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63章

作者:小桂花婆婆 标签: 种田文 市井生活 科举 穿越重生

  是以,这段时日姐妹两个都没怎么休息好,不是不想睡,而是这汗津津的,实在睡不着啊。

  至于一日三餐就更不用说了,每次一顿饭下来,姐妹俩就跟水里捞出来似的,差不多都湿透了。

  看着妻子明显瘦了一圈的脸,周子旭和王文昌心疼的不行。可是他俩除了睡觉时多给妻子打打扇,别的还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原本两人还想去冰局买些冰块回来的,可大夫又说临近产期的孕妇用不得冰,唉。

  林远秋则想的更多一些,至多一个月,春燕和春草就要生产了,这么热的天,坐月子更是难熬,何况还得门窗紧闭,到时房里不就跟蒸笼差不多吗。

  所以自己一定得想个好法子才行。

  很快林远秋就想到了小高山村那山上的院子,大热天住在那儿格外的凉快。他记得,当初家里,也正是为了让几个嫂子大热天做月子舒服,才盖的院子。

  所以,自己为何不在这上头想想法子呢。

  比如干脆就买一座靠山的庄子,面积不用太大,只要有山有水就成。

  原本自家的庄子也是挺不错的,可如今那边有不少的鸡养着,再过去做月子就不适合了。

  只是不知有山有水的庄子牙行那里有没有,还有就是价钱会不会很贵,毕竟像上次捡漏式的买庄子,肯定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想到这里,等第二日出门时,林远秋就把所有私房都带上了,他想趁着午休的时候去李牙侩那儿一趟。

  正在打盹的李牙侩,没想到林远秋大中午的会过来,迷迷糊糊站起身后就张罗着给倒了凉茶。

  可等他看清林远秋身上穿的是官袍后,当下就是一个激灵,这这这林公子啥时候当上官老爷了啊?

  想到对方反正知道自己姓名,届时少不得要与旁人打听,所以林远秋也就没解释太多,只问了有没有山庄出售的事。

  “不瞒林大人,山庄倒是有,不过那山并不高,且庄子里除了一个水塘,剩下的全是旱地,水田是一块都没有的。”李牙侩很快就喊上林大人了。

  “多大?卖价是多少?”

  有没有水田带着,林远秋并不在意,再说,京城水田向来畅销,真要有水田带着,那庄子也早就卖掉了,哪轮得到自己啊。

  毕竟有水田就能种粮食,这样的庄子在旁人眼里才是有产出的好庄子。

  一听问多大,李牙侩就知道林公子有想买的意向了,哦,不对,是林大人。

  李牙侩动作迅速,很快把册子拿了出来。待翻到登记庄子的那一页时,就报出了面积,“林大人,该山庄占地二百九十二亩,内有住房十二间,卖价为一千三百两。”

  想起林大人的还价本事,李牙侩很快又补了上一句,“林大人,那卖家说了,概不议价。”

  林远秋自然不知道自己的还价大法让人印象深刻。

  此时的他正在换算着二百九十二亩的面积呢,林远秋明白,这山庄听着面积大,可摊到山上就没多少了。就像自己横坑村的庄子,说是一百六十多亩,可看着比旁人全平地的庄子要小上不少。

  不过这价格着实不便宜,毕竟这庄子里可是一块水田都没有呢。

  见林远秋犹豫,李牙侩便知是价格上的事,说实话,单是山庄卖这个价确实有些高,可那庄子李牙侩也是去看过的,那些屋宅可都是才盖没几年的。何况这庄子就在京郊,马车过去至多半个时辰。

  想了想,李牙侩便试着说道,“要不林大人您跟小的过去瞧瞧如何,这庄子离得不远,乘马车过去有半个时辰就到了。”

  既然要买庄子,林远秋肯定要去实地查看一番的。这不,在出来前他特地跟掌院大人多请了半个时辰的假,为的就是便于去看庄子。

  不过坐马车就算了吧,自己是骑马过来的,还是直接骑马更快一些。

  “李牙侩可会骑马?”

  一听这话,李牙侩立马明白了林远秋的意思,忙点头道,“小的会骑。”

  他们当牙侩的,帮人相看牛马是常事,哪有不会骑马的道理。

  是以,说了声稍等,李牙侩就快步借马去了。

  约摸过了半刻钟,两人便出了城。

  跑马的速度果真快了不少,差不多两刻钟就到了地方。

  只是下马时,李牙侩的腿有些抖,心里是忍不住的嘀咕,这林大人看着斯斯文文的,可骑马,实在太猛了吧。

  许是没有大面积水田的缘故,林远秋发现这边的庄子也是有围墙的。

  还有就是,这边的山比横坑村的要高,所以林远秋发现,这边的庄子看着还没横坑村的大。不过庄内那水塘却是活水,而水源,则来自山上的石缝,算是妥妥的山泉水了。

  接着,林远秋又仔细查看了屋宅,的确如李牙侩所说,是才建了没几年的,屋里的家具摆设样样齐全,倒是不用另买了。

  至于庄子因何要出卖,会不会是凶宅什么的,林远秋自是一点都不担心的。他与李牙侩也打过好几回交道了,知道这人并不是会做坑蒙拐骗生意的人。

  只是这价格。

  林远秋朝李牙侩看了过去,待看到李牙侩连忙把头转向一边装作在看水塘时,就知道这价没得还了。

  再想到如今自己带了官身,要是强行还价的话,难免就有了以权压人之嫌。

  唉,算了,便宜不了就便宜不了吧,谁让自己挺喜欢这庄子呢。

  待两人回了城,已是未时正,今天买下过户肯定来不及了。

  林远秋先付了二十两银子的定金,与李牙侩说好明日中午再过来后,就骑着马儿往回赶。

  只是,等林远秋到了翰林院时,心突然提到了嗓子眼。因为他看到大门口有一辆马车停着,而这马车,林远秋自然认识,自己头一回进宫就是乘坐的它。

  所以,皇上又派天使过来啦?

  没等林远秋回过神,听到马蹄声的韩守卫忙冲了出来,一看果真是林修撰后,忍不住急道,“哎呦,林大人您可算回来了,宫里来人了,说圣上召您进宫进讲经史呢,那姜公公都等了小半个时辰了!”

  进讲经史?小半个时辰?

  林远秋只觉眼冒金花,这大热天的,圣上您不睡午觉的吗?

  还有,等了这么久,自己会不会挨罚啊?

  ……

第168章 安置良策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翰林院也一样,即使被称为清贵之地,可再是清贵,也没有人不愿意仕途远大的。

  所以,在看到圣上让人过来传召林修撰,结果林修撰却不在后,有些人的心里只差乐翻了天。

  而这些人里面,就包括了杨侍讲学士和胡侍讲学士,那日跪在御书房门口的经历,两人怕是这辈子都难忘。

  还有,那天林修撰与圣上的对话,他俩跪在门口时,可是听的一清二楚呢。

  那什么“清明之人钓不到贪图诱饵的鱼”,还有什么“圣德深厚床榻才承载不住”,这不是妥妥的溜须拍马吗。

  杨侍讲学士和胡侍讲学士实在不明白,凭什么一个巧言令色之辈,却得到了圣上的嘉奖。而像他们这种循规蹈矩的,不但罚跪了好几个时辰,还被罚了半年的俸禄,这也太不公允了。

  可再是不服,两人也只敢在肚子里发发牢骚。毕竟林修撰说的这些话,圣上都爱听着呢,那日在御书房门口,他俩可都听到圣上那爽朗的笑声了。

  只不过,今日倒要看看林修撰该怎样收场,毕竟让圣上等了这么长的时间,可不是单靠几句溜须拍马就能蒙混过关的。

  比起杨、胡两人的幸灾乐祸,顾平和张清远他们就要担心了一些。

  几人也是没想到圣上会直接让林修撰进讲经史。再想方才林远秋步履匆匆的样子,心里不免都为他捏把汗。

  林远秋自然不知道同僚们的各番心思,匆匆忙忙与掌院销了假后,就出了翰林院,与姜公公一起往宫中去了。

  而方掌院,先是呆愣了片刻。之后那提着的心却是放了下来。

  他就说林修撰是个做事持重的,你说这都火烧眉毛了,就是他,也早已着急的不行,可你看林修撰,居然还想着先跟他销假。话说这个时候销假,不是就想让姜公公知道,可是与上司告了假后才出去的吗,所以并不占擅离职守这一条。

  想到这里,方掌院忍不住感叹,真是后生可畏啊。

  方掌院觉得,若换作自己,肯定想不到这点上。

  还别说,林远秋确实是这个意思。今日的事,严重之处在于圣上传召自己时,自己并不在职位上,所以他得先避免被戴上擅离职守的帽子。至于其他,也只能见机行事了。

  不过林远秋觉得,今日圣上传召他应该只是进讲经史,毕竟这是身为修撰的职责所在,所以,自己只要好好的把这个差事当好就成。

  林远秋想的没错,景康帝召他进宫确实是为了讲经史的。

  前段时日淮河水患,两岸百姓受灾不少。身为君王的他怎可能不忧心。

  可以说,这段时日,景康帝都没怎么好好睡上一觉。

  今日召人进宫经讲,也是为了多听听圣贤先哲的立世之道,多感悟感悟他们的哲理妙谛。

  这一打算原本挺不错的,可将近半个时辰过去,也不见人来报到,景康帝就有些纳闷和不爽了,自己啥时候要花这么长时间等一个臣子了。

  也所以,这会儿跪地行礼三呼万岁后的林远秋,就被晾在那儿没叫起身了。

  姜公公悄悄凑入景康帝耳边,把自己过去翰林院传召时,林修撰告假出去并不在值的事说了。

  景康帝听了之后,并没多言,而是拿起一旁的折子细看了起来。

  于是,林远秋就这样被跪着了。

  说实话,虽入翰林院将近一年,可林远秋下跪的机会还真不多。有过的几次,除了在圣上这儿也只有在圣上这儿了。

  所以膝盖要说不疼怎么可能。

  可林远秋一丁点都不敢动,这会儿自己可在老虎的眼皮子底下呢,可得千万紧着神,好在这屋里有冰盆摆着,倒是不觉着热。

  景康帝手上的折子,正是事关水患之后流民安置的,待看到上头写着的“安抚流移,流民遂安”几个字后,连日的忧心倒是消去了不少。

  再看到面前跪着的林修撰时,心情舒缓的景康帝突然起了考教的心思,于是就着手上的这份折子,出了题,“淮河水患,灾民失所,朝廷已放赈救济,只是灾民过万,不知林修撰可有安置良策?”

  林远秋还跪着呢,见圣上没叫他起来,反而还提了问,就知道,今日自己的回答若没让圣上满意,那么这个跪可能还要被罚到门口去。

  好在,圣上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不说前世耳熟能详了许多灾后安置的好法子,就是自己读书的这些年,他就已经理出了不少安抚灾民的措施。

  原本林远秋整理这些,是准备当作写策文的资料的,只不过一直都没用上,没想到却在今日有了用武之地。

  是以,整理了一番语言后,林远秋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禀圣上,微臣以为,杜绝瘟疫便是眼下首要,现下正是七月最热的时节,都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如今灾民有万人之多,若不安置妥当,后果定不堪设想,所以,微臣以为,不如找到公私屋宅十多处,分开安置这些灾民,再进行震济事项。”

  景康帝倒是没想到林远秋能给出这样的法子,待仔细一想,觉得确实有理,如今天气炎热,正是最易引发恶性瘟疫的时候。此时如若处置不妥当,那么后果绝对如林修撰所说的,不堪设想。且从淮安知府的奏折上就可看出,如今这些灾民全聚在临时搭建的灾济棚里,官府只负责每日的施粥救济,这要真的发生了瘟疫,传染起来可就是一大片了。

  想到这里,景康帝原本放下的心,很快又提了起来,他抬手,示意林远秋起身,“继续!”

  林远秋知道,圣上这是让他继续往下说的意思,便也不耽搁,起身谢过圣上后,就接着说道,“虽现下还未有疫病,可必要的防备还是不可少的,微臣以为,每处安置所的施济人手,须得分开安排,灾民也一样,万不可相互走串。且每隔上五天,就派人送一次肉菜干饭安抚民心,免得流民化为流贼,届时生成祸患。”

  景康帝忍不住点头,“林修撰继续!”

  林远秋也不含糊,对于灾民的日后安置,他也是理出过好几种法子的,“禀圣上,淮安周边多山脉,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微臣以为,可把灾民就地安置,供其开垦荒地、休养生息。其中如有不愿留下的,大可以依照路途远近领取粮食回乡。另,若有心存报效朝廷之志者,可募为兵士。”

  一长串话说完,林远秋已有些口干。

  而景康帝,手里端着的茶盏却因为心潮澎湃,久久未能放下。

  此时的他,脑海里闪现出一句,那就是“民且庆更生矣,何乐于为贼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