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青箬
但离开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会拉住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向对方宣讲自己刚才所见的神迹。
然后就发现,每个人都看到了。
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反而更让他们坚信,那是真正的神迹。
吐蕃因为赞普大力弘佛的缘故,宗教氛围比大唐更浓厚,几乎所有人都是信徒,这时候便自然地将雁来与他们听说的佛经故事中的菩萨、天女联系在了一起。
尤其是那些伤者,尽管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但他们还是被身上的伤势折磨得疲惫又憔悴,对于现状、对于未来,也比其他人更悲观。这样的人,对神迹的感受自然是更深刻。
他们声称自己因为那白光而得到了治疗,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伤势恢复速度真的大幅提升了。
其实这应该是因为精神上的创伤被抚慰,思想变得积极主动,身体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
但所有人却都将之当成了白光有疗效的有力佐证。
他们还偷偷向玩家打听,那白光究竟是什么,听说是开启复活点才有的,顿时更加笃信。
这可是复活!那白光肯定妙用无穷,天兵能死而复生,肯定就是因为这个,只不过他们都是肉身凡胎,所以白光不能让他们复活,但肯定是有好处的!
不小心听到了的雁来:“……”
你别说,这逻辑还真圆上了。
而对于这种逻辑自洽的理论,尤其还是自己推导出来的理论,人们往往是深信不疑的,哪怕是雁来这个当事人去解释说白光没有这种用处,估计也会有人嘀咕一句“你懂什么神迹”。
解释是没用的,雁来只能转头叮嘱张云敏,以后宣传的时候记得加上一条,只有官方正版才是真正的神迹,任何非正规渠道都是假冒伪劣和诈骗,要第一时间举报给天兵。
……
城市重建,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工作。
好在这回的救灾物资之中,有大量的制式帐篷,而吐蕃人本来就习惯了住帐篷,倒不觉得有什么不便。
后续的援建工作,玩家肯定也会参与进来,入冬之前肯定能将房子重新修好。
不过当下,除了救灾工作之外,这场延续了数月的吐蕃战事也该收尾了。
所以在逻些城的情况稳定下来之后,许多玩家就暂时离开了这里,前去追击那支逃走的军队。
目前看来,这支队伍是一路往西北退的,很有可能像甲央说的那样,想要直接离开吐蕃本土,前往群山之中的附属国,甚至跑到更远的地方。
一般来说,远遁千里的策略是很有用的,可惜他们遇上了玩家。
玩家主力从逻些城这边追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直接传送到葱岭,打算从那边包抄过来。
为此大家还特意放慢了速度,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安心逃到目的地去——这些吐蕃的附属国看起来都挺不错的嘛,竟然敢窝藏吐蕃叛逆,玩家必须要跟他们讲讲道理。
怀着这样的心理,玩家当然是不疾不徐,甚至一边追,一边还能腾出手来,全面收编吐蕃本土的其他城市和地区。
雁来也不在逻些城,不过她没有跟玩家一起行动,而是按照郝主任她们给的计划,前往藏区的主要城市开启复活点,方便玩家的后续工作。
跟来的时候相比,她走得很低调。
因为雁来有点担心,万一自己的行踪泄露,搞不好会有一些吐蕃民众,就跟朝圣似的,自己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就是为了蹭一蹭开复活点时的白光。
真要是出现那种情况,她还得花费额外的气运值,想办法将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白光特效关掉。
但雁来不知道的是,正因为她如此小心,反而将神秘感拉满,让所有人更加笃信无疑。
毕竟在民众们熟知的佛经故事之中,佛和菩萨都会经历千百世的历练,而在这些历练之中,有不少就是隐藏身份,只在有人受苦受难的关键时刻,才会显露手段。
而她隐藏行踪的行为,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不知真假的传说,每个地方都坚信她曾经来过,只是无人知晓。
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现在,雁来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将复活点开得差不多。
而这个时候,玩家的追击也终于有了结果。
他们一路控制着进度,一直追到中亚,才终于堵住了那支已经减员到只剩下不到千人的队伍。
当然了,沿路上的国家,现在都已经是大唐的属国了。
其实按照玩家的想法,直接像安西四镇那样,在保留当地王族制度和地方特色的同时,也将之纳入大唐的国土范围,只最好的。
但谁让这些小国都太懂生存之道了呢?
玩家还没动手,他们就主动开了城门,滑跪到底。
那就没办法了,希望他们将来看到旁边的吐蕃的发展速度,不会后悔。
总之,在抓住了硕果仅存的那位忠诚派的将军,并且解救出了他们扶持的傀儡赞普热巴坚之后,这场对吐蕃的战斗终于落下了帷幕,而雁来和玩家也可以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了。
雁来回到长安,才发现自己出差这段时间,南诏国主还送来了一封信,说是听到了天兵要进攻吐蕃的消息,不知道需不需要南诏国出一支兵马,与他们合攻?
从吐蕃出兵,到玩家应战,再到南诏国听到消息,将国书送到长安来,两三个月的时间已经不算慢了。
但那位南诏国主显然还是低估了玩家的效率。
要不是中间拖延了不少时间,这一仗根本打不了这么久。
等这个消息传回去,南诏那边估计要日夜不安了。毕竟连回鹘和吐蕃都已经被并入大唐的国土,剩下那些小国很难不生出危机感。
对雁来而言,吐蕃之战已经结束,该考虑别的了。
但是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而言,战争结束,才是一切的开始。
上回的灭国之战,雁来给自己弄了个回鹘可汗来当,这一回灭掉了吐蕃,她已经是大唐的摄政王了,肯定不可能再去兼任吐蕃赞普,所以朝廷给她的封赏,至少也要与此相当。
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271章 她要为这天下——开风气之先。
上次的回鹘可汗,是雁来自己提的。
那时她与朝堂、与陛下之间的关系都颇为微妙,这样反而更合适,但现在雁来已经是自己人了,总不能再去问她想要什么。
毕竟这事在流程上,最后是要送到她这个摄政王手中批复的。
她就是真的有想法,也不方便说,只能他们自行揣摩。
好在这一回,也不像上次月食之后要让雁来进凌烟阁时那样,只能靠几位宰相自己冥思苦想,然后再去试探朝野之间的风向。
如今雁来地位稳固,这份开疆拓土的功劳又是历代未有,封赏乃是理所应当、名正言顺。
除了不方便询问雁来这个当事人,他们尽可以召集其他朝臣,共同商议。
所以这几日,政事堂那边天天都在开会。
其实他们倒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雁来已经封王、摄政,按照禅位的前置程序,下一步就该加九锡了。
那就给她加嘛!
上回没加,是因为她才摄政没多久,但现在年也过了,时间也够久了,她连功劳都又挣了更新更大的,也就不存在不适合的问题。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礼部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加九锡是人臣之礼,雁来却是李唐宗室,不合适。
也就是这个反对,将讨论的重点从“该如何赏功”转移到了雁来的身份问题。
之前,雁来接受番邦使节觐见也好,代替皇帝祭拜宗庙、天地也罢,礼部用的都是皇太子的礼节。所以他们认为,雁来根本没必要回到人臣的位置,直接以皇妹的身份册封储君,才算名正言顺。
既然如此,那这个九锡就不能加。
但是也有一部分臣子,觉得雁来这个“李唐宗室”的身份本来就是掺水的,所谓的皇太妹更是不伦不类,这么做非但不能名正言顺,反而只会欲盖弥彰。
还不如坦坦荡荡承认就是臣子篡夺皇位,走传统的禅位流程。
至少在刚刚经过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的大唐人看来,这样做,在礼法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争议。
就连他老李家的天下,不也是从亲家手里抢来的嘛!
这是自从司马氏背弃了洛水之誓、取代曹魏之后,又经过数百年乱世的验证,已经彻底被这一时期的人们所接纳的观点——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没必要遮遮掩掩,反而惹人疑窦。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出预料走到了最后一步,找人评理。
于是这个抉择又被交到了几位相公手中。
怎么说呢,雁来的宰相是真的难做啊……但要说让几位宰相这会儿辞职,那他们可不会答应。
如果说之前还有点这样的想法,那么在雁来决定要重修凌烟阁,挑选历代贤臣良将陪祀之后,几人就已经不约而同地下定决心,要成为政事堂里的钉子户了。
除非雁来让他们走,不然他们可以干到死。
所以这个山芋虽然烫手,但职责所在,四人也是义不容辞。
李夷简作为李唐宗室,其实是比较支持坦荡一些的。
雁来那个宗室身份,本来就有不少人不认可,况且他还知道,宗室之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没有什么能力,要求却不少,与其以后再因为名分问题生出争议,不如从一开始就彻底分清楚。
他这么一说,另外两位也都点头赞成。
几人达成统一,又问李吉甫,“安邑公怎么看?”
李吉甫沉吟良久,才道,“以本心而言,我也赞成诸位的说法,但你们可曾想过,这样一来,就要重开天地,再不是李唐天下了。”
若是按照李夷简的意思,那就不该保留大唐这个国号,而是像武则天那样行事。
但雁来和天兵似乎都对“大唐”这个名号颇为眷恋,要不然,也不必费这么多功夫。既然想保留国号,那么李夷简所说的彻底划清界限,就根本不存在。
那由储君而即位,显然更合适。
别人还好,李夷简听到这里,不由陷入沉默。
他刚才赞同另一条路,是出于公心,但是他虽然姓李,但也不能代替所有李氏族人,放弃皇室宗亲的身份。
另外两人见状,便先改了口道,“安邑公所言有理,之前几次典礼都是经由令君首肯,想来她心中早有计较。如此,我等自然也不好擅作主张。”
“是极,不如具本上奏,由令君择选。”
“正该如此。”
但具本上奏,让雁来自己选,当然也是有策略的。
要是直接将两条路线摆出来让她挑选,那跟直接去问她本人的意见有什么区别?
政治是不能这么直白的。
就算所有人心里都有了倾向,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所以政事堂先送上了请求给她加九锡的奏折,然后不出预料,被原模原样退了回来。
上一篇: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