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36章

作者:MM豆 标签: 平步青云 科举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第一场考核结果已出。

  因淮王宫变刚过去,已经处置了一大批人,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为了平稳人心,朝廷今年降职、罢黜的官员并不多。

  但效果却是显著的。

  朝廷借着堂考,明明白白昭示百官,若想升迁,既要有实实在在的功绩,也要有真才实学,从前那种“锦绣文章行天下,贿捧上司兴官运”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浑水摸鱼、投机取巧的官员,必会在一年年更加严谨的堂考中原形毕露。

  初冬的第二场堂考则是考察京外官的。

  京中许多官位空缺,亟待从京外遴选一批清官能臣填补进来。经过调研过往功绩,辅以内阁六部九卿十道的举荐,首批官员入京,接受朝廷的考核。

  这一场堂考的结果还未告示。

  想来皇帝召见裴少淮,便是为了商议此事。

  ……

  裴少淮来到御书房前,正欲解下斗篷拍拍残雪,却见回廊连接的亭子里,皇帝正穿着大氅朝他招手,满亭的热气外溢,成了大雪中的云雾。

  裴少淮小跑过去,一入亭便有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

  皇帝亲自为他斟了一杯,欢喜言道:“关于预进补的官员,他们的履历与考卷,朕都看过了。”第一年推行新京察,皇帝自然格外重视些。

  又道:“没想到,京外遗留有这么多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的明珠,朕从前的眼光太过闭塞了。”

  裴少淮道:“不是皇上眼光短,而是朝中结党营私之风挡了皇上视线,也掩了遗珠的辉光。”

  升迁公允,能臣上位,这样的朝廷才能愈来愈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不过……”皇帝话锋一转,问道,“考功司举荐的臣子里,他们的考卷中,有不少与‘开海’唱反调的声音,朕想知道,伯渊你为何要举荐他们?”

  “微臣以为,只要是洁己、为民、有才,与微臣唱唱反调又算什么?”那几个臣子其实是在和皇帝唱反调,裴少淮却故意引到自己身上。

  皇帝专程问此事,足以见得那几人在卷中写得何等不讨喜。

  裴少淮继续道:“臣非完人,必有看不到、想不通、做不对的地方,有其他同僚照亮臣的暗处,这是好事……朝中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党系明争暗斗,搅得一滩浑水,这样不好。大搞一言堂、一派和气,这样也不好。

  皇帝被裴少淮说得一怔,又立马露出笑来,道:“伯渊,你说话愈发狡猾了,朕罚你一杯。”

  君臣亭中观雪,推杯换盏,心中皆遐想着年年变好的光景。

  ……

  东华门外的一条宽巷里,朝廷在此处修建有几座府邸,供临时入京的官员们暂住。

  大雪压满屋檐,瓦上倒挂冰溜子,屋里有几名官员围在火炉旁吃茶,说说笑笑。

  当中一人,名为许保,四十余岁,他饮了一口茶,面带愁容道:“许某这回只怕又是枉来一趟,要辜负马尚书的举荐了。”

  其他几人皆是诧异,有人道:“许知县这十几年功绩不凡,排名靠前,堂考的试题又必定难不倒你,为何会说这等丧气话?”

  在他们看来,许保入京是稳当的。

  “诸位有所不知。”许保脸上虽有愁容,却无懊悔,他道,“堂考最后一题,皇上策问开海,许某堂上脑子一热,便一股脑将所思所想写了上去,我那见解只怕会使得皇上不喜。”

  几人倒吸一口凉气,他们都知道,许保是反对开海行商的。

  且脾气极犟。

  许保道:“朝廷开海行商,种桑植棉有巨利可图,各地商贾便会想方设法支使百姓弃种粮食,改种桑棉。初初未必能见到祸端,可时间一长,种桑植棉的田地越来越多,田亩产粮越来越少,届时百姓从何处换粮?”

  “诸位觉得,江南之地,早年‘蚕虫吃人’的事发生得还少吗?这样的惨剧还要继续重演吗?”许保越说越激动,“是以,许某不得不直言。”

  有人为其惋惜,叹气道:“朝廷推行新京察,好不容易等来的一个机会,许知县就这么错过了,岂不可惜?有什么话是不能等入京后再上折子的?”

  许保却道:“若是堂考不能直言,只怕这新京察与旧京察也并无什么不同。”

  此话一出,两人闹得有些不太欢愉。

  正此时,一位同僚刚好从宫中出来,进屋后笑吟吟向许保拱了拱手,道:“恭喜许大人。”

  “不知道这喜从何来?”

  “就在刚刚,朝廷已在文华殿前公示京官名单,许大人之名赫然在列,将入户部谋事。”

  “当真?”许保不敢相信。

  “这种事岂敢乱说。”

  ……

  ……

  皇帝已封裴少淮为“文清侯”,礼部、工部领旨监造诰券。

  首先是翰林院撰写诰文,写明臣子功绩,天子恩赏,再将诰文交由工部。

  工部都水司依照文本,范铸铁券,送与银作局刻字填金,才可得最终的铁券丹书。

  铁券丹书一分为二,左券由内务府收藏,藏于古今通集库,右券则赐予功臣。

  这日,礼部拿到诰券,备齐礼仪,前往裴家宣旨。

  礼队浩荡从御街而出,铁券丹书摆在最前,半弧形覆瓦状,格外瞩目。

  裴家人听旨,礼官宣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能臣内禀忠信,外御敌军,建下奇伟之功,国当高爵重禄……”

  “……尔裴少淮赋资醇厚,禀性端良,明克决机,尝临敌而制胜,才堪任重。”

  “……今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文清侯,食禄一千一百石,子孙世袭侯爵。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1]

  “臣诚惶接旨,谢皇上恩赐。”

  翌日,裴少淮按规进宫谢恩,为了方便谢完恩后回衙门继续处理公务,他没穿侯爷里层外层的礼服,而是穿着寻常圆领官服便入宫了,遛弯似的来到御书房前。

  手里还提拎着一小盒,里头放了个白瓷茶盏。

  皇帝拆盒,看着熟悉的白瓷盏,又看看御案上用了数月的花鸟纹青瓷盏,道:“你上回不是跟承诏说,此盏绝无仅有,只此一个吗?”

  裴少淮这才想起,好似是说过此话。

  皇帝继续打趣道:“朕要是赐你个国公,你是不是还能从家里拎来十个八个?”

  一边打趣裴少淮,另一边却身体诚实地把白瓷盏递给内官,道:“往后改用这个盏饮茶。”

  裴少淮讪讪,连忙摇头回应皇帝,说道:“没有十个八个那么多,送出了这个,便只剩六个了。”

  ……

  从宫中出来后,裴少淮如往常一般,先去一趟徐家看望夫子,而后再归家。

  冬至彻骨寒。

  又一年冬,夫子的寒症愈发严重了,裴少淮念及此,难免忧心。

  生老病死本是世间常事,明知时光催人老如曲终人散,无可避免,可到了段夫子这里,却成了裴少淮始终不愿提及、迈过去的一道坎。

  到了徐府,夫子听闻裴少淮得了铁券丹书,笑得很是开怀,连皱纹都舒展了许多。

  “伯渊,你替为师把书案上的烛灯掌亮。”段夫子忽道。

  那是他以前夜里读书时惯用的灯盏,只可惜,段夫子已经很久没能坐在书案前了。

  “学生这就点亮。”

  裴少淮吹燃火引,却发现灯盏里的蜡烛只剩指头一寸,即将燃枯,一时触景生情而定住。几息之后,他回过神,道:“学生去取根蜡烛。”

  “伯渊,回来。”段夫子道,“为师想让你点燃的,正是这最后一寸残烛……让它重新燃起来,最后再亮堂一回。”

  听到此话,裴少淮眼眶已经开始泛红,不敢回过身面对夫子。

  段夫子继续道:“你明日把正观、云辞带来,让仲涯把正叙也带来,我想他们几个了。”他压着声音轻咳几声,道,“趁着这两日天晴,我给他们开蒙……不能再耽误他们读书了。”

第254章 尾声二

  师者,如旧竹扶新枝,如蜡炬映夜明。

  正观、云辞早到了开蒙的年纪,裴少淮一直拖延着,便是想借此留夫子一个念想,让他能熬过岁末寒冬,等来下一个春日。

  今夜,段夫子让少淮点燃残烛,尽早安排开蒙,便是想告诉少淮,他自感时日无多了。

  “少淮……”夫子呼道。一如他们三个年少时,尚未表名,夫子在课堂上点他们的名字。

  两行泪不知觉滑落,湿了衣襟,裴少淮用宽袖拭去泪痕,明明还红着眼,却要换作一副笑脸。

  他应了一声走过来,半蹲在夫子床前。

  夫子颤颤着手,轻抚裴少淮的冠发,青丝黑亮,正当壮时,夫子道:“人生于何时、生于何家,不可自选亦不可推却,几十载后,等到将死之时,还是一样的道理,不可停止、不可推却。”

  不同于青山不老、长江不穷,人生来便是只有须臾的。

  “所以,随它来,随它去。”夫子笑着,如哄少年郎一般哄裴少淮道,“这么大个人了,可不兴哭哭啼啼的,少淮你要听为师的话。”

  裴少淮喉结一直在颤抖,哽咽无言,只能热着眼眶点了点头。

  “把剩余这半截残烛掌亮,陪为师到书案前,再读一回书罢。”夫子再次要求道。

  引燃烛芯,白蜡融化似泪珠。

  书案一尘不染,书卷齐齐整整。

  裴少淮将夫子抱至椅上,为其将衣物叠齐整,又取来一盆热水替夫子净手,这才开始翻卷读书。

  夫子指着一卷泛黄的线订书册,道:“少淮,就读那一册罢。”

  裴少淮抽出一看,只见册上端端写着《桃李集》,是夫子的亲笔,落款是几年前。

  烛光下,翻看书页,段夫子顺着指尖一字字读下去,笑眯着眼,仿若从这字里行间找回了过往年华。

  裴少淮陪读,那略显生硬的笔划,有些拗口不通的语句,再次让裴少淮模糊了双眼。

  这本《桃李集》收录的,竟是他们少年时写的原稿。

  一张张堂后课业被夫子装订成了“文集”。

  晃神间,仿佛回到了课堂里,夫子手抚戒尺,板着脸问他们“昨日课业为何写得不用心”,三个小子你推我、我推你,支支吾吾不敢说出“因为贪玩”。

  “你年少时,便比旁人想得细、看得远,稳重早熟。”夫子翻到裴少淮的少年文章,道,“你瞧,少津和言成还在写‘两小儿辩日’,而你的思绪已经飘到星辰寰宇外……你和谁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