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第一女官 第236章

作者:顾四木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轻松 穿越重生

  而铜又不只供应造钱,许多器物亦需铜。

  因而铜矿永远是不够的,紧缺的。

  朝廷还通过律法规定:商贾不能积蓄太多铜钱,必须要让钱回到民间流通起来。

  甚至有时还得跟刑部多合作,狠抓一批私下把铜钱熔铸了,打造成铜器二次售卖的商贾才行。

  总之,在辛尚书口中:大唐不但缺钱,还缺造钱的原材料!

  *

  姜沃道:“辛尚书,我于钱币事上所知甚少,有些话若是说错了,您指教我可好?”

  辛尚书点头道:“姜侍郎有什么话只管说。”

  姜沃取出了一枚银币,问道:“辛尚书,除了咱们大唐只用铜钱于市,许多番邦外族,都是用银币的。”

  正如她手里这枚,从崔朝处拿到的银币。

  今年来的番邦,许多是来自西域各国,其中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的人,在长安想用他们带来的银币花销,结果基本没有酒肆商铺敢收。

  因律法规定,民间是不许私铸金银币的。

  还是崔朝代表鸿胪寺给他们准备了许多铜钱和布帛,让他们可以在长安城东西市购买土仪。

  而作为回报,大食国的使臣,也给了崔朝许多他们国家的金银币。

  西域各国之间的来往,用的都是银币,甚至直接是金子。

  辛尚书接过姜沃递上来这枚银币,见这可喜的银亮的光泽,边把玩边摇头惋惜道:“唉,西域多金银啊,自然可以铸造金银币。”

  “但咱们大唐,银矿极少,实难!”

  他抬头对姜沃温和道:“姜侍郎是长在宫闱内的,大约见多了金银器皿觉得是寻常物。但其实,咱们大唐的金银矿都很少——自大唐开国以来,朝中就有定规,六品以下官员,不得用纯银器皿。”正是银矿稀少的缘故。

  大唐银量,连官用奢侈品器物都受限制,何况是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了。

  辛尚书将手里这枚沉甸甸的银币还给姜沃,又与她道:“朝廷也有与西域通商的皇商之伍。也常为一事头疼:咱们的铜钱到了外域,当地的百姓并不认。”

  偏生又不是所有货物都能以物易物,这中间就添了不少麻烦。

  *

  其实就姜沃所知,中华大地上的银矿储备,从现代来看,总量并不少。

  但……都是大多蕴藏深,难开采。

  故而在古代,华夏之地一直是贫银国。直到明朝,银子大量从海外流入,银才逐渐取代铜币,才成为了主流的货币。

  与中华大地的银矿深而难采相对的,是欧洲的银矿,许多都处于浅层表面。

  因此早在公元前,迦太基国就能靠西班牙银矿,把罗马帝国搅的天翻地覆。

  而说起银矿,离大唐最近的,矿产丰富的,于古代条件下最好开采的,还是——倭国。

第134章 大唐硬核狠人

  风高浪急的东海上。

  艨艟相接,帆樯连天。

  万艘千轴,望之如云。

  居中的一艘大型楼形战船顶端,树大唐烈烈幡帜。

  宽平甲板之上,再高起三层楼,每层皆设弩窗矛穴。

  甚至还有一架破城门专用的抛石车。

  与其说是一艘楼船,也可以说是一座小型的城垒。

  三层船楼的顶层,裴行俭着一身银甲,正专心致志摆弄罗盘。海风将他战甲外的斗篷,亦吹得烈烈有声,宛如旗帜。

  “裴侍郎。”

  直到有人叫他,裴行俭才回头,看清来人笑道:“刘兵曹。”

  来人正是负责此次水路军的粮草督运官——刘仁轨。

  楼船在海浪中稳如平地,刘仁轨大步走过来。

  大军自长安城开拔月余,入海也多日。裴行俭和刘仁轨同在一艘楼船上,早已彼此熟络。

  此时裴行俭望此天海碧空一色,又见大唐的战舰连天,心中豪气万丈道:“纵身着绯袍轻裘缓带,终不及擐甲执兵!”

  刘仁轨很有同感地点点头。

  然后走过来认真请教道:“这便是李仙师做出的罗盘吗?”

  裴行俭点头,面上尽是赞叹之容:“有此为海航之引,不比原先,只能在晴好之日观北斗崇山,用小尺测影。”

  船行海上,原本最怕风云突变迷失方向:比如倭国的使者,就是在阴云中无法辨别方向,以至于迷航后,还流落到小岛上差点全军覆没。

  有此罗盘,实大大有助于海上航行。

  此番征百济,海上战船皆是从登州港口出发,横渡东海,将要直达百济熊津江口。

  虽说有专门使用罗盘,行驶在先的引头船,但这一路,熟谙风水的裴行俭,自己也一直在用罗盘观测方向定航线。

  越用越觉得精妙。

  刘仁轨此番正是来请教罗盘使用的。

  听裴行俭提起李淳风来,便问道:“我听闻,李仙师上禀圣人,道这罗盘的图纸本是姜侍郎的?”

  李淳风为人,向来不与人争功,何况是自己的亲传弟子。

  他以罗盘得封赏时,就把实情直接上禀,道图纸并非他所出。

  裴行俭点头,又抬手指向天际,与船队保持有一段距离的几艘船:“刘兵曹看那几艘船,是专门运火药的。”

  所以隔了一段距离,远远缀在战船队尾,正是为了防范火药船一旦有什么意外,不要波及别的船只。

  “这火药,亦是当年先帝亲征高句丽前,李仙师和姜侍郎师徒两个由‘炼丹旧法’改进炼出来的。”

  刘仁轨望着的几艘装运火药船,又低头看看近在咫尺的精巧罗盘,不由感慨:“姜侍郎实是个奇人。”

  裴行俭颔首,心如明镜:朝野之间关于姜侍郎的流言蜚语从未断过。

  他深知,在许多人眼里,姜侍郎能以女子身留在朝堂上,都是因为简在帝心的缘故。

  但在裴行俭心里,并非如此——

  诚然,裴行俭也看得出,圣人也好,代天子理政的皇后也好,对姜侍郎确实看重。

  但,裴行俭记得,姜侍郎也曾有过差点被逐出朝堂的危机:当年长孙太尉和褚相力谏皇帝,要求彼时还是太史令的姜侍郎,作为女子,就安安分分退回到宫闱内去做女官,离开朝堂。

  那时候保住姜侍郎的除外帝心,更多是实打实的桩桩件件功绩。

  正如当时李勣大将军站出来说的话。

  李大将军根本半点不提什么男女之分,朝堂之争,只客观站在一个将领的角度,提起她制备火药事、改良矿灯矿洞挖掘法等功。

  李勣大将军是立足事实,替姜侍郎分说,也说的理直气壮:难道要把这样一个人才驱逐出朝廷吗?

  故而,裴行俭心中明白:圣意是能让姜侍郎平步青云,走的比别人快。

  但当年和如今,真正保住姜侍郎站在朝堂上的,还是这些功绩,而非只有帝心和政治手腕。

  **

  与此同时,大明宫吏部。

  姜沃正在整理新近的官员调动名录。

  整到其中一张的时候,手停了下来。

  白纸黑字上写着:“调门下省正五品给事中刘仁轨,任五品兵曹参事,督大军东征粮草事。”

  后面还附带着一张,刘仁轨自入仕起的官职表。

  姜沃对他的履历已经熟记于心。

  但每次再看,还是要感慨一句‘硬核狠人’。

  *

  刘仁轨少孤贫,性刚直。

  贞观年间,他曾经做过一任陈仓县尉。

  县尉,官职九品。

  当年驻扎在陈仓县附近的府兵首领,折冲都尉鲁宁不遵法纪,在陈仓县中横行霸道,欺男霸女。

  因折冲都尉是四品大员,历任陈仓县官只敢讨好他,哪怕正直些的也只能做到不助纣为虐,却也实在没法拿鲁宁怎么办。

  直到刘仁轨做了县尉——

  他先是走流程,拿着自己的县尉名刺,上门去告诫鲁宁,要遵纪守法。

  鲁宁如何把一个县尉看在眼里?何况刘仁轨还是全无后台,出身孤寒的普通县尉。

  把刘仁轨轰走后,依旧我行我素。

  而鲁宁下一次违律法后,刘仁轨也就不再告诫,也不再写奏疏上禀。

  他直接自己找了根刑杖,找到鲁宁,把他打死了。

  没错,直接打死!

  刘仁轨就是这么硬核狠人,干脆利落把一位四品折冲都尉物理劝诫完毕。

  从此鲁宁确实没有再能够违法乱纪,可谓成效斐然。

  因此事太过惊人,以至于从小小的陈仓县直达天听,传到了京城。

  连二凤皇帝都不免惊了一下,召见了一面刘仁轨。

  原是想责问他为何杀掉一位朝廷四品要员的。

  但刘仁轨具实以禀后,二凤皇帝倒觉得他刚毅正直,不但没有论死罪,还给他原地升了一级,让他做县令。

  此后,刘仁轨就这样从地方慢慢熬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