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摆摊卖美食 第187章

作者:梨庐浅 标签: 布衣生活 美食 穿越重生

  朱娘子之前买的票还没有退,她先抢了几个豆皮烧饼,看着绮文姐因为动作慢,轮到她的时候已经没了,忍不住就乐了起来。

  她自个端着盘子去了挨着绮文姐的桌子旁,这时候也不嫌离她太近了,先把那豆皮烧饼从中间掰开,看到里面满满的豆皮溢了出来,先赞叹了一声,才大口地咬了下去。

  “真是香,这豆皮做馅料,竟然这样的好吃。”

  那边绮文姐身边的丫鬟,从朱娘子进门开始脸上就不太好看,见自家小娘子一直没什么动静,这才忍了下来。

  可看到朱娘子故意在他们跟前吃那豆皮,做得实在太过火了,只好把身子扭过去,索性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她把身子扭过去了,鼻子还是能闻到那豆皮烧饼的香味,加上其他桌子上买了豆皮烧饼的人在那里不时赞叹几声,更让她好奇那豆皮烧饼是什么味道了。

  绮文姐却依旧慢悠悠地吃着肉夹馍,这在铺子里吃刚做出来的肉夹馍和那些个闲汉送过去的还是不大一样,铺子里的要更加的酥脆好吃,且成日里窝在自个的房间里,这样能出来透透气,倒也让她觉得很舒坦。

  朱娘子把那一整个豆皮都吃完了,见绮文姐还没什么动静,只冷哼了一声,却也拿她没什么办法,不管她做什么,就像是一拳头打到了棉花上,让她都没有继续斗下去的意思。

  想了想,还是觉得有些憋气,“听说如今你们勾栏里面的花魁又换了人,你也不被捧着了。只不知道当时要是跟着咱们一块学了那点茶的手艺,会不会也像我这样,早不用看人脸色。”

  绮文姐终于抬了眼看过去,动了动嘴唇,到底没说出什么话来。

  年少时她和朱娘子一块学点茶,她学的还要更快上几分,朱娘子回回都不如她做的好,时常要求她私下里再教了她。

  可跟着人学点茶是件很受苦的事情,绮文姐觉得这样出头不知就到了什么时候,恰好有勾栏的人见她长得风流好看,说每个月给她十几贯钱,只需要唱曲就行。

  绮文姐动了心,真就不再学那点茶的手艺。

  朱娘子和她关系好,为了这事不知道和她吵过几次,后来干脆没了来往。

  时过境迁,两人年岁都大了,绮文姐那儿勾栏院里又捧了新人出来,挣的自然比之前少了不说,那些个新来的也总拿她出来阴阳。

  朱娘子之前是受了不少苦,可如今都知道她点茶手艺颇好,有时候还会被请了府里去点茶,但活着更自由了几分。

  可每次见到绮雯姐,朱娘子还是忍不住会冷嘲热讽上几句,把这么多年的气发出来才好受。

  第二锅的豆皮烧饼出来了,刚才好些个吃到的人又都去拿油纸包上了一两个,打算回去了再吃,这样的天气即便是冷着吃也是没事的。

  就连外面烧饼婆婆的摊子上,也围满了人,只把娘三个乐的合不拢嘴。

  林春燕在后厨里正把那竹筒先用热水煮沸,竹子的颜色变得没那么翠绿了,可还散发着淡淡的竹香。

  把提前泡好的豆子糯米放在竹筒里,塞得紧一些,这样糯米就不会从竹筒里跑出来。

  冷水放到锅里煮上一个时辰,煮好之后,还需要过冷水泡上几分钟,才能把外面的那竹筒打开。

  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淡淡的竹子和糯米的香。

  林春燕深吸了一口,把一些白糖倒在了盘子上。

  一会儿吃的时候,就能直接沾着白糖了。

  郑厨子一早就去酒楼上工了,他们这里的生意和之前相比要稍微差一些,不过一些老顾客还愿意过来,给他们酒楼里添些人气。

  掌柜的成日在柜台后面愁眉不展,拿着算盘噼里啪了地算个不停。

  郑厨子没敢说他今个早上也去叫了闲汉,只在后面老老实实地炒着菜,没多久却见掌柜的过来,嘴里不住地念叨着,欺人太甚。

  郑厨子竖起了耳朵,掌柜的本就心累,烦闷不已,见了他这个老伙计,只拉着他把话一股脑儿说了出来。

  “又有了那什么豆皮烧饼和竹筒粽子,那些个闲汉更是一窝蜂的去他们那里,来咱们这里来的闲汉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怕真就要关门了。”

  郑厨子听到那豆皮烧饼,想的却是这怎么就又有了,不知道一会儿再去买的时候,还能不能轮到他。

  面上也是一脸的愁容,安慰着掌柜的。

  掌柜地看着郑厨子,直接把火气撒在了他的身上,“也怪你这厨艺不精,要是做得好吃了,怎么就没人来咱们这里吃。”

  郑厨子心里委屈,很想指着掌柜的眼睛问他,那外面坐着的几桌客人是什么,难道不是奔着他的拿手菜来的。

  这每个厨子和每个厨子会的拿手菜都不一样,他虽然比不过林春燕有那么多个新点子,可做出来的好些个菜也是一等一的好,要不然这么长时间了,还有这么些个老顾客捧场。

  掌柜地说完,又去前面算账去了,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再招个厨子。

  随即一想,也不知其他的酒楼铺子,如今的生意怎么样。

  只可惜淑芳斋的宋大厨和林春燕比试的时候,他还在下面看热闹,谁能想到林春燕开了铺子之后,倒把他们挤兑的没办法活下去了。

  实在不行,就多给些闲汉好处,让他们总过来他们这边跑,好歹比如今的情况要好些。

  竹筒粽子过了冷水之后,从中间打开,就是圆滚滚的糯米,林春燕一个一个用竹签将他们串起来,放在了盘子上。

  这竹筒粽子闻起来就十分香甜,里面是微微有些弹牙的糯米,有加了红豆的,加了红枣或者黑糖的。知道林桃红爱吃核桃仁的,里面也特意放了些。

  就是只吃那什么不加的粽子,蘸了白糖之后,也软软糯糯香甜的很。

  晌午的时候他们就吃的是这竹筒粽子。

  吃着这个,就想起快要到的端午了,这时候端午节可是大日子,张大娘就说,“这几天我回去了,就去把粽叶摘了来。”

  他们到了那天肯定是要包粽子吃的。

  林春燕点了点头,又说起要摘的艾草来,“我看山上的艾草都已经长大不少,该摘些回来了。”

  她原先是想要往她们家的门口移植一些艾草,后来发现山上的野艾草十分的多,上次清明节做青团的时候,就去摘了好些个,再往山里面走,一路上总是能见到不少。

  但要说艾叶最好的时候,还是端午这天,阳气最足,摘了艾叶挂在门口,也能去邪。

  那边宋大娘还说要和张大娘一块去找董婆子,“也该给孩子们祈祈福。”

  宋大娘特别的信这个,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去董婆子那里上香,有时候会求了红色的布条绳回来,直接就挂在了他们店门口,或者绑在棚子的柱子上。

  张大娘之前跟着钱娘子是去过董婆子那里几次的,不过林春燕知道了,让她不要信,她也不愿意多花了那钱,就没再去。

  宋大娘这么一说,她又有了几分意动,拿了眼看了林春燕几眼,见她正在和林翠香说其他的事情,没听到他们这边说话,就赶紧答应了,“到时候你可得叫上我。”

  宋大娘点点头,说了要去带的东西,“香烛,元宝这些咱们都自个儿备着,再带些果子。”

  这果子也是有讲究的,端午这天要带好几种,每种的寓意都不同。

  张大娘一一都记下了,吃完竹筒粽子之后,她就把那毛线拿出来继续地织。

  她是跟着李氏学的织毛裤,李氏已经织好了一条,拿过来给他们看了,摸着那绵绵软软的毛裤,想着冬天要是穿上了得多暖和,张大娘就觉得干劲十足。

  不过羊毛线并不多了,老周家里的羊短时间之内也长不来,张大娘织了一会儿就放下,叹了口气说,“怎么也不见你们小舅舅回来。”

  张小舅是去了其他的县里,不过有了在栖霞镇发生的那些事情,他如今也不再莽莽撞撞的过去,每次都先探了路,再去的时候才拿了东西。

  且有李有福跟着他一块去,两个人好歹有个照应,李有福话虽不多,但人看着却是高大威猛得很,往那里一站,就给张小舅不少安全感。

  马氏这看人的眼光还是挺准的,托了张大娘给赵娘子说亲,想把他们家的兰姐儿嫁过来,只是张大娘过去看了几次口风,赵娘子都没松口。

  怕张大娘误会了,赵娘子赶紧解释,“我家老大这婚事你也看见了,波折得很,他自个也没了那样的心思,且再等上两年吧。”

  本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张大娘也不强求,回去就让人捎了信儿给马氏。

  马氏怎么想的,张大娘她不知道,只在她这里这件事算是过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张大娘念叨了一会儿,就见张小舅和李有福从外面回来,进来先要了水喝,咕咚咕咚地灌下去,才长叹了一口气。

  船夫就跟在他们两个人身后一块来的,见了林春燕就笑眯眯地招呼,“今个可是巧了,那边有商船过来,我看卖不少散货呢。”

  林春燕一听,立刻放下了手头的活就往码头那边走,也只和张小舅打了个招呼。

  张小舅让她先去忙,他和李有福也不见外,拿了盘子要了些菜,坐下就和张大娘说起这次去外面的情况来。

  “怎么去了这么久,可是遇到什么事了?”

  这人去了外面,张大娘总要悬着一颗心,生怕出了什么事。

  张小舅就摇摇头,“那倒没有,只是这次去的地方远,来回路上耽搁了。”

  张大娘看张小舅脸上的神色不错,就猜着这次事情依旧很顺利,就问了他一些,不过大部分她也听不懂,只把她想问的事情拿出来说了。

  “那边可是有养羊的,多不多?”

  张小舅很奇怪她会这样问,但还是诚实地点了点头,“养羊的不少,如今大家都爱吃羊肉,这养羊和养猪还不一样,只赚不赔。”

  要是有了本钱,或者是家境稍微富裕一些的,养羊可以说是个好营生。只每日把他们带出去,光山上的野草就够这些羊吃得了,不过是辛苦一些。

  张大娘就高兴地拍大腿,把那毛线拿出来给张小舅看了看,“你瞧这毛线,织出来的那毛衣毛裤可是暖和得很!只是我们村只有老周那里有羊,羊毛都被我们都刮干净了,再没别的了。要是你下次碰着了,问问能不能把那些羊毛给买些回来。”

  张小舅还以为是什么事情,赶紧答应了,“这还不简单,下次瞧见了就给大姐问一问。”

第104章

  林春燕去了码头那里, 果然见一船刚靠了岸,把不少的货往下搬,一管事模样的人正在指挥。

  走进来一看才发现是很多干货。

  如今能跟着船来回走的,也就干货最便易了。

  像些大户人家, 能用得起冰的, 日常就能用了冰来南北拉一些不易保鲜的东西, 不拘是果子还是海鲜,吃到嘴里都还鲜的很。

  有这些干货, 林春燕就已经很知足了,很多东西他们这边也少见。

  那人瞧见林春燕年岁不大, 又是个女娘,只挥了手让他一边去, “这不是你这小娘子该来的地方,让你家大人来。”

  旁边的于船夫噗嗤一声乐了,“这位大爷, 方才你不是还向我打听那做吃食很好吃的铺子吗?就是眼前这小娘子开的。”

  这管事将信将疑的看了过来, “竟是个小娘子?看起来年岁不大, 可能颠起勺来?莫当我是外地人就好哄骗。”

  林春燕也不生气,别说这时候人了, 就是后来信息那样爆炸的社会,依旧很多这样的看不起女性的,只脑袋都长在头顶上了,也不瞧瞧自个有几斤几两。

  不过她只是来买货, 犯不着置气。

  于船夫还在那里和管事的说话, 林春燕已经翻捡起来, 看到有干贝,眼睛就亮了。

  这是用新鲜扇贝晾晒出来的, 且因为风吹日晒时间长了,倒是没有多大的腥味。

  这时候镇上几个酒楼的大厨也匆匆赶到了。

  林春燕看见了郑厨子,和他点了点头,继续挑着。

  除了贝干之外,最让林春燕高兴的就是看到了银耳。

  他们这边山上,不知道为什么,从来就没见到过银耳。

  当然,这个管事的还带了不少木耳,不过林春燕家里有,前几天摘了不少,放在院子里都晾晒干了。

  不过还是不如这管事带来的木耳肉厚,她问了价格,没舍得买。

  她挑了不少,其中一个大厨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说,“这次的货没有上次的好,怕是拿回去了东家不满意。”

  郑厨子也跟着附和,“是啊,我看价格还是能再稍微便宜一些。”

  那管事的总和他们打交道了,知道他们这样说就是为了搞价,几个人来回扯皮了一通,倒真比刚才要便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