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要忆往昔
“啊?”
“没有了男主的支援,她坚持不下去了,在那边找了个人嫁了,比剧情里早了不少。我录屏了,你要不要看?”
之前见宁安忙着谈恋爱,小桔子都不拿这些事来烦她。
“要要要。”
——&——
张玉洁和王根柱闹掰之后,费心找了一阵子,又勾搭上一个叫王东方的小伙子,愿意帮她代收东西,于是,她给李长卫写了信,告诉他可以寄信寄东西了,很快,李长卫给她回了信,只有一封简单的信,没有她心心念念的包裹。
信的内容对于张玉洁而言,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李长卫告诉她,他现在一无所有,自己都吃不饱饭,腿还摔折了,无力再继续帮助她。
这下子,张玉洁的天彻底塌了。之前家里出事,还有李长卫帮扶着,她觉得自己还有依靠,心理上就不是那么绝望,可是现在,她最后的依靠也倒了。
前路迷茫看不到尽头,张玉洁很快就决定绑定王东方。
王东方倒是很高兴,城里来的姑娘看上了他,哪怕人家现在落难了,他也觉得很荣幸。
但是他妈不高兴啊。
老太太的丈夫原来是民兵队长,后来因公牺牲,老太太跟武装部谈判,撕来了抚恤金,撕来了一个月15块钱的补助,一个人放羊一样养大了5个孩子,大女儿嫁到城里去了,老二老三老四也都娶媳妇了,就剩一个老五,家里的日子过得不差。
她能是吃亏的性子吗?
她一眼就看穿了张玉洁对她儿子的利用,但是儿子正上头呢,她明白自己说了也没用,说多了还影响母子感情,索性就直接和张玉洁谈判。
“我知道你不是看上我儿子才跟他好的,你嫁到我们家是想少干活,想占点便宜,想日子好过点,我儿子傻,信了你的鬼话,觉得你是看上他了,我可不信。”
张玉洁的狡辩还没开始,就被老太太叫停了。
“你不用说话,听我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想轻松点,可以,你有算计,也可以。既然你嫁给我儿子有自己的小算盘,那咱们索性就不谈感情了,只打算盘。你肯定说,你们家落难是暂时的,以后肯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我信。孩子,我相信。”
她老婆子自诩还有点见识,总觉得有本事的人不会长久的被扔在山旮旯里吃土,张家人说不定真的可以回城。这对张家当然是好事,但这也就意味着,她儿子的未来没有保障。
“我同意你们结婚,就当是我们家给你们张家雪中送炭了,我们帮着你们,这是对你们的恩情。以后你们回城了,你要回报我们。咱们现在不拿你们的‘夫妻感情’说事,以后你们报恩的时候也别拿这个当借口,这玩意你们也没有。所以,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
“你利用我儿子,利用我们家,以后,等你们回城的时候,你要给我儿子安排一份工作。你别说你安排不了,就算你安排不了,你可以留下买工作的钱,我们自己安排。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带我儿子回城的,我没说错吧?”
张玉洁眼神躲闪,老太太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带他一起回城,那工作的事就当我没说,今天的话就当我老婆子放屁,我到时候给你道歉,给你跪下认错都行。”
“但是,如果你不带他回城,那你就给他安排工作,我儿子为了你蹉跎好几年,还变成了二婚头,你不该补偿吗?你拍拍屁股回城了,也没人知道你在乡下都干了些什么事,你的人生一片光明,我儿子呢,被你抛弃,被人看不起,被人指指点点,你不该赔吗?你给他安排工作,那是应该的,你买的是工作吗?那是花钱买你的良心!”
“还有,你们俩要是没有孩子就算了,要是有了孩子,以后你回城了,要负责孩子上学的事,你也知道,孩子留在农村,不会有大出息,得让他去城里上学。我就这两点要求,你答应了,你们就踏踏实实的结婚,张家的日子也能好过点,你不答应,你也别想在这个村子里嫁给别人。”
张玉洁:“!!!”
老太太接着说道:“孩子啊,你没安好心,我老太婆同情你们,愿意牺牲我儿子来帮你们,但我不能看着别人牺牲。你如果要去找别人,想利用人家,就别怪我把你的小算盘说给别人听了。别人可不像我这么想得开,不像我这么敢说真话,万一到时候被你利用个彻底再抛弃,那人家多可怜?”
狠话张嘴就来,张玉洁直接被吓懵了。他们本来就处境艰难,要是再让这个老太婆到处一说,她还能有什么好下场?他们家人又能有什么好下场。
她似乎,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咬了咬牙,张玉洁答应了。
然后,老太太直接从兜里拿出了一张写好的“协议”,还有笔和针线包。
协议的内容就是上述两条。张玉洁看完以后签了名,老太太拿出针扎破了她的手指,痛快利落的按了个血手印。
张玉洁的表情比哭还难看。
老太太收起协议,脸上的表情立刻变得非常和善,笑道:“姑娘,以后你就是我儿媳妇了,咱们娘俩好好相处,别闹矛盾,家和万事兴,你和我儿子也好好过日子,早点给我生个大胖孙子抱。要是过日子过出真感情来,那今天就算我老太婆小人之心、多此一举了,到时候我给你赔不是。”
看录屏的宁安都要笑死了。
“这老太太真是个人才!”
小桔子说道:“她不坏,只是想给自己儿子留个后路,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以后就算张玉洁跟王东方离婚,他有了工作,也能再找个不差的,孩子也能接受好的教育。要是可以的话,她更愿意儿子能找到和他一心一意过日子的姑娘,但张玉洁明显不是那块料啊。”
宁安点点头,认可了小桔子的观点。
后续的发展也证明,这老太太说话还是算话的。谈完话第二天,张玉洁和王东方就领了结婚证。张玉洁不想领,只想按照农村习俗摆个酒就完了,但是老太太坚持“新社会新风气按新规矩来”,酒可以不摆,结婚证必须领。
张玉洁没办法,只好妥协。
婚后,老太太的态度确实还可以,也不怎么使唤张玉洁干活,但是张玉洁还有三个妯娌呢,一点不干也是不可能的。
她也让王东方适当帮衬张家,搭把手干点活什么的。老太太心疼儿子,特意叮嘱他,不用帮太多,帮一点点就行了。
既兑现了对张玉洁的承诺,也不会让村里人说闲话,那毕竟是下放人员。
其实要说起来,大队也没怎么磋磨张家人,虽然安排的都是挑粪沤肥之类的比较埋汰的活,但任务真的不算重,王东方的三个哥哥就觉得,都是城里人太废了,身无二两劲,才会把自己累的腰都直不起来。
第31章
70被抛弃的原配(30)
宁安关掉屏幕,跟小桔子说道:“这样也好,我本来还担心她没了王根柱会去欺骗别人,这回碰上老太太,也算是棋逢对手了。把事情说开了,互相利用,总比一方利用而另一方却付出了真感情要强。王东方和张玉洁结婚,这件事本身对张家就是一种帮助。村里人对他们的态度多多少少会更和善一点。”
“就是不知道等以后张玉洁离婚回城,王东方会是什么反应?”
“他有个这么厉害的妈罩着,差不到哪儿去。而且,他妈对这事一直有思想准备,肯定能做好他的工作。不像剧情里的原主,一下子被打蒙圈了,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王根柱比原主好点,男人比较容易放下,也容易转移情绪,把气撒到别人身上。”
“确实,女人感情细腻敏感,再加上世俗压力大,对女性比较苛责,更容易陷在负面情绪中出不来。”
想了想,宁安说道:“你盯着点张玉洁,她可能会给李长卫写信,如果她信里是诉衷肠的,就不用管,李长卫只会被她感动,加深对她的感情;如果她要告诉李长卫她已经结婚的事,就拦截一下,这事不要让李长卫知道。我怕他知道以后会暂时放下这段感情,下定决心找别人结婚。我们村的女孩子都挺好的,哪怕是家里条件差点的,也是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好姑娘,谁都不该被他糟践。等他能回城的时候再告诉他。”
“嗯嗯,我明白。而且,你放心吧,村里姑娘没有看上他的。我没少听她们吐槽这三个男知青,尤其是男主,在她们眼里废物的彻彻底底。村里人现在和知青井水不犯河水,没人搭理他们。”
李长卫自打下乡,就没过过好日子,这一点,宁安知道的一清二楚,都不用小桔子监控,她妈就没少说,宁安偶尔下班后去地里找她妈,也能看见这几个撅着屁股干活的知青,脸上都布满了沧桑,眼睛里没有了光,这才过了半年而已。
村里人都跟大队长说:“知青有这一批就够了,千万不要再来人了,真让人受不了。”
大队长表示:“这是我说了算的事吗?上面要是安排人,我还能不收?”
说是这么说,但大队长还是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他也不希望再有下一批了。谁知道下一批是什么情况?
这批孩子一来就发生了大字报事件,和村里人划清了界限,大家相处冷冰冰的,倒也称得上相安无事。
大队长对这些城里孩子还是有一点点同情的,曾经私下里找过知青,询问他们是否有一技之长,能用知识帮助农村发展。他看的很清楚,这些人干活不行,拈轻怕重眼高手低的,练都练不出来。既然如此,还不如另辟蹊径,要是知识真的能帮上忙,这些孩子能轻松点,他们村里人意见也能小点。
但是,这些人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现在,大队长觉得,知青下乡,就是城里和农村互相折磨,城里人来农村受苦,农村人得忍受他们分走粮食。双方都别扭,都不好受。但是都没有办法。
麦收之后,交完公粮,点完玉米,生产队进入了短暂的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
宁安也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报纸和毛巾牙膏牙刷三件套奖励。
省农牧厅的同志到江家拜访,详细听宁安讲了养猪和配饲料的经验,最后买走了江家的猪,除了给钱,还赠送了三只新猪崽,此外,还给了宁安奖励,100块钱,和一张“养猪先进工作者”的奖状。
为什么给三只猪崽呢,因为按照现在的国家倡导,“一人一猪”,江家三口人,就给了三只猪,完全没有考虑江学工和江宁安不是农村户口的事。
赵凤霞倒是很开心,她希望能多养点,多赚点钱,多给女儿攒点压箱底钱。
宁安被农牧厅的同志亲切的称为“养猪能手”,她笑的十分僵硬。
这位同志安慰她:“小江同志,不要紧张,你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现在国家提倡养猪,鼓励大家发展养猪事业,把养猪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新的政策号召‘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还要求给猪留足口粮……”
顿了一下,这位同志接着说道:“你这可是立了大功了。”
虽然鼓励农民发展养殖副业是好事,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呢,还要给猪留足口粮,这不是难为人吗?这个政策往下推广的时候,有的生产队就说了,“我们队几百亩地、几百口人,加起来要养近千头猪,给猪留够饲料后,人没有口粮了,咋办?”
咋办?他们也只能说,“你们看着办!”
提倡“一人一猪”,又没强迫你们必须这么干,少养点也没问题。
这个节骨眼上,小江同志实践出真知,研究出了提高生猪生长速度的方法,可不是做了大贡献了吗?
宁安:“……”
她那是紧张吗?她明明是尴尬!
农牧厅的工作效率很高,回去以后立刻组织各市县畜牧局、畜牧站的人进行培训,然后把培训好的工作人员派到各个公社、生产队,指导农民科学养猪。
宁安所在的三唐公社近水楼台,公社主任知道这事的起源就是宁安,从供销社临时把她抽调到了出来,给各个生产队负责养猪的人做培训,有必要的话还要下乡去指导。
当然了,领导也没亏待她,有两个月的时间,宁安领的是双份工资。
她不光指导养猪,还顺手指导养鸡养兔,如何提高母鸡的产蛋率,如何让兔子长得更快,她都很有研究。
在二道沟指导的时候,村民朋友们看着宁安那叫一个稀奇!
“安安,你不是在供销社工作的吗?怎么还会养猪呢?”
“我出身农村,不能忘本,会种地会养猪,多正常啊!”
“安安,这么养真的长得快吗?”
“真的啊,你看我家的猪,都是一等猪,多卖不少钱呢。”
“安安,你以后还在供销社工作吗?”
“等我指导完了,还回供销社,我是临时来帮忙的,供销社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安安,你对象回部队了?啥时候回来结婚啊?”
“年底吧。得看他什么时候能有假!他忙得很,就想着快点升职,让我高兴呢。”
“安安呐,你结婚以后去随军吗?”
“去,我对象级别早就够了,不升职也能随军。”
“哎呀,那他是个连长了吧?”
“不止,他已经是副团了!”
“哎呀!这么厉害!”
“……”
在二道沟待了两天,宁安说了几车话。
周邦彦作为一个颇有想法的领导,自然不想放过这样一个机会,他组织市委班子开会,决定在市郊建一个规模化的养猪场,同时建一个猪饲料加工企业,和周边的生产队以及一些粮油加工企业合作,养猪场向生产队提供肥料,粮油加工企业向饲料加工厂提供边角料,市里再帮扶一下,这事很有搞头。
他从省农牧厅下属的研究所借来了几位研究人员,同时也把宁安借了上去,一起开展前期工作。
宁安在市里待了一个秋天,住在市委的招待所里。
秦主任邀请她回家去住,宁安婉拒了,毕竟还没结婚呢,再说了,住招待所挺好的,一日三餐都给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