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青箬
要知道,对许多大唐男性来说,幞头才是本体,甚至私下燕处、衣衫不整之时,都不会卸下。可见玩家是实实在在地开创了新风气。
不过大抵读书人都受脱发之苦,敢于毫无障蔽、露头上街的男子,显然比愿意束腰的少了很多,而且每一个都发量喜人。更多的,反而是女子着男装,束发出行。
这种风气,甚至已经渐渐蔓延到了年长者身上。
譬如今日随侍在皇帝身侧的几位重臣之中,武元衡这位以姿容、气度著称的宰相,就是一身全新的装束,显得潇洒风流。
李纯看着很不顺眼,忍不住道,“武卿这一身装束,倒是新鲜。”
武元衡笑道,“近些年来,民间俗尚奢靡,有司屡禁不止,如今倒是一洗前风,明快简洁,臣为陛下辅弼,自当倡导之。”
理由正大光明,李纯只能默默运气,正思量该如何接话,楼下传来喧哗之声,是新进士们探花回来了。
众人的注意力都转到楼下,隔帘望去,就见新科进士们一个个红衣白裳、高头大马,手持鲜花,好不意气风发。其中为首者,更是少年才俊,怀中的花束庞大到他几乎抱不住,五彩斑斓、鲜妍明媚,映得少年的面容都多了几分神采。
新进士去长安各处的名园探花,有人会被刁难,不赋诗就不许进门,也有人会被偏爱,主人争着送他自家园中最好的名花。
这少年显然就是后者。
就这一路往前走,还有道左围观的女子往他身上扔香花手帕。
李纯看到他,便想到之前曾听内侍提起,今年的新科状元与天兵关系密切,因此才被取中。
他不免被勾起心事,有些愁闷烦乱,不由得回头问道,“白乐天学士可在?”
李绛上前道,“陛下,白学士今日并未当值。”
其实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太多,白居易一直冲在上书的第一线,皇帝看他更烦了,所以李绛干脆没安排他随侍。要不然,今日这种正宜作诗的日子,怎么少得了他?
李纯闻言微微皱眉。
一旁的俱文珍忙道,“今日这样的盛事,普天同庆,白学士想来也不会错过,必在人群之中,不如老奴命人下去寻找。”
“罢了。”李纯意兴阑珊地摆摆手。
他确实不是很想看到白居易,只是突然想起来,天兵尤爱才子,白居易似乎也很被他们看重。
但白居易是自己的臣子,这个李贺马上也是了,天兵再喜欢又如何?
如此想着,便问,“这位状元初授何职?”
“这……”吏部侍郎权德舆硬着头皮出列,心中只恨自己的上司怎么就偏偏在这时候病重,只能由他来肩负起这不能承受之重,“回禀陛下,之前有诏命为安西四镇选才,臣等恐无人响应,便公开考选,这位李状元……也参加了。”
这下把紫云楼上的所有人都给整不会了,皇帝的脸更是彻底黑了。
还能这样的?
没有人问考选的结果,都能考中状元了,一个吏部铨选,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哪有把新科状元一竿子支到西域去做官的。
知道的说是他自己考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朝廷对安西军有什么不满,迁怒于他呢。
于是不等皇帝开口,裴垍便道,“吏部考选时,新科进士尚未释褐,如何参选?”
只有通过了吏部的关试,新科进士才算是官身,可以不穿平民的衣服了,称之为“释褐”,之后才能参与吏部选官。
权德舆表情更加痛苦,“臣等担心无人应选,因此稍稍放宽了参选资格。”
其实吏部主持的很多考试,报名的标准都会放宽,尤其是偏远的地方小官,既是浊吏、又为下僚,正经科举入仕的人都不愿意去,只能放低门槛了。
而安西军的许多官职,显然都在此列。
人人都知道李贺与天兵关系密切,所以他跑来报考,也不出奇。当时谁能想到,他会是今年的进士科状元?
想到这里,权德舆心中也难免生出几分怨怪。若科举考试还是由吏部主持,内部通个气,何至于会出现这么尴尬的情况?现在由礼部负责,张榜之前都不好多问。
裴垍也无话可说了,毕竟他们给吏部的要求是把空缺的职位全部填满,放开标准也是理所当然,是李贺不走寻常路。
看到皇帝气闷的表情,他便道,“陛下若是爱惜才子,可特行擢拔。”
但李纯那一点心血来潮的念头,早就已经在众人的交谈之中打消了。李贺既然一心要去西域,朝廷又岂会缺他这一个才子?
万一自己主动擢拔,他还是要去西域,那李纯的面子往哪里搁?
所以他冷淡道,“既是他主动报名参选,朕又岂能强人所难?西域正是用人之际,这样的年轻才子愿意前往,想来安西军也该满意了。”
就别再闹什么幺蛾子了,赶紧带上人走吧。
皇帝发了话,众人自然不再言语。只是经了这个小插曲,紫云楼上的气氛便有些沉凝,纵然外面热闹纷呈,似乎也影响不到这处小小的空间。
李纯却对此毫无所觉,不知不觉出起了神。
嘴上说得好听,但李纯心里当然不可能不介意。科举是为朝廷取士,无论是什么样的才子,都是一心报效朝廷、报效皇帝,李贺的选择,自然戳到了李纯的肺管子。
他肯定不会去挽回李贺,但也不免思想起国内的才子来。
要说少年才子,李纯见过的也不少,譬如前两年才被他贬出京城的刘禹锡和柳宗元,也都是年少成名、一时之选。
此刻想到他们,李纯也忍不住动念把人召回,但很快他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他们是因为附从王叔文被贬,不说保守派不会允许他们回朝,就是李纯这个皇帝,也不好那么快推翻自己的决定。
也罢,进士科状元对别人来说是稀罕物,对皇帝来说却是每年都有一个,往后再擢拔他人便是。
李纯回过神来,也懒得继续留在这里观看,直接起身离开。
楼下,宴席已经开始了。
虽然宴席上山珍海味无奇不有,但来参加的这场宴会的人,显然没几个人的心思在吃饭上。毕竟今天的宴会不仅全长安瞩目,还有许多权贵要在新科进士之中选婿,更不用说皇帝还会亲临紫云楼观看。
这同样是个名利场。
所以这会儿,新进士们正在行酒令作诗。
而李贺这个状元,自然是所有人瞩目的焦点。
正所谓“文无第二”,进士科一年才取一二十人,能考中的,哪个不是才华横溢?李贺实在太年轻,本就很难服众,何况很多人都打听过,他这个状元多少有点捡漏的嫌疑,就更让人看轻了。
不过李贺可不会怕临场作诗。
他之前参加河南府试的时候,试题是“十二月乐词”,大部分人只能搜肠刮肚凑足十二首诗,李贺却是写完还意犹未尽,又加了个闰月。
他平日作诗,搜索枯肠、炼字凝句,那是因为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像这种应酬诗,闭着眼睛就写了。
于是几轮酒令下来,别人都是喝酒上脸,只有他是写诗写得精神焕发,酒却一杯没喝——参加宴会之前才被人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少喝酒,说是会冲了药性。
赋诗环节结束,接下来是教坊和梨园的表演。
大概是因为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和大屏幕观看,像这种户外露天、围观人员众多的表演,基本上都是大型的歌舞表演。
网上有人解读过,孔子在齐闻《韶》,为什么就“三月不知肉味”?那是因为他不是只听了一首歌,而是看了一场沉浸式大型歌舞剧,声光画影都无比震撼,在娱乐活动匮乏的春秋时代,自然能让人念念不忘,食不知味。
大唐的音乐和歌舞都高度发达,梨园和教坊又是最权威的官方音乐机构,演出人员自然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水准,再加上玩家给舞台增加了不少置景,效果更加震撼。
直到日色已晚,聚集在曲江池畔的人流才渐渐散去。
……
第二天,吏部就张贴出了安西军官员的考选结果。
名单一出,当然立刻又在长安城引发了新一波的议论。
一般来说,新进士都是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既清且闲,又能接触到皇宫里丰富的藏书,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学成之后再参加制科,转授监察御史、拾遗、补阙之类的谏官,若是表现出众,就能被选入翰林待诏,成为天子近臣。之后再在六部轮转一番,就有机会进入政事堂了。
这是一条通天坦途,也是进士科之所以受重视的根本原因。
白居易目前就走在这条路上,所以这一阶段也是他政治热情最为高涨的时期。
只有走不通这条路的进士,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到地方入幕,以求举荐。李贺身为状元,又那么年轻,按理说根本没必要着急,这样的选择自然令人意外。
不仅其他人意外,雁来和玩家也很意外,都没想到他居然会主动去报考。
李贺没有去看榜,不过听到玩家大呼小叫地进入自己住的院子,他就猜到结果是什么了,十分淡定地看着一群玩涌入房中,将自己团团围住。
“你啊你……”她们看着他,目光欣慰,语气叹息。
李贺抿起唇,不自觉地生出了几分紧张感。
结果一群玩家瞬间变脸,笑得一个比一个灿烂,大声朝他喊道,“欢迎加入安西军!”甚至还有人不知从哪里变出一束花来,塞到他手中,然后“啪啪”鼓起掌来。
李贺刚刚生出的紧张瞬间散去,脸上也不由得露出了一抹放松的笑意。
他就知道,她们跟其他人不一样,不会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更不会认为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就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你可真行,瞒得真严实啊!”庆祝过后,有人忍不住感叹。
李贺便笑道,“怕考不上,说了让你们失望。”
“确实是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玩家拍着他的肩膀,突然问,“但你回家不会挨打吧?”
这话虽是说笑,但其实还真有几分担心。毕竟李贺跟家人的关系很好,母亲和祖母都很宠爱他,肯定不放心让他跑去这么远的地方。
李贺心下一暖,忙道,“放心吧,我上次回昌谷,已经跟家里人说好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你之前特意回家,就是为了这事对吧!”
难怪他在放榜之前还要特意回一次家。
当时他的理由是从来没有离家这么久过,连新年和上元都是在外面过的,所以想回去看看,没有一个玩家起疑,毕竟她们十八九岁第一次离家去上大学的时候,也都会躲在被窝里哭的。
但现在想来,等放榜之后,如果考中了,会给假回乡,考不中更是能直接回去,根本不用这么赶。
原来是早有预谋。
怪他们当时都留在洛阳打卡韩愈孟郊,居然完全没注意到。
游戏里关于名单的议论沸沸扬扬,游戏外更甚。
论坛都快炸了!
而且这一次不只是李贺给了玩家惊喜,名单上也看到了一些眼熟的名字。
比如因为同样喜欢逛西市,所以跟不少天兵都混熟了的白行简,他已经在秘书省当了好几年的校书郎,很想出去走走看看,正好赶上这个机会,就毫不犹豫地来了。
另外一个玩家意想不到,但十分重量级的名字是——柳公权。
跟颜真卿并称“颜柳”的那个柳公权!
不过他现在也还很年轻,是去年的进士科状元,也进了秘书省做校书郎,据说是因为好奇,就被白行简撺掇着报了名。白行简另外还撺掇了好几个年轻同事去参加考试,只是那些名字玩家都没听过。
但现在既然是自己人,上了名单的,玩家都一视同仁地搜了一遍,然后惊讶地发现,大部分人居然都有百科词条。
通常来说,只有在《旧唐书》《新唐书》上有传的人,才会有百科词条的。
哪怕传记只有一小段,内容也很简略,但那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论坛上有玩家将之戏称为“大唐严选”。
上一篇: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