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照万里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张公的诗作,今日我才品出几分味道来。”沈知澜说,“可见这次不虚此行啊。”
沈葵点头,“我也是。”
他们两一边锄地,一边和诗,把自己会的诗句通通念了一遍,念到后来,都不记得最开始说的什么,开始想到哪儿说哪儿。
被他们这种欢快感染,开始有人跟着和诗,声音还特别大。
沈葵能忍得了这个?立刻要用嗓门压过去,但是诗句并不是适合高声吟唱,压不过对方。
“别急,瞧我的。”沈知澜马上就找到对应的法子,好汉歌开始施法!
流行音乐就是有这个魅力,曲调朗朗上口,一听就会还洗脑,连听三遍不跟着唱,他把沈字倒着写。
果不其然,好汉歌迅速征服全场,如果碰上不适合的歌词,沈知澜就用哼哼哈哈忽悠过去。
好容易耕完三分地的皇帝一抬头:什么动静?
宗令笑呵呵的:“孩子们正热闹呢!随他们去吧。”
笑笑闹闹的,还多添了几分活力,不是吗?
皇帝哼唧两声,行行行,就他一个干苦力的,实实在在的把地都耕了!
逐渐开始生气。
现在把地耕完了,农官们开始把种子挨个分下来,中间就夹杂着不少不知名种子,谁也不晓得种出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沈葵拿着种子左右为难,这要怎么种?谁也不晓得啊?
农官忙提醒,“种子大的,挖个浅坑埋一层薄土,种子小的,撒到土上就行了。”
也算是农官的经验之谈。
“那这种大块的呢?霍,这么大?”
农官道:“小心些,这东西好像有毒性,回去记得洗手。”吓的两人忙把种块丢了,同时疑惑,“种有毒的植物干嘛啊?”
“我说的有毒不是常见的毒,是指吃了会拉肚子,头晕的。虽然有毒,但未必不能用,炮制成药材或许能行,只是让大家小心点。”
农官提醒后,两人小心翼翼掂起两根指头,然后丢进坑里。
农官无奈,只能帮忙一起放种子。
“这什么玩意长的又黑又青的,怪不得……”
沈葵回头,“怪不得什么?”
“怪不得啊怪不得!”沈知澜把那几块根茎翻来覆去的看,嘴上只说怪不得。
“认识?”
“眼熟。”
这玩意儿学名叫做,发芽的土豆。
土豆还没成熟时,表皮就会发青,严重的青里发黑,这些都是没成熟的表现。没熟的土豆会有一种叫做龙葵碱的毒素,吃了就会头晕,上吐下泻的。也不知道是哪位勇当神农,壮着胆子吃了,用小命证明了,确实有毒。
“这东西是哪儿来的?”
农官答:“就是行商们上交的种子,编号甲五十六,属地不明。”
那八成是那些走南闯北的行商,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听说朝廷要找稀罕种子,交上来凑个数,虽然有些微毒性,但胜在罕见,还算符合标准。
可没想歪打正着,当真找到稀罕东西了。
沈知澜想,他这时要是坚称此物无毒,根本没人信,他也解释不了自己从哪儿知道的,手头也找不来成熟的土豆,倒不如用时间来证明真假。
“我们就种这个?其他的也差不多。”
其余五人并不在乎,种什么都行。
全票通过后,他们就把所有发青发黑的块茎挑出来,全部挑了出来,种在他们负责的那块地里。
农官兢兢业业的在一块木牌上备注,种子甲五十六,一共播种五十斤。
插好木牌后还需要扎好篱笆做区分,他们几个就忙着浇水,虽然平时会有农官负责,偶尔还是要过来逛一逛的。
不过此处距离百珍园不远,平时闲逛的功夫就来了。
辣椒有了,土豆来了,火锅三要素来了两,想必距离吃上的日子也不远了。
一切忙活完后到了下午,由韩相宣布散场,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他们六是宗令带来的,也要由宗令带回去,路上叽喳说着今天的感想。
宗令摸着最小一个孩子的脑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你们能想到这些,很好,以后好好记着吧。”
这场社会实践效果还挺显著,这些孩子都成长不少。
*
亲耕礼后,天气逐渐回暖,天气变暖后第一个影响就是城内物资变的丰富起来,南北货物都汇聚一堂。
这天杜珍娘准备好一桌饭菜后,神秘道,“今天桌上有一道惊喜,不知道你们谁能尝出来?”
“什么惊喜?”沈知汝伸长脖子看,左看右看都没出什么区别。
都是家常菜,素多荤少,加上一个汤,跟平时一模一样啊。
杜珍娘不肯揭晓谜底,非要他们猜,他们就只能品一口猜一下,就是没猜到答案,到最后杜珍娘才肯公布答案。
“这道百珍鸡和老鸭汤,是用茂州来的鸡鸭做的,澜哥儿还记得吗?”
沈齐恍然,“都卖到京城来了?想必一定养的很好。”
“现在不仅养的好,还养出规模了!谁不知道茂州百珍鸡啊!”杜珍娘带着几分与有荣焉,“当时干货铺子一来货,马上就被抢完了,我好容易才买到的,这可算是地道家乡味。”
他们在茂州土生土长,早觉得自己就是茂州人,现在品尝到此等味道,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啊。
沈齐品尝鸡肉的动作,都多了几丝郑重,香甜,甘美,咸香,这百珍鸡确实有两把刷子。
那当时,当时还在茂州担任指挥使的董大人,知道自己前途就系在此处,使出十二分的力气操办此事,扶持百姓养鸡鸭,统一收购,又聘请名厨调味,众口虽难调,但总能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此物制成酱鸡,远销南北。
董指挥使如此用心,收获当然是巨大的,茂州的赋税涨了两成,连人口都涨几十户,任期满后,董指挥使得了一个优等,被调往更富裕的地界大展拳脚了。
沈齐啧啧称奇,同样难免带着几分自豪,毕竟这百珍鸡里也有自家的功劳啊。他决定了,吃完饭就去集市上再买点送给亲友同僚。
杜珍娘想了想,“要不然还是我去送吧,最近你先忙着温书,这才是正经的。”
沈齐当即一僵,这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他温书温的脑壳痛。
因为朝廷宣布了考试取材,沈齐一心想换个衙门或者升个职,当然要全力准备温书,谁看书久了都脑袋疼,想休息时就会被妻子盯着。
“不是你说要给儿女们做个榜样吗?”杜珍娘是振振有词。
无奈何,沈齐只好继续回书房继续,苦读三十天,幸福一辈子。
毕竟考上了也算是铁饭碗啊。
沈知澜冲着姐姐偷笑,还是别去打扰打算考事业编的亲爹了。
不对,应该算是制度不完善的事业编,考中之后可以分配到各个衙门里,先从最基层的文书干起,有功劳和年资后可以逐渐升职,但是此类路径有限制,官不过五品。
不论白身还是功名都可以去考,不过有功名的人应该不稀罕去,会更愿意继续考科举,但对于宗室们算是难得的好路子。
沈齐打算拼了,谁还没点出人头地的想法了?
第144章
不蒸馒头还争口气呢,沈齐能允许自己这个当爹的落于人后么?他还是有点偶像包袱的。
他基础虽薄弱,但一直用心,加上还请了一位名师辅导,学的东西还算是不差的。
三月初一就是考试的日子,沈齐踌躇满志的进了考场。
这片考场模仿了贡院的模式,监考还是很严格的,有人来回巡逻,禁止夹带,一直考到傍晚,要考四门。
沈齐出考场时脚下发飘眼底发青,但是神色里带着几分轻松。
看样子是有五成的把握能考中。
“考的东西多,但是考的不偏。”沈齐信心很足,“就算没考前五,成绩也差不多。”
“爹这么有信心呐?那我们可等着吃庆功宴了!”
“没问题。”沈齐答的特有信心。
虽说有信心吧,但不到尘埃落定的时辰,心也放不下来,沈齐有些心不在焉。
这日他正在书房看书,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同时有人隔着篱笆喊,“这里是沈齐的家吗?”
沈齐当即把书本一扔,隔着窗户看到几个人影影绰绰,穿着皂袍,他喜出望外,“结果这么快出来了?怎么还送上门呢?”
他颠颠的往外走,给这些差役开门,来人客气的询问,“这里是沈齐家吗?”
沈齐应声后,对方说,“有一桩案子牵扯到你,需要你跟我们回衙门录个证词。”
“案子?”沈齐愣了,“什么案子?”
“现在不好说,先跟着我们回衙门再说。”
沈齐正呆住时,来人几个把沈齐团团围住断了他的后路,也是生怕他跑路的意思。
沈知澜本来在后院,听到动静疾步奔了出来,见势不对挡住了来人去路,“爹,发生什么了?”
沈齐回神后答:“这几位大哥说有案子需要我协助,要去衙门一趟。”
“什么案子?我爹平时循规蹈矩,作息规矩,既没有碰上任何事情,也没有犯过宵禁,他需要协助什么案子?”沈知澜拼命给沈齐使眼色,沈齐终于想了起来,对啊!就算他犯事,审理的也该是宗人府啊,这些差役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他提出质疑,来人便把腰牌都拿了出来,一看发现是顺天府尹衙门的。
知道是什么衙门就好办了,不怕找不着人,沈知澜连连追问,“到底是什么案子?什么样的案子能让你们上门抓人?来之前没打听过这条街住的什么人么?”
差役们对视,他们当然打听过,但京城里多少高官多少权贵,他们见的多了,还怕这个?再说了办案子名正言顺,怕什么?
也就是看在对方年纪还小的份上,他们能好生好气的说话,问的多了不耐烦,推开沈知澜,扭着沈齐的胳膊就走。
沈齐挣扎着回头,“去找大人!去找大人!”他们人小力弱,不如去找说话管用的人!
沈知澜追了两步,发现自己拦不住这群人,跺了跺脚,先折返给娘和姐姐留了一张字条说明情况,扭身就去找宗令爷爷,他说话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