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福妾 第185章

作者:南风不尽 标签: 清穿 种田文 美食 甜文 轻松 穿越重生

  而这样的日子渐渐过去,因康熙五十年忽而患了病,曾精力旺盛的康熙老态顿增,饮食也减半,虽然能在太子的搀扶下走上几步,甚至还能驾临朝会听政,但精神终究是短了,视听更是衰退不足,但他仍这样辛苦地坚持了大半年,才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这是历史上胤礽被二废的日子,畅春园里的各色菊花争相开放了,金桂也随风送来香气。

  就在这一日,康熙将程怀靖送来的彻底打下了白哈儿湖并驻军建城的折子默然地看了又看,原本歪在暖炕上的他摘下了眼镜,忽然唤道:“梁九功,扶朕起来。”

  梁九功连忙上前伺候,却见康熙微微颤颤地起来后,趿了鞋,慢慢地走到屋子里那张宽大龙案后头,命梁九功研上一碟子朱墨,他用颤抖的手捏着笔杆,良久良久,谁也不知此次此刻他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他在回忆着这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也在回想着当年曾英雄气概的自己。

  只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康熙终究还是牵扯着嘴角微微一笑,强撑病体,颤颤巍巍地用朱笔写了“禅位诏书”四字,这四个字仿佛力有千钧,他写得很慢很慢,随后才又写道:“……朕体劳多病,既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写完这条,他又想了想,便又添上一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不敢自逸。命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而行。”【注2】

第188章 两个

  康熙五十二年十月,又是一年的深秋,雨丝如烟云一般飘落,毓庆宫后罩房的小宫女穿着刚做的新衣,捧着青瓷瓶站在廊下接雨水,忽而瞥见一抹明黄往长廊转角走过来,便连忙跪了下去。

  绣着金丝云锦的龙靴经过时,头顶传来一声温和的“起来吧。”,小宫女又叩头谢恩,嘴边踌躇了会儿才如蚊呐一般冒出来一句:“谢……皇上恩典。”

  等胤礽走远,她才抹了抹额头的汗——方才那心真是快跳到嗓子眼了!生怕说错了话,回头被姑姑们知道了只怕又是一顿手板!这段日子,只觉着这嘴巴都快不听使唤了。

  这也怨不得她,如今宫里、朝堂都不知该如何称呼两位皇上,康熙去年虽写了禅位诏书,但名义上已是新君与太上皇的胤礽与康熙却仍旧没什么变化,胤礽任居毓庆宫,康熙仍居乾清宫,胤礽仍每日陪康熙上朝,坐在下头的小圈椅上,只是坐垫也换成了明黄色,康熙即便瘦干了脸,却也依旧紧握着朝堂大事,文武百官、领侍卫内大臣都先到乾清宫请旨,才再拐道去毓庆宫去问安、汇报日常琐事。

  曾有臣子上书请旨举办禅位大典,康熙留中不发,又有臣子上书试探请旨择吉日举办新君登基大典,康熙依旧留中不发,于是朝野、宫闱内外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太上皇这到底是想退还是不想退啊?

  禅位诏书下来,除了将原本太子爷的规制都往上拔了拔,如可穿明黄、可用龙纹,其他似乎都没什么变化,几个皇阿哥原本因这个诏书震惊得无以复加,尤其八爷,听闻在府邸大醉三日,边哭边笑状若疯癫,八福晋还传出诸如太子爷登基,他们项上人头岂能保全之流的混账话,被康熙知道后下了当众仗责二十的惩罚,也是丢够了八爷和八爷府上的脸面。

  但之后康熙犹犹豫豫、拖拖拉拉的做派又渐渐将这些流言蜚语引向了另一边,每逢朝会,胤礽都要面对胤褆、胤禟或是胤峨那种又可怜又古怪的眼神。

  有一回散了朝,胤禟正好找他说起商贸的事,他说他想学英吉利成立个什么西洋公司,跟他们走一样的路子,弄些大船、战舰去外头雇人,运到澳洲去放羊、种田,然后再将东西运回来卖。胤禟笑道:“二哥,你也知道我别无所好,就爱这商贾之事,我成日里在京城也无趣,都三十几的人了,这么庸庸碌碌也没劲,您觉着这主意怎么着?您若是不放心我,您找人跟着我,我也不带亲卫,用您的人怎么样?”

  胤礽倒是没那么小气,还不至于忌惮弟弟到这份上,当然,主要是胤禟他知道他没那份心,若是老八,他指定一口否决,不然不出一年半载,那澳洲只怕就不叫澳洲了,要改叫八贤王洲了。

  他看着胤禟一副兴冲冲恨不得今日就出海的模样,笑道:“你这想头可和宜额娘商议过了?宜额娘愿不愿意?别我这头答应了你,回头毓庆宫的门就被宜额娘气得踹倒了。”

  “二哥放心,额娘那头我自有办法,”胤禟搔了搔脸皮,随即又拍了拍胸脯,嬉笑道:“您既然这么说,君无戏言,那我就当您答应了!您放心,我不占您便宜,你借几个熟悉往来澳洲、非洲或美洲的娴熟水手给我,我定许重金相聘,出海的船也不贪您一两银子,我自掏腰包!”

  胤礽笑了:“在我这头,去就去吧,二哥不拦着你……”

  话还没说完,胤禟就一蹦三尺高“太好了!”转头就往刚套好车的贴身太监脑门上一拍,“套什么车,今儿不出宫,我要进宫找额娘说话!”

  胤礽看他那兴奋样,又提醒了一句:“记得先跟皇阿玛请旨去。只要你请到了旨意,二哥也不小气,回头包些银子送到你府上,就当资助你买两艘船。”

  胤禟闻言就踉跄了一下,听见康熙的名字就仿佛老鼠见了猫,他有点苦恼地撇了撇嘴,皇子想出海做生意,老爷子还真不一定能同意,他叹了口气,抬眼看了看胤礽竟然流露出一点同情,想起二哥如今“登基”一年多了,除了换了几件衣裳,连“朕”都还不敢自称,便走上前来叹了一声,小声凑到胤礽耳畔道:“二哥,你过得真苦,哎!”

  说完撒腿就跑。

  独留胤礽站在原地,哭笑不得地摇摇头。

  前几年兄弟们还打得不可开交,但康熙那一道禅让诏书下来,兄弟们都安服了不少,有一算一都开始另谋生路了,六部的差事就那么点,十几个兄弟怎么瓜分得干净?皇阿哥又不许随意出京,更不能像前明似的就藩各地,当一回土皇帝,好歹都是康熙严格要求长大的儿子,一身本事无处使,只能当猪圈养在京城,那谁受得了?胤禟算是开了个头,后续来找他某差事的弟弟、侄子只怕一大把。

  但这样的烦恼,胤礽到底还是喜闻乐见的,比起上辈子兄弟反目、几乎兵戎相见最后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样或许更好一些。都是一块儿长大的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一面防备着,一面却也希望他们能好好的,若人人都能这样为国出力,何愁将来大清不好?

  这么一想,得亏有个遥远的澳洲,即便看不惯的弟弟也能一巴掌拍过去开荒,倒也不错呢。

  胤礽想了想,心里又顺畅了。

  至于这有关嗣皇帝与太上皇的礼法,胤礽倒是不着急,皇阿玛一病,他就好似赶鸭子上架一般,即便当了四十年太子,这当皇帝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皇阿玛不肯放权倒也有好处,胤礽发现康熙心里有点不得劲,压着该办的事不办,便总是早早就披衣起身去乾清宫,一面是尽尽孝心,他从梦中已经知道了皇阿玛的寿数,因此他心里是另一份煎熬与难过,并不大在意如今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形;另一面正好能从皇阿玛身上学习帝王心术,那些平衡人心的谋略,他终究是比不上皇阿玛的;还有就是……大臣们也不必两头跑了,反正事事都要先请皇阿玛裁夺,他正好在那儿当个吉祥物,也省得他们多费口舌和腿脚。

  若是算上梦中的前世,二世为人,以及四十年太子生涯,唯一磨练出来的便是他这心性。

  阿婉常说,看得开活得久,这是话糙理不糙。

  而他沉稳内敛、平和淡然的态度,也让康熙与一众大臣心服口服。

  但这事儿也不能就这么拖下去,尤其是汉臣们各个都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哪个正经朝代有两个皇帝临朝,这简直在挑战他们这群迂腐古板士大夫的精神底线!康熙似乎早就料到大臣们不会善罢甘休,把胤礽独留京城,自个打着奉养嫡母的名号带着太皇太后(原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禅让诏书下了以后,便先称呼太皇太后)溜到畅春园住了大半年也不回来。

  朝臣们这下可就苦了,天没亮要先去畅春园给康熙请安,然后再马不停蹄赶回宫里给胤礽汇报国事,来回跑了大半年忍不下去了,正谋划着联名上书,谁知还没动作呢,太皇太后的亲妹妹淑惠太妃却因贪吃了两块茯苓糕噎了嗓子,虽被及时赶来的太医以拳击背数次击出,但淑惠太妃年纪大了,还是没承受住,当晚就发起高热来,过两日似乎还染了风寒,约莫挨了十几日,仍旧无力回天,薨逝在寿康宫北院。

  这事儿发生的时候康熙与太皇太后都还在畅春园,康熙侍奉听闻消息悲痛欲绝也病倒的太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又因淑惠太妃薨逝之事而决定辍朝三日,再急召自幼养在淑惠太妃膝下的十七阿哥进宫为太妃扶棺送殡,宫里也为此再次换上了一片白色。

  程婉蕴与胤礽摘了冠上的缨纬、带着毓庆宫的孩子们日日早晚前往寿康宫致哀,等淑惠太妃的芦棚拆了,起灵奉安孝东陵,太皇太后还是病着,且毫无起色,康熙心中有些不祥之意,自己也恹恹地不大开怀,天一冷也咳嗽了起来,这下宫里最尊贵的两个人都病着,康熙便干脆让宫里依旧停了乐声,又戒了大鱼大肉给太皇太后吃斋祈福,两个都是年老多病的老人家,这点小病痛几乎日日不断,于是胤礽白日里去给皇阿玛、皇玛嬷请安侍疾,夜里便还是照常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让被家国日常琐事累了一年多的自己得以有所喘息,能在毓庆宫偷闲一小会儿。

  深秋萧寒,今日夜里仍旧下了一点雨,滴滴答答的檐声只怕又要滴到天明,说起来这今年的秋日真是缠绵,宫里的打更太监敲着梆子沿着宫墙走过时都不唱“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了,而是改成了“秋报福雨,河清海晏”,倒也算机灵。毓庆宫各处宫门的值房太监听着“梆梆”的打更声远去,也关闭宫门下了钥,打着哈欠回屋里烤火。

  毓庆宫被绵绵细雨笼罩得夜色朦胧、灯火温软,后罩房的玻璃窗上挂了细白绢纱帘子,被雨水、宫灯这么一映,只见上头映了围炉相依的二人剪影,模模糊糊不甚清晰,却还是能看见已等同身为帝王的胤礽挽起袖子替程婉蕴挟菜,两人吃着饭说着话,也不知说了什么便一齐笑了起来,程婉蕴笑倒在胤礽怀里,胤礽便也含笑抬手替她揉着笑痛的肚子,两人的影子恍若合成了一人,叫举着伞进来的茉雅奇远远便望得一怔。

  自打她降生之日起,她就从未见过阿玛对额娘如此,他们即便是不曾决裂的那几年,也是规规矩矩地对坐,由各自的侍膳太监夹菜、分汤,偶尔说几句话,更多的是沉默到底。她经常回想起来,也总觉着正殿里似乎总是安安静静,没什么人声的,鼻尖里也都是清苦药味,似乎永远都这样。

  此时此刻,望着窗上的人影,她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进去,约莫与宫女在门边徘徊了一会儿,却见守在院子里的青杏已瞧见她了,连忙迎上前来福身:“二格格来了?皇上还在用膳,可是有什么着急的事?奴婢替您回禀。”

  说着又接过她手中的伞,替她拢了拢披风。

  茉雅奇叹了口气,有些踌躇地抬眼望去:“是额娘老毛病犯了,说是心口绞痛,如今下了钥,想请程佳额娘要个对牌请相熟的太医过来瞧瞧。”

  “这事儿容易,二格格到暖和的偏厅稍候片刻。”青杏将她安顿好,才快步过去回话。

  没一会儿,她又返回来屈膝道:“已着人去请太医了,二格格别急,皇上、娘娘这边请格格过去。”

  如今毓庆宫的称呼也是一团乱麻,胤礽已被称呼为皇上,但他自个都还没正式登基,他后院的女人自然也没有大封,因此茉雅奇还称为二格格,程婉蕴的“太子嫔”封号不能用了,只能模糊地唤作娘娘。

  茉雅奇便笑着谢过,抬手抚了抚头上的旗头,正了正衣裳便过去了。她如今已是妇人打扮——去年她正式出嫁,嫁给了托合齐的儿子万琉哈苏日泰,但太子妃身子不好,她即便出嫁也时常进宫陪伴额娘,正好苏日泰也在内务府当差,两人时常一同进宫又一同出宫,总归是新婚夫妻还黏糊着呢,婚后她还算美满,苏日泰不善言辞,但总是能将心比心为她着想,她已很满足了。

  往常她不大会在宫里留宿,但今日太子妃旧疾犯了,她便留了下来。

  进了暖阁里,程婉蕴与胤礽仍旧家常打扮坐在暖炕上,膳桌已经撤下了,两人倒也挨得不近了,但屋子里还残留着食物的香气,夹在暖暖的炭火里,烘得人脚步都不经意变轻了。

  茉雅奇跪下请安:“女儿见过皇阿玛、程佳额娘,贸然打搅长辈用膳,是女儿的不是。”

  “何必计较这些?额林珠天遥地远咱们难得见一次,你能常常进宫来尽孝,是咱们为人父母的福分。”程婉蕴温和地下了炕将她搀起来,让她坐在绣墩上,“听额驸说你这几日胃口不开,可是为什么?”

  胤礽便也接口:“小病也不可轻忽,回头太医来了也叫他给你诊诊脉。”

  茉雅奇红了脸,小声道:“苏日泰也是的,怎么这点小事也告到阿玛和程佳额娘这里来了?”

  “他可不是故意告状,是在内务府挖地三尺地寻手艺好的厨子,竟寻到三宝的徒弟六宝头上来了。”程婉蕴捂嘴笑道,又拍拍她的手,“额驸心疼你,这很好,我做主把六宝给你,你改日就领出宫去,可不许为了这事儿回去教训他。”

  三宝的两个大徒弟,四宝跟着额林珠去了蒙古,五宝送给了乌希哈,因此如今宫里便排到了六宝,茉雅奇出嫁时没好意思开口要,她能留嫁京城,已是占了便宜了,哪里好意思开口要人?谁知自家额驸傻愣愣的四处打听……倒显得她馋嘴猫似的,茉雅奇听完更是红透了脸,呐呐地点头。

  一家子温言叙话倒也温馨,程婉蕴细细地问茉雅奇婚后的生活,从茉雅奇低得快听不见的羞涩语气里,她总算确信苏日泰是个好的,不是善于伪装的渣男,于是也换上了更真心的笑容。

  另一头,正再正殿为石氏诊脉的太医却眉头紧锁,隔着帐子虽看不真切,但太医还是能看清里头躺着的人形销骨立,捂着胸口呼吸急促,脸色也渐渐青白了起来。石氏卧病多年,不知换了多少太医,都说是消渴症,只能常年吃药、精心伺候饮食养着,是无法治愈的。这病使人阴津亏耗,越是患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之后便会气血逆乱,生出旁的许多病来,有些人不仅会与石氏一般眩晕、胸痹,还会耳聋、目盲,渐渐不能行走。

  出现这些症状,便是体内脏器已损,病入膏肓了。

  太医暗自叹息,面上却不显,沉吟片刻才道:“我开个参黄下消方,每日一剂服用。”

  利妈妈等人屈膝谢过,便分了画戟、越女出去外间伺候太医开方,又预备遣人到后罩房知会皇上一声顺带将对牌交了,但太医听闻后却抬手止住了正要往后罩房走去的小太监,一边提笔写药方,一边道:“请公公稍后片刻,下官也要随公公一同前去向皇上禀报娘娘的病情。”

  娘娘久病,方子开了那么多年什么方子也试过了,如今吃的药也大同小异,以前太子爷还是太子爷时,就不大耐烦回回都听娘娘的病情,后来她们也只是跟何保忠说一声,因此太医都是开了方就走的……如今怎么……

  画戟与越女听了面面相觑,不禁都心里都打起鼓来了。

第189章 登基

  那一夜太医披着蓑衣,冒雨过来说了几句语焉不详的话,暗示石氏病笃,已药石罔医,只能用各类金贵药材竭力拖延日子,胤礽沉默了片刻便道:“竭力救治娘娘。”

  后来,程婉蕴再回想起来,总会觉着那便是之后所有离别的开端。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宫里先送走了太皇太后。

  因中风多年,康熙这些年日渐腿脚不便、目眩头晕而不能行,患上了腿疾的他仍坚持用锦帕裹足到宁寿宫亲奉汤药,直到太皇太后弥留昏迷之极,康熙跪在床榻边紧紧攥住嫡母的手,将太皇太后手贴在脸颊上,不断地呼喊着:“额娘,儿子在这里。”

  太皇太后竟真的因这一声声呼唤从昏迷中醒来,已口不能言的她竭力睁开眼,深深地望了康熙一眼,才不舍地离去。

  她与康熙之间的缘分是这样奇妙,康熙生下来百日,十四岁的她被确立为顺治的第二任皇后,而终生都被顺治冷落的她,二十一岁守寡,一生无儿无女,唯有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孝敬她、尊重她长达五十七年的光阴,让她在这宫里仍有人真心相待。她前几年齿摇疼痛,心中闷闷不乐,康熙得知这样的小事也特意过来宽慰她道:“额娘圣寿已过七旬,等您百岁,您的孙儿只怕牙齿都要掉光了,朕常听民言道,老人齿摇脱落,于子孙有益,我们这些做儿孙的,全仰赖额娘您的慈闱福泽绵长。”逗得她不由欢欣笑了出来。

  因此,她看向康熙的最后一眼,正包含着沉淀了五十几年的感激与眷恋。

  太皇太后去世后,康熙送走了他这辈子最后一个至亲长辈,深受打击,不论谁劝解都不听,从太皇太后崩逝那天起,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宫里连年都没有过,康熙也一直住在内廷东六宫出入的苍震门内,里头搭了芦棚,他哪怕年老体虚,仍坚持亲身为嫡母结结实实守满了七七四十九日孝。

  没过两个月,康熙五十七年的三月,毓庆宫正殿里报了丧,原是太子妃石氏病逝。因康熙硬生生扛了数年不肯举办新皇的登基大典,这下好了,内务府把脑袋抓破了都不知要用什么丧仪来安顿石氏的身后事,最后还是小心翼翼地上奏康熙,康熙对石氏已无任何情面,冷冷批了一句:“就按太子妃的规制下葬。”

  虽说不大体面,但总算有了章程,内务府总算能风风火火地操办了起来。

  石氏总归是太子妃、是孩子们的嫡母,那段日子弘暄弘晳弘晋等人也在芦棚里住了不少日子,等撤了灵堂几人出来都胡子拉碴瘦了一圈,还把两个儿媳妇心疼得掉了眼泪。程婉蕴倒是看着瘦了一圈的弘晋很是满意,他贪图口腹之欲,越长大越是吃得有些胖了,吃了这顿苦瘦下来倒显得结实多了。

  又不过三年多,康熙携胤礽及其他皇子一同去西山游猎后感染风寒,驻跸畅春园时已无法起身。比起历史上皇位交接的惊心动魄,此时此时,胤礽都已被人喊了数年名不正言不顺的“皇上”了,膝下孙儿也有了六七个,就连弘晋都在选福晋了,因此,朝野内外听闻这个消息后内心都有了感召,平静如水。

  满朝文武大臣的内心:啊,皇上终于要当皇上了。

  胤褆早就放弃和他这个太子二弟相争了,这几年除了练兵,就是在家纳妾、造儿子,不到十年间已生了十几个儿女,让他走路腰杆都挺直了,为了在子嗣上头赢过胤礽而扬眉吐气。就连圈禁快十年的八爷胤禩也在不断地努力中生了个儿子,虽说八福晋在洗三宴上脸臭得像死了爹,但八爷总算不会绝嗣了。

  马车在雪中摇晃,程婉蕴搂着弘晳的小儿子永瑾、弘暄的女儿格福克真格(满语美丽鲜艳的意思)坐着,马车在大雪中往畅春园疾驰而去。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似乎也正预兆着什么,太上皇、皇上、各位王爷、皇孙去西山打猎,程婉蕴自然留在宫里,爷们出去浪的时候,她也从不亏待自己,不是与王嫔、高答应、唐侧福晋等人聚一块儿抹骨牌,便是坐在院子里枫树下静静地等秋风掠过,带来丝丝凉意。

  后罩房的枫树下有两个微微凸起的小土包,土包上种满了各色花草,里头静静躺着咪咪和旺财的尸骨,咪咪是康熙五十三年走的,是极长寿的猫咪了,它还是只处处留情的渣猫,毓庆宫内外都有它的情人与孩子,它的子嗣程婉蕴也数不清有多少只了,常住在毓庆宫里的便还是咪咪头一胎生的那些,其他的“私生子”因母猫没留在毓庆宫里,便生在紫禁城各处,有时会在别的宫巷里突然见到一只长毛的虎斑大猫,青杏便会颇为怀念地道:“这猫也极像咪咪小时候的模样呢。”

  程婉蕴也每每都会驻足多看几眼。

  宫巷那么长,朱红的漆每年都新刷一遍,那黄白毛的大猫竖着大大的毛尾巴,踩着金色屋瓦渐渐走近阳光里去了,程婉蕴一直望着,直到眼睛被阳光刺痛到流下眼泪,才垂下眼皮来。

  程婉蕴略微出神,只听外头车夫忽然低声惊呼一声,马车车轮似乎膈到了雪下的石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两个小孙子小孙女本来窝在程婉蕴怀里睡得正香,被晃醒了以后,格福克真格便揉揉眼睛抓着程婉蕴的衣襟坐起来,奶声奶气地问道:“玛嬷,外头是什么声音啊?”

  比他们俩年岁大的重孙都跟着去打猎了,也只剩下这两个小萝卜头还不大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尤其永瑾,醒了以后还从怀里掏出块窝丝糖塞嘴里。弘暄和弘晳二人的子女缘很是其妙,弘暄是一儿一女交替着降生,如今两儿两女很是平均,弘晳却连生了三个儿子,舒和馋闺女都快馋魔怔了,对宁聂丽齐格和格福克真格两个侄女比亲额娘对女儿还亲不说,还偷偷叫人到香火鼎盛的法王寺去上香求女。

  被格福克真格这么一问,程婉蕴这才惊觉,外头似乎正不断地敲响着什么声音,她掀开车帘,拼命往畅春园赶去的马车在宽阔的车道上艰难前行,内城两边的大宅子原本都静静地沉睡在大雪中,路上几乎没有一个行人,但因那连绵不绝的云板声、还有混在九道内城门的钟鼓楼重重敲上的暮鼓声,两边的大门里有不少人冒雪推开了宅门,站在门边无言地眺望着,人越来越多,却只是相互张望,整条街仍旧静寂无声,倒显得格外凄凉。

  程婉蕴不知为何也跟着眼眶一热,低头拿手背擦了擦眼睛,哑声道:“是真龙归天了。”

  永瑾才四岁,懵懵懂懂,格福克真格大他一岁,却好似明白了什么,嘴角扁了扁,便下意识张开手臂抱住了弟弟。

  程婉蕴赶到畅春园后,扯着两个小孩子步履匆匆,却远远便见清溪书屋外的长廊上灯火辉煌,带刀侍卫全都摘了帽缨,像被钉子钉在原地似的分列站在两边,再往前还有已换上白衣的七八个太监,擎着刚找出来的白纱灯笼,垂着脸站在那儿,程婉蕴这时才有了真实感觉:康熙已经驾崩了。

  清源书屋里围满了大臣与宗室,因皇上连年病痛是有目共睹,打猎回来吃了酒吹了风便突然不行了也是在大臣与皇子的眼皮子底下发生的,这次没人对皇上的病生出一点疑虑,但胤褆还是心里难受——康熙临终前甚至还能说几句话,但他就像这几十年来一般,眼里总是头一个看到胤礽。

  胤礽跪在床榻边上,已经哭到脸颊上的肉都一抽一抽了,低埋着头根本说不出话来,却忽然被一只枯瘦的手掌抚上头顶。

  那只手轻飘飘的没有任何力气了,正如那艰难地喘着气开口说话的人一般:“保成……”

  胤礽猝然抬起泪眼来,康熙虚弱、苍老地凝望着他,眼里却有一丝欣慰——他不知为何在最后的这段日子里总是噩梦缠身,梦见许多可怖又可笑的事,他似乎梦见过他忍着锥心之痛恸哭着将保成废了,真是可笑至极!醒来后虽将那梦中事忘了大半,但还是有一丝悲哀残留心中,他怎会如此荒唐呢?这可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儿子——

  “保成,阿玛要走了。”

  “这江山日后就交托到你手上了。”

  话音未落,那只手便垂落下来了,满屋子的人顿时齐刷刷跪下,也不知是谁先呜咽出声,胤礽还怔怔地捧着康熙的手,身后已哭声震天。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清圣祖康熙帝在畅春园清源书屋驾崩,继任皇帝胤礽正式亲政。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行皇帝遗体入梓宫奉安时,胤礽便开始主持一切大政,原本混乱无度的礼法很快纠正过来,胤礽先有条不紊地按照祖制安排好了国丧诸事,先开释了八阿哥胤禩,着他到皇陵给大行皇帝守陵,又命人出海召胤禟回京奔丧,他自个带着三个儿子日日守在清源书屋前头搭的芦棚里守孝,足足等康熙的百日祭过后,才开始预备新君登基的各项杂务。

  比如拟定新的年号、比如任命雍亲王为总理王大臣,赐大内行走,随时参政军事;调直亲王前往白哈儿湖守城戍边、内攘蒙古各部,外振沙鄂野心;命诚亲王胤祉继续编纂新朝历法;命恒亲王胤祺主理宗人府;着封十三贝勒胤祥为怡亲王,主理兵部,并办理京城内外防务事宜等等;着封十四贝勒为敏郡王,协理兵部事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