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女配 第194章

作者:震鳞 标签: 武侠 英美衍生 无限流 快穿 正剧 穿越重生

  老公爵拿起餐巾擦了擦嘴巴,状似无意地问:“吉蒂,我听说最近新出版的那批小说销量还不错?”

  不等乔安回答,公爵夫人就很开心地说:“你怎么现在才关注起这件事来,我有朋友经营着几家书店,我早就向他打听了,他说吉蒂搞出来的那些精装、平装书是卖得最好的。”

  “还是你们年轻人想法多。”老公爵说。

  他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书籍都制作精良、价格高昂,他把这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他的长辈同样是这样教育他的“书籍是宝贵的,知识是无价的”“这些藏书你可以继续传给你的子嗣”。

  可既然能有廉价报,为什么不能有廉价书籍呢?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至极的道理,他直到现在才恍然大悟。

  再没有哪一刻,他如此清晰地意识到,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了。

  乔安笑着说:“胜在一个新奇,等着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热度就下来了。”她享受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福利,这些点子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公爵夫人脸上的笑容变淡了些许,她有些忧心地说:“我知道这是难免的,可是这样一来,你就要吃些亏了。”好不容易与其他出版社拉开的距离,岂不是一下子就消失不见。

  乔安安抚道:“没事,本身这些想法我也是从其他人身上总结的。放心吧,我还有些其他想法没来得及实验,他们要是不学,我还担心自己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显得有些另类。”

  公爵夫人还是不放心:“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你别忘了跟我说。”

  乔安说:“当然了。”

  公爵佯装咳了一声,插话问道:“你手上还留着书签吗?我有几个朋友,知道得晚了些,等他们再去买的时候,只有书籍,书签已经赠完了。”

  乔安点了点头:“放心吧,我这边还留着一部分。”

  赠书签不过是用来搞宣传的一种噱头,真要让作者为每一本印刷出来的书籍都配上书签,恐怕能把手都累得断掉,因此书签只能限量赠送先到先得了。

  不过考虑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她假公济私了一下,给自己预留了部分书签,这不就用上了。

  公爵长舒一口气:“我终于能给他们一个交代了。”他难得对自家女儿开口提一次要求,有时候朋友太多,也是一种甜蜜的苦恼。

  乔安让管家等一会把书签直接拿给公爵。

  其实这一次没能抢到书签赠品没什么,她打算过段时间,就跟编辑商量一下。

  统计下各位作者的意愿,看看谁愿意与读者面对面接触,有机会的话完全可以开个签售会。

  为这些文学板块的摇钱树刷一刷知名度,再刺激一波销量。

第262章 安娜·卡列宁娜

  乔安想,等最近平装书的热度消减下去后,再着手签售会这件事也不迟。有时候新活动开展得太频繁,反而很容易让人产生另类的审“美”疲劳。

  再考虑到报社内各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她只能暂且按捺住自己想要开办签售会的念头。

  不过她没来得及遗憾多久,精力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上。

  她前段时间与鲍勃夫博士签订了丙戊酸的药物开发合同,实验室那边已初步制成了半成品抗癫痫药物。

  之所以称它为半成品,是因为工厂一直在等着乔安的首肯,只要她轻轻颔首,工厂那边随时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然而乔安始终都没有轻易松口。

  这件事说来话长。

  她原以为要想推行一款市面上从未见过的新型药物,从药物研发再到全面推广,最快都要熬上几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推行开来。

  没想到在谢尔巴茨基公爵府的权势以及合作药厂的金钱攻势下,几乎称得上是一路绿灯。

  乔安甚至怀疑,就算自己从花园里掏一块泥巴,声称它是阿斯克勒庇厄斯传下来的圣药,药厂那边都能给它操作得天衣无缝,然后天女散花地销售到各地。

  既视感太强了。

  这个时代在药物实验上的规定相当的宽松,在乔安眼里,几乎等同于没有限制了。

  想想十九世纪末期,被当作咳嗽药水贩售的海洛因。还有在二十世纪时,被美国商家们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镭水。

  这两种当之无愧的魔鬼中的魔鬼,都能被药商卖得风风火火,遑论其他药物了。

  哪怕乔安无比确信丙戊酸在抗癫痫上的功效及安全性,但她还是三令五申一定要充分做好实验后才能流入市场。

  她能确认丙戊酸的药效,是因为她脑海中有着二十一世纪的智慧结晶,早有无数前人为此做尽了实验,趟遍了地雷。

  然而这个时代的人却并不知道这些内情。现在的药物市场已经足够混乱了,要是再产生点负面的榜样效应,说不定她就要成为带坏风气的一份子,被钉死在医学史的耻辱柱上了。

  药厂那边有些惋惜在实验上耽误的时间与金钱成本,甚至还暗示过鲍勃夫博士,让他同谢尔巴茨基小姐沟通一下,提前开售药物。

  大家心知肚明,这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必然是划时代的,它正式推向市场的那日,也将是鲍勃夫博士的名字响彻医学界的那一天。

  结果没想到这位鲍勃夫博士丝毫不为名利所动,不管药厂那边如何劝说,他都置若罔闻,然后面色古怪地说:“谢尔巴茨基小姐的想法挺好的,还是多实验一下吧。”

  “我的想法?啊,我和公爵小姐想的一样。”

  “真的,不要再问我了。”

  强撑着冷淡的神情回到家中,他几乎当着妻子的面哽咽出来,他真的想再次强调一遍,这玩意一开始真的只是一种有机溶剂。

  先确定好吃不死人再推广吧。

  他做梦都没想到丙戊酸居然能和癫痫药扯上关系,别再为难他了。

  见这条道路走不通,药厂只得死了这条心。

  至于直接找上门,同谢尔巴茨基小姐开门见山地谈判条件?算了吧,药厂老板心虚地想,他这种刚富裕起来的新兴商人,还是不要去挑衅这种老牌大贵族了。

  你是投资人,你说了算。

  此时此刻,乔安看了一眼实验室那边送到她这边的实验进程记录以及下一步方案。

  她有些感慨,她算是亲眼见证了一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她之前稍微逼迫了一下,这实验的手法,居然已经有了双盲实验的雏形。

  所谓双盲实验,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在实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意识带来的影响,患者不能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药物还是安慰剂,哪怕是研究员也只有在实验结束后才知道对方服用的是什么。*

  如此一来,则更能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她在下一步实验方案上稍作修改,然后让男管家把这份完善后的方案送出去。

  管家没有问这是什么,他仔细地收好小姐交给他的东西,说:“吉蒂小姐,我这就去安排。”

  ……

  报社,总编办公室内——

  总编最近有些苦恼。

  报社刚成立时,大家的精力基本都放在早报上,现在又开辟了出版文集这一业务,不仅是销量在突飞猛涨,就连众人的工作量也渐渐大了起来。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再次招聘新人的时候。

  然而他刚刚向众人透露出口风,就被各部门的要人请求狂轰滥炸了一番。

  “我手边已经积压了一大堆新闻线索,真的没法继续派人去实地采访了。再不加新人,我这就不叫新闻部,而是旧闻部了。”

  “我这边也是!每天一来到办公室,就在不停地审稿审稿审稿,晚上做梦都全是小说诗歌,和别人吵个架我都下意识地想他说话怎么不押韵,拜托来几个文学功底好点的新人吧!”

  “就算你不给我这边安排新人,最少你要把出版文集这块工作给我单独分出去,我只负责周刊的印刷就已经忙不过来了,不要再给我这边增加工作量了!”

  总编头疼地摆手:“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先生女士们,我明白大家的意思。给我点时间,让我想想办法好吗?”

  新闻部要人,文学部要人,印刷部要人……

  每个前来要求增加新人的部门,都说得有理有据,一副再不加新人,整个部门都无法正常运转的样子。

  他忍不住叹气,为了跟上不断增长的业务量,自《每周早报》创刊以来,各部门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地招聘着新人。

  然而人员依然不够用。

  论起薪酬及福利待遇,总编并不觉得报社这边会逊色于那些老牌的大型出版社。

  前来应聘的人倒的确是从来没有少过,可惜的是,能达到入职标准的人少得可怜。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招聘倾向。

  就像是工厂招工,会着重要求身强体健、手脚麻利,而他们这种与文字打交道的行业,难免要在学历上设下一道门槛。

  总编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将这个门槛定位必须接受过完整的初等教育,编辑岗位则定为接受过中等教育。在提到中等教育时他甚至没敢加上“完整的”这个形容词,哪怕只是读了几年中学预备学校都行。

  至于高等教育,那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如今的大学几乎能称作贵族、官僚、大商人的摇篮,出身中下阶层的学生若是有幸能进入高等学府,大概率不会再将目光投向一间刚出名的出版社。

  在这点上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他再眼馋这些出身高等学府的学子们的才学,但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向现实低头。

  他已经把条件放宽到这种地步,每次张贴出招聘广告,前来应聘的人,几乎能从他的办公室门口一直排队到街道上,但他还是忍不住呻吟一声,招人真的太难了。

  他也想一次性大批量招进来点新血,但真的挑不出人来。

  总编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最后一发狠,决定把这事抛给那位谢尔巴茨基小姐。

  他想着,以公爵的人脉,招人总比他强吧。

  “的确该加人了,等人员充足了我们才有时间举办一次签售会。”听完总编的汇报,乔安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坐在乔安对面的总编一脸沉稳,他没敢问签售会是什么意思,只当做没听见,再给大家揽活,真的要忙得眼前一黑了。

  总编说:“但这并不容易,您也许还不清楚,上一次新闻版那边好不容易谈好了两个新记者,结果都被《莫斯科新视报》截走了。”

  说到最后,他笑得意味深长。

  《莫斯科新视报》是现在城内销量排行第二的新闻报刊。他很清楚,那两个新人的能力与《莫斯科新视报》给出的薪水并不匹配。

  “而且……”总编捏了捏鼻梁,“说真的,好多来应聘的人,我让他们试着分析几行莎士比亚的诗,他们居然都无从下手。”

  乔安完全能理解总编的难处。

  如今招聘员工最大的难点,就是应聘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

  哪怕设置了学历门槛,但问题是,依照现在的初等国民教育章程,最低三年就能毕业了。这里面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基础识字、学习宗教知识,区区三年能学到多少东西呢?称之为扫盲更贴切一些。

  而同样是初等学校,有的学校里已经是神学、算术、艺术都有所涉猎了。

  各个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实在太大。

  很显然,总编需要的是后者,而非前者。

  这种差距,到了中学时期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为分明。

  从二十一世纪随便提溜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过来,其知识面以及审美功底,大概率能令总编感动到哭泣。

  乔安想了想。

  她还真有解决的办法。

上一篇:臣女素来有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