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震鳞
于她而言,在解决麻烦的同时,也并不影响她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然后自娱自乐。
假如其他更要紧的事物找上她,她的注意力就随之转移,一点都不放在夏侯星身上了。
就好比前些时候,她前脚“送”走夏侯山庄诸人,后脚就迎来了住在左近村镇上的客人。
来人是一个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妇人,她泪水涟涟地对乔安说:“我家主事的前些日子干活时划破了胳膊,明明看上去没什么要紧的,那伤口真的不深,就没怎么理会。这几天他有点发烧,今早上那伤口更是流起了脓,嘴里也说起了胡话,到了下午躺在床上起都起不来了!还请道奶奶搭把手,过去看一下。”
乔安向来不会拒绝这种事情,听了对方请求,就毫不犹豫地稍作整理,带上一些必备物事与药品,随对方离开了道观。
其实这年代乡间的很多村民囿于家境或是自身见识,往往讳疾忌医。她之前化身游医,游走在大街小巷、村头乡尾时就领略过这点。
若生病的那人是家中小辈还罢,但要是换成了大人,平时身上要是有点不舒服,不少人都是随便用点土方,能忍则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就医诊治。
所以当乔安赶到这些求诊的人家里时,经常会无奈的发现对方一开始理应只是一点小症候,却硬是被拖到了如今的重病。
而每当她回到道观后,她都要在房间里斟酌许久,才决定好最终的治疗方案,而这所谓的方案,她通常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形容的永远只是一种最理想、最美好的状态,真换到实际操作,哪会像这话里说的一样这么轻轻松松。
这一次同样如此,她在听这妇人说话时,就大致上猜到对方丈夫是伤口感染了。
到了对方家里一看,果然与她想的一样。
接下来一连十数天,她的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了,如何还顾得上其余杂事,夏侯星直接被她抛在了脑后。
……
这日,东方欲晓时,乔安已习惯性的伴着曙色醒了过来。
她早早地敞开了道观大门,如果她没算错日期的话,今天正是卖花郎经过道观的日子。
两刻钟后,观外的道路上走来一个慢悠悠的身影。他肩上扛着一根扁担,扁担两头各挑着两个硕大的竹篓。
卖花郎见道观开着门,就将担子放在道观门口,招呼乔安出来看花。
乔安挑了几枝半开半合的月季。掌心大的花朵缀在枝条上,正适合插瓶。
卖花郎任由乔安挑花,间或指点哪几枝将要开的花苞最好,插到水里过几天绽开的时候一定好看。
然后他张望了一下四周,见没有多余的人,他压低了声音说:“道奶奶,前段日子来道观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那天夏侯家众人在夏侯星的吩咐下如此大张旗鼓的登门,离开的时候又是行色匆匆略有狼狈,附近的人家怎么会注意不到这边的事情。只不过大家眼力都不差,看得出对方不是普通人家,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因此都不敢随意打听到底怎么了。
一连十几天过去,见道观这边每日依旧按时迎接香客,没什么大事发生,这才有人敢直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乔安说:“那是江湖上夏侯山庄的人。”
夏侯这个姓氏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大概不会有太大感触,顶多会感慨上一句这姓稀罕。然而如果放到江湖上,如果有人听见乔安这话,恐怕立即就会面色一肃。
卖花郎没听过夏侯山庄,但是乔安说的“江湖上”这个几个字他听进去了。
他记得道奶奶也会点功夫,心想,说不定是以前认识的人。他心中好奇道奶奶之前的经历,但见她没有谈性就知趣的没有问。
他说:“道奶奶多留个心眼,小心点。”
乔安点了点头,然后把铜钱交给了卖花郎。
卖花郎也不推拒,直接收下,然后重新挑起担子,道:“我先走了,道奶奶回去吧。”
乔安目送他离开,然后折身回到了观内。
经过卖花郎这么一提醒,她觉得是时候把自己与夏侯星的事情提上解决进程了。
早一日了断此事,她就早日少一分掣肘。
不过她没有冒然前去与夏侯星相见,而是来到书房内,不急不缓地铺纸磨墨,然后客客气气地写一封拜帖,定下了上门拜访的日期。
她既然从不把自己当成夏侯家的少奶奶看待,行事时,自然也不会仗着这个身份肆无忌惮的谋夺便利。
而在去掉夏侯夫人的称呼后,她就只剩下一个旧日故人的身份了,而且还不是感情十分深厚的那种,那她要是想见一见夏侯家的长公子,提前写一封拜帖,在她眼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她把拜帖写好后,就放在了抽屉里。
过了几天,有附近村镇的小孩子跑到道观里玩耍,乔安朝他招了招手,待小孩子颠颠地跑到她跟前时,她说:“帮我送封‘信’可好?”
她拿出一把铜钱。
小孩子问清楚把信送到哪里后,开开心心地接过报酬收好,把信揣到了怀里,拍了拍胸脯表示自己保准送到,然后一溜烟地跑出了道观。
……
那边,夏侯星收到了乔安的信,他在拆开之前,先问了一句:“送信的人是谁?还在吗?”
下人回禀:“是村里的稚童帮少奶奶送来的信,我过来前让人给他准备好了甜点,他应是还没有离开。”
夏侯星听了后,心道,是自己痴心妄想了,怎么可能是她亲自过来送信。
“好好招待这位小信使,他离开的时候多看顾着点。”
他想,既然乔安让他送信,这小孩子必然是她认识的,心中不禁升起了几分爱屋及乌。
夏侯星吩咐了一句,然后低下头看向手里的信,这才发现有些不对,原来这并不是信,而是一封拜帖。
打开拜帖,纸上用黑色的墨迹清晰地写明了拜访日期。
他就知道,他的等待是值得的。
“且让那位小信使再等等,我写封回信托他一并捎回去。”
下人出门吩咐了几句,令后厨给那稚童端上几碟热菜,一盅热汤,拖延一下对方离开的时间,然后回来低眉垂首侍立在一旁,等着公子写完信交给他。
夏侯星执笔,只觉得手中的笔比他佩在身边的千蛇剑还要重上三分。他下笔成文,又觉得太过卖弄,删删减减,索性重写。
最后,他慎之又慎地写了四个字——
“扫榻以待。”
写完后他不由失笑,他们两人这一来一往中竟是有了几分相敬如宾的趣味。
他把纸对折了一下,交给下人。
作者有话要说:
乔安:我觉得我和他的脑回路永远不在同一条线上。
第222章 神剑山庄
乔安收到了夏侯星的回信,然后她给负责送信的小孩子放了满兜的饴糖,嘱咐他该回家了。
在小孩子离开后,她展开信一看,见上面只有“扫榻以待”四个字,没有横生枝节,就放下了心。
她登门拜访的时间定在了下个月初一。
距离这个日子还有不算短的一段时间,她要提前准备起来。不过,这份“准备”大概和别人想象的不太一样。
她不是在考虑届时与夏侯星见了面,自己要说些什么。她也不是要采买礼物衣饰,好似要弄出一副“衣锦还乡”的架势。
前者,她在夏侯星造访道观时就已经是试过一次了,但她那一番谆谆之言,却是白费口舌。
而后者就更没有必要了。
因为她是准备过去打架的。
没错,打架。
乔安在上次劝说无果后,她就思索起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他脑回路清奇”就能随便概括去的事情,有的时候,只有找到问题真正的因由,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而她得出结论的那个时机,说起来完全是一个巧合。
前不久时,她救好了那乡间妇人因伤口感染而病重昏迷的丈夫。
妇人向她道谢:“道奶奶真是善心人,要不是这十几天有道奶奶在这费心耗力,还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当家的那条命。”
乔安离开时还被对方塞了一篮子刚腌好的鸡蛋。
其实,她也不过是有些感同身受罢了。经历得越多,她反而越难硬下心肠。
所以在她有了能力做些什么的时候,就顺势施以援手。
而也就在这时,恰有一道灵光闪过她脑海。
她终于想明白了,她与夏侯星之间总是话不投机了。
问题就出在“同理心”上——
夏侯星缺的正是同理心。
要问什么是同理心的话,简单来说,无非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过去的经历,酝酿的情感,乃至心中所思所想。
然而到了夏侯星这里,步骤刚到了“换位思考”就自然而然的卡住了。
但夏侯星此人,出生于江湖世家,自幼便是锦衣玉食,自睁开眼的第一天就有着享不完的富贵荣华。
同辈兄弟中,更是只有他这位长子健康地活至成年。夏侯老庄主对他百依百顺,视其如手中宝。为其延请博学之士启蒙,又亲自教导他武功。
不论是家里的下人、弟子,还是外面的江湖人,人人都尊称其一声“夏侯公子”、“少庄主”,他无需自己摸爬滚打,就已经拥有了偌大的名声。
家里无人与他竞争,外界无人欺辱。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面对很多事情,别说是经历了,就连接触都没有接触过,哪怕是看,都是以一种绝对高姿态的角度俯视过去。
这样的他,如何能做到“设身处地”,又何谈更进一步的“理解”?
他待人礼貌,行走江湖上,也会路见不平行侠仗义,但他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因为他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路遇歹人强抢民女,他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
但是,比起弱者,他真正更容易带入的是强势者、加害者一方的角色——
就像是他在遇到薛可人后,他喜欢她,想把她留在自己身边,所以他也就这么做了。没有犹豫,没有挣扎,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做了。
而他也从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他既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又不理解自己的心上人为何会不悦。
既然如此,他如何会因为他人区区言语,就轻易放弃他自认为是正确的事呢?
两人自一开始就在鸡同鸭讲。
乔安在明晰了这一点后,就彻底放弃了对牛弹琴的念头。
动口不能,那就只能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