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214章

作者:小桂花婆婆 标签: 种田文 市井生活 科举 穿越重生

  唉,若知晓知府大人会贴补出这么多的嫁妆,他们肯定也会娶山妻的,其实什么山妻不山妻的,人家一个个都还是黄花大闺女呢。

  好后悔啊。

  不过往后应该还有机会的吧?

  想到这里,就有头脑活络的族人,立马跑去了族长家,询问什么时候再给山神娶妻,自家儿子还小,再等上几年,正好可以娶山妻进门,到时知府大人应该还会贴补这么多的嫁妆吧。

  赵族长瞪着眼,“如此缺德之事,亏你还问的出口!”

  赵族长的声音是前所未有的响亮,仿佛只有这样,就能表明先前的缺德事自己从未参与过。

  话说,赵族长还记得知府大人说的那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话呢。

  ……

  有了花纹成对的木如意,第二日的迎亲自然格外的顺利。

  府衙大门的空地上铺着红布,二十七个新娘披着绣了大红喜字的红盖头,由粗使婆子一一背到红布上站着。

  新娘们把手里的如意朝上,这样正好能露出刻着的花纹。新郎们则站成排,然后挨个寻找着与自己手中如意一式的花纹,好以此找到自己的新娘。

  对面一个个笑得咧嘴的百姓们,都直呼这样的接亲仪式实在太有趣。

  小六子眼睛最尖,很快就找到了同样刻了一朵桃花的木如意。

  他忙走到桃花的身边,与她并排站着,只是心里又有些担心自己会不会找错了人。

  于是,小六子对着红盖头轻轻喊了声桃花,听到盖头下的人儿“诶”了一声后,他才真正放了心。

  小六子是自己驾了马车来的,心情激动的他,还特地买了红绸在马车厢上系了一对大红花。

  刚刚到了府衙时,小六子就直接给林远秋磕了好几个响头。

  等再抬头,小伙子已是泪湿了眼眶。

  想他一个无父无母的穷小子,若不是知府大人的小县大城之策,这会他恐怕除了城里的小租屋,剩下的就是村里的三间茅草房了。哪还有如今整洁漂亮的城中小院。若不是知府大人,这会儿自己更不可能娶上喜欢的媳妇了。

  而边上的几名衙差,在听到小六子嘴里的“小县大城之策”时,朝他们的知府大人是看了又看。

  几人心说,他们石洲府的“小县大城”怎么还没开始啊。

  爆竹声声,锣鼓阵阵,很快到了新娘该上花轿的时候。

  就在众人以为接下来新娘子由媒婆搀扶着上轿,然后送嫁仪式就到此结束时,却见所有新娘齐齐朝着知府大人跪下,而后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

  这是出嫁女拜别父母的礼,众人见了,心中都极为震撼。

  包括此时站立在旁的高同知和钱通判。

  都说一方官员即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在高、钱两人看来,今日新娘子们把林知府当作父母来拜别,实在太恰当不过。

  话说,林大人为她们所做的一切以及思虑的周全,绝对担得起她们的这一拜。

  一抬抬大红花轿,随着吹吹打打的鼓乐声离开了众人的视眼。

  很快,整个衙门口只剩下了遍地火红的爆竹屑儿,虽是这样,可街对面的百姓们却舍不得离开,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不过也有步履匆匆的,那就是说书先生,对他们这些评书之人来说,抢得头筹尤为重要,今日的奇闻该怎样说,该如何讲,几人早已腹中有稿。而此时他们要做的,就是快快评书与世人知晓。

  于是,不出一日,周边县城的许多茶楼就响起了说书先生洪亮高亢的评书声:“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首,青史几行名姓,北芒无数荒丘。旁的古文咱不论,且把奇谈说你听,话说,石洲辖内有山唤巫,其旁为桃、尢两屺,又说石洲林知府,曾是永宁有名人,杀得山戎三千贼,小县大城安民策……”

  林远秋自然不知,一场集体送嫁仪式,竟让说书人当作奇谈评书与了众人。更是不知,才一个多月时间,此一奇谈就传到了京城,以至于后来他的老师还特地写信过来询问事情的详细经过,以满足他难得爆发出的好奇心。

  ……

  进入五月,地里的秧苗到了长势喜人的阶段。

  许是错落有致的缘故,后寺村的村民惊喜的发现,他们村的稻子看着要比隔壁村的长得更快一些。

  其他村的村民一听,忙争相跑到后寺村来看。

  其中有位细心的老农,还特地用草绳量了自家地里的稻子,结果拿着绳子过来一比较,顿时傻了眼,自家的稻子竟然差上了好几寸。

  天知道,这才一个月时间都不到呢。

  还有,后寺村的水稻看着也比旁的村子长得更壮一些。

  “你们说,照这样的长势,咱们村里的稻子会不会比旁的村提早收割啊。”

  一听这话,众村民的心立马砰砰跳了起来,对啊,既然长得快,那么能提早收割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能提早多少天。

  因着气候的原因,塞北这边一年只能种一季的稻谷,四月份下种,差不多到了九月下旬才能收割,而进入十月后,天就开始冷了下来,所以接下来的时间,田地只能空闲着。

  可要是稻谷能早上一个多月收割,那么他们就可以抓紧时间再种上一茬萝卜,这样不就多了收成了吗。

  哎呦,真是越想越激动啊。

  等林远秋再到后寺村时,已经兴奋了好多日的村民们,忙把这个可能报给了知府大人听。

  村民们一个个满脸喜色的模样,让林远秋深受感触。

  是啊,对靠地谋生的百姓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地里多了收成更让人激动的事呢。

  说实话,之前搞实验田的目的,只是想着最好能提高稻谷的产量,对于会提早收割,然后还来得及种萝卜的事,林远秋是没想到的,所以这应该算是意外收获了吧。

  不过能提早收割目前来说还是大家的猜想,具体能不能做到,只有到了稻谷成熟的那日方能知晓。

  林远秋让大家不要心急,继续做好水田的排灌和除草。

  “如今咱们应该把争取能多产粮食放在第一位。”

  众村民一听,当即反应了过来,对啊,现下他们要做的可不正是想法子把稻谷产量提上去嘛,哪有这山还未翻过去,就巴望着别山风景的道理。

  于是,收了旁的心思的村民,又专心侍弄起水稻来。

  ……

  自搬到石洲府后,家里大一些的孩子基本都有了自己的院子。

  而除了单独的院子,吴氏还给他们都安排上了侍候的丫鬟或是小厮。

  特别是家里的几个女孩子,除了陶妈、徐妈,还有王妈她们几人的孙女,吴氏又让三儿子去牙行买了几个婆子和一群小丫头回来。

  婉清今年十三岁,婉莹也有十二,两人都是大姑娘了,院子里该有的人手自然都得配齐了才是。

  如此,等日后嫁人到了夫家,也好有自己得用的人。

  还有七岁的婉雪和六岁的婉瑜,吴氏给她俩也各配了两个丫鬟和一个粗使婆子。

  至于墨宣、墨昊,还有墨晟和墨诚,吴氏只给他们每人配了一个跑腿的小厮。

  用老林头的话说,男孩子可不比小姑娘,哪能娇生惯养着。你看咱们家墨逸,才这么点大,他爹就每日念书给他听了。

  老林头觉得,按着小孙子这种教孩子法,将来他们林家,说不定还能出个状元来。

  ……

  行之有效的决策,林远秋自然不会抛到脑后。何况这一决策,对带动地方经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石洲府下辖县城共有七个。

  林远秋知道,现下除了已经执行了“小县大城”的定胡县,其他六个县城的知县,如今正在效仿这一做法。

  林远秋还知道,府城周边的好些村民,都巴望着能快些开始小县大城之策,好让他们也能住进城里。

  可治理地方不能千篇一律,位置不同,治理起来肯定会有区别,哪能生搬硬套的不做分析。

  当初自己之所以会让定胡县和永宁州的村民搬进城里,除了山戎人的侵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里有不少空置的土地。

  可作为七县的首府,石洲城里并没有这么多的空闲地块。

  再有就是,有些地方的房子太过稀疏,浪费一大片面积不说,看着还破破烂烂的。

  所以,想让村民们搬进城里,自己必须得好好规划一番才行。

  ……

第219章 开收粮食

  石洲城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与之划片的,则是周边的住户。

  西城以富户居多,那边的宅子大多雕梁绣户,看着大气又规整。

  要规划的话,这些房子肯定不算在其中。

  南城的居民基本都是寻常百姓,这儿的房子都是普通的一、二进小院。虽住的密集,且看着有些旧,可胜在整洁不脏乱,所以林远秋也不准备改动它们。

  东城和北城住着的居民不多,房子分布也零散。这两日林远秋去现场又仔细察看了一遍,发现把其中一些住宅做些调整,就能多出不少空地来。

  只不过,想法容易,可做起来应该有不少的难度,毕竟拆迁不是随口一说就能成的。在林远秋看来,这些宅子哪怕再旧,房屋主人也不见得愿意拆。

  林远秋的打算,是先派人上这些住户家里询问,听听他们是个什么想法,同时也会把怎样安置的方案告诉他们。比如新房子将会盖在哪儿,房子有多大,以及盖房子费用并不会让他们自掏一文等等。

  至于上门询问的事,林远秋安排给了衙门的一众书吏。五十多户住宅,每十户一个单位,全都做了分派。

  让林远秋没想到的是,原本他以为的肯定有的磨,结果才过去三日,就大功告成了。

  听那些书吏说,等他们把安置条款一一告知住户后,对方没思考多久就点头应承下来了。

  听到竟这般顺利,林远秋一时还有些不敢相信。可才过了一日,就陆续有城北住户过来,向守门衙差打听新宅子大概什么时候建造,足见对于换新住宅的事,有多期盼了。

  既然没有异议,林远秋也不耽搁,趁着现下还未到农忙的时候,他便安排起盖房子的事来。

  很快,衙差把服徭役的告示贴到了各村。

  每年五月正是村民服徭役的时候,与以往去采石场做活或挖沟渠不同,今年的徭役则是挖土建造屋宅,且告示上还写了,凡超出徭役规定时间的部分,按每人每日四十文结算工钱。

  这对众村民来说,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平日不是农忙时,他们也会出门找活做,好挣些银钱贴补家用。而盖房子比起给人搬重货,可要轻松多了。

  何况村民们可是听说了,等盖好了这些屋宅,那些腾出来的空地,就是划给他们盖房子用的。

  有了这样的动力,很难得的,对于今年的徭役,村民们没有一丁点排斥的情绪。

  ……

  等房子盖到一人多高时,林远秋收到了族里的来信。

  林族长还不知道林远秋已升任了石州知府,所以这封信是直接送到永宁州署衙的,严同知见了后,就把信拿到了冯记作坊,然后林远枫给送了过来。

  在信里,林族长说了去年族里人做吉祥如意饼的事。说收到他的去信后,就把法子教给了众族人,是以等柿子红了的时候,大家就按着他的法子把吉祥如意饼给做了出来。然后卖的价钱也是依照他说的六十文一斤,所以去年林氏族人都挣了不少的银钱。

  原来,在定胡县和永宁城的柿饼作坊开起来后,林远秋就把做柿饼的法子写信告诉了林族长。

  老林头和吴氏也是知道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