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觉醒了 第44章

作者:不要忆往昔 标签: 穿越重生

  赵大志到底还是有几分清醒,没有直接和街道办说赵建兰逃避下乡,只说孩子没出过门,对于下乡这事心里没底,有畏难情绪,请街道办帮着做做工作。

  街道办心知肚明,不想下乡的人有很多,到了他们这儿,就是给做做思想工作。他们不是造反派,不会动不动就把人拉出来斗。

  第二天早上,赵建兰直接从街道办出发,坐上了知青专列。

  赵家没有人去送她。于晓红事先准备好要给她的100块钱也没有给她。

  等她走了,宁安跟小桔子说:“拦截赵建兰寄回家的信,切断她和家里的联系。”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她到了乡下,受不了苦,就会写信回家哭诉,万一赵大志和于晓红心软,给她寄钱寄东西的,那多不好。让她在乡下好好待着吧。

  “好嘞。”

  这个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赵建兰下了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回家让家里人给她寄钱寄东西,要知道她走的时候不光没有钱,连被子都没带。

  但,她注定不会收到回信了。

  原剧情里,原主下乡之后,赵建兰不停的给于晓红洗脑,不让她联系原主,不要在人前提起原主,要尽量淡化原主的存在感,“避免让人想起咱们家偷梁换柱的事情,等过几年,时间久了,大家都忘记这件事了,再联系她。”

  她不想让原主回来,担心原主在乡下吃了苦,回来以后会不管不顾的跟她闹,给她平静美好的生活添波折。

  这些,都是小桔子从剧情里抠出来的细节。

  赵建兰走了以后,家里的气氛低迷了两天,就在赵建华的努力下恢复了正常。

  同样在恢复的,还有学校秩序。

  12月初,学校就陆续复课了。但是宁安和赵建华一直没去,“复课闹革命”也是闹革命啊,学校里是造反派的天下,老师们作为“臭老九”,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

  所以,他们姐弟决定观望一下,过段时间再说。

  这个情况也跟赵大志和于晓红报备了,他俩没有意见。

  赵建华照旧每天去捡垃圾,小伙伴们有的回学校了,还有的跟他一样在观望。总体来说,捡垃圾的人少了,每日收益反倒上涨了。

  宁安的一套连环画已经画完,赵建华把他委托给了已经复课的小伙伴,让他们带到学校去出租,并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注意安全。

  从此,宁安每天也有了比较稳定的收益。她还在创作新的作品,收入不断增加。

  赵建华给负责租书的小伙伴15%的提成,大大激发了小伙伴的积极性。

  租书收益越多,他们赚的越多,这可太好了。

  几个孩子没事就来督促宁安搞创作。还有的人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拿给宁安,要给她补补脑子。

  弄得宁安哭笑不得。

  过年前几天,赵建华给于晓红买了条纱巾,夸她戴上以后年轻了十岁,走到街上看着像他姐。于同志喜上眉梢,天天戴出去显摆,问就是小儿子孝敬她的。

  他给赵大志买了一个沪市出产的打火机,老赵为了显摆他的打火机,动不动就帮同事们点烟,于是,干了快二十年的锅炉工之后,他终于升职成了锅炉房的小管事。

  他给宁安买了一双新的棉窝子,非常保暖。

  1969年开春,宁安搬回原来的房间,赵建国的房间被用来养鸡养兔子。

  赵大志和于晓红对此是一百个支持。因为赵建华说了,养鸡养兔是为了以后让他们天天吃上鸡蛋、顿顿吃上肉。

  两口子乐的合不拢嘴。

  他们现在已经被赵建华彻底征服了,不但嘴上支持,下了班还帮赵建华干活,一个帮他整理垃圾,一个帮他清扫鸡屎兔粪。

  这些事情完全不用宁安插手,用他的话说,“姐,你的手是用来画画写字的,怎么能干这些呢?”

  等到69年夏末,赵家已经实现了鸡蛋自由,还能多出几个拿去卖钱。赵建华养了十二只鸡,其中有9只是母鸡。

  最开始养了两对兔子,一窝一窝的生,赵建华都被这繁殖速度惊呆了。在小兔崽们一个多月大的时候,5毛钱一只就卖出去了,还附赠《养兔指南》和《兔肉食谱》,买回家再喂一两个月的草,就能收获一盆兔肉!多划算!草又不用花钱,哪儿不能薅一点啊?

  就这样,捡垃圾、卖鸡蛋、卖兔子,到了夏末秋初的时候,赵建华每个月已经能稳定收入十多块钱了。

  宁安除了创作连环画,也给报社投稿,本地的、外地的、全国的,报纸、杂志,她都投,没有稿费,但是收到了不少毛巾、牙膏牙刷、水壶水杯,连钢笔都收到两支。

  这些东西除了留下自用的,其余的她也都委托小伙伴帮忙卖出去。

  其实根本就到不了外人手里,小伙伴和他们的亲戚朋友家就消耗完了。毕竟都是有钱没票根本就买不着的好东西。

  宁安靠着出租连环画和倒卖奖品,收入也和赵建华不相上下。

  给报社投稿多了,她和编辑有了私人联系,投稿的时候就能顺便提点要求:发奖品就发她需要的,比如给点布票、布票、布票什么的。

  编辑还回信问她:“你是有多缺布票啊?”

  收到布票她就去买布做衣服,给自己做一身,给赵建华来一身。

  弟弟连几块钱一双的小皮鞋都给她买了,她当然不会吝啬一点布。

  宁安曾经好奇的问过赵建华,为什么老给她买鞋?赵建华说,他听人说的,穿上好鞋走路顺当,寓意以后的人生路都比较好走,能一切顺利。

  说实话,宁安挺感动的。

  69年秋天,宁安和赵建华回到学校,直接上初二。这时候,学校的革命气氛已经没有那么热烈了,相对比较平和,是宁安可以接受的程度。

  她是去摸鱼的,顺便监督赵建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老师们之前被造反派弄怕了,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也还是小心翼翼,都不敢对学生们提要求,生怕被拉到操场上去搞斗争。

  学习全靠自觉。

  宁安原本的打算是上完初中就去工作。现在16岁就能参加招工,她到时候就17了,完全没问题。而且,等以后高考恢复,初中毕业生也能参加高考,这么说的话,上不上高中就更无所谓了。

  但是,她有个“拖后腿”的弟弟,坚决不同意她初中辍学,跟她大讲特讲学历的重要性。

  宁安被他唠叨的头都要大了,只好跟着他又上了高中。

第61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21)

  现在的学制是522,初中和高中都只有两年。宁安和赵建华在1972年高中毕业,双双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

  宁安因为发表的文章多,自制连环画传播也很广,早早就被机床厂预定,毕业后进入了厂里的宣传科。赵建华因为捡垃圾特别有名,毕业后就进了物资回收公司。

  工作一敲定,宁安就用这几年的积蓄在市区给自己买了个小院子,把户口迁了过去,钱不够,还跟赵建华借了一点。

  她买的这个院子和赵家差不多大,房子也挺新,三间正房宽敞明亮,院子里有独立的厨房、洗澡间和厕所。

  赵建华拉着几个小伙伴帮她收拾了一下,又添置了一些生活物品,把房子收拾的像模像样。

  对于宁安要搬出来这件事,赵建华一直都有预感。

  自从68年秋天三姐突然爆发,他就觉得,赵家留不住她了。三姐又是租书又是倒卖东西的,都是为了早点给自己攒够自立的资本,离开那个家。

  他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三姐彻底寒了心,这件事,还和大哥二姐、父母有关。他能感觉到三姐对二姐的针对,对父母和大哥隐隐的排斥。

  为什么把他自己排除了呢?当然是因为三姐依然真心对他。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呢?他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个结果。

  他当然不会真的以为,三姐就是因为做的家务最多就产生了这样深的怨念,他姐不是这样的人!

  他姐一定是遭受了他难以想象的伤害才会这样!

  收拾屋子的时候,他跟宁安说:“姐,西边这间给我呗,我过来和你一起住。”

  “这间本来就是留给你的。你方便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来住。”

  她自己离开家,不会要求小弟也离开家,他愿意住哪儿都可以。

  房子收拾好以后,宁安邀请大家来给她温居,除了赵建华和他的小伙伴,还请了赵大志和于晓红。

  这个时候,赵大志和于晓红才知道宁安买了房子、迁了户口、要搬出来住的事。

  两个人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几年他们住在一起,宁安对他们礼貌客气,但是再也没有了之前的亲近孺慕。也只有在劝阻他们给建国寄钱寄东西的时候,她会多说几句话。

  也不知道建国和建兰究竟是怎么得罪她了,让这孩子心里存了那么多疙瘩。

  建国写信诉苦,想让他们给寄钱寄东西,她就说:“你们就惯着吧,本来就是个白眼狼,再继续惯下去,指不定变成什么样呢。”

  他们提起建兰,说那孩子没给家里写过一封信,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她就说:“放心吧,我二姐那么自私的人,只有她害别人的,没有别人害她的。”

  ……

  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孩子以前是那么的渴望他们的肯定和关注,为什么突然之间眼里心里就没有他们了?

  她跟建国和建兰之间,究竟闹了什么矛盾?他们做家长的一碗水没端平,竟然在孩子们之间造成了这么大的裂痕吗?

  赵大志和于晓红同样想不明白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但是这几年的经历让他们知道,宁安做好的决定,就没有更改的余地了。

  于晓红说道:“你一个人住这儿,会不会不安全?让建华过来和你一起住吧。”

  宁安笑道:“这您别担心,我买房的时候打听过了,周边邻居里有好几个是公安和武装部的,治安方面绝对没问题。”

  她亲自下厨做了一桌菜,把温居宴的气氛掀到了高潮。

  这些年赵大志和于晓红是有长进的,至少他们没有说什么扫兴的话。

  温居宴之后,赵大志和于晓红回了家,赵建华留下来陪她。

  他已经给自己安排好了:

  每天下班之后,先到三姐这儿来陪她吃饭,别看他姐手艺好,但是不爱做饭,他可以来帮忙做饭,或者带着三姐去饭店吃饭。吃完饭去父母那里照看一下自己的鸡和兔子,陪父母说说话,然后再到三姐这里来睡觉。

  他是不放心让三姐自己住的。

  当天晚上,赵大志和于晓红做了一个梦,他们梦见宁安没有变,一直任劳任怨的干活,建华也不像这辈子这么机灵。在建兰躲起来之后,他们在宁安面前卖惨,劝说她替建兰下乡,为了自己的亲人,宁安同意了。

  她去了乡下,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日子过得苦兮兮的,可是家里除了老四,没有任何人给过她真正的关心。

  最后,这个孩子孤零零的死在了乡下,而他们,正忙着工作,忙着伺候怀孕的大儿媳妇,忙着给建兰准备嫁妆,没有人去送她最后一程,除了老四。

  梦醒的时候,于晓红泪流满面。

  她还梦见了自己凄惨的后半生。

  宁安说的没错,建国就是个白眼狼!他媳妇也是!建兰也是!

  赵大志闭着眼睛不说话,他的结局没比老于好到哪儿去,甚至可以说比老于还惨,毕竟老于死的时候,病床前还有他在照顾。他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

  倒是他死了以后,赵建国和赵建兰做足了孝顺儿女的样子,葬礼上哭的凄凄惨惨。

  黑暗中,赵大志嘲讽的笑了笑,某种程度上,他的心愿也算实现了,死了以后有人摔盆打幡,有人给他哭灵,这不就是他一直追求的吗?

上一篇:大明第一首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