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第一女官 第242章

作者:顾四木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轻松 穿越重生

  姜沃在李勣大将军主持的尚书省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对属国‘统’而难‘治’的问题。

  等大朝会的时候,尚书省就作为一个大的议题,拿了出来。

  彼时朝中已经确定要‘倭国’变成‘属国’。

  那‘属国’要如何治理呢?

  “这些年来,大唐与属国的关系,基本只维持在‘朝贡’和‘册封’。是形服而心犹未化。”

  直白来说,有的甚至只维持一个名义。

  姜沃拿了吐蕃来举例子:“吐蕃亦在贡表中称臣。”因出使过吐蕃,还曾拿此事亲口问过禄东赞,因此姜沃记得很熟。

  “陛下登基之初,吐蕃就派使臣前来,送上赞普亲笔贡表: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臣当勒兵赴国讨除之。”[1]还献上许多金银珠宝。

  “只观此贡表,看其贡物,当真是言辞恳切恍如持节忠臣,其心天地可昭。”

  然而这些年,吐蕃背地里却是小动作不断,寇吐谷浑边犯大唐界,挑动其余属国谋反——都是吐蕃干过的事儿。

  *

  彼时朝上便有朝臣提出——

  不是不愿意‘统治’。

  而是真没那个条件。

  广地劳民。如今大唐本土的子民都不够,是绝不可能迁人去外地的(除非流放)。不但不能迁人出去,每每征战后,还会内迁一部分子民。

  那就导致了,哪怕灭国后,也只能是依旧靠当地人治理当地人。难免得其民,却不足以使令其民,以至于叛乱频发。

  越偏远的羁縻州,朝廷掌控力就越弱。

  若是属国叛乱太频,也不能每回都大兵征伐,有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不能为了真的‘治’这些偏远之地,就伤及国家根基吧。

  *

  “那就给属国分类如何?”

  姜沃心中也清楚,以现在的大唐,要想真的又‘统’又‘治’其下所有属国,根本不现实。

  比如西域有些还不如一州之地大的属国,专门去‘治’他们也没啥用。本来人家就绝无叛唐的实力和野心(当然,大唐若是没了他们很快就会去抱新的大腿)。

  再比如此时的吐蕃,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再被大唐‘治’住的。

  这种就先统统分到二类属国里,走原来的‘朝贡’和‘册封’宗属关系——对方给大唐面子称一声宗主国朝贡,大唐也给对方面子,回以册封。

  重点是一类属国。

  是有一定实力的,与大唐更近的,‘治’后才能长久安定的附属国。

  这种属国,就不能放任它们只走个名义上的朝贡,平素对其国内政事不闻不问,消极管理。

  若是如此,就会像高句丽一样,哪怕被打下来,这些年也一直叛乱不断。

  而之前的宗属关系,甚至还允许属国来大唐学习先进文化技术,以丰本国。

  这相当于给予了他们属国的优待,但他们又不履行属国的义务——如此这般赔本买卖,姜沃觉得实在是不划算啊!

  治理的经验是要不断通过实践积累的。

  因此,姜沃提出,以‘新罗’和‘倭国’这两个属国,作为‘一类(应统且治之)属国’的试点地,推行下新的,以大唐根本利益为核心的‘宗属关系’。

  **

  皇帝再次布置作业——五品以上朝臣都要写策论,群策群力。

  而姜沃很多时候都在感慨:比起朝上这些腹黑老狐狸,她这个人,真是善良、正直、温和的五好官员!

  比如姜沃想的法子,是在当地设置‘都尉’‘译令’等官职,能够了解属国内部的政治经济,以及王权更迭等大的国家变化。

  再比如编当地民数,统计户籍,又或是让属国行大唐律法等‘正经统治’法。

  而朝上那些老狐狸,一出手就是类似于‘送子弟入质’的卡脖子政策。且还不只要求王族子弟入质。他们听说新罗和倭国,都有历代为官的大家族后,就决定:来,把这些人家的子弟也送进大唐来,族均一个进修学习的机会。

  有子孙在唐朝做人质,想叛唐的时候,是不是得掂量一下?

  还有提出‘君王亲朝’的——不要每次都派个使团来就完了,为表属国的忠心,君王每三年亲自朝贺一次不过分吧?

  令属国君王亲朝,也是为了震慑和敲打:若是私下谋划着什么的君王,如何敢应诏亲自入唐朝贺?

  姜沃听着这些老狐狸在朝上,

  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如何更好地掐住属国的七寸,好令其心身服心服。

  心道:啊,你们政治家真可怕,心真黑!

  完全忘记了,自己才是提出‘新宗属关系’,以及一类属国二类属国的人。

  *

  此番朝论,最终形成了‘一类属国’的十二条例。

  公文是九月里送到原百济,现大唐熊津都督府的。

  其中关于建立属国‘都尉府’,安排朝臣等吏部工作的条例,共有五条。

  于是原本打算十一月份跟着师父一起回国的裴行俭,因身为吏部侍郎,被迫留在异国他乡加班。

  日常坐船辗转于新罗与倭国。

  连大唐新岁那日,都是在新罗过的。

  最要紧的是,吃的还不好。

  饶是裴行俭武将出身,平素不怎么讲究衣食住行。但过年都没吃上顿好的,还是不免有点委屈。

  颇觉月是故乡明。

  至今年二月,新罗与倭国的‘都尉府’初见雏形,裴行俭方还。

  结果一进门,就看到让自己异国漂流过年的‘元凶’,悠哉如云,坐在山茶花下,还带笑问自己为何‘缺值一年余。’

  裴行俭长叹:唉,这世道人心,怎么变成这样了?!

第138章 安安的功课

  二月的天,春寒料峭。

  姜沃从马车上下来时,只见天边乌压压的云。想来今夜不是下雨就是下雪。

  她刚进门,便与臂弯搭着一件披风的陶枳遇上。

  “姑姑。”姜沃上前道:“这么冷,姑姑何必出来接我?”

  陶枳将厚绒披风给她披上,好似姜沃还是二十多年前的小姑娘一样,总要提醒她多穿一些:“春捂秋冻,我瞧着变天了,就顺手拿了件厚衣裳出来。”

  说完后,陶枳又自己笑着摇头道:“人老了,总是爱多操心多唠叨。”

  姜沃微微抿唇,没有说话。只是把从马车上带下来的手炉,塞到姑姑手里。

  姜沃还记得,安安满月后,她把安安从宫里抱走。

  也是那一年,姑姑从宫正司离开,出宫来陪着她一起照顾安安。

  一晃已经九年过去了。

  当年姑姑感叹一句自己老了,姜沃立刻就能发自内心反驳,说姑姑根本不老。

  可现在……其实陶枳的身体一直不错,平素也注重保养,外貌其实并不老。只是人老去,并不一定是外貌最明显,而是会在不经意间露出一些上了年纪的神态和举止。

  最是人间留不住。

  *

  庭院廊下放着不少箱笼——

  今年二月贡举后,圣驾要再巡东都洛阳。

  定期半载。

  姜沃和崔朝都已经定了是随驾洛阳的,故而行装就得早早收拾起来,免得临了儿忙不过来落下什么。

  但此时,姜沃看着廊下的箱笼,想起的却是宫中事:这一次圣驾巡东都,太子留在长安监国。

  太子,已经十岁了。

  *

  就在今年正月,太子还给皇帝奉上一套东宫编纂的书。

  两年前,太子上禀皇帝,想要采古今文集中的精妙词句,按类别以分,修成书籍传世。

  皇帝便指了侍中许敬宗、礼部尚书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李义府被贬后,上官仪提任中书侍郎)等人,辅太子编篡此书。

  龙朔元年,此书勒成,共五百卷。

  书名也如其内摘录的无数英词丽句一样优美,名为《瑶山玉彩》。

  皇帝嘉奖太子后,太子又为许敬宗等编书的朝臣请赏,皇帝亦从太子言,各有所赐。

  太子聪颖好文,礼贤朝臣之名为朝野称颂。

  **

  姜沃进门的时候,就见安安正在窗边读书。因太投入,甚至连她进门都没听见。

  “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德可远施,威可远加。”[1]

  声如珠玉落于盘。

  还是姜沃的手轻轻按在她面前的书页上,安安才抬头。

  九岁的小小少女,脸上露出一点明亮轻快的笑:“姨母回来了。”

  这样的笑容,映着外头阴沉沉的天空,越发显得清亮。

  姜沃没有被这样的笑容迷惑,坚决无情地抽走了她的书,然声音却是不自知的温和:“又忘记了?黄昏时分看书对眼睛不好。”

  安安任由书被抽走,笑道:“母后说起过,当年姨母也是这样与她说的。至今,到了黄昏时分,母后都会停了笔墨。”

  姜沃把安安方才在念的书,扣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