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桂花婆婆
……
翌日,才吃过早饭,林远秋就去了前衙。今天是派人到各村张贴告示的日子,他得早早把事情安排下去。
等到了前衙,林远秋就看到,不止是严同知和贺通判,还有所有书吏和衙差,甚至马夫、灯夫都过来了。
再看众人的脸上,全都喜色满面,这模样,就跟接了天上掉落的馅饼似的。
特别是家住在乡下的那些衙差,大搬迁的事都在肚里消化两日了,可这会儿看他们,依旧嘴角咧到了耳朵根。
嘿嘿,能不高兴嘛,谁不想住在城里,谁不想城里有个宅子啊。
衙差们可以肯定,若不是知州大人再三叮嘱要先保密,他们保证早就跑回家,把这天大的喜事告知爹娘妻儿,还有村里人了。
永宁州治下共有六十八个村子,今日肯定不能全告知到位,林远秋分了一小半到明日。
他也没耽搁,很快把在场人员分成了二十三个小队,每队分别有一名书吏和两名衙差。
随后林远秋给每小队分配了两个村子的任务,且还规定,张贴好告示之后,必须在一旁细心解答村民们的询问。
最后,林远秋吩咐,“记得知会村里正一声,让他们下月初十来衙署一趟。”
至于让里正们过来做啥,当然是抓阄分地块了。
林远秋已经打算好了,他准备从后日起,就把城里空闲的地块分片规划起来,然后编上号,再由各村里正代表自己村子抓阄,届时抓到哪块就是哪块。
等分好了地,接下来就让各村自己安排人手给本村村民划地基了。
而官府,只需派人在边上监督就成。
衙差和书吏们很快就领到了他们要张贴的告示与户型图,然后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林远秋也没吝啬,早在前日他就让人去车行雇了马车,再算上衙署本身就有的三辆,今日他们出行都挺方便的。
见人都走后,林远秋和严同知,还有贺通判也上了马车。今日他们几人要去的,正是人口最多的拦石村,整个村子共有村民一千一百多。
作为永宁州的一把手,也是大搬迁决策的发起人,林远秋自然有责任去现场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想法,只有清楚了百姓们的心中所想,才能避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麻烦,也才能把大搬迁圆圆满满的做好。
所以他特地挑了人口最多的拦石村,想来博采众长,自己定能从中吸取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才是。
今日一同跟着前往的,除了四名差役,还有就是林三柱林大柱他们一行七人。
拦石村这么多的村民,待会儿肯定少不了要与他们细说搬迁细则的人,而不管是林大柱还是林二柱,或是林远枫他们,早把告示内容熟记在心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再次庆幸堂哥他们能跟着一起来了塞北,还有岳父他们,否则就自己跟爹两个,肯定忙转不开。
拦石村在永宁州最南的位置,相对于别的村庄,它是离州城最远的,马车行驶了差不多小半个时辰,才到了地方。
衙差们今日特地带了锣。
于是,不管是在家闲着的,还是正在田间地头干着活的村民,很快就听到村口处有“铛铛铛”的敲锣声传来。
听惯了官府锣声的百姓,肯定知道这是官府有啥事通知了,忙匆匆跑了过来。
家离村口近的村民们自然先到,等看到来人里面除了官差,还有好几个穿着官服的大人站着时,纷纷跪地磕头。
村民们一个个心里纳着闷,今日到底是啥事啊,怎么连官老爷都亲自过来了呢?
没等众人想个明白,就见两名举着告示的官差快步往村里正家去了。
见状,村民们很快都跟了过去。
等林远秋他们到达那里时,村民已是忍不住的议论开了。原来这村的何老六和其中一个敲锣的衙差认识,所以刚刚他就凑上去打听了。
结果这一打听,差点把何老六给惊喜傻了去,自然也忍不住把这事大声告知了大家。
一中年汉子惊讶,“啥!让咱们都搬到城里去?”
“是啊,官老爷要给咱们都分上城里的宅基地,且还不用花一文银钱哩。”
“不用花银钱?这咋可能啊,何老六你不会听错吧?”
边上的村民连连点头,都觉得何老六怕是耳朵不好使,听错了话。
要不是看到有官老爷在,另几个掉了牙的老农肯定会说上一句,他们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见过官府有这么好的时候呢。
所以,何老六怕是昨晚还没睡醒吧。
没等何老六急得跳脚,提着铜锣的衙差就对众人笑道,“此事自然是真的,你们若是不信,待会咱们兄弟几个就把告示好好给你们念上几遍。”
里正很快拿了面糊出来,林远枫几个见了,忙也上前帮着张贴,人多速度快,不一会儿,搬迁告示和十几张屋宅图,就一溜儿的贴到了里正家的围墙上。
看着众村民眼里的期盼,瘦脸衙差也不耽搁,很快看着告示上的内容,一字一句念了起来。
而村民们,则越围越多,不过纵使人数再多,村民们也都是安安静静的,生怕听错了衙差念的告示。
等听到官府果真要给他们每家分上免银钱的宅基地后,村民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天爷,这是真的吗,咱们不会是在做梦吧!”
一年轻妇人也忘了这会儿是在外头,一把抱住边上的青年农夫,高兴道,“孩他爹,这可是城里的地基啊,这下咱们都成城里人了。”
“对对对,城里人城里人!”
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农,原本还有些微皱的眉,在听到村里的屋宅依旧归他们自己所有时,才终于放了心。
放心之后,老农们和其他村民一样,注意力立马转换到了另一边的墙上,这儿可贴着各式各样的屋宅图呢,大家都想看看,哪个屋宅样式适合他们家。
看到村民们一个个都兴奋加积极的模样,林远秋心中最后一丝担忧也没有了。
……
第194章 待产
五月是火热的季节,可再是火热,在严同知和贺通判的眼里,也不如村民们忙着造房子的劲头来得激动人心。
可以说,自本月上旬,各村里正抓阄定下每个村子的地块后,造房子的事就陆续展开了。
至于为何动作会这般迅速,除了两个月后就到了农忙的时节,怕腾不出空,更主要的,还是村民们对城里有房子的渴望。
是以,从得知有宅基地分的那一刻起,众村民就开始了各种造房子前的准备。大人们上山砍树做木梁和檩条,妇女们在家做着泥砖,而孩子们,则去河滩捡石头,准备垒墙脚之用。
准备夯泥墙的人家,好些都直接去找木匠打了夯墙的木架子。
用他们的话说,那就是自家有了打泥墙的家伙什儿,就不用等着旁人用好才轮到自己家了,如此就不会耽搁了时候。
再有就是夯墙的人手,如今谁家没几个壮劳力啊,虽都不是夯墙的老师傅,可这样的活儿基本也都做过,只要速度慢一点、动作仔细一些,照样能把房屋给盖下来。
最最让人夸赞的,还是现学现卖的各村的里正,这不,等量好了宅基地,人家居然学着当初去衙署抓阄的样式,也给村里人安排起抓阄选宅基地的法子来。
于是,让村民们最不放心的一环,就这样安稳度过了。要说村民们为何不放心,当然是担心里正会徇私,把好的位置分给自家人了。
而抓阄凭得是自己的运气,谁也挑不出理来。
就这样,等每一家的宅基地都到位后,热热闹闹的建房子场景,就在整个永宁城拉开了序幕。
对于乡下农人都搬到城里来的这件事,城中百姓并没见有抵触的情绪。
先不说这是官府定下的事儿,他们无权干涉。就是他们自己,也希望能多些人住到城里来。不然到处空荡荡的,晚上天还没怎么黑呢,就没人敢出门了。
特别是城南那几户人家,常常大白天的用粗木棒从里抵着门,生怕有坏人闯进家里来,到时指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想想都可怕。
如今可就不一样了,自村民们过来造房子后,每天都人来人往的,到处有着人气。
而这几家人,每天不再用木棒抵着大门不说,还脑子灵光的做起了卖馒头和粥水的生意。
因着城南空余的面积最大,林远秋特地把人口最多的拦石村安排到了这里。
虽说村民们都从村里带来了铁锅和粮食,准备临时垒个灶台,好解决吃饭的事。可这边有上百户人家盖房子呢,总会有懒得自己做,或者忙的腾不出手做饭的时候,这下,城里人挣银钱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卖茶水的,卖包子馒头的,还有卖米饭的。
知道村里人都舍不得花银钱,那卖馒头的人家在揉面时,特地多舀几碗粗面进去,这样一文钱就能买上两个馒头了,价钱不贵,又能顶饱,原本自己煮饭的村人见了,干脆收起了灶具,直接买着吃了。
至于卖米饭的,也是一样,他们去粮铺里买了最便宜的碎米煮饭。而菜,更是索性烧成了菜汤,想每份多卖上一文的人家,会往汤里再加些肉沫,这样等村人们买饭时,直接一勺菜汤舀在米饭上,然后汤汁顺着米粒流到了碗底,而细细的肉沫却铺在米饭上头,让人忍不住直流口水,拿起筷子端起碗,一大碗吸了肉汤的米饭,很快就能下了肚。
看到这样一大份带了肉沫的米饭才卖三文,买着吃的人家越来越多了。
就这样,城里做小买卖的百姓越来越多,卖的吃食也开始五花八样。反正只要价钱不贵,常常是拎着篮子出去叫卖上一圈,等再回来时,已是空篮子一个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好些村人也很快做起了吃食的买卖,也拎着自家做的窝头、烙饼四处叫卖。
纵然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可常常还是供不应求。毕竟这次可有三万七千多人齐盖房呢,就算除去小半的老幼人数,还有近三万人的市场呢。
可以说,这场大搬迁,不管是城里百姓,还是乡下村人,每天都是乐滋滋的。
有好些人,甚至盼着房子能造的久一些。
只是怎么可能呢,到了六月底的时候,陆续有房子开始上梁了。
然后让林远秋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原本他以为,肯定会有很多村人用茅草盖屋顶,可实际这样做的人小半数都不到。
还有些人因为在当地买不到瓦片,甚至好几户人家结伴,赶着牛车去石州府或是其他县城买瓦。
而定胡县这边,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在房子还未上梁,就有村人各处寻瓦了。
林远枫和林远松几人实在纳闷,就直接去向村人们打听缘由。
自定胡县的大搬迁开始后,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有林远槐林远柏,就一直待在县衙这边帮忙做事了。
四人跟着汪县丞一起,每天都会去村民们造房子的地方转转,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林远秋之所以会把堂兄他们安排过来,实在是因为县衙人手缺的厉害。整个衙门,算上他这个兼职的知县,拢共才四十多号人,这些人里面,还有三分之一还是必须守着城门的。
而人手少的原因,正是开销不出薪俸。所以当时的杜知县,也只能精减再精减衙门的人手了。
也正因为如此,让堂兄们去定胡县的同时,林远秋又派了十几个衙差过去,这样护着堂兄们安危的同时,也能帮着一起做事。
至于住的地方,自然不用担心,县衙后院本来就归知县大人居住,如今林远枫他们正好可以住在里头。
而等林远枫他们,问清楚为何村民们不愿用茅草盖房子的缘由时,在永宁城的林远秋也同样打听到了。
说来,这还是村民们从山戎人的作恶中,得到的启发。
而得到这样的启发,对许多村人来说,除了痛,剩下的就是悲了。
原来,山戎人抢走粮食离开时,基本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往茅草屋顶甩火把,这样好些百姓不但失了粮食,还同时被烧了家。
所有的经历都将成为经验,村民们也一样,哪怕这个经历让人刻骨铭心。
有了山戎人烧房子的事,大家立马想到了易燃的茅草屋顶上,接着又考虑到城里家家户户挨得近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村里房子因相互不挨着墙,一般着火时,烧的基本就是自己一家。可城里都是挨家挨户的,真要着了火,那可就不是一家遭殃的事了。
此时,拦石村的里正,正与林远秋说着此事,“禀大人,用茅草盖房子虽能省下银钱,可这样的做法,怕也只能在乡下适用,城里屋宅相隔都不远,有些甚至只隔了一道墙。而干茅草最怕火星,届时若哪家不小心着了火,说不定就是连着一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