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糖茉莉奶茶
那碗豆腐滑嫩雪白,用勺子扣出圆形,好似一座绵软雪山,倒上漆黑的酱油,再撒上葱花,细烟冒气,香气腾腾。
“这个豌豆黄也想吃。”顾幺儿拉着她走到隔壁的摊上。
鹅黄色的糕点被切成四四方方小小一块,表面细腻,隐隐能闻到甜味。
顾幺儿吃完了,舒服吐出一口气,摸了摸肚子:“真好吃,和扬州的东西一点也不一样。”
“南北差异第一个自然反应在饮食上面。”江芸芸笑说着。
“哎,你还没说,你这几天干嘛去了?”顾幺儿摸着肚子问道。
“出门打听了一下顺天府读书的行情,光读书的书院就有一百来家,读书人这么多,怪不得竞争这么激烈,还要看看有没有什么神童天才,又有哪些是他们这次的对手。”江芸芸耐心解释着,“京城脚下消息流通得快,听说刑部尚书上折说要删定问刑条例议,把事例分类编集,再裁定成编,下发各处,与《大明律》兼用,这对他们之后考试判案很有帮助,得找个机会看看能不能拿到新条例。”
顾幺儿嘴巴咬得松子咯吱咯吱响,不解问道:“那这个条例是好事吗?”
江芸芸闲了想:“事倒有定,情罪无遗,算好吧。”
“那就好。”顾幺儿也跟着大人样地点着头评价着,“还有吗?”
“你知道你蒋叔为什么回去吗?”江芸芸问。
“要打仗了吧?”顾幺儿说道。
江芸芸惊讶:“你怎么知道?”
“我不知道,我猜的。”顾幺儿大人模样地叹气,垂头丧气的,“边境一直不安全,所以我爹一直想要我能混到京城当当闲官。”
江芸芸摸了摸小孩的帽子。
京城的天气太冷了,徐叔给顾幺儿买了一顶毛茸茸的大帽子,裹到脖子处,只露出一张雪白可爱的小脸。
“贵州都匀苗民起义了,你爹还有其余两位将军前往征讨,共八万兵力,不用担心。”江芸芸安慰着。
谁知道顾幺儿格外冷静:“不担心,苗人总是起义,他们其实没什么兵力,也没什么策略,就是苗族地势复杂,寨子众多,还有瘴气,这才显得难打,但我爹说只要冷静,不冒进,这些人完全不成气候。”
顾幺儿想了想:“就是太烦了,总是有人在起义,我爹身边本来还有一个副将,我很小的时候见过他,长得白白瘦瘦的,说话可斯文了,和我爹那个大老粗一点也不一样,但在一次讨征中了苗毒,也没解药,两三天就不行了。”
江芸芸惊讶:“就是每年来了打,打了安抚这样吗?”
“对啊。”顾幺儿说,“所以觉得这些人很烦,也不好好过日子,那些首领都是本地人,还整天带着他们去送死,他们一点也不好。”
江芸芸想了想:“为何不我们自己派官过去治理,可以归化他们。”
顾幺儿歪了歪脑袋:“我不知道啊,为什么啊。”
“我们去治理他,就可以用中原先进的文明去改变那个地方,就跟你之前听宪清说的文成公主入西藏的故事一样,在带去文化的同时,还有经济,只有经济稳定,才能保持稳定的政局,谁不想好好过日子,你爹说过,苗人起义很大一部分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她走了几步,思索片刻后才继续深入说道:“若是本地长官欺负人,我们作为外人介入不了,若是因为我们的问题,那苗人也有申诉的地方。”
顾幺儿想了想,突然说道:“对啊,那为什么不这样啊。”
江芸芸没说话:“你可以问问你爹,如果你的信送得到他身边的话。”
顾幺儿兴奋起来了:“那我们先回家。”
“不行,我要先打听我大师侄的事情。”江芸芸冷漠无情说道。
顾幺儿哦了一声,走了好一会儿,忍不住抱怨道,声音闷闷的:“我比不过那个刚认识第一天的大师侄吗?”
“他看上去推一下就倒了,一点也不能保护你。”
“他刚才还吓到你了,我可没有干过这种事。”
“而且他一开始还要打你!”
江芸芸失笑:“这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顾幺儿紧紧牵着她的手,话锋一转,机灵说道,“要是想要我原谅你,那你等会替我写信去。”
“不行,文盲。”江芸芸矢口否决道。
顾幺儿小脸一垮,甩开她的手,臭着脸说道:“那我也不喜欢你了。”
江芸芸推着人入了一间热闹的茶楼,也不去包间,直接在大厅坐着,看他们在讨论什么事情,抽空敷衍了一下小孩:“随便点,我请客。”
顾幺儿看着墙上的菜单,小手一挥,对着跑堂,大放厥词:“我都要了……呜呜呜……”
“来几个热门的。”江芸芸捂住他的嘴,一脸歉意说道,“肉菜多一点,再来点甜点,再上一壶茶。”
“好嘞,两位快坐。”跑堂的连忙请人坐下,“小店几个特色菜,荤菜是江米酿鸭,锅烧鲤鱼,四喜丸子,炖羊肉,蔬菜是什锦豆腐,熘献蘑,甜点就是杏仁豆腐,驴打滚。我们小店分量可不少,您看看,要选什么?”
顾幺儿呜呜了两声。
江芸芸头疼:“都上都上。”
跑堂吃惊,打量着两小孩:“那您可吃不完。”
“没事,吃不完打包。”江芸芸微微一笑。
“那好嘞。”跑堂见是大客,口气也热情起来,“厨房的艾窝窝新出炉,我这便送您几个。”
“多谢。”江芸芸笑着点头。
大堂内除了聊八卦的,还有不少人在讨论正事。
右边在说,户部尚书提议商人可以用银子免除免赴边纳粮,用来换取盐引的的苦差事,据说现在每引只需要三至四钱即可得到,如今太仓银累数万,而且只会越来越多。
左边再说:在成化年间,因河南、陕西等省饥荒,开纳粟许监生、吏、典等特供职位,前几天被吏部尚书要求废除。
两件事情差不多时间发生,众人议论纷纷,不少读书人都是撸起袖子来讨论的,口气激烈处甚至还有些不敬。
“这能听到什么李家的事情吗?”顾幺儿只听得头疼。
这几个读书人满嘴之乎者也,但是说的狗屁不通,吵死了。
“这些事情都是好的,还是坏的啊?”顾幺儿也学着分析,“那个盐的事情肯定是好的,太仓都有钱了,那个废除当官的办法不好,因为没有钱了,以后别的地方闹饥荒不是没钱了吗,就会有好多人饿死。”
江芸芸笑了起来,反问道:“没人给你们边境送粮食衣服了,可换回来的钱会到你爹他们手中吗?”
顾幺儿一怔,突然一个激灵坐直身子。
“纳粟看上去确实少了一笔钱,但好处是很多的,那些考试考不上靠花钱买官的人,难道是和善的人吗?”
顾幺儿呆在原地,眉头紧皱,一脸深思。
“我们说的这么起劲做什么?我们也不是当官的,折子也递不上去。”有书生侃侃而谈后,扼腕说道。
“为何不投帖子呢,不是说通政司也受理百姓的意见吗?”江芸芸适时开口。
那桌子讨论的人见是一个小少年,立刻大笑起来:“你一个小孩懂什么。”
“难道不行吗?通政司职责所在,你们若是真的义愤填膺,就该为国出力才是。”江芸芸笑脸盈盈说道。
那书生拉着脸,不高兴说道:“外地人吧,听了一些只言片语就开始插嘴,人家通政司日理万机,哪里有空理我们。”
“我还听说可以去拜访那些翰林,让他们为你们陈情,这些翰林也是关心国事之辈,你们言辞凿凿,他们定会被你们触动的。”江芸芸继续说道。
“那些翰林可没空理我们。”那些人大笑着。
江芸芸还是不生气,继续说道:“你们既然觉得自己说的没错,为何不试一下。”
也有人觉得有点道理:“翰林们有谁比较名气大?”
“那自然是李翰林,如今的太常寺少卿了,他一向求贤若渴,若是小辈投送诗文都是仔细教导的。”
“谢翰林也不错,就是颇为严格,不苟言笑。”
“有个王翰林,之前可是状元,一定非常关心时事。”
“说这么多,你哪知道他们会不会搭理你。”原本反驳江芸芸的人忍不住说道。
“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大家说的几个翰林一定是秉性好,这才被大家知道的。”江芸芸笑说着。
“你懂什么,这么小,断奶了没啊。”书生被说烦了,冷笑一声。
顾幺儿立刻不高兴了:“你才不懂,你这个猪脑子,那个盐的办法一点也不好,钱有什么用,又不能做衣服穿人身上。”
“有钱不能买吗?”书生嗤笑着。
“谁给你买,这钱到时吐不出来怎么办。”顾幺儿立马反驳道,“之前纳米都还有饿肚子的时候,那些商人坏得很,都是拿的坏米,吃都不够吃,怎么买棉服,你懂屁啊,你个脑袋就知道晃的四脚大王八……呜呜呜。”
江芸芸眼疾手快把人捂住,一脸心累:“你哪里学的骂人的话,下次打你哦。”
顾幺儿不高兴地扒着她的肩膀,随后又不甘心,大声嚷嚷:“那个吏部尚书才瞧着是好人,你们都不懂,蠢货,大蠢货,蠢出天!”
“哎,你这个小孩想打架是不是。”书生们大怒,撸起袖子就要打人。
顾幺儿立马戒备,挡在江芸芸面前,挑衅道:“把你们打得四脚朝天。”
“哈,好大的口气,今日一定要给你们这些外地人一点教训。”书生上前就要抓顾幺儿的领子。
“欺负小孩算什么本事。”头顶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别人别置一喙,你们摇手闭眼,还要欺负小孩,也不觉得寒碜。”
第一百三十六章
江芸芸抬头去看, 只见二楼临窗位置边坐着一个年轻人,这人长得并不出众,只是有一双格外细长乌黑的眉毛,配上眉宇下明亮温和的眼睛, 在古朴沉闷的茶楼里安静坐着, 好似一块温润微光的美玉。
“相逢即是有缘, 两位小友不妨一起上来。”那人垂眸注视着江芸芸, 笑脸盈盈。
江芸芸想了想,果断拉着顾幺儿跑了。
“菜菜菜!!”顾幺儿走了几步, 慌乱扭头对跑堂用力招手, “我去二楼了,我在二楼了,给我送二楼去。”
“好好好, 客人小心脚下。”跑堂连忙说道。
楼下的人见状只好骂骂咧咧散开了。
江芸芸上了楼, 一眼就看到那个仗义执言的男子。
他大概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 穿着浅灰色的衣袍, 腰间系着的也是普通的皮质腰带, 连着玉佩都没有悬挂, 节俭到近乎苛责。
那人见了江芸芸起身,微微点头示意。
“小友是来考试?”他亲自为两人倒了一盏茶, 笑问道。
江芸芸摇头:“我是来陪朋友考试的。”
“原来如此。”那人含笑点头,不再追问,“在下姓王名承裕, 字天宇,敢问小友姓名。”
江芸芸想了想老实交代:“在下姓江名芸, 字其归。”
王承裕一怔, 随后惊讶地打量着江芸芸。
江芸芸被看得不对劲, 突然想起王守仁之前几次三番的话——‘出门小心被敲闷棍’,顿时警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