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 第194章

作者:零度冰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系统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是他二十多年对如何保证国家安定的答案——此十二篇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皆在兹乎。「11」

  里面是对历代帝王治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那个追着虞世南问“尧舜禹什么水平?光武汉宣谁更厉害”的少年从弱冠之龄走到知天命之年,成为帝王楷模,带着李唐从天下大乱到实现天下大治,成为后世治世范例的答案。「11」

  没有文人的高谈阔论,这是一个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政治家的经验总结。

  其他臣子心有所感: “熟悉的民为邦本,是历来“治国”的大义,也是为我们文人所熟知的,历代帝王在口头或官样文书上皆宣称过。”

  但熟悉又如何,熟悉不代表会做到,大多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但唐太宗不一样,他们是切实地加以推行,当作治国宝典,把治国,民存,君贤进行紧密联系,反复强调要仁政与抚民以静,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

  【天下百废待兴,百乱待治,仍旧处于“地狱级”开局当中。

  唐太宗喊话: “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

  对自古理政得失进行辩论,唐泰太宗与诸位爱卿试图论出个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毕竟他前头四百年来建立的二十多个政权可没一个能够活着实现稳定与繁荣,都是在比谁死得快的短命鬼。

  百姓向往的‘长治久安’?不存在。有的只是中央政府崩溃,社会经济凋敝,门第势力疯狂发展。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位茂草。” ——《隋书》

  “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敝之后,饥寒重切。” ——《全唐文》

  “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贞观政要》

  历史走到转折的关头,这个关头稍纵即逝,抓得住,生,则万国使臣来朝,抓不住,死,则外族铁骑践踏。

  当时的人,或是现在回望那段历史的人,你可意识到这一点?】

  秦王界面。

  秦王李世民扪心自问,现在的他,可能意识到这点?

  他环视四周,同时看到了很多臣子脸上迷茫的表情。

  若他为帝,身边声音会嘈杂万分。

  秦王李世民都能想象得到他们会说什么了。

  ‘人主必须威权独任如秦始皇;建国初必须无为而治如汉高帝,或者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一鼓作气降服突厥如汉武帝。’

  在少有的建立长久政权的操作中,这几个就是模板,不过最有可能的就是如汉朝一样韬光养晦无为而治。

  但……威权独任造成民生哀怨,无为而治造成豪强贪官污吏横生,耀兵振武造成穷兵黩武,皆不可。

  秦王李世民在想他若为帝会如何做。

  其他臣子也是迷茫者甚多,他们把自己代入那个时代,面对这种困境应该会如何解决?

  问题显而易见,他们会建议主君百分百参照着汉朝初期的政策来做。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顶多建议主君在刘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罢了,当并不妨碍他们会建议主君完全参照汉朝的政策。

  但他们定想不出要绝对践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需重民,以文德治国,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因为顽固的思想让他们只能想到“以民为本”是忽悠百姓的说法而已。

  此刻,原本处于中间派或者多面派的文臣第一次佩服起了秦王李世民。

  这个人难道真能把“以民为本”践行到底?

  【不过,幸好,李世民看清了这个历史危机关头,甚至那个被李世民选中的人也看清了。】

  “?”

  秦王李世民环视四周,他选中的人?

  其他臣子也在心中暗想,被千古一帝选中的人?是谁?是我吗?是我看清当下的趋势,与陛下一同创造治世吗?

  即使方才还有些茫然于这个历史危机到底是何物,有何不同的人也不由得悄悄期待,悄悄挺直腰板。

  李世民环视四周,对上一双双充满野心的目光,然后……

  不期然对上一个他并不熟悉的人目光。

  他大哥的属下,魏征。

  魏征面无表情,他视线直勾勾的对上秦王李世民,两人沉默对视,然后划开。

  秦王李世民暗想,他未来选中的人应该不是这人吧?玄龄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学,富有辩才,应该是他吧?

  辅机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颇有计谋,也有可能是他。

  李世民暗衬,真好奇是谁。

  【魏征,这个杰出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这个在李世民开创武功之时没有名气,但贞观元年立刻被擢升为尚书左丞,最后超越一众贞观名人,后来者居上,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四名,在李世民心中公认名列前茅,在历史出了名的贤臣名相。

  他看出了帝王之术虽是主流但已被时代抛弃,跟随着李世民一起探索王道。

  魏征说: “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与民生息好,但无为而治放任不管可不行,对百姓得进行积极的干涉。

  趁着百姓刚从战乱时走出来,教化他们。

  魏征则说: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应当畏民,先存百姓。

  魏征说: “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言,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君臣同心, “大治”天下,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天,如此嚣张的话他竟能说出口???”

  众人惊叹的望向那个沉默着的男人,知道这个被未来秦王选中的男人是魏征他们已经惊呆了,听到魏征的狂言他们更觉得荒谬。

  裴寂窃窃私语: “如此不切实际的空话这人怎么说的出口?”

  裴寂说出来很多人的心声。

  君臣同心不易,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一介书生不切实际之语,那简直就是危言耸听!

  魏征自己也呆愣住了,仙幕前头一直说他在李世民心中名列前茅,直到看到仙幕透露出未来他向这位帝王所说的这番话,他才懂得为何会在秦王心中名列前茅,甚至未来有机会成为名相贤臣。

  这种在皇帝看来应当是狂言的话,这个人真信了。

  观仙幕未言之意,他竟然还是秦王李世民信任的那个臣子。

  有汉初的成功范例不选,竟然费心费力和他一起探索新路,探索新的“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

  魏征少有的看秦王李世民非常顺眼了。

  “以民为本”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但帝王极少践行,

  在无数推崇皇权天授的帝王之中,若这人能够坚持贯彻到施政实践当中,魏征感叹,出现了这个人,是他之幸,是百姓之幸。

  【 “百姓凋敝”随处可见, “民生疾苦”人皆可感, “百姓欲静”人皆知晓, “与民生息,无为而治”读史就知,甚至已有成功范本。

  照着汉朝抄,不会吗?

  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知道,要想超越前者成就空前卓越的治世,建立世界第一的巨唐,普通的“静”,不作为的“息”。

  没用。】

  【这是一个非常深远,宏大的目标,是能够超越历史造就盛世的宏伟志向。

  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臣子们在这场历史事实与历史观念构成的治国传统坐标上,没有偷懒直接复制粘贴前朝的做法,而是先切合实际确定了自己时代的位置。

  百姓文人的理想国度很难达到,但其中所蕴含政治理论确有能完善帝道王道,建立长治久安之国的可借鉴之处。

  于是追迹尧舜,高悬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史为鉴可知得兴,总结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情况,解每个朝代可能出现的弊政加以提炼其中的经验教训。

  三方结合,上升为治国理论。

  只为达到历史上最好的统治局面,只为形成那个绝无仅有,受千年称颂的治世。】

  ————————

  平平无奇贞观之治,在唐朝以前,以民为本很多时候就是忽悠百姓的作用,甚至打出君权神授,祥瑞,但自从唐太宗之后,百姓被人看到了。

  「1」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

  「2」百度题库看过

  「3」一个读者的评论,真的包括前面那些诋毁的都是看到的评论

  「4」纪录片《贞观之治》摘自原句子

  「5」汉代文献《汉纪》记载, “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

  由此可知,汉代A。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B。

  民众负担依然较重;C。

  地方豪强干预司法;D。

  税制改革有名无实

  「5」北边置屯待战,设备备胡,兵连不解,转输骆驿,费损虚耗。因以年岁不登,百姓饥乏,谷籴常至石五百,时不升一钱——《孝文帝》

  「6」在《中国通史》里看了下,然后默默内涵宋朝

  「7」愿为五陵薄幸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几文钱一斗稻谷)——王安石

  「8」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

  「9」 “盛世这条辉煌的路,不是用金子粉饰出来的,是用最贴近民众的砖石一米一米向前铺就的。” ——韩升《盛唐格局·唐太宗的国家治理》

  「10」大黑括号中综合选取了《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11」《帝范》

  「12」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言,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魏征

  「1」《全唐书》《旧唐书》原文及其注解中得到的感想,或摘些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