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要忆往昔
这比李长卫和张玉洁还离谱。那俩人只是心照不宣的这么干了,面子还是要的,这俩人是真的连脸都不要了。或者说,他们的道德感特别低,很多事情就觉得无所谓。
原剧情里,王保红嫁了人,基本上就不怎么下地了,就是在家里干点家务,后来又生了个儿子,自觉成了婆家的功臣,更加嚣张了。
她后来回城,按照约定想和初恋复合,没想到,初恋背叛了最初的“誓言”,人家不肯离婚了……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知青王保红也是有对象的,她的对象去东北插队了,俩人约定好以后回城就结婚。请大家尊重王知青的感情生活,请小伙子们不要靠近人家,和王知青保持恰当的距离。】
剩下那三人倒是没啥好说的,有两个精致利己,还有一个占便宜没够。
小桔子只是介绍了一下他们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工作,家里的兄弟姐妹,住的房子。没有直接差评,但是句句都在说这三人家庭条件不好,住的过于拥挤,家庭成员复杂,不好相处,家里不会贴补他们,回城也完全帮衬不上。
最后,总结道:【知青来咱们这儿,是为了帮助咱们二道沟生产队提高生产力,多收获粮食的,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的。人家响应领袖号召下乡,是来劳动的,来干活的,不是来谈感情、谈对象的,请大家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和知青谈对象!】
【祝愿知青同志们能够在广阔天地里,锻炼好体魄、磨练好意志!伟大领袖说过,知识青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他们是来锻炼的,不是来享受的!请大队长对待知青,做到和社员同志一视同仁,让他们承担和社员同志一样的工作,这样,有利于知青同志的成长。】
二道沟的大队长是个好同志,心软,剧情里对知青多有照顾,不怎么管他们,分给他们的工作也尽量轻松一些。宁安希望,他们这辈子不要再享受这份优待了。
贴完了这些人群聚集处和交通要道,宁安又把村里一些“地标”处也贴了一遍,水井、磨盘、小学校门口,谁让小桔子准备的多呢。
等到把能想到的地方都贴了一遍,宁安就回去睡觉了。
“桔子,你注意观察,看看明天早上村里人是什么反应。我估计这些告示能管一段时间,随着时间流逝,效果会变淡。到时候还需要咱们再加一把火。”
“嗯嗯。我看着呢,安安辛苦了,快睡觉吧。”
“那辛苦桔子了,晚安。”
“晚安。”
小桔子有一点点强迫症,如果宁安和它说一句话,它一定会回一句,它要做终止谈话的那一方。
宁安不和它争这个。
一夜好眠。
第二天,赵凤霞神清气爽的起床,感觉自己的身体格外轻松,往常起床的时候,会感觉腰有点发沉发酸,后背不太舒服,腿脚也不太自在,得起来缓一会才能好,今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一骨碌就爬起来了,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有。
她忍不住嘿嘿笑出声,自己就脑补出了“排毒治病”的的过程。说不定前天晚上就是因为排出了病气,所以才会那么臭。
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排出病气,管它呢!反正她现在舒服的想要跳几下!
赵凤霞小声哼着小调出门干活了。
宁安依然睡到了早饭做好。
父母舍不得叫醒她,小桔子也舍不得叫醒她。
宁安也就随他们了。她会在其他方面好好照顾他们。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早饭,心情都很好。
赵凤霞笑着说:“你看咱们安安,是不是越来越好看了,我怎么感觉她白了不少呢?”
江学工说:“她本来就白。”
不客气的说,他闺女全村最白。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像他家孩子一样,从没下地干过活。
宁安说:“我好像确实更白了一点。爸,妈,我觉得你俩的气色也很不错,也白了一点呢。”
赵凤霞和江学工互相看了看,同时开口:
“还真是,你妈脸色挺好。”
“还真是,你爸气色不错。”
说完,俩人都咧着嘴笑。很显然,他们两口子思想同频了,都想到了排病气上。虽然不知道是为什么,但这是好事啊!
至于宁安为什么没像他们两口子一样折腾那一遭,那还不简单,年轻呗,病气轻,用不着。
第11章
70被抛弃的原配(10)
今天的二道沟生产队特别热闹。
治安队民兵在后半夜巡逻的时候就发现了张贴在村里的那些大字报。
这一天,是1970年10月16日,农历9月17,月亮只缺了一个边,依然是明晃晃的。
宁安和小桔子张贴的告示采用了各种颜色的纸张,老红纸、泛黄白、紫红,每一张都非常大,贴的又很多,想看不到都不可能。
民兵们凑近看了看,大概看出内容是和知青有关的。他们经过了扫盲,认识几个字,但是认不多,再加上月光虽亮,但距离阅读所需要的亮度还是有点距离,他们也没有细看具体内容。
几个人面面相觑,怎么回事?有人在大队部门口贴大字报,他们竟然一点动静都没听见?
知青们刚来,谁会贴他们的大字报呢?难道这批知青有问题?还是他们在一天时间里就得罪人了?
带着这样的疑惑,民兵们出了大队部在村里转了一圈,又发现了很多相同内容的大字报。
他们头有点大,贴大字报倒是没问题,三四年前特别流行,这两年热度降下来不少,但也还是有人贴。你光明正大的贴啊,干嘛大半夜的贴?
还有,这根本不是大字报的问题,半夜村里有人来回窜,他们没发现,万一这人要是干坏事,他们岂不是也发现不了?这还了得!
转了一圈,今天负责巡逻的民兵就敲开了治保主任家的大门,然后他们又敲开了大队长家的大门。
大队长拿出了自家的手电筒,照着亮把告示内容看了一遍。然后整个人就陷入了沉默。
几个民兵有点忐忑,问道:“队长,怎么回事啊?”
大队长表示:“你们巡逻队不是有手电筒吗?但凡你们打开手电筒,照着亮好好看一看,就不至于大半夜去把我叫起来啊!”
这群小瘪犊子,就为了省点电池,手电筒从来不舍得用。又没让他们自己买电池,至于这么抠门吗!
几个年轻民兵嘿嘿乐,“那啥,这不是习惯了吗?这说的是啥啊?”
“是啥?是有人做好事了。告诉你们这群年轻人,别看城里来的知青长得好看就一头扎进去,人家是有对象的。”
“啊?”
“啊什么啊!别以为我不知道,今天你们几个也往知青院那边溜达去了。这上面写的清清楚楚,那个叫王保红的知青,有对象,人家打算回城结婚的,看不上咱们村里的泥腿子。你们可别想岔了,别人家对你们笑一笑,你们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人家对着你们笑,可能就是想哄你们帮着出力干活!”
“不会吧?”
“不会什么不会!下地干活多苦?多累人?城里孩子要是受不了,决定找个人结婚,让自己过得轻松一点,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万一人家以后回城,可不光男的能干出陈世美的事来。女的也可以。”
“哦。”
“回家给你们的姐妹们也都提个醒,男同志里李长卫也是有对象的。别挨太近了。而且,他家里人全都是下放的。”
最后这一句,大队长压低了声音说的。
现在形势有点乱,下放的不见得是坏人,但是,和下放人员勾连绝对没好处。单从趋利避害这方面来说,他也不想见到本村年轻人去趟这样的浑水。
别说什么雪中送炭以求后报,就怕没等到后报就先把自己搁进去了。
而且,不见得都是坏人,也不见得都是好人啊,他们怎么分辨究竟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他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落井下石,这就很可以了。
“队长,哪还用我们提醒啊,这么多呢,明天一早,大家都能看得到。”
大队长笑道:“也是,我都老糊涂了。就在这儿贴着吧,明天一早跟大家都说说,既然人家贴出来了,咱们最好听劝。听人劝,吃饱饭。”
停了一下,他又说道:“你们也别想着城里人过的都是好日子,这上面说了,有的城里人,七八口子挤在两间屋里,连个下脚地都没有。一个人挣工资养活一家子吃白饭的,日子比咱们还苦呢。行了,没什么事,都该干嘛干嘛去。”
第二天,生产队上工的铜锣声比平时早了十五分钟,伴随的还有大队会计的喊声:“所有社员同志到晒谷场集合。”
晒谷场是村里的重要场所,旁边有个老戏台子,村里搞活动都在这儿,放露天电影也在这儿。
赵凤霞刚吃完饭,还没来得及洗碗,一听声音就疑惑道:“怎么比平时早呢?又出什么事了?”
嘴里嘟嘟囔囔,人已经麻利起身往外走了,还不忘叮嘱江学工:“走之前把碗洗了,不然我中午回来就不好洗了。”
“放心吧。”
宁安喝完最后一口粥,拿出手帕擦了擦嘴,追上了赵凤霞,说道:“妈,等等我,我也去看看。”
她来了以后还没在村里逛过呢。
江学工在后面喊:“快点回来啊,咱还得去上班呢。”
“知道了,误不了。”
娘俩到达晒谷场的时候,这儿已经有好多人了。
大队长拿着个大喇叭站在戏台子上,看到人来的差不多了,就喊道:“都安静,听我讲。”
喊了好几遍,底下叽叽喳喳的聊天声才小了下来。
“咱们大队来了五位知青,今天就要开始和大家一起劳动了,我们欢迎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农村人一起进步。”
“另外,我要说一下,昨天半夜,咱们大队突然出现了一些大字报,介绍了这几位知青的情况,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咱们,知青们来到这儿,是来搞建设的,不是来谈对象的,让咱们社员,尤其是青年社员和知青保持合理的距离。不要谈对象。”
“我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件事。具体的内容等会你们自己看。我知道有的人不识字,所以,我安排了几个识字的人在每个点守着呢,你们要是看不明白,就问。行了,散了,都去看看,等到下次敲锣,就去上工。”
大队长说完,大家就地解散,聊天声又响了起来。
“谁贴的啊?”
“可能是知青吧。瞧不上咱们泥腿子,一来就警告咱们,让咱们别挨人家太近了!嫌弃咱们呢。”
“拽什么啊?都下乡了,还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呢?省里的专家都来和咱们一起种地,他们不过就是些刚毕业的小兔崽子,还能比专家厉害?”
“厉不厉害的不知道,反正人家瞧不起咱们!”
有人已经看过了完整的大字报,对于这些说法不太认同:“我感觉不是知青贴的,那上面说,李知青全家下放了,这要是知青贴的,能写这个?”
“说不定是别的知青贴的呢!”
“那倒也有可能。”
第12章
70被抛弃的原配(11)
全村人都集中在晒谷场谈论这件事,营造出了一种人声鼎沸的效果,村里人普遍嗓门大,正常说话都跟吵架似的,更何况是这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呢。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吵得人脑袋瓜子嗡嗡的。
宁安看了会现场,就赶紧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