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宗室八卦日常 第56章

作者:明照万里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升级流 穿越重生

  当时宗学的先生路过,还特意赞了一句,为民解忧,国之栋梁。

  夸的沈知澜还怪不好意思的。

  他这边正巴巴等着索引目录的反馈,是否有效,每一天都过的度日如年,好容易熬过了十天时间,到了验收成果之时。下学后,他迫不及待的去了藏书阁,巴在柜台上等着他们的反馈。

  藏书阁的学徒露出尴尬笑容,“这十日里,借阅过农书的人数是,零。”

  “什么,零?”

  沈知澜掏掏耳朵,险些以为自己听差了,“零?”

  对方把登记册子转了过来,让沈知澜自己看。沈知澜迫不及待把登记册从头翻到尾,发现对方没有糊弄他,真的是零。

  一个巨大的鸭蛋砸到沈知澜头上,砸的他头晕眼花,偏偏跟来的小伙伴还在使劲往前挤,说要看个清楚。

  沈葵听的最清楚,见沈知澜怂拉着脸,拼命安慰他,“没关系没关系,这不是才刚开始吗?或许再过段时间,借阅的人就多了。”他自己也觉得,目录这东西挺好的呀,想不通为什么会没人看。

  沈潭也随声附和,“对,是他们不识货!”

  他们两都觉得目录实用,怎么会没人看呢?

  沈知澜被他们感动的呀,都快哭了,他吸了吸鼻子,“不用安慰我了,我心里其实有数,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出现问题就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嘛,沮丧可解决不了任何事。

  新闻传播的要素即传播者,受众和信息。信息有了,传播者也有,京城百姓谁不知道?那出问题的应该是受众。

  沈知澜对管事说,“这本登记册是最近一个月的吗?”

  “是本月的,公子还要看前几个月的吗?”

  “拿前三个月的就行。”

  前三月正好包含春耕,如果这段时间都没人借阅农书,说明问题就在这上面。

  沈知澜跟沈葵沈潭一人一本翻阅,最后只找到寥寥数条的借阅记录,一看细则,发现还是农官借的。

  压根就没有百姓来借农书嘛!

  沈葵好像明白什么,“城内的百姓不需种地,城外的百姓才要种地,偏偏他们身在城外,压根不知道这些消息!”

  “所以才没人借阅的!”沈潭补充。

  “对啊!原来是这个缘故!”沈知澜眼睛发亮,“既然这样,我就有法子了!”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人嘛总能想到法子的。

  沈知澜找了育婴堂里,年龄稍微大些的孩子,让他们去京城附近的村子,宣传藏书阁可以查阅农书,丰收增产,除虫器械的消息,然后大卖安利,让他们都能查阅。

  沈知澜还不信了,四书五经没人借阅,实用工具书还能没人看吗?他可不信这个邪!

  沈知澜对着小汾他们叮嘱再三,一再强调他们自身安全,然后才放他们离开。

  这次去郊外打听消息也是有酬劳的,他还提前预付了五文做定金,这些半大孩子兴高采烈,迫不及待。

  不就是打听点消息吗?还能难住他们?小钱钱,真香!

  沈知澜目送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小汾落在队伍的最后,心事重重的模样,让沈知澜忍不住问,“怎么了?是不是觉得不好做啊?没关系,你们就照我教的那几句问人就行了,要是对方不答也没必要追问,注意别惹恼别人。”

  小汾重重点头,“我晓得了。”

  “早起早回啊,唐叔叔还等着你回家吃饭咧!”沈知澜再次挥手。

  听到唐叔叔这个词,小汾心中的大石又加了一层,沉沉叠叠,一重又一重的压在他身上,让他小小的身躯,都多添了几分沉重。

  小汾转身离去后,沈知澜眯着眼睛,总觉得最近小汾心事重重,一副阴郁模样。本来好端端一个小孩子,好像被生活压弯了腰,充满了忧愁。

  可跟父亲重逢,也是天大喜事,唐青山叔叔最近听说还在酒楼里找到一份帮厨的工作,月例不高却能拿着酒楼剩下的饭菜,着实是个肥缺。父子两日子肯定越过越好,怎么小汾还愁眉苦脸?

  沈知澜想不通就暂时记下,等小汾年纪大些找个手艺学,日子更好过,估计就不愁了吧?

  *

  小汾他们不辱使命,从郊外回来后,也带回了沈知澜预料中的消息。嘿,还真是!京郊百姓压根就不知道这样的消息,自然不能赶到藏书阁。

  “那你们说完消息,他们有没有什么反应?有没有说马上就来看。”

  小汾认真回忆,“没有唉,听完也是算了。”

  “算了?”沈知澜飚出高音,“不能算了,为什么算了?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吗?”他躁动的走来走去,还是觉得不能这么算了。

  这可是他第一个业绩,要是干不好,以后还会有人愿意听他的主意吗?

  既然要干,那就要干好,更不能半途而废。沈知澜打算趁着休沐,亲自去打听一趟,小汾他们毕竟不清楚他心中所想,还是

  要自己问才详细。

  沈知澜在郊外转悠,哪儿人多往哪儿钻,很快就停在一个有一百多户的村子口。

  他们离京城不远不近,还有许多亲戚住在城里,论起条件算相当不错的,衣食无忧。

  现在春耕已过,天气温度和雨水都刚刚好,不少人忙着种瓜果蔬菜,还能在夏天里丰收一波,添些口粮。

  瓜果这时才刚刚开花抽芽,或者长出小指头长的幼果,沈知澜眯着眼睛,“这是黄瓜?”

  “像吗?我觉得不像。”沈葵也凑近来看。

  沈潭把这两货拨开,无语的说:“这是丝瓜!又这么难认吗?”

  “真的有嘛!我看着长的都差不多。”沈知澜左看右看,还是觉得像黄瓜,他想到什么,突然笑了笑:“说起来,我这也算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吧?”

  农活是干不了的,五谷也是不认识的,除非是长好洗干净放超市货架上,那他就认识了。

  沈葵笑的,前俯后仰,肚子都要抽筋了。

  他们在人家地里争论这个,主人家自然看见了,不错眼的盯着,要不是见他们年纪也小穿戴不俗,早早就要来寻晦气。

  笑过了,沈知澜这次认真分辨,“这黄……丝瓜上面是不是长虫了?我们不是记得一个治虫子的良方吗?取材简易,效果上佳,不费吹灰之力。”

  “好像是哎!”沈葵故意慢腾腾的背了一遍方子,还问,“我记的对不对?”

  沈潭又重复一遍除虫配方,沈知澜还要再重复第三遍时,丝瓜的主人终于忍不住问了,“三位小哥儿,你们说的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朝廷有个藏书阁,藏书阁里收藏了好多农书,种稻子还是种麦子,养果树还是养鱼虾,统统都有,我们看完之后,顺便就把这个除虫方子记了下来。”沈知澜认真回答。

第70章

  丝瓜主人还是心存疑惑,不肯尝试,万一这方子是假的,不就白费功夫吗?

  沈知澜循循善诱:“这个方子就是写在农书上的,白纸黑字,一个字我也没掺假。需要用的东西不多,还是自家有的,就找

  那么一两根丝瓜藤试试,又不会亏本。可除虫的方子要是真的管用,那这一大片的田,一大片的丝瓜,可就都有救啦!”

  这投入和产出比,杠杠的。

  丝瓜主人思来想去,悄悄把方子给记了下来,这小孩说的也没错,试试不会亏本,成功可就赚大了。

  沈知澜见他表情松动,若有所思的模样,也没有继续催着卖安利。太迫切了也不好,对方会误以为他有猫腻。

  沈潭配合的极好,又装做不解的样子问:“其实好多除虫救灾和丰收的法子,都写在农书里,大叔你怎么不去找这些书看呢?”

  丝瓜主人斜睨他们一眼,“拿我逗乐子呢!”

  他见三人还是不解,看在他们年龄幼小的份儿上这才说,“我能认识几个大字?就是把书白送给我,也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他,怎么学啊?”

  “那也可以找村里的秀才或者读书人,让他们念给你们听啊!”沈葵没忍住追问。

  “秀才都忙着读书做学问哩,哪儿有空搭理我们这些泥腿子?”丝瓜主人说着带了三分酸气,看着这三个瞪圆眼睛的孩子,又叹了口气,“你们以后要是碰见有人拿着书本问,能多点耐心,告诉他们就行。”

  别的是指望不上咯!

  这话听的沈知澜心中沉重的很,他辗转换到另外一块田里,又听到差不多的话。

  三人走了一圈,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农书目录的事情推广不下去。

  沈葵道:“就好比我们发现了一道绝世佳肴的菜谱,兴高采烈想要让所有人都学会,把方子公布了出去,半月过去无人问津,一打听,嘿,原来大伙儿连饭都吃不饱,肉吃不上!”

  “绝世佳肴,对他们来说太远了,还不如先学学怎么把馒头做好。”沈潭继续说。

  “我还以为自己了解民生,深入百姓,没想到也是个何不食肉糜的。”沈知澜也批评自己。

  在前世有九年义务教育,有全民扫盲,文盲率降到最低。穿越后的环境,即使是小孩也认识几个字,让他浑忘了现在是古代,是读书人金贵的年代。在古代找到一个识文断字的人,跟在现在找到一个纯文盲一样困难。

  三人虽然找到了原因,但情绪低落,丧里丧气的回到家。

  沈知澜一心想要干点成绩出来,却没想到这成绩是空中楼阁,连地基都没打好,那还怎么建房子?索性放弃得了。

  他的沮丧没有瞒过家里人,姐姐沈知汝私底下悄悄问他,到底有什么烦恼,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沈知澜就原样说了。

  沈知汝本以为他碰上了什么大麻烦,已经在脑补怎么怎么处理,却没想到是这样的小事,笑的前俯后仰,肠子打结。

  她一边揉肚子一边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在我看来,这可是彻彻底底的小事一桩。”

  沈知澜拿“你莫哄我”的眼神看她,沈知汝逗他,“求我,求我就告诉你。”

  沈知澜一通好姐姐的彩虹屁输出,终于把沈知汝哄开心了。

  “这事其实简单的很,不识字的人有不识字的做法,不然他们是怎么记农时,耕种和家常菜谱这些东西的呢?农书里记载的东西,没准人家比我们还熟呢!只要有人提,又怎么会记不住?就是真的记不住,编点顺口溜,不一样能记住吗?”

  沈知澜被一点拨,豁然开朗,“对啊,我怎么忘了这茬呢?当初潭堂兄去教人孵鸡蛋,不就是这样吗?”那些老农可能不懂技术上的东西,可只要给他们说明白讲清楚,他们立马就能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沈知澜狠狠抱着姐姐转了两圈,“谢啦姐!”

  这个问题他总算知道解决方法了。

  他把自己想到的解决法子都写下来,然后转交给了韩相,一事不烦二主。

  韩相见到信件后,含笑重新撰写了条陈,分给户部的司农司,司农司专门负责劝课农耕,鼓励桑麻等等事务,由他们来负责推广农书,才是各司其职。

  皇帝查看今日的奏折时,意外看到这一张,便找来韩相问询。

  韩相恭敬回答:“推广农书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皇上是否有什么疑问?”

  “劝课农桑也是户部职责所在,全部官员一直在兢兢业业办理,怎么还需要专门提一回?”是不是有点没事干?

  韩相答:“此为要事,奈何司农司的官员平日并不种地,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推广,对于百姓真正所需所想,还是有所隔阂。如果想要把农书推广开来,还需要更贴近民生。”

  居庙堂之高的官员,再穷也是耕读之家,对于真正的贫民需要什么,压根不清楚。

  “臣与人商议后,想了几个法子,第一,办小型的农学班,敕令各州县选取经验丰富的老农前来学习新式农耕方法,学成后考核合格领取奖励,再传授给乡邻,共同丰收。”

  “第二,选取一批实用的农书,印刷后分发到各地,让当地童生学习理解,专司农书事宜,日后技术革新,由他们率先学习,再解读农人困惑。这样的童生坚持若干年后,再参加科举可以优先录取。”

  “第三,对于农牧桑种养殖等等有独到法门的,愿意上供此法的,可以记入县志,立碑做传,广而告之。”

上一篇:太夫人的荣华富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