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第349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即使只是县学组织的考试,随时的安检工作也搞得有模有样,由地方卫所指派一位千户来当巡考官,负责在外围来回巡逻;再指派另一位千户负责把守大门,这样的重重护卫让整个考场看起来就分外肃穆。

  众生员不自觉便噤声不再窃窃交谈。

  三鼓之后,负责唱名的人按照提前送来的花名手本开始念名字。

  念到自己的名字才上前。

  一个考生有两个人负责搜检。

  这些搜检官有的来自县衙皂吏,有的来自卫所军官,且随机两人一同负责一位考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搜检官被买通的难度。

  文哥儿听到自己的名字,跟着前面的考生一起进入搜检甬道。

  瞧见文哥儿这个混在生员之中的小孩子,由县衙暂派过来充当搜检官的皂吏笑道:“这位就是王状元家的小神童吗?”

  文哥儿乖巧点头。

  这种二对一的检查,基本是连头发丝都不会放过的。

  搜检官认真搜见过文哥儿的随身物件,见没什么可疑物品便放他入内。

  到了考场之内,那便是按照县学早前安排好的号数对号入座。

  比起乡试、会试可能拥有的单独号舍,岁试倒是和后来的殿试差不多,都是临时搭个考棚,再把桌子一摆,空地马上变考场!

  县学生员都是给廩膳,而且家中可以免两个人的徭役,所以考核十分严格,即使是浙江这样的文教兴旺之地县学也只给四十个生员名额。

  常额之外,有军民子弟愿意读书并且通过选拔的,也允许前来附读并参加考试。

  只是县学对生员的诸多优待便没有了。

  所以如果没能考上生员的话,对普通家庭而言读书成本陡然拔高。

  这也是为什么吴伯通罢出生员,居然会让生员齐齐闹到御史面前的原因。

  这不仅是读书机会,对家里还有实打实的好处!

  那可是免除两个人的徭役啊!!

  算上自费前来附学的旁听生,浙江任意一个县的岁试几乎都能有六七十人。要不是朝廷规定增广生不能多于正经生员一倍,说不准这些自费学生年年都成倍成倍地超员!

  这几十位在校生之中,一般只有七八人有资格参加乡试。

  足见浙江科举竞争的激烈程度。

  关键是这还只是在校生员们踏入科举战场的第一步,等到他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通过提学官选拔获得科举资格,就会发现乡试考场之中有很多往届科举回锅肉以及直接回老家考试的官员子弟等等。

  一考就中的人实在太少了,反复考来考去才是常态!

  科举路漫漫!

  文哥儿不认得吴伯通这位浙江提学官,不过他是来考试的,不是来拜山头的,倒也不在乎考官严格不严格。

  他才八岁诶,考不过也不是他的错,是老师骗他进的考场!!!

  文哥儿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座位上落座,才把文房四宝都取出来摆好,就听人说“吴督学来了”。

  他很合群地起身向这位提学官行礼,试图把自己淹没在芸芸考生之中,当一个不起眼的混经验选手。

  可惜他坐下的时候还是感觉吴伯通的目光时不时落在自己身上,仿佛在估量着他这位小神童到底有几斤几两。

  唉,年纪太小还是太显眼了点!

  可能等过几年长高了再考,就可以成功混入人群吧!

  文哥儿没多在意。

  他可是曾经跟着钱福他们参加过阁试的,虽然没能拿panpan到魁首,却也混了个中上的评价,如今又过去一两年,应付个岁试还不至于让他多紧张!

  岁试只考一天,题量也比较少,不过《四书》义、经义、论、策皆出,题型和乡试、会试一模一样。

  而且并不是只考一天就会更轻松,过得轻松的只有像余姚这样恰好在不冷不热的好天气考试的地方。

  若是换成冬天考试,光是搜检一关就能把你冻僵;换成夏天也没好到哪里去,几十上百人挤在考棚里面,热得汗流浃背也不敢扇扇子!

  要是口渴了想喝口茶吧,茶水吏就会在你卷子上盖个红印子。考官一看,有作弊嫌疑,不管文章写得多好都降一等!

  要知道提学官巡考会将学生评为一二三等,按规定只有拿到上等才允许应乡试!

  要是你的文章堪堪摸到二等的边,你因为喝了口茶水、上了个厕所或者伸了个懒腰掉到三等去了,冤枉不冤枉?

  还能怎么办,熬呗。

  冷了,热了,渴了,困了,想上厕所了,通通都得忍着!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答题需要答到半夜才能写完。

  这就等于要熬将近一整天。

  好在考场还给准备了饼食,考生们还不至于挨饿。

  文哥儿这次的五经选考了《春秋》,所以五经题也是春秋题。

  一般而言,由于《春秋》体量太大、字数太多,选考《春秋》的考生是最少的。

  文哥儿把五经都学了一遍,主要是对《春秋》比较感兴趣,所以才好奇地填了《春秋》。

  他拿到题目后认真读了一遍《四书》《春秋》两道题,发现难度不大,提起笔刷刷刷地写起了自己的答卷。

  吴伯通已经五十多岁了,在浙江这种科举大省巡考着实有些疲惫。

  他坐在北边的监考台上打量着场中的考生,目光不时落到了年纪最小的文哥儿身上。

  在此之前,他也听说了不少关于这位小神童的传闻,只不过他这些年一直在家守制以及创办书院,没怎么去过京城,自然没见过这个颇有名气的余姚小子。

  余姚是治《礼》的科举大县,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拜师学《礼》,可他刚才翻看名册,发现这位小神童居然选了最难且最少人选的《春秋》。

  也不知是不是从小声名远扬,所以对自己极为自负。

  吴伯通这些年教过的学生少说也有一两千人,什么样的学生都见过。

  他最喜欢的还是踏踏实实下功夫钻研学问的小辈,对于这种狂妄自大的后生他是最看不惯的。

  不过比起那些拿着一份荐书就直接参加回乡科举、连提学官这一关都懒得过的官宦子弟,这小神童倒是还肯老老实实地来考试。

  也不知这小子到底有几分真才实学……

  吴伯通又多看了文哥儿一眼,端起旁边的茶水慢悠悠地喝了一口。

  要是这小子题答得不好,便是谢迁、李东阳两个阁老的面子他也不会给!

  作者有话说:

  老丘:你拿老子不当阁老?!!

  吴督学:官宦子弟明明直接考,他还来应岁试,说明应该还有救

  文哥儿:什么???我可以直接去考乡试??!!!

  *

  更新!

  很不错,文崽成功踏入考场!

  *

  注:

  ①乡试资格考试的模式以及困难: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和《明史》

  -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明朝各个时期的乡试资格考试都不太一样,一开始是想考就考的,过了很多年才设立提学官搞岁试,后来又明确科考、遗才考、考前大收等等名目,甚至还有哭着求着在考场外告考的……明朝两百多年,制度细则变来变去,前后很多都不太一致。

  像正德后期就开始规定官宦子弟不能回到老家就直接乡试,同样要参加提学官考核,说明在正德之前大家都是回到家就直接考,比如历史上王守仁在科举前基本都是受王华家教没入官学

  再结合文徵明、唐伯虎他们的考前经历来看,普通考生这个时期应该是需要先由提学官评等次(岁考/岁试)才能获取乡试资格,哪怕等次不好,有官场前辈举荐(像苏州知府亲自给唐伯虎求情)也可以下场考试。

  至于后世常用的的“科考”和“六等黜陟法”,李东阳他们这个时期编写的《大明会典》似乎是没有提及的,关于在校生乡试资格似乎只有这么一段记载:【成化三年、令提学官躬歷各学、督率panpan教官化导诸生。仍置簿考验。其德行优、文艺赡、治事长者、列上等簿。或有德行而劣於经义、或有经义而短於治事者、列二等簿。经义虽优、治事虽长、而德行或缺者、列三等簿。岁课月考、循序而上。非上等不许科贡。】

  -

  简单来说就是:各个时期政策变来变去,作者也不晓得具体咋回事,文里纯属糅合各种政策瞎几把写。单纯觉得这么写有意思,不代表真实情况!有问题全怪大明政策,和作者无关!

  如果要参加相关考试千万不要照这个答,我瞎编的!(此处为免责声明

  -

  ②鼋鼍蛟龙鱼鳖生焉的趣事:明朝很多笔记文学都有记载,如《尧山堂外纪》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

  算起来历史上吴伯通是王守仁的乡试座师,王守仁后来还狠狠吹过他的彩虹屁,说老吴这么牛逼的人浙江为啥不给他立祀啥的!

第299章

  文哥儿不知道自己随便填的《春秋》会让吴伯通想这么多他常年习惯赶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他大先生留给他的功课(想着尽快搞定好出去玩耍),所以一进入写题状态就十分专注,基本等同于进入无我状态,满心满眼只有一个想法:“我要一口气把这张卷子肝完!”

  因此开始答题以后不管吴伯通看他多少眼他都是不晓得的。

  由于科举阅卷任务繁重所以考官们拿到答卷的评卷规律是这样的——

  最先参考的是《四书》义题因为这些题所有人都要答,且有一定的答题规律读完之后就可以分析出这个考生卷面写得怎么样写起八股文来文理是否通达。

  所以,《四书》义的题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来答,因为这是送到考官面前的敲门砖。

  第二要紧的是《五经》义题因为《五经》是选考科目,你这道题答得怎么样往往决定了你在《五经》之中的排名。

  要知道科举是有“五经魁”之说的选《礼》得第一能称为《礼》魁,选《春秋》得第一便能称为《春秋》魁!

  所以被放在第一场的《四书》义和《五经》义,乃是明朝科举的重中之重,也是八股文发光发热的舞台。

  至于科举之中的第二场的公文写作题和第三场的策问题那都是走走过场的东西。

  第二场主要考校你能否熟练掌握论、诏、表、诰、判语等等写法题目都是挺好写的类似于“假设你在唐肃宗手底下干活现在朝廷要进封郭子仪为中书令请你针对此事拟写一份诰书”。

  这可是读书人的基本功,毕竟你将来进了官场干啥事都要写公文连这都写不好难道还要别人手把手教你?

  第三场的策问题就更不用说了你一个科举都没考完的家伙真以为考官和皇帝想看你的真知灼见不成?你敢说人也不敢用啊!

  所以只要你能不跑题且文辞足够畅达,那就能给你的科举成绩加加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