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东都 第296章

作者:楚潆 标签: 穿越重生

  这样也好。自己没下令,菩萨也怪罪不到他和王氏头上。

  殿中侍臣杨钦义上前接过他的奏书,交到齐王手中,杨嗣复继续奏道:

  “臣奏请弹劾度支使裴煊。裴度支利用两套账侵吞国库财物,还逼迫藩镇同样使用两套账,用少记多支、此记彼支的方法造假账。

  再将多余钱物转给熟识藩镇,威逼其与之五五分成。此事,还涉及因丁忧辞去职务的兵部尚书苏元枫。”

  李奏快速浏览了一遍,后面两页是陕虢观察使李诜的出首词,有出入库凭证为据。

  裴煊没有看到证人证据,光听杨嗣复的弹劾内容就觉得不可思议,他冷笑道:

  “杨尚书,度支的两套账可不是拿来这么用的,旧账做为参照,新账是另一种更便于查账的记账法,两种记账方式不一样,但绝不会出现你说的少记多支、此记彼支。

  本官行得正坐得端,何惧你弹劾!”

  “话不要说得太满,您贵为国公,无凭无据我敢弹劾您吗?”杨嗣复皮笑肉不笑:

  “国公好做,替圣上管财的度支却不好做。国库求的是稳,无缘无故采用民间野路子来的记账法,怕不是要趁乱做些什么掩人耳目的手脚......”

  “你不懂不表示新的记账法不对,宋相公曾做过户部尚书,不妨请宋相公亲自查查本官的账务。”

  裴煊没有提户部尚书刘麟,就是他俩关系好,怕杨嗣复不服。

  “不可!”

  只见礼部张侍郎出列道:“宋相公与苏家交好,既然此案涉及苏元枫,宋相公理应回避。”

  李奏差点没把案台上的朱批砚台扔他脸上:

  你直接指着我鼻子说宋相公与我交好得了,扯什么苏家!这帮人今天是要搞事,不能让他们再牵扯下去。

  裴煊是好脾气,可他并不是害怕谁,见他们连辞官的苏家也不放过,忍不住冷哼道:

  “苏国公为国捐躯,朝堂之上,忠臣哪个不与他交好?难道你们不是?”

  “这......下官当然是......”张侍郎讷讷的:“下官只是照实说......”

  “裴度支何必咄咄逼人?吏部有责任提醒齐王个中关系,这也是张侍郎分内之事。”路相公刚要说话,颍王抢先出来打圆场道:

  “你这样,岂不是让齐王很难办?”

  我这么善良,观音娘娘一定看得到。好戏就要上演,颍王就差没仰天大笑。

  御使大夫白敏中是李德裕推荐上来的,他与杨嗣复皆为李党成员,见时机成熟,他出列道:

  “臣,要弹劾齐王!”

  “齐王?!”

  大殿之上顿时像一百只青蛙同时跳下水,发出此起彼伏的讲小话声音。

  大唐君王且怕御史大夫,更何况齐王这么一個监国的皇太弟?

  宦官掌权时,御史大夫形同虚设,而今朝堂秩序重回正常,李奏不但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以制衡相权,同时还提高了御史台的地位,以督管百官。

  没想到,重新有了发言权的御史台,第一次弹劾的竟然是他自己。

  “臣弹劾齐王,身为监国王储,早已行过弱冠之礼,却迟迟不肯迎娶王妃,身亦无子嗣,此为无视国本,未尽皇太弟之责。臣恳请齐王娶妃纳淑人,以期早日有后。”

  白敏中说得一本正经,这弹劾合理合法,证据都不用提供,长着眼睛的大臣都看得到。

  李奏早料到会有人用这个理由催婚,但在这个局面、用这个方式,布局之人还真不是那些没文化的内侍臣。

  看似弹劾齐王大龄不育,实际上是告诉大家,这个皇太弟有个天然的缺陷,他没有子嗣。

  皇太弟与皇太子不同,他的法定效力不那么正式,可替代性更大。

  颍王虽然没有王妃,但他有儿子啊,他还是齐王的兄长,从王朝延续传承上来说,他明显比齐王更有优势。

  就问你齐王要顾自己,还是要顾裴煊?

  ------------

第467章 弹劾2

  李德裕上朝途中突然遇刺,宫外还在追凶,宫内却已对齐王与裴煊发起了围剿。

  阿夔在北部擅自发起对草原羁縻州的进攻,被李奏用洛泱画的“大唐疆域图”,以及马存亮的机智暂时化解,为他赢得了解决的时间。

  但对御史台有备而来的攻击,他还真没有立竿见影的对策。

  殿中大臣哪个不是人精,人人都看出杨嗣复等人来者不善,这才后知后觉的猜测:

  是不是……大明宫里的圣人不好了?

  自宦官掌权以来,大臣们已经习惯于“内臣定天子,外臣北面而事之。”

  齐王监国以来的种种措施,确实让人感觉他有能力做个中兴之主,带领大唐再续他父皇宪宗的“元和中兴”。

  但只能说惯性思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把控圣人的权宦已除,大多数人却还没能想到,其实自己有争取更优秀君王的权利。

  弹劾裴煊,不管结论如何,至少在查清之前,他要暂时卸职回避。

  他自身尚且难保,又如何帮得了李奏?

  他们还聪明的把宋申锡与李奏、裴煊名正言顺的隔离开,用“交好”来削弱他帮腔的公信力。

  至于御史大夫对齐王的弹劾,更是杀人不见血。

  因为齐王不久前才因拒绝太皇太后联姻,让一众大臣认为他小题大做,为了个女人置江山稳定于不顾。这一弹劾,他不顾全大局的“缺点”,便被无限放大。

  陆随见势不妙,站了出来:

  “列位同僚,此两桩弹劾,待中书省收到御史台奏书后,会尽快查证给予答复,目前最紧要之事,乃迅速抓住刺客,此弹劾,今日暂且不议......”

  “且慢!”

  门下省给事中杨虞卿站了出来:“路相公难道要偏私?御史台弹劾大臣,若证据确凿,理应当庭审理,为何不议?

  臣风闻同州之役中,苏元植乃趁夜自行入敌营,虽被杀害,但仍有通敌之嫌,齐王殿下因与苏府交好,未经考察,直接下令将其擢升为将军厚葬。

  苏元植是否通敌一事,也请御史台详查。”

  苏元植通敌?

  虽说死者为大,但通敌事更大,说不定还要牵连整个苏家,这可是个惊天大新闻。

  自太宗起,便规定了监察御史可对已故官员纠察弹劾,甚至允许风闻奏事。

  今日御史台弹劾三连,前有裴煊造假账,再有齐王无嗣,最后连死去的苏四郎也被挖出来弹劾其疑似通敌,连带齐王犯了偏袒不察之误。

  这一连串暴击,当堂发生了作用。

  缺了李德裕这个主心骨的大殿上,亲近齐王的大臣,与没机会亲近齐王、又害怕他上台后自己被排挤的大臣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也是颍王,人在府中坐,牛党自动送上门的原因。

  齐王终于猜到,今早李德裕之所以被刺杀,除了要挑起相公两派对立,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把握在今日朝堂上,李德裕会完全站在他们那一边。

  为了稳妥起见,他们需要李德裕暂时消失。

  所以抓到凶手和指证幕后指使人,是破今日之局的关键。

  此时,宋申锡顾不上什么亲近嫌疑,盯着杨虞卿问:

  “杨给事中,虽可凭风闻奏事,但苏元植已故去,御史台可有知情证人及纠举状?可请到同州战场的苏副将苏元极?若无,并不适用于当庭对质。”

  “不错,御史确实可以将奏呈直达圣上,但现今圣上有恙,你们弹劾的是齐王本人,总不能跳过中书省,让齐王自己判自己的弹劾案,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路随紧接其后。

  两人威信、能力虽不及李德裕,但今日有人在这大殿上演逼宫齐王的戏码,他们就算拼上老命,也要维护刚刚站起来的年轻齐王。

  一个偌大的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来了个有能力有想法的明主,不能让这些打着“公正”幌子的利己分子,将到手的美好毁于一旦。

  两位相公领头在前,刘麟、李石、康志睦、郑覃、崔群也都站了出来。

  柳青、马存亮顺势往齐王身边靠近两步,刘麟大声道:

  “王守澄在时,大家抱怨外臣无权,要想办事必须向权宦先行贿。现在齐王将内侍臣的权利限定在禁军护卫之上,朝堂恢复了自由言论。

  大家都是读书人,修身养性、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是各位当初的理想吗?

  怎么到了实现理想的时候,大家满脑子想的却成了不是推翻这个,就是排挤那个,为的就是争谁权力更大。

  你们都尝过两月可熟的新稻,今年冬季,齐王还打算给各位每人送一件棉衣。‘棉’字怎么写不知道吧?草木上长出来的帛。

  连年天灾的大唐人,慢慢就能吃饱、穿暖了,这都是苏家为大唐做出的贡献。

  想想那天看到的那幅大唐疆域图,天下那么大,你们的心却只有针尖那么小,难道不觉得可耻的自己,有幸坐在这治理天下的位置上是种浪费吗?”

  龙武军统军康志睦抱拳道:

  “启禀齐王,苏元植是否通敌末将不知,但同州之役苏将军大破反军,以致八万反军缴械投降却是事实。若这样的忠烈之家还要遭受质疑,末将情愿卸甲归乡,省得将来为国身死,还要被这些人掘坟鞭尸!”

  “对!我们都不干了!”

  武将们本就没有地位,齐王与圣上不同,他自生就能带兵上阵。

  他领兵慰军,却悄悄帮着旧唐人把吐蕃兵赶走,他夜走河中,逼着河中节度使出兵援助同州,齐王尚武,他们这些武将才会受重视。

  这是什么情况?

  杨嗣复一干人傻眼了,明明刚才还形势一片大好,这几个弹劾他们准备了很久,绝对能使齐王翻不了身。

  更何况,他们还有后手。

  颍王这人既想争权,又想扮贤王,犹犹豫豫、难成大事,准备开干了,他却叫“停手”,他们已是离弦的箭,如何停手?

  刺杀相公、作假证据、收买苏家亲兵、拉拢大臣与齐王离心。

  这些手段不可能瞒得密不透风,一旦暴露,条条都会要了他们的命。

  ------------

第468章 杀人灭口

  颍王因为受了王氏的鼓动,听“观音菩萨”的指引,想用积德换来他俩人的儿子,便让杨嗣复暂时收手。

  可已经收不住手的杨嗣复,只能悄悄找到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