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零度冰川
其他臣子看过来。
怎么不是呢,好像还真的是,又好像有点儿不是。
以朝廷之职为清要,轻视地方职务,这不是传统做法吗……
大多数君王,包括臣子们应该都是这么觉得的吧?
马皇后圆场,笑道: “陛下嫉恶如仇,自然不会像仙幕所说的那般黑白不分,全凭喜好任免地方官员。”
马皇后都出来圆场了,其他臣子也纷纷圆场。
当然不是百分百全凭喜好,但……有钱与没钱的地方所分配的官员真的有差别,有些地方只是权贵家族运作下把孩子送出去镀金后的地方而已,至于发展成什么样子……
除非出大的事故,其他问题都是洒洒水。
所以仙幕所言不是百分百如此,但也有小半部分说对了。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言:唐太宗言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
于是地方官的姓名履历功绩被撰写在屏风上。
李世民坐卧恒看,只为随时查看随时背诵,仔仔细细,充分了解每个地方官吏的情况,唯恐出了个品行败坏之辈,确保地方官员的素质。
皇帝久居深宫,视听不能及远,所委派的地方官惟都督,刺史,但农村是可以包围城市的,地方官之任免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治乱之所系”,需谨慎选任。「1」】
“10道统领府, 358个州的地方官任免都这么认真对待?”
秦王界面,李渊咂舌。
他像是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儿子一样惊异不定地看着秦王。
他可以百分百保证,换成是想要让他如此谨慎对待地方官吏的任免,没门。
他会认真,但不会认真到如此谨慎。
这个二儿子……
真的是常看常新,整日在突破他的认知。
其他臣子的惊讶不比李渊少,他们就觉得这个秦王是真非人啊,普通的皇帝哪能这么搞?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萧瑀感叹: “难怪秦王能够被称之为千古一帝,能被榜名榜三,甚至听说是许多人眼中的榜一。”
还没见到李唐治世是什么样子的诸位臣子皆感叹。
“不过……”唐俭欲言又止。
其他臣疑惑: “?”
唐俭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 “你们现在感叹会不会太早了……”
萧瑀: “茂约兄何以说此话?”
唐俭期待: “观仙幕所言,这应当只是李唐的冰山一角而已,它现在只讲到了秦王在未来如何做,还未讲到李唐在秦王手中如何盛。”
治世之后,应当是盛世吧?一个皇帝能够被仙幕如此推崇,应当不会只是开创治世吧?
最主要的是,他只看到了李唐的治还没看到李唐的盛呢。
他很期待看到李唐到底是怎么为‘盛唐’的。
【李唐因山河形势分“天下十道”
《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记载:贞观初,李世民派遣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
但仅仅这些不够, 《册府元龟·帝王部·弭灾》记载:贞观元年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征等人分往诸州,驰驿检行。
《文献通考·卷六十一·职官考十五》记载:太宗又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一人,巡察四方,多所举刺。之后能官进擢者二十人,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免黜数百人。
李世民在位几年,这场全国性地方官员集中考核就持续了几年,把能用上的臣子都用上,像李靖等武将也被拿来巡视地方,主打的就是一个谁也不能闲着,贪官污吏谁也不能活着。】
【他还极其注重法治。
国法非帝王一家之法,乃天下之法,需依法执法。
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则,带头守法,执法时铁面无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只不过我们这位心软的神在量刑却反复思考,慎之又慎,执法务宽大简约。
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好到犯法之人极少,被判死刑的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 “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1]
至晚节,天下刑几措。】
【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奉公守法,吏佐各安本份,唐太宗李世民用己身示范,以身作则,制定科学修明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官吏多自清谨,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1」
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1」
此皆古昔未有也
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没办法,他们精明又自律的统治者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民生红线意识和监管清廉意识,身为官吏的他们有什么动机去行贪污渎职之事呢?
这可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啊,要是贪污了在这个世界真的会受到万人唾弃,毫无藏身之地。
由此可见,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行之有效,比事后的打击取效于一时有用多了。
这个华夏历史上基本上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让李世民成为民间评价最高的皇帝,他真实做到了“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践行了民本思想。】
“厉害啊。”
秦王界面,这些跪立的臣子们赞叹。
长孙顺德叹服: “秦王心术豁然,不有疑阻。于私德,掌权虽然来自于一场政变,但对政敌引居左右近侍,终得贤臣。于国事,能控制全局,断决大事,严明吏治,把控权贵,得帝王之体。”
他们看仙幕介绍的时间点就知道,秦王从登基之初的贞观元年就已经做到能够稳定中央政局与地方局势。
萧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身作则,不愧为圣君再世。”试问这种人不做储君,谁还有胆子做储君?
从仙幕播放的视频中就能窥见,在秦王的手下,房玄龄等贤臣能持之以恒的操持国务,帝王从不疑心,魏征等谏臣能够勇于进谏,名留青史。
不仅如此,为帝的秦王还常常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
这人为了防止前朝君臣猜疑之失再现,经常与臣子抵足而眠,彻夜长谈,与大臣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因果。
加之“民依于国,国依于民”治国方略又行之有效。
他们叹服: “如此高水平的治国君主,不愧是圣君,天生的帝王。”
这可能是贞观君臣能共济致治的重要原因吧?甚至可能是基础原因吧?
难怪仙幕一开始讨论吏治的时候会说“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乃贞观成治世绕不开的话题,他们现在极为认同这句话,因为秦王确实做到了。
【正如御史马周在上疏中所说: “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 「1」
所以秦王李世民没有满足于创下平定天下之奇功,而是吸取前朝的教训,在汉民族分崩离析,百姓们崩溃哀嚎,伤痕累累,大一统和汉民族这两个东西几乎已经在普通民众里遗忘的当下。
李世民凝望尧舜之世,头举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兼采儒墨,爱亲尊贤,在尚德,在修身,在安民。
李世民用自己的天赋,自己的努力,将抽象的帝王之道落实为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整饬吏治,清明政治,把汉民族从战争,分裂的泥淖中解救出来。
君臣民上下一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一点一点地捡起大一统的碎片,一片一片地粘合汉民族大一统的基因。
他的所作所为就好像是在告诉汉民族:瞧,这个就是我们遗失了四百多年的大一统。
现在它再一次融进我们汉民族的血肉当中了。】
————————
「1」尧舜之道,在尚德,修身,安民。
「2」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人民教育出版社
「3」《唐纪》记载:上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文采得,思维敏捷,擅长辩论,博古论今哑口无言。
「4」《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原文及译文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5」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6」”魏征曰: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
「7」欧阳修在总结唐朝官制的沿革时说: “其为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所以然者,由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也。方唐之盛时,其制如此。盖其始未尝不欲立制度,明纪纲,为万世法。
「8」《新唐书。百官志》载: “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七百三十员。”太宗曰: “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
「1」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每以规劝,进谏,都耻他这个皇帝不及尧,舜;皇帝一日万机,己多亏失,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量刑却反复思考,慎之又慎,执法务宽大简约;以身作则,带头守法,执法时铁面无私
——标注了数字的段落以及标注段落上面两段都是看了《中国通史》《新唐书》《贞观政要》等原文中摘抄或感悟的
亲亲小菠萝小天使呀,亲亲灌营养液的小天使们啊,香一个=3=(吧唧超大声~
第169章
无限装逼的象征——天可汗
【作为一名费尽心力为国为民的帝王,华夏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深深热爱着李世民】
【即位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有内忧又有外患,经济凋敝又如何?
“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
老百姓们看到了“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感受到了二凤从十七岁出现就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沉浸在贞观君臣一起努力营造的清明吏治所带来的良好政治风气。
他们对唐太宗有信心,对唐太宗所在的中央朝廷有信心,看到天灾人祸,他们没有把这些糟心的东西归怨于最高政权,而是由内至外,发自心底的觉得困难是暂时并且是可解决的。
他们相信着他们的陛下,贞观君臣民一起解决。】
【跟着二凤大佬有肉吃。】
【一昧的吹嘘没用,各项数据指标代表一切。】
【贞观吏治清明,税率低,授田合理防兼并。
百姓田亩多,市场米价低,人人有饭吃,生活多了亿万点盼头。】
仙幕上展示出一连串关于贞观治世的数据以及视频,让人一目了然贞观这个被人称之为华夏古代历史的第一治世到底是如何治。
上一篇:开局流放,我在恶人谷当团宠
下一篇:大晋女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