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震鳞
用户下沉这个概念,严格而言绝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独创。
就从报纸行业来看,这个概念尽管在俄国还没有彻底流行开来,但如果有人来自英法美,他们要是听了乔安的想法,一定会脱口而出一个名词——便士报!
在英国,便士报曾一度便宜到一个便士一份的地步。
简而言之,价格低、内容易懂,可以说这就是便士报之所以吸引人精髓所在。正是这两个改变,一下子就把报纸的分发方向从那些衣着精致的绅士淑女,扩展到了工人、农民等更多平凡人手中。
乔安感慨,人家英国都把报纸卖到普通人手里了,而在这个世界的俄国,报纸居然还算是一种高消费品。
虽然要是认真统计一下,这个世界的俄国现在也不是完全没有廉价版报刊。但是和已经经历过便士时代的英国比起来,现在俄国版“便士报”不论是从种类还是质量上来说,都还处于蹒跚学步的状态。
事实上,在她熟知的历史中,等着再过二三十年,到了十九世纪末,基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俄国的报业就会迎来又一波发展高潮,但与英国相比还是落后到一种让人诧异的地步。
那个时候,在英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报纸数将近三百份,而俄国在这里的数字却是一个孤零零的“十”。这已经不是一两倍的差距,而是二十倍、三十倍的差距。*
于是乔安来了兴致,这么好的一片市场,为什么不趁机开发利用起来呢?
作者有话要说:
*本数据参考自《俄国19世纪中期新闻事业》
(文中有关报业知识来自网络和维基百科,如有错误还请勿怪哈,或者在心里骂一句作者傻X也是可以的)
第234章 安娜·卡列宁娜
伏伦斯基对创建报社实在没有任何兴趣。
这根本不会成功的。
他不知道吉蒂是从哪里听了些关于工人、农民的事情,但是仅凭这些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以及一阵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人做出什么事业。
不说整个欧洲了,光是俄国境内这些年来倒闭的报社数量,这个数字说出来都会吓吉蒂一跳。
伏伦斯基听着她这称得上是天真的想法,想了想,还是没有对她道出这里面的风险。
她把自身的想法向他和盘托出,对他是那般信任依赖,那么,他何必做这个恶人呢?
乔安看出伏伦斯基对报社一事兴致缺缺,但这样反而更和她心意,如果真引起了这位伯爵大人的注意,反而会麻烦缠身。
随着天色渐晚,伏伦斯基不方便继续留在谢尔巴茨基公爵府,就向乔安提出了辞行。
乔安没有把伏伦斯基的这次来访放在心上。
她打算这段时间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出来,交给谢尔巴茨基公爵,争取从自家父亲这里得到创建报社的第一桶金。
虽然她作为一名备受父母宠爱的贵族小姐,并不缺金钱,但是一旦脱离开日常花销的范畴,就有些不足了。
她已经过了青春叛逆期那种闹着要与父母闹独立,不论好坏,誓必与家庭分割得一清二楚的阶段,所以她决定直接向父母寻求帮助。
其实她感觉以公爵夫妇对幺女的纵容宠爱,哪怕她随便编个理由出来,都能轻而易举的从他们手中取得足够的资金。
但是她不觉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地方。而且有着谢尔巴茨基家作为后盾,不论她接下来想要做什么,必然事半功倍,既然如此那她不如把自己的廉价报纸计划大大方方地展示在父母面前。
说起廉价报纸,这里不得不提起世界上第一份大获成功的便士报《纽约太阳报》。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份报纸堪称“用户下沉”案例中的典型。
在二十一世纪,哪怕是非专业人士,在提到用户下沉这个说法时,也能像模像样的说上几句它惯用的盈利方法,什么扩大用户规模、薄利多销、广告招租……
而这份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报纸,早就把这诸多手法使用了个遍。
自此之后,廉价报纸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欧美诸国出现。
而俄国人心目中的白月光法国,还横空出世了一位“通俗报界的拿破仑”。
这个美誉指的是吉兰丹伯爵之子,埃米尔·德·吉兰丹。这位商业天才一手创立的《新闻报》,可以说是将以上手段玩出了花来,在报业史上名声响亮。
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获得大量收益,借此大幅度削减报纸售价,同时大刀阔斧改革报纸内容,使其更加向中下层市民靠拢,从而让报纸销量得到跨越式增长。
有这些早就吃了螃蟹的前辈们作为榜样,乔安并不担心公爵夫妇会无法接受她的想法。
她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稍微包装一下,就能完美地融入这个时代。
既然要创建报社,那所要出版的的报纸,总要有自己的名字。
乔安没有打算为这份即将出世的报纸,取一个曲高和寡的文艺名称,基于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大众喜好,她打算用《每周早报》这个简单无比的名字。
通俗易懂,接地气。
眼光放长远一点,如果周报的销量不错,还可以再出版一份《每日早报》。
至于报纸内容,则是重中之重。
她认为内容一定要通俗,却绝不能低俗。
从表面上看去,这一点似乎不值得特意点出来,但是乔安心里清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她所要发行的报纸只会昙花一现,绝对走不长远。
逐利而行是商人的天性,历史上,到了后期,欧美国家无数商人看到了蕴藏在廉价报纸里的商机。
然而许多廉价报纸不知把控文章内容,甚至刻意放低道德底线。报纸上充斥着捏造出来的虚假新闻,哗众取宠富有歧义的标题,当然也少不了暧昧下流的小故事,一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这样做的确是获利颇丰,但是后世无数成功的报纸已经用自己实际行动证明了,在道德与利益、严肃与低俗之间,是存在着平衡点的。
有着后世记忆的乔安,当然想着往更好的方向谋划,争取办一份能够引流潮流的报纸。
关于报纸内容涉及哪几个方面,她决定直接随大流把报纸定性为综合性报纸,多设置几个板块,满足各类读者的喜好。
喜欢看社会新闻,有社会板块;喜欢看小说连载,有文学板块……
不过稿源是一个问题。
她可以事先写出几分新闻范文,以及提供一下大体方向,方便他人模仿。不过限于人脉短缺,剩下的就需要公爵夫妇出力了。
还有文学板块,想当初,法国《新闻报》的小说供稿者是一串法国文坛名流,比如巴尔扎克。
对,就是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写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著作的那位文豪。
也不知道她能不能约到几位文学大家。
不过她觉得希望不算大。
目前俄国报界里,文学类报纸是几大主流之一,真要比高雅与地位,她这个新创的无名报纸,是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这些老牌报纸的。
小说家与画家有所不同,很多未来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也并非完全岌岌无名。有了名气,挑选刊登自己作品的报刊时,就拥有一定选择权了。
有才华的人,机会总是比普通人要更多一些。
算了,她到时候把名单交给老公爵,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吧。说不定有哪位未来的文学大家,暂时还没扬名,或者一时陷入人生低谷,听了宣传就想要供稿了呢。
至于寻找愿意花钱在报纸上投放广告的商家,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步骤了。
能找到广告承租商最好,找不到也无所谓。
老公爵夫妇以及她的两位姐姐、姐夫,名下都有着自己的产业。如果第一期报纸招不到承租广告的商人,她就先用广告版面为自家产业营销一波好了。
等到第一期报纸发行后,在数量庞大的发行数面前,承租者的顾虑自然会消失
乔安认真详细写好自己计划书,剩下的就看谢尔巴茨基公爵的决断了。
********
书房内,谢尔巴茨基公爵坐于书桌前。
午间越发刺眼的阳光透过洁白的纱帘,只余下柔和的一层金芒,轻柔地披在了他宽厚的肩上。
他手里正拿着一份文件,他已经足足看了两个多小时,纸上的空白处被他写满了批注。
这是今天早餐过后,吉蒂交给他的计划书。
原本他是抱着哄孩子的心情接了过来,打算闲暇时看一看,但当他稍微翻阅了一下后,神情就渐渐变得专注起来。
吉蒂打算办一家报社,发行廉价报纸。
他对廉价报并不陌生,他当年读书时,还曾托友人订阅过法国的《新闻报》《世纪报》。
这些年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他也见过有商人、贵族尝试着复制便士报的路线,但是成功者也仅是维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丝毫没有撼动传统报纸的地位。
他曾在私底下思考过,这里面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他认为,农民、工人的教育问题是个很关键的原因。
报纸定价再低廉,噱头再吸引人,但如果报纸的销售目标不识字,那就不会去买它。而读得懂的,又有大批人不屑于买它。
想当初陛下刚签署《一般法令》时,每次他参加那些大大小小的议时,总有人挥舞着手臂,说:“先生们,想想如今国内的识字率吧,已经低到让我不忍在此时说出口了!既然如今连皇帝陛下都承认了农民们拥有受教育权,那我们为什么不多修建一些学校呢?”
现在各地都在兴建学校,扩招学员,这个时候再办廉价报倒是个不错的时机。
但是识字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他手中这份计划的精明之处了。
这虽然是一份推向中下层群体的报纸,但是它没有如同俄国市面上一些用来试水的廉价报纸一样,为了吸引底层人民购买,完全放弃了文章质量。
它竟是试图打通传统报纸与廉价报纸之间的隔阂,真正的将报纸的受众面向所有阶层,从而提高报纸的销量。
最重要的是,从计划书上的内容来看,这不是未经深思熟虑的异想天开,而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缜密布局的成熟方案。
这份计划书看似是在模仿英法美的办报经验,但在细节上又处处显示着创新。当他人还聚焦于他国报业曾经走过的道路时,这份计划书已经将目光放到了未来。
严谨又不失大胆。
一行行读下来,竟像是在观看马赛一样,令人在精神高度紧张之余,又不自觉随着里面描述的前景而心情澎湃。
这份计划行得通!
计划书封面上写着吉蒂的名字,谢尔巴茨基公爵的手指轻轻抚摸过女儿的名字,隐隐约约的水意柔润了他严肃的目光。
他曾经有一个全莫斯科上流社会交口称赞的儿子,在儿子意外而逝后,他一度心灰意冷。
但是……
人不能永远沉湎于过去。
他在文件最后写下“可行性极高”的批语,抬起头活动了下手腕,才发现时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中午。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有关报业知识总结自网络及维基百科,如有错误还请勿怪哈,或者在心里骂一句作者傻X,我不介意……)
第235章 安娜·卡列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