归府。”

  心中暗暗希冀,这九日里的春寒可以温柔一些,莫让场上学子手太僵。

  至于少津和言成,裴少淮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

  ……

  翌日晨曦,天大亮,是个好兆头。

  裴少津利索掇拾好案板,耐心研墨,等待巡考官放题开考。常与兄长探讨学问,他已习得几分裴少淮身上的急缓有度。

  日出有曦为卯时,院内四角一声锣响,会试放题。

  第一场主四书五经,考学子制艺文章,只见题牌上写着三道四书题——

  其一,“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出自《论语·卫灵公》。

  其二,“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出自《孟子·万章下》。

  其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出自《论语·公冶长》。[1]

  三道四书题,便有两道出自《论语》,且皆与“事君”、“事上”相关,要求学子写事君之道。裴少津暗想,主考官胡阁老此番出题也是够慎之又慎了,可又一想,朝堂上接连发生楼、沈二人之事,此番科考遴选新臣,着重考“事君之道”无可厚非,也最为稳妥。

  裴少津了然——“敬”和“忠”是这场考试的主调。

  会试虽有三场考试,但第一场的制艺文章最是重要,排名先后多以制艺文章为参考。若想被举卷,不说迎合,至少不能偏离主考官出题的主调。

  裴少津取出稿纸,开始思量。第一题,朱子有注释道“君子之仕也……不可先有求禄之心”,意思是臣子理应尽职为先,食禄为后。

  若是未曾江南游学历事,也未曾听长兄的一番教诲,裴少津必然以“君主事臣礼和禄,臣子事君忠与勤”来破题了。容易写得一篇不错的制艺文章,且贴合题意。

  然他的见识已不限于此。

  俸禄虽是天子所授,然天子所得却是取之于民,所以裴少津论述时多添了一层意思。

  第二题,“集大成者”、“金声玉振”指的正是孔子,所谓的集大成,集的是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所以破题时要兼顾到清、任、和。

  看着虽难,实则这类文章是考生们练得最多的。破题不难,写得出彩却不易,所幸裴少津记性了得,最善引经据典,写出来的文章颇具古典,浑然一体不露痕迹。

  第三题论的是君子之道,裴少津以为,若是将儒雅风度内然于心,则可自然而然流露在日常言行中,做到“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随后,巡考官又放出五经题,裴少津的本经是《尚书》,他把书义的四道题抄了下来。

  少津听从了大哥的建议,趁着第一日神清气爽、思绪清晰,先将七道题目的破题想好,列好文章架构,待第二日、第三日再徐徐填补成文。

  ……

  贡院内纸卷翻动,笔杆挥舞,学子们奋笔疾书,漫长九日实在煎熬。

  而贡院之外,悉如平日,九日如转瞬而已。

  九日之后,裴少淮再次告假,到贡院东门外等候少津和言成考完出来。

  随着落日余晖殆尽,院内锣声响起,会试结束。院外人纷纷簇拥至贡院牌坊前,举目张望,焦急等待亲眷安然从考场出来——连续九日的考试本就艰虞,更何况今年春寒异常。

  这是一种颇有些矛盾的神态,既盼着儿孙能竭力一博,换得杏榜有名,又惊恐儿孙身子单薄,遭不住这九日严寒。

  裴少淮知晓收卷需要耗些时辰,所以待在车中未下来。

  徐言归年少,觉得新鲜,不时撩起车帘,往外瞧瞧情况,他问道:“淮小舅,你怎能如此淡然,你不好奇津小舅和大哥考得如何吗?”

  再过两年多,言归就该下场参加乡试了,所以他很好奇贡院里究竟是什么境况。

  裴少淮笑着打趣道:“以我之见,他们两个唯一要思量的,便是谁能争得第一……他们谁得榜首,于我而言是无异的,自然也就没什么好奇的了。”

  正说着,人群嘈杂声起,贡院大门打开了。

  先是那些病倒的考生被抬出来,急忙送至各医馆里救治,随后才是一拨拨的考生走出来,有的精神尚可,有的步履蹒跚、昏昏欲坠。

  不一会儿,徐言成先一步出来了,看到马车后尚能小跑几步,看来精神头不错、答得也不错。

  言归接过长兄手里的包袱和考篮,问道:“大哥,感觉如何?”

  徐言成抱着汤婆子暖手,应道:“都稳妥答完了。”又信心满腹说笑道,“至于能取第几,主要看你津小舅考得如何。”

  毕竟连考了九日,一时轻松下来,徐言成不免觉得乏困,便先上车歇着了。

  不多大一会儿,少津也款步走了出来。

  “津小舅,感觉如何?”言归问道。

  “一切无恙。”少津应道,随后竟说了和言成一样的话,笑道,“与子恒孰高孰低,还需看考官们的取舍。”

  言归转过身,对裴少淮服气道:“淮小舅果然料事如神。”

  裴少淮道:“都且先归府好生歇息罢,其他的杏榜之下再论。”

  两辆马车分别往裴府、徐府各去。

  ……

  伯爵府中,裴少津歇息一日之后,身子困乏消去大半,忍不住去书房找兄长闲叙。

  他先同大哥说了三场考试的考题,又说了自己的判断,道:“不管是制艺还是策问,胡阁老皆是以‘忠’为论调。”

  裴少淮颔首赞同。

  胡阁老初任首辅,朝中地位未稳,河西一派死而不僵,如此时机之下,他自然求稳,遴选新臣时以忠良为先。

  裴少淮猜测,胡阁老任会试主考官,不单单出题求稳,领十八房同考官阅卷时亦会仔细求稳,遂言道:“今年首辅任主考官,阅卷仔细公允,于你和子恒而言是件好事。”

  胡阁老绝不会在此时为党争而取士。

  少津听了大哥的分析,心中更多了几分把握,喜形于色,他接着说道:“若说出奇,第二场考了一篇赋,题目倒是有些奇怪。”

  “是何题目?”

  “作《登山求珠赋》。”

  裴少淮了然,第二场多考诏诰表叛,却多考了一道赋,此为第一怪;玉生于石,珠生于海,应是登山寻美玉,潜海采珍珠,题目却是“登山求珠”,此为第二怪。

  胡阁老求稳,岂会出这样怪异的题目?

  裴少淮猜得十之七八,道:“恐怕是皇上亲自出的题目。”也颇符合皇上私下里有些不羁的性子。

  他问少津:“你是如何作答的?”

  “登山求珠,宛如缘木求鱼,既有悖常识,自然是实事求是去驳论。”少津应道。

  裴少淮笑道:“那便稳妥了。”

  皇帝出此题,是不想要谄媚附和、指鹿为马之臣。

  徐言成平日虽见解常常新奇,但里子是个求实的,想来答此题时亦不会走偏。

  ……

  剪剪东风疏疏雨,凭墙杏花密密开。

  斜阳杏花风吹落,终于让这春寒料峭里多了几分暖意。

  裴少淮从宫里出来,归府时从深巷里买得几支开得正盛的杏花枝,叫长帆送到少津的院子去。却临时起了私心,自留了一支带回院中,给了妻子。

  翌日大早,一家人端坐在正堂里,神色有些紧张,只因今日贡院放杏榜。

  少津虽比同龄人稳重许多,但人生大事面前,终究是少年心境,在椅上坐不安稳,才落下半刻又起身往外张望几眼。

  等到案上茶盏中泛起涟漪,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正堂里所有人蓦地都站了起来,同时往大门外望去,皆是期许之色。

  能够这么早从贡院里打听到消息,少津的名次不会差。

  一如三年前那般,张管事翻身下马,顾不得系好马匹,便大步流星往正堂走,精炼的一句话:“二少老爷也是会元!”

  一个“也”字尽显伯爵府这一辈的荣耀。

  兄弟二人皆在杏花枝下登顶榜首,虽时隔三年,但场景何其相似。

  裴少津喜极,最先朝兄长奔去,与兄长相拥在一起,即便很多人都曾说过他的学问足以争夺杏榜榜首,但真正听闻消息的时候,语气中犹是不敢相信,道:“大哥,我真的得了会元?”

  “是真的。”裴少淮亦是欢喜,仿佛比当年自己得了会元还要激动几分。

  他打趣少津道:“这下你可以安安心心准备大婚之事了。”吉日就定在殿试之后,少津届时大小登科、双喜临门。

  比原书中早了三年。

  惹得少津脸上涨红转为了羞红。

  裴秉元见到一双儿子如此争气长进,十分欣慰。

  欢喜之余,裴少淮问张管事:“子恒取第几名?”

  张管事应道:“徐家大少爷仅次于二少老爷,是杏榜第二名。”他主动接着说道,“杨府的大舅老爷得了第三名。”

  都是意料之内的名次,裴家人又是一番欢喜。

  等到裴府散了喜钱,欢庆了一番之后,街上也传出了“五经魁”和“十八魁”的名单。所谓“五经魁”即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第一名,名列前五,“十八魁”即是十八房举荐上去的第一名,名列前十八。

  裴少淮在十八魁的名单中看到了裴少炆的名字。

第146章

  杏榜布告以后,景川伯爵府一连几日贺客盈门,随后,裴少津又忙着拜谢房师、会见同年、刻齿录、办朱卷,一直未能得闲。

  迎娶陆家小姐的婚期已近,六礼不可延怠。值此时候,伯爵府同步筹备着少津的婚事,择良期送去了聘礼,整个府上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春闱会元的名头,再加沉甸甸的一百六十六抬聘礼,朱漆礼盒流光溢彩,浩浩荡荡的队伍挤满了陆府前街。

  早前曾有人明里暗里嘲笑陆府把嫡孙女嫁给庶出子,此番下聘越是风光,越叫她们无地自容。

  又有士子曾酸溜溜暗讽过京城才女陆亦瑶空有诗才,却有眼无珠不识才子,竟愿意嫁予碌碌庸人为妻。当一众学子在贡院外,仔细读了裴少津的春闱文章之后,只得讪讪掩面而去。

  原来碌碌庸人竟是自己。

  茶楼日日客尽满,半句不离会元郎。无他,少淮、少津两兄弟三年间先后夺得春闱会元,一门两才俊,关于兄弟俩的话题自然火热。

  裴少津的文章、学问足以服人,所以学子们瞻仰之余,多是说笑自嘲。有学子打趣道:“没得法子去比,你我只能在会馆里供奉‘裴状元’,沾沾其文气,而人家是有‘裴状元’当兄长,神仙的弟弟自然也是神仙……是以,要怪只能怪家中没得一个三元及第的兄长。”

  “我省得了。”有人附和,跟着起哄道,“我这便回家‘质问质问’我的大哥二哥,缘何他们不能渡些文气给我,原是他们没带好头。”

  一时哄堂而笑,茶馆内十分欢愉,遣走了些许落榜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