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在我 第264章

作者:桉柏 标签: 灵异神怪 东方玄幻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侍从踌躇着,到底是没有出言劝阻。

  只是到人后才对宋兆雪传音道:“公子,这么做会不会不妥?到底是他国使者,贸然接触似乎不好。”

  “怕什么?本公子有分寸。”宋兆雪自有这么做的底气。

  他是唯一的公子,现在年龄也大了,母亲之前对他传信,说回来之后要让他试着接触政事。宋国的事都与他相关,武国使者来宋,宋兆雪自然想试着接触一二。

  更何况商悯已经成王,他对这位“大师姐”要做的事就更加好奇了。

  宋兆雪是个金饽饽,而且还是个主动送上门的金饽饽。

  商珩面带微笑,认为这是个绝佳的时机,可从宋兆雪的性情试探出宋王的态度。

  与宋兆雪同行的时候他谈吐文雅风趣幽默,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时不时还会发表一些对众多诸侯国的看法。

  可是宋兆雪兴趣不大,反而对武王的事情旁敲侧击。

  商珩抹了一把汗,假装不经意说武王小时候曾如何如何听闻武王曾怎么怎么……他当然也不能刻意提起,只是每次恰到好处就说那么一句。宋兆雪这才提起兴致,还时不时追问:“真的假的?”

  商珩目光充满疑惑地望过去,见对方大大方方解释:“我、郑留、武王曾一起拜入苏归门下,武王是大师姐,我排行第三,郑留老二。”

  他说得坦坦荡荡,毫无羞愧,明明他才是三人中年龄最长的一个。

  宋兆雪是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刚开始确实是羞耻了一阵,后来奋发图强,还是追不上,现在商悯都成武王了……那他有啥可丢人的?

  虽然这话有自我安慰之嫌,不过他确实心气儿坦荡了。

  商珩摸摸下巴,心中产生了个念头,他面带笑容地说:“前阵子臣正好出使郑国,郑王提议让郑留公子联姻武国……”

  宋兆雪身子一歪,险些跌倒,惊悚地回望过来:“啊?!”

  商珩一下子不确认对方这反应是什么意思了。

  他故意没说联姻差不多要定下来了,就是为了试试宋兆雪这个宋国公子的想法。

  武国郑国结盟,宋国是否会同武国交恶?这是个未知数。结果宋兆雪反应有点奇怪,让他拿不准主意了。

  宋兆雪回神之后第一时间问:“那这联姻要成了吗?”

  “王上还没有回信。”商珩挑了个模棱两可又不算说谎的答案。

  他旁敲侧击道:“公子与郑国公子以及王上相处日久,不知在您看来,二人是否性格相合?我毕竟没有见过那位郑国公子……”

  宋兆雪愣了一会儿,表情有点呆:“好像相合吧……”

  商珩一下子确认了什么,笑了起来。

  还以为武王在苏归门下时,与这两位公子都是表面关系,谁知看兆雪公子今日反应,这仨人好像交情并不差,哪怕宋国和郑国是敌国。

  与其说宋兆雪是因担心郑国和武国结盟而呆愣,不如说他就是单纯的惊讶,没想到他们俩可能会联姻,不掺杂家国利益与喜恶。

  商珩更加坚定了接下来的策略,和宋兆雪打好关系。

  任何一个有利于结盟的因素都不可以放过,尤其是宋兆雪这种身份特殊的人,他的想法可能会直接影响宋王。

  不过,此行不管结盟不结盟都不亏了。

  武国派遣使者来到这些国家,是为了组成联盟抗燕,现在皇太后为妖的事大白于天下,赵国起兵,宋国也要起兵,大势可谓已经成型,无需推波助澜。

  但是,一个疑惑盘旋在商珩脑海中——为什么?

  为什么宋国要抗燕?

  先前他们态度可不是这样的。

  ……

  “为什么宋国突然要抗燕了?”赵王疑惑道。

  一旁右相靳书廷道:“无论如何,这对于赵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免于孤军奋斗,更何况宋国也向我们送来了结盟书。”

  赵王沉思,“的确为好事,这结盟书就先应着吧。看探子报回来的消息,对方是要动真格的了,现在举国都在征兵,而且不是小打小闹的那种征兵。”

  宋国一动,便是全国上下皆动。

  宋国有五百万人口,若是临时动员,可在三月内征集二十万兵马。若是奔着灭亡大燕去的,尽举国之力至少可以动五十万兵马,如果强令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参军,这数量可以涨到八十万。

  赵国人口四百万,稍逊宋国一筹。

  一边筹集兵马,一边练兵备粮草,三月过去,赵王已征集十万兵聚集边城,剩下的六万兵正在赶去的路上,还有一些兵虽然已经筹集到,但是还需训练。

  看宋国的架势,他们是想打一场灭国之战啊。

  联合赵国挺进中原,直接覆灭大燕?

  赵王想到这个可能性,心头一片火热。

  她曾被囚于方寸之间,渴望一展双翼,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似乎也天时地利人和,何不放手一搏?

  即便赵国筹备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为了缓解谭国和武国盟友的压力,可是这其中也掺杂着她个人的想法,以及赵国许多人。

  开疆拓土,成就宏伟大业。

  效仿燕皇,平定四海乾坤。

  从此各国朝贡,无人不服。

  但是心中虽然有如此想法,赵王在仔细思考后却冷静了下来。

  这几个月太顺利了,她前些时日担惊受怕,担心那个大妖前来杀她,可是这么长时间过去,那个大妖也未曾动手。

  政令推行顺畅,妖党清除干净,自身性命无虞,还有孟玉与敛雨客两大高手保驾护航,帮赵国培养灵官。

  顺利过头了,她似乎脑子有些发热了。

  “去请孟玉和敛雨客来,得和他们商量一下,他们了解妖,可能会从宋王的举动中品出不一样的深意。”赵王道。

  “好。”靳书廷颔首,可却没有立刻去叫内侍,而是道,“王上,臣有一言,想要提醒您。”

  “靳相请说。”赵王看过去。

  “人都是有立场的,那两位自称江湖客,可是江湖客也有自己的国。王上不是已经知道,他们背后站的是武国吗?”

  “是。”赵王敛眉。

  靳书廷道:“如果那两位说,不建议您与宋国结盟,王上该当如何呢?”

  她笑了笑,又道:“臣这只是打个比方。如果他们不希望王上与宋国结盟,必然是有他们的理由,王上当然也能分辨清楚他们的理由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两位均是忧国忧民之人,然而忧国忧民之人也有私欲,臣只是想请王上知道这一点罢了。”

  赵王了悟。

  靳相说这话,只是为了一点:把握好和那两位江湖客相处的度,不要让他们过多参与赵国上层决策。

  赵国是赵王的赵国,赵国人的赵国,而不是孟玉和敛雨客的赵国。

  他们可以帮助赵国,也可以对赵王提出意见,必要的时候当然也能是幕僚,可是他们绝不能主导赵王的想法,引导赵国的走向。

  先前那两位江湖客让赵国出兵,这已经让靳书廷很不安了。

  诚然出兵符合所有国的利益,可是赵国也会实打实地伤筋动骨。

  靳书廷有十成的把握确定,如果赵王不答应出兵,孟玉和敛雨客根本不会留在赵国这么长时间,帮助他们培养捉妖人才也无从谈起。他们的确会杀掉郝舍君那几个妖,可是剩下的就要赵王自己来了。

  要获得他们更多的帮助,赵王就只能付出点什么,比如出兵。

  靳书廷和赵王一样,分得清何为大义。

  但是她更想说,不要让他人利用大义,推动赵国来成全他们的私心。

  “靳相所虑,本王知道了。您所言确有道理。”赵王肃容道,“今后我会把握好分寸的。”

  靳书廷欣慰地点了点头。

  赵王赵长绮有吞吐天下之志,靳书廷早已知晓。

  武国那位年少登位的武王,同样有着足以燃烧一切的野心,光从对方登位后的动作就能看出,她虽年少,但可不是个花架子。

  面对宿阳的指责,她稳如泰山,面对纷纷扰扰的流言,她毫不在意,冷静地拉拢盟友为自己站台。

  谭国率先响应,接着赵国也响应,翟国态度暧昧,不明确承认自己效忠何人……宋国迟了些时日,没有宣称要效忠武国的燕皇,但用实际行动宣布他们已经不再效忠宿阳的燕皇。

  前段时间,郑国也发去了国书,昭告一国上下,承认迁都朝鹿的子翼才是真皇。

  商悯的武国已经赢得了过半数的强国明面或暗地里的支持,这支持流于表面,却让她免遭围攻,今后不管是发兵还是收拢人才都会更加顺利。

  可同时武国也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如果不是武国地理位置太过特殊,远离大多数强国,她现在必不可能如此安稳。

  赵王大概也能推测出其他国家为什么会支持武国,准确地说,是支持燕皇。

  他们在为燕皇造势。

  承认皇帝为正统,那武王算什么?一个臣子罢了。臣子如果僭越登位,人人得而诛之,其中可大做文章。

  承认燕皇地位,是为了掐死武王的成皇路。

  即利用了天下正统与皇权道义,那么便要承担起正统和道义的反噬。

  日后如果各国举兵征武,同样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兵,进可攻,退可守。

  商悯把持住燕皇是给自己找了一条捷径,可等着吧,走捷径是要付出代价的,她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武王的声威压过皇帝的声威,否则她就是乱臣贼子,污名加身。

  一刻钟后,商悯进入王宫之中,与赵王议事。

  她听完前因后果,道:“王上可与宋国结盟,利大于弊。”

  “你不是怀疑对方是妖党吗?”赵王深深地望着她。

  “是又如何?大燕倾颓之势不可阻挡,所有人都想添一把火,所有人都想追逐正统之名。王上想,宋王也想,六强国的王没有一个可以例外。”

  商悯笑了,“谁会灭掉大燕?六强国皆可!谁会令碎玉重聚?此事未有定论。赵王可争,宋王可争,天下人皆可争。”

  如果宋国之中藏着白皎,商悯大概能理解对方的想法。

  无非是另起炉灶罢了。

  对方大概是真的已经放弃本体了,丧失了碾压一切的可能性,可从此她所拥有的是无限悠长的寿命,有的是时间和人族的王朝慢慢耗。

  白皎改变了策略。

  从前她倾覆人的王朝,现在,她似乎要重新建立一个独属于她的王朝。

  

第277章

  北方边地军营之中, 杨靖之又一次收到了商悯的来信。