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迴梦逐光
秦始皇抬手捂住怦怦直跳的心脏,黄金瓜,这世上真有这么高产的粮食?
所有文臣武将都齐齐盯着天幕右下角的小黄车,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哪里才能寻到这种瓜。
……
汉武帝时期
刘彻迅速换算了一下,发现这种瓜的亩产是大汉粮食亩产的三十倍不止。如果能在大汉的土地上种上这种瓜……
刘彻眼睛都红了,“待会一定要给朕抢到这本书。”
“陛下放心,臣会以此生最快的手速抢下这书。”汲暗说完,又犹豫道:“就是不知这本书后面,天幕还会推荐什么书。”
这本书都提到了这么多粮食的种植方法,会延伸出什么书呢?
这一刻,沉稳的汲黯也忍不住和汉武帝一样大吼:为什么不让他们在框框里发言?他们也想表达自己的需求。
唐朝
李世民瞪大眼睛,不敢置信道:“多…多少斤?我没听错吧?”
程知节也觉得太幻灭了,“亩产四千斤的瓜,”掰手指算了算,顿时吓得捂住嘴,“三十三石啊!”
程知节已经不愿叫它瓜了,这就是军粮。
第26章 二十六章 人参兄弟
李世民已经顾不上唐朝亩产和天幕所说亩产的区别了, 反正不管怎么换算这黄金瓜都是能亩产几千斤的粮食。
他现在就想知道这黄金瓜怎么获得,有了这黄金瓜往后灾年再也不用怕了。
仿佛已经能看到一望无垠的金灿灿瓜果在向他招手,李世民激动道, “辅机、克明, 上次我们猜到天幕并不止存在于大唐,其他朝代也能看到天幕。如此, 这本书抢的人一定很多。”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秒懂,两人相视一眼, “殿下放心, 属下这就通知民(兵)部官员, 让他们动员百姓和士兵一起抢书。”
洪武时期
朱元璋屏住呼吸, 愣愣地望着天幕,心里快速算着亩产四千斤, 若是按照战国时期的亩产,那换到明朝岂不是一万二千斤?
想到这个庞大的数字,朱元璋甩了甩头,太离谱不可能,应该是按照天幕所在时代的亩产来算, 换算大明亩产应该是三千六百斤!
大明一石是一百四十斤, 也就是将近二十六石粮食。而北地的小麦亩产也就一石出头,南方水稻亩产两石左右。
一个大人一年需要吃三到四石粮食, 小孩两石左右, 一户五口之家每年需要十二石到二十石粮食,也就是一户五口之家最少需要二十亩上等田地才能在交税后养活一家人。
这还不算其他开销,若是加上其他开销,怎么也得三五十亩。可哪有那么多上等水田呢,贫瘠的土地三五十亩太平年间尚可养活一家子, 灾年可就苦了。
若是能有天幕说的黄金瓜,只需每户种上几亩,天下将再无灾年。
这黄金瓜要怎样才能得到呢?想要!前有亩产千斤的土豆、红薯、玉米,现在又来一个亩产四千斤的黄金瓜,后世的人一定过得很好吧?
朱元璋有些怅然,他当年起事的时候也不过想着能吃饱饭,不再饿肚子,后来手里权利越来越大,想法也跟着变了。
他前半生吃尽了苦头,就想留一个太平盛世、一份千古家业给儿孙,想让他们提起祖宗的时候能感念祖宗之德,能自豪的对人提起祖宗。
而不是埋怨祖上无能,让他们后代世世代代都穷得吃不上饭。
他做到了。但也没觉得多开心,天下间有太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在天地间苦苦求生了。就和当年那个一穷二白、挣扎求生的自己一样。
想保住大明这份基业,必须让百姓能过下去。
这黄金瓜,就算在天涯海角,他也要找到!
……
【其实相对于南瓜,玉米更适合当军粮。
玉米虽然亩产只有一千六百斤左右,不如南瓜,但相对于南瓜的不易储存,玉米就好储存得多。晒干后磨成玉米淀粉,可以储存一年左右。
玉米淀粉可以做成各种面食,比如玉米馒头、玉米面、玉米糊糊等。当然口感肯定不如小麦磨成的面粉,毕竟一个粗粮,一个细粮。】
虽然只有一千六百斤左右???
各个时空的古人:听听你说的是人话吗?
就算再不通农事的帝王也不会觉得亩产一千六百斤是一个小数字啊,后世的人怎么回事啊?
就算有亩产四千斤的黄金瓜珠玉在前,也不能看不起一千六百斤的主食啊!
在古人心中,黄金瓜虽然产量高,但瓜果水分多,和纯粮食还是有差距的。
【赵霏之所以没想着用玉米用作军粮,主要是因为系统给的玉米种子也是杂交种子。杂交种子它不适合留种啊,想培育出适合留种的玉米种子要花的时间可不是一年两年。
而且常规留种的玉米产量远远低于杂交种。常规种亩产也就一千左右,想种出千斤之上得注意土质、堆肥、后期管理。不像杂交种,轻轻松松就能亩产一千。
赵霏觉得自己没有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去培育良种,所以才选择了不挑土质、留种方便的南瓜。】
各个朝代种田经验颇深的农人闻言若有所思,他们留种也是留颗粒饱满的,从翻地开始就尽心伺候,不敢有马虎,收成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但远远达不到天幕说的那样。
这是为何?天幕所在的朝代农人到底是如何育种的呢?为何能达到这么高的产量?
若是能看看天幕手上的书就好了,老人浑浊的双眼中迸发出渴望的亮光。
若能育出这样高产的种子,花费十年算什么,便是赔上余生老夫也愿意尝试。
【赵霏在宫中种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大魔王嬴稷耳中,秦昭襄王本来就对赵霏能从赵国逃回来感兴趣,很快召见了赵霏。
嬴稷问她为什么在宫中种地,是住食上短缺了吗?
赵霏拿出一根足有四五斤重的白萝卜,说这是人参的兄弟,有下气、消食、润肺去痰、解毒生津的功效,而且没有人参那么补,老人孩子都能吃。
药味也没人参重,做成食物后非常可口。这是她在赵地时,从一位神秘高人那里买的,那位高人还送了她一些种子,说能种出一种神奇的粮食。
她很好奇是什么,所以才种在了宫中。
嬴政在一旁都呆滞了,那不是亩产五千斤的萝卜吗?因为种的太多,他们在赵地卖了好些天都没卖完。
太便宜了,只有黔首们会买。但买的人也不多,大概是不相信有这么好吃还那么便宜的蔬果吧。
那段时间他天天吃萝卜,从萝卜丸子、红烧萝卜、萝卜包子/煎饼……萝卜排骨汤都吃了个遍,尽管好吃,但他短时间内真的不想再看见萝卜了。】
秦始皇听到“解毒生津”时眼皮子动了动,然后听到亩产五千斤,书中的自己天天吃后表情变得相当怪异。
有一种我想吃给我啊,然后被喂了饱但实际什么也没有的感觉。
离谱。
再说了,他五岁的时候在赵国当阶下囚,吃的是糟糠之食,穿的是葛衣麻布,才不是书中那样锦衣玉食,富贵荣华。
不仅离谱还胡编乱造!
朝臣们倒抽一口凉气,“五…五千斤,有这么高产的人参兄弟吗?”
扶苏从第二次直播后一直在看医书,至今都没看完,听到“人参的兄弟”本能地回忆脑海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本草纲目》中确实有提到萝卜,书上记载萝卜有消积滞、清热、化痰、理气、宽中、解毒之功效。其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1]。
如此看来,也不是不能称之为‘人参兄弟’。”
就是没想到这人参兄弟产量竟如此之高,五千斤,比那黄金瓜还高产。
这四五千斤的听下来,扶苏都快怀疑是不是他们太过愚昧,只会盯着眼前能看得到的利益,所以才不知这世间有那么多高产粮食?
***
同样听麻了的还有汉武帝,“这后世到底还有多少高产粮食?”要不一次性说完吧,他受得住的,真的!
这么多高产粮食,那后世得有多少人?他要是有这几种粮食,三十年之内他能让汉朝的人口翻倍。
人口多了,可以占的地就多了,待他打下匈奴、南越等地,将一部分人口迁过去,用不了多少年那些地区就会牢牢的并入汉朝的疆域,以汉人而居。
刘彻嘴角疯狂上扬,他要做一番比史书上的汉武帝更伟大的成就。
还得给汉人定一条规矩——尊汉祖,以汉人为荣,将汉人的历史烙刻于心。
少崇秦媚唐!
凭什么给他们的就是冶铁造纸、高产粮食……还有史书,给他的就只有医书?
他不服!
刘彻心里骂骂咧咧,手却很诚实地去点左下角的小黄车,怎么还没进去?
他真的不想听赵霏给始皇种出多少东西,也不想听始皇吃得多丰富,把书给他,他自己看。
……
【清清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萝卜的由来。关于萝卜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萝卜原产于我国,第二种说法是原产于地中海的西亚、东南欧诸国[2]。
如果是第二种说法的话,那萝卜应该在汉朝时就已经传入我国。因为东汉桓帝时发生了□□,桓帝劝说百姓种植蔓菁为食。这个蔓菁就是萝卜的古称。
也有说早在先秦时就已经传入,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无从考据。
萝卜最早的记录是《尔雅》里提到的“芦菔”。到了唐代,人们又把它称为“温菘”,认为它同白菜是一家。到了宋代才被叫做萝卜,见之于王祯的《农书》,至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极力推崇,萝卜一名才沿用至今[3]。】
听到熟悉的名字,卫青露出惊诧的眼神,“芦菔?”
刘彻目光瞬间移到卫青身上,“仲卿知道此物?”
卫青:“这芦菔乃野菜,绿叶白根,是有些像人参。”
刘彻高兴得大笑,“来人,快去将芦菔寻来。”五千斤的人参兄弟,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哈……
卫青连忙阻止,“陛下,臣说的像人参,是指此物根茎细小。臣觉得,和天幕说的萝卜相差甚远。”
言下之意,怎么看都不像是能亩产五千斤的样子。
刘彻:“……”不是说有四五斤重吗?个头怎么都应该有胳膊那么长那么粗才是啊。
**
先惊喜后失望的不止汉武帝一个人。
李世民惊喜万分:“温菘?能亩产五千斤?”
要不是尉迟敬德开口快,他差点就要下旨让百姓多种几亩温菘了。
尉迟敬德:“不可能,这玩意俺家小时候种过,哪有这么高的产量,一个温菘也就比拳头大点。一亩能有五千斤?”
李世民刚燃起的心瞬间被浇灭了,“唉,看来那五千斤是后世良种才能有的产量。”他们的唐朝只有拳头大点的温菘。
朱元璋知道明朝的萝卜种不到五千斤后,心里空落落的,长叹一声道:“后世的百姓过得可真好啊,种什么都高产,哪怕一户人家只有两三亩薄田也够过日子了。”
他已经不敢想象后世的人口得有多少了,那一定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