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青箬
这个就不方便告诉原住民了,不管是哪一族的风俗、什么样的葬礼,尸体都具有社会学和神秘学双重意义上的重要性。
好在这时候西域的基建也很象样子了,玩家已经在原本的城池之外修筑起了不少建筑设施,有单独的地方安置。
总之,在清理战场这方面,玩家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高效的流水线处理方式。
但是吐蕃赞普毕竟是吐蕃赞普。
他们之前找的那么辛苦,不就是因为他很重要,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吗?
所以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决定先上报。
再说一遍,谁能想得到呢,大家遍寻不着的吐蕃赞普,居然会跑到这个犄角旮旯来搞奇兵突袭,便宜了他们。
光是这个消息就够他们嘚瑟一阵了。
……
玩家只需要欢欢喜喜享受战斗获胜的成果,但雁来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虽然赤德松赞死得如此轻易、如此随意,但是这一隅爆发的战斗,其实并不能对整体的战局造成太大的影响。
诚然,赤德松赞是吐蕃赞普,他的死必定会给吐蕃的军队士气带来重大的打击,甚至引发一些混乱,但是已经组织起来的大军不会那么容易崩溃,更不会轻易放下武器投降。
所以想要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占据吐蕃全境,依旧只能按部就班地推进。
第一步,雁来让玩家将赤德松赞的尸身保存好,送往前线。
这个时候,吐蕃三路大军在且战且退之中,已经离得越来越近了。
按照地图来看,他们最终汇合的地点,应该是在“孙波茹”,也是原本的苏毗国统治的区域。
在雅隆部落灭掉苏毗国,将之纳入领土范围之后,这里便是整个吐蕃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同时,因为地处逻些城的北方,这里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吐蕃本土的屏障,以及吐蕃对外——尤其是对西域、对大唐征战的主力。
史书记载是“军粮马匹,半出其中”。
所以,三路大军往这里退,一方面是抵挡不住玩家的攻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是整个吐蕃的大后方,在这里建立新防线,能够得到更多、更迅速的支援和补给。
而且过了这里就是逻些城,一旦都城陷落,吐蕃就灭国了。
将士们退无可退,自然会拼命死战。
赞普的死讯,多少能够对这条尚在建立之中的新防线造成一些影响。
也不知道玩家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他们将时间卡得刚好,三路大军刚刚退到孙波茹,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一番,赤德松赞的尸身就被送到了。
玩家送得大张旗鼓,就算吐蕃将领想要隐瞒,也根本不可能做到。
“赞普死了”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播开来。
如果三路大军还没有汇合,各自为战,那么就算有一路收到了消息,另外两路也还来得及做出应对。
但现在,三路大军同时收到消息,又正处在刚刚抵达休整地点,所有人都放松下来,但又没能真正休整过来的时刻。这消息就像是一颗火星掉进了火药桶里,炸得所有人晕头转向。
据说赞普御驾亲征了,但是谁都没有看到过他,但是将军们说他有更重要的事做,士兵们当然愿意相信,他们也期待着赞普如同天神一般,突然带来一个能够改变局势的好消息。
然后他们等来了赞普的死讯。
别说是普通士兵了,就连吐蕃将领们,他们不知道赞普到底做了什么,又是怎么死的,却突然承受了如此残酷的打击,这会儿也都是既迷茫又沮丧。
赞普都没了,这仗还要打下去吗?
当然,迷茫只是一时的。
赞普虽然死了,但是逻些城还在,王妃们和王子们还在,吐蕃也还在。
最重要的是,吐蕃本质上仍然是部落制,将领们不仅是吐蕃的将军,也是各自部落的首领,他们不仅是为吐蕃作战,也是在为自己的领地、自己的子民、自己的财富而作战。
维护自己的利益,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也会更强。
不说现在还没到那一步,就是吐蕃真的亡国了,只要他们手里还有军队,该打还是要打的。
将军们一边将赞普的尸身送回逻些城,通报这个不幸的消息,催促城中尽快册立新君、安定人心,一边以雷霆手段,弹压住了士兵们因为迷茫而造成的种种混乱。
至于防御工事,那是早在一开始撤退的时候,就提前派人回来修筑的,这会儿已经完工了。
倒是玩家这边,因为要全面推进,占领一地,就要彻底将它梳理清楚,安排人过来负责行政事务,所以越是深入吐蕃本土,占据的地盘越大,需要耗费的人手就越多,进度也越慢。
当然,这种慢是玩家自己的感觉,对吐蕃大军来说,这种速度已经够恐怖了。
到后来,他们是直接放弃了边退边打的策略,一门心思跑路,将大片地盘让出去,才终于从那种被玩家紧紧追着、如同附骨之疽般无论如何都甩不掉的、巨大的压力下解脱出来。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眼下这一刻,双方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进入短暂的僵持期。
吐蕃方面在等逻些城的消息,而玩家在等复活点和各种补给跟上来。
……
先送来的是逻些城的消息。
没办法,从大唐到吐蕃,不管走哪条路(实际上也没几条路可以选),都是三四千里的距离,就算是玩家,赶路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更何况还得带上各种物资补给。
但从逻些城过来,距离近不说,道路情况也比吐蕃其他地方好,快马加鞭不过两三天的事。
之所以耽误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不论是接受赞普就这样死了的消息,还是另外选立新君,对此时的逻些城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错,赤德松赞是在离开之前搞了一次大清洗,杀得血流成河,也确实震慑住了所有人,可是也正因如此,当他的死讯传来,反弹和报复也来得迅速而激烈。
尤其如今主持逻些城大局的,是与赞普亦师徒亦舅甥亦父子,感情十分深厚的钵阐布定埃增桑布。
而他在看到赞普的尸身之后,就直接吐血昏迷了,以至于错过了处理这件事的最佳时间。
等他再清醒过来的时候,逻些城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反对派残余势力的支持下,大王妃扶持自己的儿子,年仅十二岁的达玛成为了吐蕃的新任赞普。紧接着,他们就将两位钵阐布被软禁,并对主战派留在逻些城中的人展开血腥的报复。
但说实话,杀人这种事,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持得住自己的。
赤德松赞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要杀人,所以杀够了,他就收了手,领军出征。
也正是因此,才会留下这部分残余势力——这不是赤德松赞心慈手软,而是部落制的弊端,就像韦氏,他可以杀了论多赞和他的党羽,却不能将韦氏屠灭殆尽,他也做不到,因为韦氏是有封地、有军队的大部落首领。
论芒杰能够理解赞普的苦心,依旧决定追随他,但不代表韦氏所有人都是这样,总有人想要复仇。
而这些人杀起人来就没有节制了,也许一开始只是想报复,但很快就会扩大化,从杀死有仇的人,到杀死有利益竞争的人,再到看不顺眼的人就直接杀死……
杀人,也会上瘾。
等到逻些城里的势力清洗得差不多了,这些人就将视线落在了两位钵阐布,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寺院势力上。
赞普的反对派里,原本就有很多是因为推广佛教而遭受打击的苯教徒,在他们的想法里,赞普是坏人,佛教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于是清洗继续扩大。
反对派在狂欢、在发泄,而刚刚登基的、十二岁的赞普,则在纵情享乐。
因为佛教崇尚清修的缘故,赤德松赞虽然是赞普,但本人的生活并不奢靡,对王妃和王子们,当然也是一样的要求。
大王子臧玛因此成为了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并且早早就出家为僧。但新上任的赞普达玛,则是被压抑了太久,一旦获得自由便迫不及待地放纵,享受着美酒佳肴、大鱼大肉、绫罗绸缎、音乐歌舞乃至美女娇娃……
整个逻些城就处在这种一边纵情享乐、一边血流成河的诡异状态中。
好像已经没人记得,距离逻些城五六百里之外的孙波茹,正在遭受着天兵的进攻,根本不知道能抵挡多久。
至于将军们期待的物资、补给、援军……自然也都是不存在的。
逻些城的消息先送到,本来应该是好事,这代表着吐蕃军队能够优先掌握主动权。可是看完书信,将军们宁可自己没有收到过这封信。
没有来信,那就还能继续抱有希望,而现在,却是明晃晃地告诉他们,逻些城已经指望不上了。
真不敢想象,一旦让士兵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情况会变成什么样。
其实就连他们自己,这会儿都有些心灰意冷了,要不是不知道还能去哪里,他们早就跑路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至少有一部分人觉得,他们还有另一条可以称得上光明的道路——投降。
虽说打到现在才投降,待遇肯定不怎么样,但继续打下去,要是赢不了,成为俘虏,自然是很糟糕的结局,就是万一打赢了,他们也不相信能够在这样的逻些城里,得到自己应有的待遇。
更重要的是,逻些城里的那些反对派,一开始反对的就是开战啊!
别他们辛辛苦苦在这里对敌作战,回头逻些城里的反对派醒过神来,直接挟持赞普出城投降,那他们成什么了?
既然都是要投降,那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投了,还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待遇?
而想要争取更好的待遇,肯定不是自己悄悄带着少量心腹跑过去就行。于是在本就不平稳的水面下,蠢蠢欲动的人们互相试探、串联,打算共同谋划一件大事。
第268章 “难道你们说话不算数?”
就算是逼上梁山的好汉,也不免暗自思忖,上了山之后,自己能坐哪一把交椅?若觉得把握不足,那宁可在山下再蹉跎些时日,寻机干上一两件大事,将名望刷足了,或是凑出一份体面的厚礼,再风光上山。
绿林好汉尚且如此,更何况这些位高权重、手握大军的将领?
要是待遇跟现在相比,差得太远,那不说自己受不受得了这委屈,就是面子上也过不去呀!
偏偏他们还是去投降的,比人家上山投奔的更多一层尴尬,这投名状和见面礼,自然是重中之重。
所以尽管心下已经意动,却也没有人贸然行事,都想谋定而后动。
但具体该谋什么呢?
如果可以,那自然是打回逻些城,挟持赞普、举国投降——没错,就是反对派可能会走的路子。
只能说,反对派的命是真的好,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反倒是他们,要什么没什么,这条路也只能想想,根本就走不通。
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带着这三路大军投降了。
如此不仅是大功一件,这些的军队将来也依旧会是他们手中最重要的筹码。怎么也能跟尚黎谢一样,单独封个节度使当吧?
至于再往下的,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但也没法要求什么待遇了,他们都看不上。
但是想要掌控这三路大军,显然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路大军一直打一直输,退到这里,五十万人马大概还剩下一半。
倒不是说人死了一半,大部分应该是当了溃兵或者俘虏——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区别,等天兵梳理好占领的地盘,溃兵也会尽数变成俘虏。
好消息是,损失的大部分都是辅兵、奴兵和充当炮灰的别部兵马,本部精锐倒是保留了大半。
这也是他们敢留在这里与天兵对峙的底气。
然而这样一来,想要篡夺军权就更难了,至少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做成的,毕竟这三支大军都是从吐蕃各部抽调而来,内部势力盘根错节,还都是有真本事的,谁都不会轻易服谁。
面对这样的情况,联合几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上一篇: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