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四木
她前世太想要这样一个按钮了。
今日,姜握对她的五星客服,提交了申请。
并且得到了一枚如血般殷红的骰子。
于是,崔朝问她是不是有什么意外之喜的时候。
姜握含笑点头。
是。
人生一世,能够掌控自己离开的时间和方式,岂非大幸之事?
**
次日,姜握来到了兵部。
正好看到文成在给太平讲山川要害之图——太平心性活泛,社交生活又丰富,外面的诱惑太多。一旦给她讲太枯燥的知识,她就总想溜走。
于是文成就给她讲些山川关隘。
毕竟当年姜握做巡按使的时候,除了出海那一年,太平都是跟着的。走过了天下不少地方。
此时对着舆图给她讲曾经去过的地方,太平比较爱学习。
“文成真是好老师。”
姜握是在窗外听了片刻,才进门去的。
而太平一见姜握到了,立刻起身还说起了官话道:“大司徒与李尚书想必有要事相谈。”
重点在下一句:“下官先告退。”
见姨母摆手,太平欢快跑路。
文成见太平背影,也有点无奈笑着摇摇头。然后问姜握道:“上回我问你,我是继续留在兵部还是回西域。因去见鸣珂,就把这事儿搁下了。”
“如今,大司徒怎么说?”
姜握笑着取出了一张表,递给文成。
“不但文成你不能走,你还得填填这张表,选一些你看好的打仗苗子,让她们回洛阳。”
文成接过来,见竹纸上划了一些格子,最顶上的一行字是——《上阳宫军事学校一期招生报名表》
上阳宫?军事?学校?一期招生?
怎么说呢,短短一行字,每个字文成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让文成产生了太多的问题。
她理了理思路,决定按文字顺序开始问。
第一个问题就是——
文成指着前三个字,语气中难免带了些讶然:“陛下把上阳宫给你用了?”
作者有话要说*沈约和潘岳是唐之前的人了,但沈腰潘鬓这个形容词开始广为流传,是在南唐李煜的词之后。姜姜没注意拿来用了。
武皇觉得:还挺会形容(果然是每年都被朕夸文采斐然的宰相)。
小剧场:
系统:???我们设置这一条【上位者的肯定】,主要是为了给一些特殊的职位,比如宦官、近侍、暗卫等不好明着升官的用户,让他们能通过‘上位者对能力的肯定’来晋级;再就是激励制度,激励用户多表现多立功,以获得上位者的称赞。
但……怎么有人卡我们的bug,作为臣子,有事没事竟然追着皇帝要夸夸啊!
姜姜: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转头面对武皇:请陛下点评下臣今日的公务。
-
第299章 学校
上阳宫。
无怪文成讶然,姜握自己起初都有些没想到——
她今日来寻文成前,原本只是去找陛下批块地建学校的。
自然,在去御前申请之前,她还做了格外详细,图文并茂的策划案。
陛下越信任她,她便越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姜握心中也知,她若是直接去问陛下要一块地,说是要办学校,只怕陛下也会随口就应下来。
这样还省了她点灯熬油,把这些年在系统中不断记录添加的计划抄写下来的时间。
但……不行,有些懒是不能偷的。
她必得让陛下先了解她的全盘计划,两人再一并商议着来。
*
圣神皇帝接过这份奏疏后,就把案上其余的公文都挪开了。
因手里这份,不,更准确的说是这沓奏疏,厚度颇为可观。
要认真看完,估计要花不少时间。
圣神皇帝展开一瞧,就见开头第一句赫然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她不由抬眼一笑道:“你从前奏疏中,倒是少见引《礼记》里头的话。”
姜握也笑:是,之前她常年被朝臣们拿《礼记》里面的话围追堵截。自是不愿意引其中之文。甚至在家里和署衙的书架上,都把这本书撤了下去。
如今也没人动不动就谏她一下‘不合礼法’,姜握反而又寻出《礼记》,偶尔还会翻一下。
其实《礼记》中自有典论之言,比如这句教育为先的话,直到她所在的后世,她的故乡也有‘教育是国之大计’的宗旨。
只不过从前旁人拿《礼记》来框住她的时候,在她看来,别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根本是‘取其精华合成糟粕’。
怎么都能扭成他们的道理。
可如今,该她们来解释道理了。
*
就开篇第一句话调笑了一句后,圣神皇帝垂眸继续往下看去。
然而越看神色越肃然,甚至越看越慢。
需知圣神皇帝虽才登基为帝,但其实之前已经摄政十余年,要算上接触朝政的时间就更久了。绝大多数朝堂庶务对她来说都是驾轻熟就。
如今朝臣的奏疏,基本上一拿过来大略一扫,心中便有数。
但这份关于【教育工作】的奏疏,圣神皇帝看了很久。
久到她自己都未察觉究竟看了多久,只知道终于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都恍然有些渴了。
还好手边被恰到好处的递上了一杯夏日凉茶。水本身并不冰凉温度合宜,但里面幽幽清凉的药草沁凉润泽,喝下去令人神清气爽。
姜握给陛下递上茶后,也给自己倒了一杯。
她也渴了。毕竟方才皇帝在看她的【办学策划案】,她也没闲着,替皇帝把御案上所有的奏疏都分检过了。
之后才抬头期待看着皇帝,等待陛下点评。
想说的话太多,圣神皇帝一时反而有些不知从何说起,最后还是先问道:“这件事,你琢磨了许久了吧。”
此绝非一日之功。
姜握颔首,心内是跟辛相一样的感慨:主要是从前,一来朝局如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来,最要紧的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筹子),实在谈不上系统地建立上层建筑。
圣神皇帝再次低头,将厚厚一沓竹纸从头捻到尾,忽然想起了之前的登基三步走,以及出版署最开始的三个部门,又感慨道:“你还是喜欢凡事分成三块来做。”
姜握再次含笑点头。
是,这确实也是她的习惯之一了。
所以,她的【办学策划案】也是分成了三大块主体。
其实文成看到的‘上阳宫军事学校’只是其中三分之一。
完整的策划案的三部分是:基础教育;精尖教育;军事教育。
顾名思义——
何为【基础教育】:即类似于九年义务教育,比较特殊的是,姜握要用到的是《第一所女校的建立指南》,建立的是女校。
毕竟,此时男子根本不缺学校——官方办学京中有国子监六学二馆,京外也有府、州、县学。民间私人开设的各种书院、学馆、私塾也很多。
反倒是女娘们,如果不能建立系统教育的制度,只按照现在皇帝特授官职的方式,总有些‘另辟蹊径’的意味,能融入朝堂的人也太少了些,且对上位者的依赖太大。
与【基础教育】相对的【精尖教育】,重点就截然不同了。预备选择的入学对象,都是在某一方面已经有一定高度的人才。比如说司农寺的年轻农官、工部善于修缮水利河渠的外放胥吏;户部擅统计赋税的九品计史……
简言之,便是在原有的专业有一定造诣,但是若无真正专家点拨教学,很难再上一层楼的人才。
姜握设想中的【精尖教育】学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现有院士培养下任院士和高级研究员’的机构。
传承。
总而言之汇成一句话:要人才!各方面的人才,且多多益善!
人才,乃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真正的国运兴衰所系。
至于【军事学校】,姜握之所以单独把军事拿出来,也是时代决定的——“国家大事,在祀(祭祀)与戎(军事)。”
虽则都是学校,但军事学校还是单独拿出来,不要混为一谈更好。
且军事学校的最终掌控权,也一定得是——
姜握指着策划案里用朱笔勾勒过的一句,看向皇帝:“到时候,还得请陛下出任军事学校校长。”
“学校……”
正如文成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虽然能明白意思,但也略微怔了一下。
圣神皇帝亦把这个词念了两遍。
因此时还未有‘学校’这个称呼——
‘学习之所’自然是自古有之。
《周礼》中有记载,尧舜之时便有建国学政之所,名为“成均”;再后来西周有如闾塾、党庠、周序;春秋战国之时的稷下学宫,姜握之前还借旧址办过诗会……历朝历代不断演变,一直到现在,成为了国子监(下设六学)。
上一篇:明月别枝
下一篇:重生后万人迷竟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