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康熙荣妃 第108章

作者:敲钟的紫藤 标签: 穿越重生

  床上那人扭曲着面容,艰难吞咽着那苦涩到可怕的药汁,真是见鬼了,这药里头到底放了几斤黄连?居然能苦到让他有种眼冒金星的感觉,那个该死的女人,就算是为了报复自己比她少躺了一天,也不该这么狠吧?

  尤其皇太后为了怕噎着孝庄,那真的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喂,小小一碗汤药她整整为了一盏茶的功夫,差点让床上的“孝庄”翻起白眼,这简直是非人的折磨。

  他恶狠狠的目光看向躲在角落里,却偏偏能被自己一眼看到“老嬷嬷”,心中咬牙切齿,奈何如今他是“瘫痪”之身,根本奈何不了对方,只能在心中默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方早晚有落到自己手上的时候。

  这两个人正是宜敏派来慈宁宫潜伏之人,孝庄还在宫内时,他们一个伪装成老嬷嬷,一个打扮成小太监,偶尔还会互换身份,暗中监视着孝庄的一举一动,并学习模仿着她的言行举止。

  早在多年前宜敏就有了李代桃僵的计划,她憎恨的是孝庄本人,而非太皇太后这个位置,相反,若能让“太皇太后”这个身份为她所用,那么好处之大不言而喻,尤其孝庄尚在,就能有效地牵制住太后的注意力,让她不至于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

  宜敏对于孝惠太后始终有几分好感,即使她曾经算计过自己,但是她一直真心疼爱赛音察浑,即使不喜承瑞,也从不曾下手谋害,加上前世的情谊在,所以宜敏一直留有三分余地,不想把事情做绝,她不希望与太后走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她留下的两人都是精擅易容的医道高手,能够不着痕迹地让“孝庄”慢慢好起来,到时候经历生死大劫的“孝庄”大彻大悟,一心礼佛不问世事,只要没有生死大仇,以孝惠的心性想必也不会再钻牛角尖,她也能如前世一般颐养天年。

  等好不容易喂完了药,太后也是累出一头薄汗,她放下药碗,为孝庄掖了掖被角,转头对着角落里的老嬷嬷道:“嬷嬷,哀家先回宁寿宫一趟,你好生看着姑祖母,若有事一定要立刻来报,明白吗?”

  老嬷嬷还是那副憨厚的面容,她反应有些缓慢地点了点头,从角落里走了出来,来到孝庄的凤塌旁,往脚踏上一坐,就那么守了起来,还对着太后露出了憨憨的笑容:“这里有老奴守着,太后娘娘尽管放心吧。”

  太后对于这个看似迟钝的老嬷嬷很是信任,她又看了一眼孝庄,发现她已经闭上眼睛,似乎陷入了沉睡,便不再犹豫地转身离去了,她需要回宫准备参加明天的家宴,此行关系到能否与皇帝缓和关系,不容丝毫马虎。

  至于宜敏,经过当年慈宁宫的那场算计之后,她已经完全不指望能够和解了,因为她确实是冲着要让宜敏身败名裂去的,只是没想到那女人竟然还对姑祖母留有几分善心,竟然肯拿出救命药给姑祖母续命,就冲这一点,她也不介意给皇后一点脸面,就当是还她的人情了。

  她虽然平日里没有多少存在感,但是只要她头上还顶着皇太后的帽子,那么一切礼法都无法避开她,尤其是立后这种国之大事,若是没有两宫太后的认可,终究有些美中不足,只要她出席了明日的家宴,不但皇后的册立更加圆满,之前关于后宫不和的谣言也会烟消云散,相信这也是皇帝愿意看到的。

  目送着皇太后的身影消失在慈宁宫,坐在脚踏上的老嬷嬷并没有其他动作,反而低着头靠在床沿打起了瞌睡,没人注意到她嘴唇在不停地嗡动着,同时床上本该已经沉睡的“孝庄”嘴唇也在不时嗡动,可惜在低垂的幔帐掩盖下,这一切都无人得知。

  无论外人怎么偷看,都只能看到床上的孝庄和床脚的老妪都在陷入了沉睡,两个同样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人,让原本金碧辉煌的寝宫都变得迟暮起来,似乎连空气都带上了几分苍老唏嘘的意味。

  这时,一直安安静静的殿外突然有一阵微不可闻的脚步声远去,显然刚刚有人一直在寝殿外站着,直到此时方才离去。

  殿内的两人同时睁开了眼睛,对着殿外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那个脚步声不是皇太后,一来她不会做这种有失身份的事情,二来她也没有这等俊俏的身手,几乎达到落地无声的地步,若非慈宁宫极度的安静,加上殿内二人修为极高,恐怕还真察觉不出异常。

  他们丝毫没有去查看的打算,皇太后能够在偏心至极的顺治手里保住后位,还能稳稳当当地活到现在,若说她手下没有几个高手,搁谁都不信啊?

  要知道当年顺治元后孟古青可是真正带着百里红妆嫁入紫禁城,被废之后把一切都留给了现在的皇太后,加上孝庄当年持续不断交给她的势力,皇太后手上的底牌不少,加上她谨慎的个性使然,怎么可能真的只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寝宫,派人关照一二不是很正常吗?

  他们二人能够假扮孝庄这么久,靠的就是谨慎二字,白日里即使真的没有外人在,他们也不会卸下伪装,而是用传音入密或者腹语之术交谈,唯独在深夜两人会互换身份,让躺了一天的“孝庄”起身松动筋骨,活络气血,否则长时间禁锢血脉很容易给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创伤。

  漱芳斋

  康熙当年借着修缮后宫的机会,将西五所和北五所都修缮了一遍,将之改建成如今的阿哥所和格格所,两者隔着御花园遥遥相望,又都临近顺贞门,方便以后阿哥们以后出入宫禁。

  漱芳斋是毗邻御花园的一座小宫殿,属于西六宫的范围,刚好与西五所紧挨着,原本只是为了庆祝康熙圣寿而临时搭建的戏台,后来为了方便看戏,干脆便新建了一座大院,赐名漱芳斋,专为看戏娱乐之用。

  自从大戏台建成之后,康熙逢年过节便会请大臣们来此看戏,宜敏也很邀请后宫妃嫔来此放松娱乐一番,所以这里的场所极为宽敞,用来当做宴会的场所也十分合适。

  例如今日的皇室家宴便是如此,爱新觉罗宗室人数众多,平日里是极少聚集在一起的,除非是皇帝诏命,否则岂不是容易被怀疑聚众不轨?皇帝天然便是爱新觉罗氏的大家长,册立的皇后便是主母,宗族众人自然要来拜见一番,以示尊重主母的地位和权威。

  当然平日里皇帝日理万机,肯定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管理宗室,随着宗室人数年复一年越发庞大,于是便有了宗人府应运而生,设立宗正等职务来管理宗族事务,惩戒不肖子弟,权利极大。

  宗族子弟为了能入宗人府任职,一个个是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谁都知道入了宗人府便是人上人,执掌宗族大多数人的生杀大权,给了原本无法入仕朝廷的宗族子弟一个极好的出路。

  而宗人府的考核大权掌握在康熙手中,宜敏身为皇后,自然也有相应的权利,不过她负责的是宗族女子的部分,毕竟涉及女子隐私之事,大老爷们很难断案,由主母接手也是应有之义。

  自从有了宗人府,爱新觉罗一族的风气倒是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毕竟谁也不想当混吃等死的米虫,只要努力上进就有机会飞黄腾达,谁还不乐意呢?自然宗室们对康熙的支持就更坚定了,如今康熙立后,他们自然挖空心思讨好宜敏,巴望着能给皇后留个好印象,将来没准就能用上呢?

  宜敏对着这些宗室爷们的德性知之甚深,除了少数几个确实有着真才实学之外,都是混吃等死的那种,即使入了宗人府,那也是作威作福的料子,上辈子执掌宗人府的是几位亲王,手底下管着宗室大小事务,称得上一言九鼎。

  虽然宗人府的污糟事儿从来不少,对族人下起狠手来更是毫不手软,宗室无论男女一旦进了宗人府,基本上就别想囫囵出来,但是也极大地震慑了一大部分违法乱纪、欺男霸女的宗室子弟。

  当然碍于皇室对宗族的天然压制与警惕,宗室子弟想要出人头地的难度极大,除非才华极其出众之辈,否则顶多在宗人府里混个职务,管着爱新觉罗家那一亩三分田罢了,但是好歹也算是个出路了。

第269章 母仪天下(十八)

  漱芳斋大戏台上,京城最有名的昆曲班子已经做好了准备,班子的优伶都是一脸兴奋地躲在帘幕后,悄悄张望着戏台之外的地方,不停感叹私语着。

  “原来这就是皇宫啊!真是太气派了,就跟曲儿里唱的天上仙宫差不离了。”

  “嗨,这辈子居然能进紫禁城表演一回,也算没白活了。”

  “那是,一般人连皇城根上都不敢留,更别提进宫了,以后能跟人吹一辈子了。”

  “这才哪到哪啊?等会还能见到皇上,皇后呢,你们岂不是要激动到说不出话来了?”

  “那可不成,真要唱不出来那可就坏事儿了,听说欺君之罪可是要杀头的!”

  “呸呸!你就不能想点好我好的,凭咱这十几年的台功,便是做梦都能唱好,你们就等着领赏吧!”

  “你们这是都闲的没事干了吗?还不去吧吃饭的家伙再检查一遍,这回可是在御前表演,都给我打叠起精神来,要是出了半点差错,咱们整个班子可就全完了,所有人都要掉脑袋!”

  班主大跨步从后台走了出来,对着扎堆聊天的众人怒目而视,这里可是皇宫,可不单单是天子脚下,直接就是在眼皮子底下,随便一个宫女太监都不是自己这些戏子能够得罪的,万一哪个地方犯了忌讳,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众人一看班主那张漆黑发怒的脸孔,顿时哗啦一声作鸟兽散去,原地只留下两名做花旦和武生打扮的人,他们是这个戏班子的台柱,名动整个京城的名角儿,受到不知多少达官显贵的追捧,即使班主面对他们也要客客气气的。

  花旦打扮的男子开口道:“班主莫要心急,大伙只是因为第一次入宫才激动了些,定不会耽误正事的。”声音清越如潺潺流水,非常的空灵悦耳,相貌在艳丽的妆容下更是绝色倾城,不愧是京城第一名角。

  “哈哈,班主安心便是,恭亲王是咱们戏班的常客,入宫前已经派人教导过我们宫中的礼仪和规矩,大伙都是明白人,不会让您为难的。”武生打扮的男子一开口便有一股豪迈之气,相貌也是英武不凡,看他精光内敛的眸子和绵长的呼吸,显然是个有真功夫的人。

  班主见这两大台柱开口了,自然不会再板着脸,他对着两人点了点头,低声道:“恭亲王可是特地提点过,今儿是为了恭贺帝后大喜,这皇上与皇后娘娘都是真正懂行之人,待会你们可得拿出十二分的本事来,否则怕是入不了这两位的眼。”

  花旦闻言不由得与武旦面面相觑,他们不过是戏子罢了,这等隐秘之事还是第一次听说,忍不住追问道:“这话是怎么说的?咱们今儿唱的《长生殿》虽然是新戏,但是一经问世便风靡京城,将其他戏班子的风头都压了下去,难道还入不得贵人法眼?”

  班主左右看了看,凑到两人耳边低语道:“你们可知咱们新戏《长生殿》的剧本从何而来?”

  武旦有些疑惑地看了看班主,见他神神秘秘的,便也压低嗓音回答道:“《长生殿》乃是洪昇先生十年呕心沥血之作,这不是天下皆知之事吗?”

  “你们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恭亲王透露的消息,这洪昇先生写《长生殿》时极为不顺,数易其稿仍不满意,原来至少还要几年时间方能出世,结果机缘巧合间稿子被微服出行的贵人看到了,经两位贵人的提点才得以提前成书。”

  班主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恭亲王嗜好昆曲,曾经想要将他的家班收入王府豢养起来,虽然后来没能成事,但是却也有一点香火情,他这戏班子能够被选入宫中,也是得到了恭亲王的力荐,否则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花旦低低惊呼一声,娇颜上满是震撼:“您的意思是,这《长生殿》竟是御笔亲提吗?这……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她算是彻底明白班主到底在焦虑什么了,在剧本创作者眼里,恐怕再好的演出也能挑出无数毛病来,一如当年洪昇选择了他们戏班子来演出这个剧本,拍戏的时候那水磨工夫简直要命,历时将近一年才堪堪让其满意,得以搬上戏台。

  武生的面色也是凝重了起来,戏曲表演再如何传神,终究难以真正将原作的精髓演绎出来,而且剧本难免还会改动一些原作的内容,万一让皇后娘娘看不惯了,那可就太糟糕了。

  “班主,这么重要的事你为什么到现在才说啊?”武生苦笑连连,若是知道宫里有这么两尊宗师级别的人物存在,他肯定要更加慎重地准备才行啊,如今事到临头了,哪里还有改进的余地呢?

  花旦也是连连点头,看向班主的眼神充满幽怨,班主被看得打了个激灵,连忙道:“你们可别乱来啊,我提前说了也没用,反而会扰乱大家的心神,毕竟剧本早已经定了,在京城里也已经演了上百场,不可能再改进了。

  我这会说出来,只是见你们最近演多了,似乎有些飘了,平日里顶多出八分力,这才好心提点你们,给我拿出当年初次上台的谦恭来,给我使出十二分的本事来,只要能入了天家的眼,咱们真正戏班名动天下的时候就来了。”

  “班主,您的意思是?”花旦毕竟是久经风尘之人,很快就听出了班主似乎有言外之意,忍不住试探道。

  班主意味深长地看着两人:“听说《长生殿》问世后,洪昇先生的才华极得皇上赏识,已经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典簿,让其专心撰写新剧,皇后娘娘也是时有提点……”

  两旦听到这里眼神顿时火热了起来,一部《长生殿》已经让他们火遍京城,若是能再演上一两部,他们定能名扬天下,成为梨园祖师级的人物,从此进出豪门显贵府邸都将成为座上宾,不再被当成下九流的戏子了。

  看着面前这两位名角儿眼中的斗志,班主心中满意地笑了,他的戏班子可不能止步于此啊,他手中的角儿不少,但是面前这两人是他最看好的,相貌极佳,身手唱功也是一时之选,努力了这么多年,也该在天下人面前露露脸了。

  宗室已经陆续入场,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谈天说地,能够受邀入宫的大多是有爵位在身的,爷们间聊的是权势美人,女人间攀比的就多了,夫婿、子嗣、出身家世等等,甚至连一身衣服、一套头面都能炫耀半天。

  三个女人一台戏,宗室女眷之间不说个个熟稔,至少都是彼此知根知底,只要打开话匣子便没完没了,尤其听说今日进宫登台表演的是红遍京城的聚和班,不由得更是兴奋得不行,在看戏这方面第一次达成了共识。

  这时一位贝勒福晋打扮的女子低声道:“诶,你们说这聚和班最出名的戏本便是《长生殿》,在今儿这种喜庆的日子唱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啊?”毕竟演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万一被认为是隐喻当今和皇后,那可就不妙了。

  “是啊,我记得当初皇上曾经下令,民间戏班不得演出历代皇帝后妃的,这聚和班什么来历?居然演了这么久也没被抓起来?”周围几人闻言都是连声附和,都是爱戏之人,自然很快都想到了当时的禁令。

  旁边一个同品级打扮的中年福晋探过头来,笑着道:“这就是你们孤陋寡闻了吧,这《长生殿》可是皇上亲自过目,御笔朱批一个好字的旷世之作,若非恭亲王力排众议给了聚和班,恐怕京城里的戏班子都要打起来了。”

  “原来如此,还是你消息灵通,哪像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幸好你今儿提点了,不然将来不小心将这事问出来,可就徒惹人笑了。”周围众人纷纷对发话的福晋一通恭维奉承,毕竟这位的当家人可是在宗人府当值,位高权重啊!

  说出这个消息的福晋面色微带得意,嘴上却谦虚道:“不过是多听点小道消息罢了,当不得什么本事。不过这消息可不是我那当家的说的,而是与我那妹妹闲聊时得知的,你们也知道她能够时常进宫向娘娘请安的。”

  一听这话,周围的女人们就更起劲了都是一脸艳羡,七嘴八舌的道:“你那妹妹确实嫁的好不好?那可是淑嫔娘娘的亲弟弟,听说娘娘如今娘娘又大喜了,等过些时日平安诞下阿哥,这膝下可就有两个阿哥了,大家伙怕是很快就要改口了。”

  中年福晋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压低声音神秘的道:“那是当然,我跟你们说啊,淑嫔娘娘怀里这胎已经被太医诊出来,九成九还是个阿哥。前些日子得到这个消息,整个郭络罗氏可都是乐坏了,听说我今晚要入宫赴宴,千叮咛万嘱咐要我找机会向娘娘问安,但凡娘娘有什么需要的,府里头哪怕是上山下海都得帮她弄来。”

  “真的假的?这淑嫔娘娘要是真能养住两个阿哥,那可是皇后娘娘之下独一份了,将来这妃位还不是板上钉钉?”那位年轻点的贝勒福晋面带羡慕地道,四妃之位的含金量有多高,端看皇上登基二十二载也不过封过三位罢了,如今更是只有一个病秧子的佟妃,淑嫔若是晋位淑妃,那可就真是后宫第二把交椅了。

  “嗨,这话我可没说啊,咱们聊归聊,妃位什么的还是没影子的事儿呢,你们可别乱传啊,万一传到主子娘娘耳朵里,那才是真的坏事了。”中年福晋顿时警觉起来,死死盯着吗年轻福晋,压低声音警告道。

  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倒在成功前,尤其当今皇后锋芒之盛堪称如日中天,万一听了这话心里不舒服,给淑嫔娘娘使点绊子,那可就是天大的祸事了,她可担不起这份责任。

第270章 母仪天下(十九)

  这时端坐在不远处的一位郡王福晋突然回过头来,淡淡地道:“他他拉氏,虽然皇后娘娘素来心胸开阔,待下宽和,不会因为一点闲言碎语迁怒他人,但是无论是妃嫔晋位还是诞育皇嗣都不是外人可以妄议的,若是不想祸从口出那便少说宫中事。”

  一见开口训斥的人是一位郡王福晋,周围众人纷纷闭上了嘴,虽然这位福晋面容看着很是年轻,但是这位的夫婿作为宗室里少有的实权郡王之一,众人可不敢去触她的霉头,尤其言谈间更是涉及到皇后娘娘,她们就更不敢接话了。

  他他拉氏更是不敢反驳,连忙起身行礼,道:“多谢福晋提醒,我等确实不该妄议天家之事,还请福晋宽宥则个。”面上带着明显讨好的笑,谁让这位夫家刚好是他家那个的顶头上司,她也曾为了拉关系,多次上门拜访。

  那郡王福晋只是淡淡地撇了她一眼,便不再理会。他他拉氏舒了口气,暗自庆幸这位福晋的脾气向来刚正,与他她那已经致仕的祖父一模一样,有事会当面指出,背地里却不会记恨,到也算是好相处,不过也亏得她嫁了个性子好的夫婿,否则怕不是只能被供起来养着。

  偏偏这位明明脾气硬的像是石台上的神像,偏偏就是个好运道的,听说当年选秀就曾经顶撞过当今皇后,却因祸得福被指了一桩好姻缘,给一位宗室贝勒当了嫡福晋,婚后夫妻和顺,子女成双,去年夫家还因为立功晋了郡王,这位也成了郡王妃,真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不过这些话她只敢在自己心里头念叨,可不敢再多嘴了,免得惹恼了这位福晋,怕是自家还没捂热的位置就没了,到时候当家的肯定不会饶了自己的。

  妇道人家的闲言碎语自然不止这一处,但也只是这场大宴的些许点缀罢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自觉地看向正中央的戏台,听戏已经是紫禁城内外老少爷们的最爱,尤其聚和班新戏出台后,每逢开场更是万人空巷,戏台下一座难求,如今竟然被请进了宫里,众人自然是万分期待的。

  这时,一行身着皇子服侍的阿哥们和各色旗装打扮的格格们走了进来,大阿哥承瑞当先而行,二阿哥赛音察浑手里牵着六格格阿鲁玳,紧随其后的是六个阿哥和剩下的五个格格。

  宗室们顿时一拥而上,纷纷对着几位阿哥嘘寒问暖,裕亲王福全拍着承瑞和赛音察浑的肩膀大笑着说话,恭亲王常宁则抱起阿鲁玳乐呵呵地逗弄着,对着上前问安的三格格只是微微点头,却也让三格格喜形于色了。

  阿鲁玳对常宁并不陌生,她对于这个喜欢带自己玩的皇叔十分喜欢,抓着常宁给她的如意环扣把玩着,开心地道了谢,嘴甜地叫嚷着:“皇叔最好了”,乐得常宁笑得见牙不见眼。

  一旁的马氏也是掩嘴轻笑,逗弄着阿鲁玳:“这如意环扣可是皇婶帮着挑的,你倒是说说,到底是皇叔好,还是皇婶好呀?”她对这个粉雕玉琢的福娃娃真是喜欢到了骨子里,连自家闺女都要膛乎其后的那种。

  阿鲁玳皱着粉嫩的黛眉,有些为难地看了看常宁,又转头看了看马氏,显然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纠结得小脸都垮了下来,还是马氏身后的舒舒看不过眼,探出头来解围道:“阿玛额娘,你们就别逗阿鲁玳妹妹了,她还小呢!”

  阿鲁玳看到舒舒就是眼前一亮,连忙从常宁怀里挣扎着下了地,跑到舒舒面前抱住她,撒娇道:“舒舒姐,你怎么好久不来宫里了,阿鲁玳好想你哦!”她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堂姐了,比起大格格她们都喜欢。

  舒舒是常宁的第六女,却是唯一的嫡女,康熙十六年出生,从小就时常跟着马氏进宫请安,虽然只比阿鲁玳大三岁,却教养得极好,行事沉稳,很有大姐姐的风范,平日里对阿鲁玳极为护犊子。

  马氏笑看着这一幕,眼角撇过拧着帕子的三格格,视若无睹地忽略了过去,若是自己没有生下嫡女,自然不介意扶持一下这个被皇上收养的庶女,但是如今她有了舒舒,自然不会让一个庶女抢了自己嫡女的风头,尤其阿鲁玳可是帝后的掌上明珠,只要跟她交好,未来好处自然数之不尽。

  “皇上驾到——”

  “皇后驾到——”

  随着帝后一同驾临,宗室们纷纷起身相应,康熙和宜敏各自走下步撵,一边携手往里走,一边与众宗室打招呼,尤其面对一些年纪大的宗室王爷,就连康熙也要停下来与之寒暄一二,宜敏则是出言慰问一些宗室随同子嗣前来的老福晋。

  阿哥和格格们自然是上前问安,然后很是自觉地跟在康熙和宜敏身后,这种场合大家都分得清轻重,就连最爱撒娇的阿鲁玳也乖乖地被兄长牵在手里,看着自家阿玛、额娘被人群包围着艰难前行。

  就这样走走停停,好半天才来到了主位上,不等康熙和宜敏松口气,外面又来了一声通传:“皇太后驾到——”。

  康熙和宜敏对视一眼,无声地叹了口气,这人终究还是来了啊。两人不得已只能再次转身,走向大门处迎接这位皇太后的凤驾,这位终究是先帝的正宫皇后,也是康熙名正言顺嫡母,在礼法上还是要给予一定尊重的。

  皇太后的銮驾在漱芳斋外停下,等她下轿站定后,就看到康熙和宜敏已经来到面前,两人一同行礼道:“给皇额娘请安。”礼节极为周到,一丝不苟让人挑不出错来。

  皇太后看着面前客气疏离的夫妻两,眼神不由得闪过一丝冷意,口中却忙道:“快起来吧!自家人何须如此客气?”她伸手虚扶了一把,笑呵呵地任由他们搀扶着自己的手臂,一同向屋内走去。

  宜敏眼尾余光不着痕迹地打量着这位许久不见的皇太后,发现她保养得极好,笑容依然那么和蔼可亲,仿佛岁月已经在她身上停滞了,只是眼神却不再如前世那般柔软和煦,反而有种异常诡异的平静,让人看久了不由得心中发毛,就像没了七情六欲的泥雕木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