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珰
看吧。
——你也一样忘记了你出身的阶级,还有什么资格质问别人?
李晓诗:“我刚刚想说的是,现在的网上其实有一种声音,他们说李自成是民族罪人,因为他灭了明朝,又建立了一个更烂的大顺政权,才被满清那么顺利地入关,然后让汉族人民被满清压榨了那么多年、才有了那段屈辱不堪的被欺负的历史——但我看了那位伟人对李自成起义的评价和分析,对这种‘别出心裁’的观点完全不认同。”
满清之所以能顺利入关灭掉大顺,归根结底,原因难道不是在吴三桂身上吗?
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汉族地主豪绅和满清地主豪绅联手,共同镇压了以李自成为领袖的这一支、彻头彻尾代表着农民阶级的起义军,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一切。
这本质上还是一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镇压和压迫啊!
怎么能把所有的错误让李自成来背?
“就像是宋朝时候,那些人去剥削百姓,投降辽金,这难道不是一样的吗?在那些地主豪绅眼中,个人的利益、阶级的利益,永远是要凌驾在民族之上的,赵构可以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对金人称臣,让举国的汉族人民蒙上这样的耻辱,他们都觉得没有什么——这是阶级的冲突呀!”
还好学了政治,李晓诗说这些有点拗口的生疏词语时不至于显得啃啃巴巴:“满清入关还有之后的一系列的屈辱和被压迫,都是剥削阶级随时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舍弃民族利益导致的,和清朝后期宁肯去投靠外国人、一起来压榨华夏人民,也不肯给百姓让点利益出来是一样的呀。”
她摇头,“所以,李自成‘灭掉明朝’‘引清军入关’而‘成为民族罪人’完全就是立不住脚的。”
“而李自成的失败,也不是这些人嘴里的‘李自成大顺太垃圾’的原因,李自成能灭掉明,就证明明才是最弱的那个,大顺肯定是比明强的——那么他们还是失败了,原因除了飘了忘了人民以外,那位伟人也分析过。他说,这和晚唐黄巢那时候的起义是有些雷同的地方的,比如他们都有着‘流寇主义’。”
“流寇主义……”再次听到自己名字的黄巢目光一闪,若有所思。
刘彻也在琢磨:“这是说,他们像流寇一样,喜欢在一个地方打完就流窜到另一个地方吧?简直跟那些匈奴人一样了。”滑不溜秋的。
只是没说完两秒,这说法就又被他自己推翻了,“匈奴人好歹也是有自己的王帐有营地的。这些流寇,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全是抢的。”没有一点是自己的。
李晓诗:“如果只是想骚扰,那这样是足够的,可是如果想建立稳固的政权,那么没有自己的地盘是绝对不行的——”
一个巩固的根据地,才是李自成最需要的东西。
他那样轻易地在陌生的城市准备登基、又轻易地放弃北京城,是不合适的。
说到这里,许多皇帝才恍然大悟。
他们都习惯了有自己的都城,差点忘了没有自己的据点是一件什么样的事。
“所以,李自成的失败和大顺政权的‘最弱’没有关系;清军入关也跟李自成把‘强悍’到‘足以抵挡清军脚步’的明王朝灭掉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李晓诗字字清晰:“不管是清军入关,还是后续清朝时汉人受到的各种虐待,以及整个华夏民族在之后遭遇的无数耻辱,说到底……都是从‘汉奸’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旧地主阶级旧统治阶级降清开始的,又因为他们共同镇压内部农民起义,才带来的后边清王朝的一切。这个‘民族罪人’绝不是李自成这些民族英雄们该担的名,那些万恶的剥削阶级、无视人民苦难的旧地主阶级,才是真真正正的民族罪人。”
不知不觉间,李自成泪流满面。
英雄啊……
他这个和朱元璋一样、在之后背叛了百姓的人,也配称英雄吗?
那个他错了,大错特错。
但是——
这次,他绝对不会再变!!
第163章 第一百六十三课
直播结束后,李晓诗照常导出视频整理内容上传,而观看她直播的观众们,则也各有各的事情要做。
百姓们还好,但凡是读过书的,都已经在琢磨起了李晓诗那些内容里,那位“伟人”说过的话的用意。
怎么说呢,他们细细品下来,总觉得那位先生可不仅仅是在说李自成。
李自成的失败是因为流寇主义、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是因为忘记人民;李自成的胜利象征着什么、推动者什么,又有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是必须警惕的……他把这些意义都总结分析了一遍,那么,他总结这些的意义在哪里?
难道他们当时也处于一个这样的环境之中?
就好比李晓诗话中透露的:耻辱,欺负。
而这,就又让他们不得不去联想,曾经李珉给他们放过的那些“电影”中的情形——自然而然的,两个时期就合二为一、完全对的上了。
那么再往后呢?
曾经的电影,刚刚的讲解,所有透露出来的边角、这整件事情的冰山一角大家已经知道了,拼凑出个大概的全貌也很容易了吧?
答案似乎昭然若揭。
在满清后期,王朝就已经灭亡了、所谓的“皇朝自此完”,整体现在这里。
而因为那个时期的“剥削阶级”为了不给百姓和人民让利,宁肯去向外国投降,联手外国的那些“剥削阶级”一起,对华夏民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和压迫……尖锐的矛盾终于爆发,所以,才又有了李晓诗提到过的,那位带领“农民阶级”和“上层剥削阶级”的斗争的伟人,才有了“新华夏”的建立吧。
更有人连夜去翻找李晓诗之前的投稿视频回放,找出了那次去京城广场看升旗时,那个皇宫门头上,挂着的照片是不是就……
只是,大家不太能理解的是,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李自成,这些人在现代来看,好像都是所谓的“背叛了阶级”的人,也都没有落得一个好结果,引得他们在后世的评价也受到不少折损。但看李晓诗话里话外对那位为人的推崇,又似乎大不同?
依稀、大概,好像能够得出一个结论——
虽然这个结论让许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难道建立新华夏的那些农民阶级中走出来的人,没有踏上背叛阶级的老路、而是真正把百姓利益放到了一切之上?
所有能够想到这里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真的有人能够抵住权利的诱惑,为“人民”利益付出一切?
明清达官显贵们纷纷彻夜呼朋唤友研讨即将要到来的、会带来民族罪人的“风暴”,该怎么样应对、该怎么样避免;其他朝代的皇帝官员们也都在琢磨深究李晓诗今天给出的、明显和之前的直播大不相同的内容,究竟有什么深意,有什么是能够摘出来用的;读书人们或自己秉烛夜思,或出门寻找同窗,展开代表了一场又一场思想和观念碰撞的辩论。
对他们而言,此夜注定无眠。
所有人都意识到,李晓诗曾说过的,华夏“古代史”即将结束——只剩下了一个清。
或者说,清朝的中后期,古代史就已经结束。
……山雨欲来,山雨欲来啊。
诸天万朝、数之不尽的位面中,只有全无所知的百姓们、以及李晓诗本人,才是睡了个好觉的。
在各朝人员的忙碌中,一周时间悄然流逝,趁机了好几天的天幕再次出现。
李晓诗是写完作业后打开直播的,她桌面上摊着课本和笔记,腰板挺直地坐在镜头前,姿态端正。
“大家好呀,我是李晓诗!”
她礼貌道:“上次的课其实漏了一个课外知识拓展,是因为它不怎么重要,我打算放到这一次的直播一起来讲。所以呀,在开始讲下一课的课本知识点之前,我会把这个知识拓展先拿出来说说的~”
清代的皇帝们个个到位,就等着听李晓诗之后的“课”了。
明朝已经结束,之后可不就都是他们大清的事情了?虽然有预感估计不会有什么好的内容,应该和明朝一样,狠狠挨骂,但总归是有着昭示未来的效应,该听听。
这会儿听到李晓诗说起“不那么重要”的课外拓展,乾隆“哦”了一声,兴致缺缺:“明朝的事儿就那么点,还有什么非要拿来大清的内容里补充?”
天幕上,李晓诗腼腆一笑:“嗯……就是八旗制度啦。”
乾隆:?
清代一众皇帝&满清初期的贵族们:?
你好?
你管这叫不重要??
你管这个叫不重要???
虽然现在的八旗子弟和曾经的八旗子弟难以相比,简直成了国之蛀虫,他都极为看不上那些好吃懒做的废物,但不管怎么说,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亲手建立的很重要的一项制度,为大清统一全国立下了不少功劳。
不管怎么说,八旗制度也不能算“并不重要”吧?这可不是轻视八旗制度,这是在轻视大清!
众多八旗子弟的不满中,李晓诗已经开始了课前引入:“这次我们要讲的第十八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华夏的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尤其是对于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作用上,是很重要的。那么清朝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这节课就来大概地看一看吧!”
“这一课的内容分为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朝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清朝的疆域等几个部分。”
天幕前,无数人目瞪口呆。
什么啊?
不是一般都是三四个部分,少了是两个的吗?怎么清朝这个……呃,六个?
原本还在为了“连标题上都没有大清”而感到不爽的乾隆顿时眉开眼笑。
嗯,很多,很合适嘛!
这才有大清的威风。
什么?你说之后的晚清?那跟他现在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先爽爽,以后的以后再说!
李晓诗:“当时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城,还没有彻底消灭全国。他们先是去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然后才南下,拿下了苟延残喘的‘南明’势力,逐步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在努尔哈赤时期,他亲自立下了八旗制度,其实一开始是四旗,后来觉得不够用变成了八个。这个制度把属下分成八个旗的势力,什么正黄镶黄正红镶红等按照颜色来的……然后给予他们生产行政军事三合一的权利,奉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制度,旗人那就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所以满清初期时,他们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各个英勇善战,为清朝的建立立了不少功劳。在后来,也是受到了各种特权优待,不过富贵迷人眼,安逸日子过惯了,八旗贵族开始变得败落无能,‘八旗子弟’成为了贬义词。”
皇太极蹙眉。
旗人以后会变得这样?
知识拓展框框里的内容讲完,李晓诗却不肯多说了,她也就知道这一点点而已。
“清朝在统治中,基本还是沿用了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就还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然后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文化传统——这也让清朝在政治思想上都巩固了自身的统治,让各族对他们的统治也不是那么排斥了。”
一个新皇朝的开始,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宋元明,李晓诗都是先展开讲讲他们定下的政策之类的。
但清朝,李晓诗只用了这么一段就概括完了——
正加班监督印刷新《秦法》的李斯摇头晃脑:“拾人牙慧,当然没什么说的了。”
所以大秦才这样厉害,所以他们陛下才这样被后世推崇。
从无到有,这才是一个难中之难的事。
什么刘邦,捡大秦的剩饭罢了。
什么杨坚,那么短就别说了。
什么李渊,被儿子篡位的没用的东西。
什么赵匡胤,呵呵呵呵……
什么朱元璋,承蛮夷人政策的家伙。
哦,漏了个晋?
不好意思,这个不在比较范畴内。
这一各个的,有谁能比得上他们陛下?
说白了,还不是都在捡前人吃剩的东西么,一代迭一代的,只有他们陛下,天下皇帝之始,才是一点点琢磨新制度,为华夏一统做努力的。
……咳,虽然秦国有几世的底蕴,但他们陛下也只是在一统上奋六世余烈罢了,一统后的政策哪个不是自己呕心沥血搞出来的?
所以,那个什么全捡剩饭的清,还有什么听的必要啊,还在一节课里给分六个部分出来……
直接跳过,讲那个被欺负的时期啊李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