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 第161章

作者:零度冰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系统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这个时期的欧洲就像魏晋南北朝时代封建割据战争频繁,整个欧洲大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无知和迷信的时代,最终把宗教凌驾于一切,把“天主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 「2」

  就像魏晋南北朝一样佛教的飞速发展,僧尼群体日益庞大,最后被统治阶级尊奉为“国教”。

  多么相似啊。

  中国历史上进入了和欧洲中世纪相似的黑暗时期。

  大一统的习惯源于大一统本身,秦皇汉武备受推崇的主要一点是他们建立了大一统的惯性。在没有大一统的时代,文明是靠着惯性传承的,但……惯性不会一直存在,分裂的时间久了,大一统的惯性是会消失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漫长的大分裂,社会上礼崩乐坏,儒家思想面临崩塌,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与民族信仰面临崩塌。

  神州即将陆沉,整个华夏文明几乎要毁于一旦,这是专治政治下对华夏文明的一次大考验。

  成是迈向更辉煌融合,败就是像欧洲一样让华夏这个统一的文明消失殆尽。

  华夏大一统的惯性即将消失,如同欧洲一样的持续性分裂即将到来。

  这片土地急需一个像秦皇汉武一样能够拯救他的伟人!】

  ————————

  两小时而已,小天使们怎么都在熬夜看小说QWQ。

  然后通过这章和后面那章终于懂得为何网络上此起彼伏是的言论有:

  ——二凤挽救华夏

  ——二凤摘隋朝桃的言论了

  两种不同的言论了。

  不知道小天使们持哪种看法?

  不过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一定和中世纪一样,只是可能面临同一个危机吧?

  「1」朝代歌

  「2」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 “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留下来的遗产,在那个时候,学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文化与中世纪时期的文化相对照。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词语“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 1904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

  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欧洲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中世纪历史

  「3」《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 “壁垒,盖时遇乱离,豪望自相保聚所筑者。”

第142章

  小二凤提三尺剑以定四海(精修版)

  仙幕最后那句话久久没有消散,萦绕在耳边。

  各个界面都是一片死寂。

  华夏的大一统惯性即将消失,如同欧洲一样的持续性分裂即将到来。

  这片土地急需一个像秦皇汉武一样能够拯救他的伟人。

  “几近四百年的乱世若在乱下去,分裂成欧洲小国化是真的有可能。”第一次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刘彻叹道。

  “若想结束乱世,确实得天降神人,有大造化者方可。”

  不是他吹,这种人三四百年可能才能出一个人。

  而且他也认同仙幕所说的观点,诗词文化再发展有什么用处,这些只是士族在享受罢了,百姓们只想要要土地和粮食,其他的都是浮云。

  赵匡胤对这个时代解的也颇为透彻。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入侵中原,占据中原大半领土,要不是东晋在南方茍延残喘保住汉族火种,怕是中原文脉得直接断绝。”

  前头经历诸多战乱,北方的汉人根本无法威慑蛮夷,北人南下从另一种程度也是保留了汉族的种子。

  汉朝是华夏多么强大,汉末的中原就有多痛苦。

  身处明朝的朱元璋以前还没有站在局外看整个华夏的历史,当真正从整体俯瞰整个华夏历史,他就能感受到仙幕为何会不断感叹魏晋南北朝的危机和推崇唐太宗的出现。

  “若是以整体看来华夏历史,自秦建立中央集权王朝以来,漫长岁月间无数次的王朝交替分合。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时间压倒性地长于统一。”

  他身边的臣子吧啦下心中的时间表,还真是这样子。

  李善长道: “若从东汉董卓被杀,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到唐朝建立开始算,那大概就有四百二十多年,这四百二十多年只有西晋和隋朝曾统一过而已。”

  而且就他所知的,西晋虽说有三十七年的统治,但也很快有内忧外患,真正有效统治的时间只有十年。隋朝更不用说了,统一没多久就又被掀翻了。

  所以要说大一统的惯性即将消失也没错。

  那段时间是真危险,一不小心就又落入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时期了。

  分裂,才是世家大族们喜闻乐见的,也是他们想要促成的。

  统一才是最难的。

  【漫长的分裂是国家统一意识形态的崩溃,外敌的入侵是民族斗争所带来的血海深仇,中国社会基础的瓦解——百姓流利失所,乡里制度不复存在。

  隋朝是短暂建立了,但他没有看到四百多年社会瓦解,人心涣散的分裂动乱,带给国家和百姓们的伤害是难以恢复的,而他这个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狂躁,所带来的是‘官吏贪残,因缘侵渔’,是大兴土木,是征战连连,是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是民变四起。

  社会大分裂,整个中原大地就是一片废墟。

  而李世民所做的,就是在这片废墟中建立起一个盛唐,他创建的是一个世界文明史上的神迹。

  我国古代的两个秦王,一个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另一个同样横扫天下,重创统一。】

  曾经的秦王,现在的秦始皇赢政笑了,仿佛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秦王: “原来这人曾经也叫秦王。”

  他摩挲着手中杯盏,很想和对方对饮。

  【属于华夏民族的中世纪需要的不是玩弄权术,坐而论道的野心家,他需要的是像李世民这样站在权力之巅的六边形战士。】

  李世民界面的人尽皆沸腾了: “这是要开始隆重介绍我们主上吗?”

  他们想起他们陛下的功绩,那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完完全全就是天神下凡拯救天下。

  而李世民想到他的功绩就沉默了,他一开始的功绩,好像……

  就是一连串的……

  【主上提三尺剑定天下,亿兆蒙德,仰之如天!

  若论唐太宗的功绩,文治武功不用说了,武功方面,饮马恒河畔有,剑指天山西有,破突厥于马邑有,碎叶城揽月有,狼居胥赏雪更有。

  他的武功,讲究的就是一个速战速决一战灭国

  而要说这具体打的过程,只能说你们真的只能看到一连串的数据。

  在你们还在为高考而烦恼的时候,我们的李世民老祖宗开始了他提三尺剑以定四海的旅程。】

  【16岁,雁门关救驾。

  第一次入行伍,我们的二凤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本领

  隋炀帝于雁门为突厥倾全国兵力所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救援。

  小世民用计:携旗鼓以设疑兵,拉军旗连绵数十里,钲鼓声互相呼应,假装自己那一丢丢的士兵是十万大军云集,吓得突厥望着尘土飞扬的假大军们一下子跑没影儿了。】「1」

  “十六岁初次入行伍就能用智大破突厥全国兵力,确实厉害。”刘据叹服。

  霍去病却觉得这不仅仅是厉害能够概括的。

  “这有点像当年高祖白登之围的场景,那时的高祖就是被匈奴围困,但当时的朝廷可没有这种能人,最后只能委屈对匈奴服软。”

  刘据觉得有理: “解决突厥的倾全国兵力,有勇有谋。”

  而此时汉高祖界面的刘邦也觉得酸溜溜的: “这个隋炀帝好福分,被人围困后竟然能够用兵救。”

  他当时怎么没有这么聪慧的下属,最后只能狼狈回国,还被后代记一辈子。

  【而这,只是小二凤在历史的初亮相,接下来的操作才让人跌破眼镜,让人只能感叹:脑子开挂一时爽,一直开挂一直爽。

  同样是人,为何小二凤的挂这么大呢!】

  ————————

  主上提三尺剑定天下,亿兆蒙德,仰之如天!这句话用来形容二凤好牛掰

  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

  呜呜呜呜真的不知道如何让你们知道李世民的功绩,他的功绩就……赢赢赢封无可封赢赢当皇帝赢赢,你们懂吗,就是赢

  「1」《唐纪》《旧唐书》《新唐书》主上提三尺剑定天下,亿兆蒙德,仰之如天!

第143章

  迭加三重buff的二凤

  李世民恍若幻听: “???小二凤?”

  他身边的人也觉得自己幻听了。

  尉迟敬德挖了挖耳朵: “什么凤???”

  小二凤?

  长孙皇后掩住嘴角的笑意,觉得这个名字很可爱。

  唯有李世民持续性懵逼,他甚至问长孙无忌道: “爱卿可知道这‘小二凤’之名?”他什么时候有这个小名,他怎么不知道?难道是民间传出来的?

  被问到的长孙无忌憋住想要上翘的嘴角,郑重摇头: “陛下,臣从未听过您有这个别名。”

  不行,实在是太好笑了,这什么名字啊,竟然还加了‘小’,还加入了‘二’,真像是民间宠溺孩子的父母辈给娃娃起名字。

  看兄长憋不住表情想笑,长孙皇后解围道: “陛下,这或许只是后辈子孙给您取的别名。如同秦始皇的祖龙,如同汉武帝的……”长孙皇后迟疑,最后还是说了出来, “如同汉武帝的刘小猪……”

  “……”李世民本为前一句祖龙,觉得自己的别称不如秦始皇霸气而遗憾,等想起汉武帝的别称了,瞬间心里安慰了,甚至想笑,他掩盖不住眼中的笑意: “确实确实,或许是后辈子孙给朕取的昵称。”

  虽比不上秦始皇霸气,但总比‘刘小猪’好吧,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像是看出老祖宗们为这么陌生的昵称而有些茫然,仙幕贴心的放出二凤这个昵称的由来。

  只见仙幕下面有一行小字【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对功臣的感激,曾写过一首追思建立王业艰难的《威凤赋》,在其中自比‘凤凰’,再加上太宗在兄弟中行二,故被称之为二凤「2」。】

  看到这熟悉的诗赋,李世民感慨万千,原来是因为这首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