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玩家在大唐搞基建的日子 第398章

作者:衣青箬 标签: 爽文 古代幻想 基建 穿越重生

  说完之后她自己都囧了一下,总觉得自己在搞传销。

  但悉怛谋很激动。

  他深知首鼠两端是没有好下场的,投了大唐,那就要安心给天兵办事,所以虽然回来之后一直没空,但已经在心里打了好几篇腹稿,想着要怎么拉人了。

  可是有了雁来这个承诺,维州的安全性大大提升的同时,他也更有把握去说服其他人。

  当然也没忘了替其他人争取待遇,“若是有人愿举州来投,殿下是否也能驾临?”

  悉怛谋反应很快,已经意识到这一条的价值才是最大的。天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能让天兵自由往来的复活点,当然也就具有了无可比拟的战略意义。

  “当然可以。”赵猫猫给了肯定的回答。

  这一刻,悉怛谋也感受到了跟天兵站在一边的快乐。

  这种底气十足的感觉,别说只是给亲朋好友写信,就是雁来让他给赞普写一封信策反对方,悉怛谋都敢下笔。

  他甚至顾不得招待赵猫猫,只再三表示晚上府中要设宴,请赵猫猫等人一定要赏光,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回去写信了。

  不止他要写,悉怛谋决定发动全家人一起写,能拉来一个是一个。

  这天晚上,悉怛谋在维州城里大开宴席,让城里所有天兵和自己麾下的部众都能尽情投入其中。而在长安城里,雁来也正在设宴,款待从洛阳赶来长安的丽正书院成员。

第251章 之前怎么没看出来,白居易和元稹居然也是一对卧龙凤雏?

  按照雁来的计划,之后肯定是要整顿朝堂的,不过目前暂时腾不出手来,就暂时凑合着用。

  所以就算她想从丽正书院挑人补入翰林院,其实也就只有两个名额。

  而且她也觉得,现在这种长安做政治中心,洛阳做文化中心,扬州做经济中心的安排没什么毛病,完全可以继续保持。所以修书的事,以后多半还是会安排在洛阳。

  反正她来回很方便。

  但为了不厚此薄彼,雁来还是将所有人都召了回来。

  好歹也是“摄政王”了,这样的喜事,还是应该让自己人都有一点参与感的。

  再说,其中很多人的志趣其实并不是修书,只是将之当成一块跳板,现在朝中眼看要空出很多位置,雁来也就顺便给安排了。

  不过安排归安排,能不能胜任、以后又能走到哪一步,就要看他们自己了,她只能保证,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不会因为要给权贵子弟让路而被耽误。

  雁来对此倒不是很担心,好歹都是名声在外的才子,实在不行也能继续回去修书、作诗、写文章。

  接风宴上,雁来自然不会提起这些,先让大家高高兴兴乐一回。

  只是到了长安,这些人的消息也灵通了。当下长安城里最受关注的就是西川的事,他们到底没有脱离官场,何况这件事还跟天兵有关,既然听说了,免不了就要议论一番。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便转到了这上面。

  点评王锷本人的功过得失,预测西川的这次变故给各地藩镇带来的影响,再讨论一下接下来的藩镇军队改革。

  自助餐的形式本来就很接近沙龙,大家既能在这里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也能够听到不同的意见。

  只是难免会有些争论。

  当谁也说服不了谁、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话题之中的时候,雁来这个宴会的主人,也就不得不站出来当裁判了,“怎么了?”

  “在说藩镇的军队应该如何处理。”柳宗元解释道。

  整个大唐的军队,如果连戍卒和辅兵也一并算上的话,怕不是有百万之巨。这么多人的去留安排,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对天兵来说也一样。

  在场都是自己人,自然要为天兵考虑。

  有人觉得这完全就是个烂摊子,根本不该接手。也有人觉得正因为是烂摊子,天兵才当仁不让。更有人觉得,这个事情既然不好解决,那就暂时搁置嘛,放着放着问题自己就会消失的。

  “大家都是一片好意啊。”雁来听完,笑着点评道。

  她这么一说,刚才争论的众人便都有些不好意思。

  其实他们都是同事,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为一两件小事争论起来的情况也不少,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今日一时不察,闹到了雁来面前,就有种一直以来维持形象崩塌了的羞耻感。

  一句话给这件事下了定论,雁来这才道,“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若因为麻烦就丢开手,只挑拣容易的做,那我这个中书令也当得太容易了些。”

  甩锅和摆烂别人难道不会吗?还用得着她?

  听到这话,那些觉得不该接手的都惭愧低头,而觉得当仁不让的则抬头挺胸。

  雁来见状又笑道,“事情虽然要做,可也不能没有底线。所以,既然要我来解决问题,那就全都得按照我的要求来。”

  有机灵的人已经反应过来了,雁来说的是藩镇之事、是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为官之道呢?

  在某个官职上,总会遇到麻烦的、或者自己不想做的事,总不能就丢开不管吧?但若是事事照单全收,也会让人觉得你好欺负,变成所有的事都让你干,这时候,把握其中的“度”就很重要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能力。

  有能力的人,才有底气说出“都按我的来”这种话。

  更有人听出雁来有让他们出仕之意,更是豪情顿生、踌躇满志,开始畅想自己该如何做出一番事业了。

  雁来的注意力却是放在了第三种说法上,“放一放问题自己就会解决了,这话是谁说的?”

  她虽然没有褒贬之意,可是听语气就知道不甚赞同,所以迟疑了片刻,白居易和元稹才站了出来。

  雁来看到两人,有些意外,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两人对视一眼,顿时都有一种“参加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到一半才发现自己写偏了”的感觉,可是从头再写已经来不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写下去。

  最后还是白居易开口,“这是元和初,我与微之将应制举时,揣摩当代之事所成的策目,谓之销兵数。”

  所谓的“销兵数”,意思是说,每年都会有一些士兵或是战死、或是出逃,那么,如果战死的名额不补上,出逃的兵士不追捕,那天下士兵的数量,自然就会慢慢变少,十年之间能少掉十之三四,军费开支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这样一来,朝廷不必遣散军队,也就不会招致士兵的怨望。

  听起来似乎十分完美。

  大概是察觉到气氛不对劲,白居易越说声音越小,最后还忍不住为两人挽尊道,“那时我等年轻无知、虑事不周,让诸位见笑了。”

  其实那也不过是四年前的事。

  不过白居易这么说,自然不会有人在这时候揭他的短。

  雁来强忍住了扶额的冲动。

  这完全就是书生之见,闭门造车的成果嘛!

  之前怎么没看出来,白居易和元稹居然也是一对卧龙凤雏?

  不过想想好像也不奇怪,白居易和元稹虽说出身算得上贫寒,但依旧是士族子弟,以诗书为业,哪怕入仕之后当过一段时间的县尉,但既不是主官、时间也不长,估计没处理过什么具体事务。

  对民生疾苦,他们虽然也看到了一些,并且因为诗人敏锐的感知力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说到底,他们既没有切身的感受,也没有充足的经验。

  如此这般,想出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当然不免失于幼稚。

  ……

  但雁来没想到,在场居然还有人觉得,他们的说法听起来也有那么几分道理——要不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也不会争论起来了。

  她忍不住开口,“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众人闻言都看向她。

  雁来组织了一下语言,才叹道,“就算真的逃不捕、死不填,军费开支也不会变少的。将领们不会主动上报人数变少,而是会美滋滋地多领一份钱粮,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她说着,又丢下一枚炸弹,“事实上,他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你们真以为,各地军队都是满编的么?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在座的都是书生,闻言顿时愕然,还有人问,“那打起仗来怎么办?”

  “打起仗来,就可以报战损,再多拿一笔抚恤金。”

  众人不由默然。

  本来想说有些夸张,可是想到日常所见的那些军将,又觉得也不是那么难以置信了。

  尤其是年幼时曾在凤翔姐夫家暂住过一段时间的元稹,对此感受更深。凤翔已是随时可能与吐蕃交战的边镇,也是奢僭恬嬉、武风不振,更遑论他处?

  雁来又道,“就算上下清廉,无人贪腐隐匿,朝廷或许可以省去一些军费,但那些逃走的士兵无家无业,离开军队之后,又该如何谋生?”

  很多人本就是活不下去了才去当兵,现在从军队里出来,难道就能养活自己了吗?

  大唐可是真的会饿死人的,以当下的产业结构,既没有那么多的土地给他们耕种,也没有足够的工坊能收纳这些士兵。

  片刻的沉默之后,才有人低声道,“只怕会落草为寇、聚啸山林,强盗掳掠、祸害地方。”

  这样的事情,他们又不是没见过,只是之前未曾深想。

  还有人想得更深了一层,“如此一来,若是再有人举旗造反,岂不是一呼百应?”

  到时候,这些朝廷好不容易才“处理”逃兵,就会再次成为朝廷的威胁。

  元白二人听得面色煞白,又是惭愧,又是惶恐,连忙低头认错。不过心底又有些庆幸,这到底只是他们两个小吏的书生之言,并没有真的实施,于国家也无损。

  其实两人庆幸得早了些。

  因为如此离谱的政策,它还真的施行过。

  在原本的时间线里,李纯去世后,李宥继位,是为穆宗。

  当时,因为元和中兴之故,一派天下安乐、四海升平的景象,于是宰相萧俛和段文昌便上奏说:兵以静乱,现在天下太平,再养着这么多军队容易出问题,不如休兵偃武,请密诏天下军镇,每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谓之消兵。

  李宥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天真任性,什么主意都敢听,居然真的下了这么一道诏书。

  不出两年,河朔再乱,元和一朝十多年才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一朝丧尽。

  所以还真不是位置够高,就能有足够的眼光和见识的。

  不过,连宰相都有“消兵”的想法,固然是儒生崇文抑武的秉性作祟,但也是因为从安史之乱起,大唐已经打了太久的仗,天下疲惫、国库空虚、四野荒芜、民心思安。

  白居易他们这一代人,是在战火与流离之中成长起来的,四海安宁不仅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也是极为迫切的个人需求。

  所以“消兵”之说虽然听起来很荒唐,但在民间和朝堂都很有市场。

  不过也能看得出来,白居易和元稹的政治眼光显然都很一般,绝无可能成为如李吉甫、李德裕那样的政治家,更适合做诗人。但大唐的制度注定了他们都有一颗入仕为官、建功立业的心,如此,官场浮沉、仕途不顺也就不奇怪了。

  好在大唐重京职、更重两省近侍官,至于翰林院这种陪伴天子的职位,更是重中之重,倒是很适合他们。

  但毕竟不可能所有人都进翰林院,而且政治眼光一般,也不代表就做不了实事,白居易在杭州、苏州时都有善政。究竟行不行,还是得试试才知道、才甘心。

  雁来本来就有安排这些人的打算,既然话说到了这里,她也就顺势道,“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们都是饱学之士,只是缺了几分世事历练。”

  众人汗颜称是。

  其实她的年纪比在座所有人都小,但说出这种话却毫无违和感,又道,“如今大唐正在革新之际、用人之时,你们若是愿意,倒是可以去外面做一任亲民官,不拘地方大小、丰饶、远近,若是能有所为、有所得,那也算是学以致用了。”

  一听这话,别人尚且还要思量,白居易却是第一个开口道,“臣愿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